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39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一种严重并且常见的外伤性急性肢体缺血病症,主要发生在四肢骨骼、血管和神经所在的骨筋膜室内。
这种综合征常常在创伤性骨折、挤压伤或外伤性肌肉损伤等情况下出现。
骨筋膜室是由骨骼和其周围结缔组织形成的一个封闭间隙。
它覆盖了正常活动中需要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的骨骼、血管和神经。
当骨折或外伤引起骨筋膜室内血管和神经的压力增加时,会导致血液流动减慢,使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外伤性原因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升高,如高能量损伤、肌肉挤压伤或骨骼骨折。
而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则是由于慢性劳损或反复过度使用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持续增加而导致的。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中,及时识别病情异常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皮肤发红等。
如果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压力测定仪可以用于测量骨筋膜室内压力。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注意患者的血流情况,不断观察肢体的颜色、温度和脉搏。
一旦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紧急的护理措施是必需的。
首先,避免使用持续性渗透压溶液,以免进一步增加骨筋膜室内的水肿。
其次,保持患者的肢体处于心脏平面以下,这有助于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减轻肢体充血。
再次,应该立即进行手术减压,以减轻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并恢复肢体的正常血液供应。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长期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护理,包括早期活动训练、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等,以帮助肢体恢复正常功能。
此外,对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进行血流重建手术,以恢复肢体的正常血液供应。
这些护理措施的目的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最后,教育患者和家属也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三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
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念一、前言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下肢的前、外、后三个骨筋膜室。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二、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为前、外或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因为下肢前、外或后三个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与运动有关,特别是长时间的跑步和步行。
三、病因1. 长时间运动:长时间进行跑步和步行等高强度运动会导致下肢肌肉过度使用,从而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2. 肌肉损伤:下肢肌肉受到损伤时,会引起局部水肿和压力增高。
3. 先天性畸形:某些人天生就存在下肢骨骼结构异常或者神经系统异常,容易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4. 外伤:下肢骨折或者软组织损伤等外伤也会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四、临床表现1. 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下肢疼痛,通常出现在运动时,也可以在休息时出现。
疼痛的程度和位置取决于受影响的骨筋膜室。
2.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感觉到下肢沉重、胀痛或者刺痛等不适感觉。
3. 运动障碍:由于下肢运动时会加重骨筋膜室内压力,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跑步困难、步态异常等。
五、诊断1. 体格检查: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下肢外观和按压受影响的骨筋膜室来判断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2. 影像学检查:X线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下肢骨骼结构和软组织情况,有助于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压力测量:通过测量受影响的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六、治疗1. 休息:患者需要停止运动并休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骨筋膜室内压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引和电疗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改善血液循环。
3. 药物治疗:非类固醇消炎药和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和减少局部水肿。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包括开放性或微创手术,旨在减少骨筋膜室内压力并恢复下肢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一种紧急情况,指的是由于特定肌群周围的骨筋膜室内压力的急剧升高,从而导致肌肉、神经和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这种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四肢,尤其是前臂和小腿。
骨筋膜室指的是肌肉周围由韧带和骨筋膜构成的包裹物。
当某个骨筋膜室内压力骤增时,会导致循环障碍和氧供不足。
压力升高的原因可以是创伤引起的出血或水肿,也可以是剧烈的活动引起肌肉的膨胀。
即使是短暂的压力升高也可能导致神经和血管的损害。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特征: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和肌力丧失。
剧烈疼痛是最为明显的症状,常常不能被药物缓解。
受累区域的压痛也是常见的体征。
活动受限是指患者在受累区域活动时出现明显的疼痛和僵硬感,可能会导致关节活动的异常。
肌力丧失则是指由于肌肉受到压迫和缺血,导致肌肉功能受损。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压力升高发生较快的情况,常常是由于外伤引起,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组织坏死。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压力升高较缓慢的情况,常常是由于过度使用某个肌群或者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导致,可以经过适当的休息和物理治疗缓解。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可以进行测压术来测量压力升高程度。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减轻压力,如提升患肢、松解绷带等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常采用紧急疏松术,即打开骨筋膜室,减压缓解肌肉的压力。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包括适当的休息、不过度使用肌肉群、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外伤以及及时处理损伤等。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紧急情况,通常表现为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和肌力丧失,主要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引起的血管和神经损害。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和并发症。
同时,预防措施的采取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
第三节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室内压力增高、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闭合性严重创伤,间隔内组织进行性水肿、出血,或因肢体包扎过紧、严重局部压迫导致相应间隔内压力增高、肌肉、神经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缺血性坏死、挛缩(如V olkmann挛缩),带来严重病残。
【分类】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指严重缺血早期,经积极处理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或只发生少量的肌肉坏死,而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很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经积极治疗,恢复其血供后,有部分肌肉组织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形成瘢痕挛缩,出现特有的畸形如爪形手、爪形足等。
3.严重的完全缺血性组织坏疽。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是在持续缺血,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血红蛋白等。
临床表现为:1.患肢持续进行性剧烈疼痛,为早期症状,到晚期疼痛消失。
2.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障碍出现早,表现为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异常。
3.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缺血的早期症状。
4.患肢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髙、肿胀、压痛、张力增高,到晚期出现患肢苍白或发绀。
5.早期患肢远端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能正常,晚期脉搏消失。
【治疗】1.本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所有内压增高的骨筋膜间隔。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如张力过高,伤口可不缝合,待消肿后进行二期缝合或植皮闭合伤口。
2.处理全身症状,包括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处理肾衰竭。
3.必要时截肢。
第四节挤压综合征【概述】挤压综合征通常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外界重物长时间的挤压或长时间固定体位下躯体的自压,而造成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征的急性肾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出现在下肢,通常是由于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肿胀和僵硬感,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详细解释:一、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下肢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和僵硬感,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发生原因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度使用某些肌肉以及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会导致下肢内侧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从而使周围的组织受到挤压和损伤。
三、症状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1. 局部疼痛:通常在下肢内侧出现,可能会向下延伸到足底或向上延伸到大腿。
2. 肿胀: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和水肿。
3. 僵硬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局部僵硬和不适。
4. 运动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步态异常、行走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下肢,观察是否有局部肿胀、压痛等情况。
2. 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认是否存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3. 压力测量法:可以测量骨筋膜室内的压力,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五、治疗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休息: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
2. 物理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3.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消炎药、镇痛药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护理措施对于患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护理措施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治疗效果。
2. 减轻负担:帮助患者减轻负担,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