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知识点总结+典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63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根据某物质中的元素化合价高低判断该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那么当两种或多种物质同时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时,又如何判断它们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呢?是否能找到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板书】三、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活动一、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思考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你能判断出Zn和Fe还原性的强弱吗?【交流】能。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前的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越强。
Zn位于Fe之前,所以Zn比Fe的还原性强。
【思考2】已知还原性I->Fe2+,你能确定反应:I2+2Fe2+===2Fe3++2I-能否发生吗?【交流】不能发生。
因氧化还原反应满足由强制弱的原理,若反应I2+2Fe2+===2Fe3++2I-能够发生,则还原性:Fe2+>I-,与题目中已知的还原性强弱相矛盾,故该反应不能进行。
【讨论】如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来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板书】【交流1】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交流2】特点: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小于剂。
【讨论】如何根据元素的活动性顺序判断表来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交流1】【交流2】【交流3】特点:上左下右可反应,隔之愈远愈易行。
【讨论】已知;4HCl(浓)+MnO2MnCl2+2H2O+Cl2↑,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你能判断KMnO4和MnO2氧化性强弱吗?【交流1】能。
氧化性:KMnO4>MnO2。
【交流2】规律:当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时,如氧化(还原)产物化合价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化学必修一必背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化学必修一讲的都是化学入门非常重要的知识,比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像怎么取用药品、怎么加热这些最基础的。
还有化学物质的知识,像是各种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溶液的知识也很关键,像物质的量浓度这些概念都是一开始要搞明白的。
②重要程度:这是化学学习的地基。
打个比方,如果把化学学习比作盖房子,那必修一就是那最底下、最坚固的一层。
后面学的化学知识好多都要基于这些基础知识,如果没掌握好,就像房子没打好地基,后面学起来会很困难。
③前置知识:在学必修一之前最好有一点数学知识,比如简单的计算能力。
还有基本的科学思维,比如观察和归纳能力。
就像我当时,要是数学计算都搞不清,那化学里算物质的量、浓度啥的肯定晕死。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比如说金属的腐蚀防护,像自行车的车架有时候会生锈,知道了金属的化学知识,就能想办法给它防锈,涂漆或者用防锈的金属材料。
还有溶液浓度的问题,在家做个糖水溶液,想让它甜一点,就涉及到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概念的应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必修一像是化学大树的树根部分,和后面的必修二以及选修内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化学物质的知识,在必修二里会进一步讲到元素周期律,和必修一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物理里的能量知识也有点关系呢,像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还有生物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比如人体中的一些离子平衡,像血液中的钙磷离子浓度和化学中的溶液知识也有点关联。
③重难点分析:- 难点:比如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很抽象,不像质量这种概念那么直观。
我刚学的时候一直搞不清阿伏伽德罗常数到底咋回事,感觉这个数字好大,概念好虚。
- 重点:化学实验操作必须掌握,还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就像考试里经常要考钠、镁、铝这些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是不掌握肯定完蛋。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占比很大,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中考高考这种大考。
高中化学必修一典型例题答案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典型例题1.D2.C3.C4.B5.A6.C7.C8.(1)C B D H(2)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内的液体能顺利留下(3)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4)不能酒精与水可以任意互溶9.B10.(1)否因为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NO3-,后面操作中无法除去(2)取上层清液并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已除尽(3)除去过量的Ba2+可减少一次过滤操作11.BaCl2和Na2CO3Na2SO4NaCl12.C13.(1)D (2)Ba2+ + CO32- = BaCO3↓、Ca2+ + CO32- = CaCO3↓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取pH 14.(1)加快粗盐溶解(2)Na2SO4 NaOH、Na2CO3(3)CaCO3、BaCO3(4)会引入新的杂质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典型例题1.C2.D3.A4.BC5.C6.C7.B8.C9.A10.(1)②①③⑧⑤⑥⑨⑦④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2)27.4 10.0(3)查漏(4)BC11.(1)35.6 (2)3 (3)50%12.(1)A、B、D、C、E (2)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3)ad13.①③⑤mMV①⑥V′22.4V②③④1000ρωM14.0.375mol/L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典型例题1.A2.B3.4.5.AD6.甲、乙、丙三名同学的操作方法都不正确。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渐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7.C8.(1)NaClO (2)Cl2(3)HCl (4)空气(5)汞9.A 10.C 11.A12.(1)Fe H2SO4CO2CaO Na2CO3(2)Fe + H2SO4 = FeSO4 + H2↑CaO + H2SO4 = CaSO4 + H2ONa2CO3 + H2SO4 = Na2SO4 + CO2 ↑+ H2OCO2 + CaO = CaCO3第二节离子反应典型例题1. C2.A3.C4.D5.(1)①KOH = K+ + OH-②KHSO4 = K+ + H+ + SO42-③Fe2(SO4)3 = 2Fe3+ + SO42-④Na2CO3 = 2Na+ + CO32-(2)无 KOH KHSO4、Fe2(SO4)3、Na2CO36.(1)产生白色沉淀,小球沉到烧杯底部(2)Ba2+ + 2 OH- +2 H+ + SO42- = Ba SO4↓+ 2 H2O7.(1)Cu2+ + Fe = Fe2+ + Cu(2)2 H+ + Cu(OH)2 = Cu2+ + 2 H2O(3)Ba2+ + 2 OH- +2 H+ + SO42- = Ba SO4↓+ 2 H2O(4)2 H+ + CaCO3 = Ca2+ + H2O + CO2 ↑(5)2 H+ + Fe = Fe2+ + H2↑(6)6 H+ + Fe2 O3 = 2Fe3+ + 3 H2O8.(1)验证Cl-与Cu2+、SO42-与Na+不反应(2)Ba2+与SO42-溶液仍为蓝色说明Cu2+未参加反应(3)Cl- + Ag+ = AgCl↓(4)排除CO32-等离子的干扰9.(1)②稀硫酸、⑤空气(2)HCl (3)⑨CaCO3(4)④NH3、⑥CO2(5)①Cu、⑦Hg10.(1)H+ + OH- = H2O,Cu(OH)2 + 2 H+ = Cu2+ + 2 H2O (2)H+ + OH- = H2O,Ba2+ + 2 OH- +2 H+ + SO42- = Ba SO4↓+ 2 H2O (3)CO32 + 2 H+ = CO2 ↑+ H2O(4)Zn +2 H+ = Zn2+ + H2↑11.D12.B13.D14.Na2CO3Cu SO4、Na2 SO4、CaCl2 NaCl 稀硝酸和AgNO3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典型例题1.氧化还原2.B3.D4.AC5.C6.B7.C8.(1)②非氧化还原反应(2)①费氧化还原反应9.A 10.B 11.B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典型例题1.D2.B3.D4.B5.C6.D7.(1)钠在煤油中逐渐下沉,至水面时与水发生反应,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像热气球一样在煤油和水的界面处上下游动,最后完全消失(2)水溶液从上至下逐渐由无色变为红色(3)液面逐渐下降液面逐渐上升(4)当漏斗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打开弹簧夹,点燃气体,有淡蓝色火焰产生8.D 9. D10.(1)560ml (2)0.5ml/L11.D 12.B 13.C 14.A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典型例题1.B2.C3.BD4.B5.AC6.D7.B8.D9.(1)NaHCO3 Al(OH)3(2)HCO3- + H+ = H2O + CO2↑(3)Al(OH)3 + OH- = AlO2- + 2H2O10.CD11.①开始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然后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SO4 + 2NaOH = Fe(OH)2 + Na2SO4 4Fe(OH)2 + O2 + 2H2O = Fe(OH)3②打开止水夹时,试管B内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在夹紧止水夹时B中产生白色沉淀不变色Fe2+ + 2 OH-= Fe(OH)2↓③操作1中没有排除B试管中的空气,而操作2产生的H2使B试管中的空气排出13.KSCN 2 Fe2+ + Cl2 = 2 Fe3+ + 2 Cl-,Fe3+ + 3SCN-= Fe(SCN)3①滴加A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在滴加几滴氯水,变红色②变红色13.B 14.A 15.C 16.C 17.C 18.B C A E F C19.(1)Fe3+、Cu2+一定(2)Fe3+可能(3)Fe、Cu 一定20.(1)HCl (2)FeCl2 KOH (3)4Fe(OH)2 + O2 + 2H2O = Fe(OH)3(4)Fe3+ + 3SCN-= Fe(SCN)3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典型例题1.C2.C3.A4.B5.C6.D7.(1)1mol/L (2)1: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典型例题1.D2.A3.D4.(1)盐酸(2)饱和NaHCO3溶液除去从盐酸中挥发出来的HCl气体(3)Na2SO3溶液SiO32- + CO2 + H2O = H2SiO3↓+ CO32-5.D6.B7.B8.A9.A 10.B 11.A12.(1)①K2O•Al2O3•6SiO2(2)Al2O3•2SiO2•2H2O(2)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由酸性较强的酸可制得酸性较弱的酸13.(1)SiO2 + 2C 高温Si + 2CO↑(2)分馏(或蒸馏)14.D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典型例题1.A2.B3.D4.B5.D6.(1)不褪色褪色不褪色(2)褪色7.(1)CaCO3高温CaO + CO2↑,CaO + H2O = Ca(OH)2,2Cl2 + Ca(OH)2 = Ca(ClO)2+CaCl2 + 2H2O Ca(ClO)2(2)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HClO(3)2N A8.C 9.D 10.C 11.C 12.AC 13.BD14. (1)Cl2 + 2 OH-=Cl- + ClO-+ H2O(2)不能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进入大试管中也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降低NaClO 的产量和纯度(3)能少量水蒸气进入试管中不影响反应(4)不能氯气和碱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时温度升高,若不冷却可能引起副反应,生成NaClO3和NaCl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典型例题1.B2.B3.B4.D5.D6.D7.C8.C9.C 10.C 11.C 12.C 13.A 14.B15.若剩余的气体是NO,则NO2和O2的体积分别为9.2ml和0.8ml;若剩余的气体是O2,则NO2和O2的体积分别为6.4ml和3.6ml16.C 17.D 18.B第四节“氨硝酸硫酸”典型例题1.D2.B3.B4.C5.BC6.(1)强氧化性(2)吸水性(3)强氧化性、酸性(4)脱水性7.(1)Cu + 4HNO3(浓)= Cu(NO)3 + 2NO2 + 2H2O 溶液逐渐变蓝,有红棕色气体逸出(2)3 Cu +8 HNO3(稀)=3 Cu(NO)3 + 2NO↑+ 4H2O(3)加入稀H2SO4后,H+与原溶液中的NO3-构成强氧化性的条件,又能与过量的Cu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Cu +8 HNO3(稀)=3 Cu(NO)3 + 2NO↑+ 4H2O8.BD 9.AC 10.D 11.D12.(1)5.824 5.376(2)aV×0.001+0.50.14(3)57.8。
高中化学学考必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氧化还原反应》①基本定义:简单来说,氧化还原反应就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在反应里一些原子失去电子,这就是被氧化了,另一些原子得到电子,那就是被还原了。
比如我们平常说的生锈,铁和氧气反应变成铁锈,铁原子就失去电子被氧化了。
②重要程度:在高中化学里非常重要,基本贯穿了化学学习的各个板块,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电化学等都离不开它。
③前置知识:得先懂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元素化合价有一定认识,像常见元素如氧通常是-2价等。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就是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还有像电池的工作原理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高中化学里它属于化学反应类型这一块的核心内容,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去解释。
②关联知识:和元素周期律有关联,因为元素的化合价跟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还和电化学紧密相连,像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应用。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中等。
难点在于电子转移的数目计算,以及一些复杂化学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关键点就是准确判断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④考点分析:在考中相当重要。
考查方式包括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等。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氧化还原反应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有电子的转移,同时表现为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不过要注意,单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电子的转移有时候需要仔细分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特征分析:最主要特点就是元素化合价必然有升有降。
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氢元素从0价变成+1价,铜元素从+2价变成0价。
③分类说明:可以按照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类型分类,比如金属单质做还原剂与非金属单质做氧化剂的反应等。
④应用范围: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要考虑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在一些离子反应的环境下,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要注意离子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自主学习••••••••••••••一、电离的有关知识1.电离与溶液的电性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即熔融状态)产生了能够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过程是不需要通电的,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量,电性(即“电荷守恒”),因此溶液不显电性。
2.电离与导电的关系溶质先发生电离,溶液才能够导电;溶液若能够导电,说明溶质发生了电离。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在不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
二、电解质1.电解质:在里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2.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三、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在中或下离解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需同时满足“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酸的电离:如H2SO4===碱的电离:如Ca(OH)2===盐的电离:如NaCl===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H2SO4、HNO3。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NaOH、KOH。
(3)盐:电离时能生成和的化合物,如Na2CO3、NaCl。
[思考]NaHSO4溶于水时能电离出H+,NaHSO4属于酸吗?•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Cl、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H2O、Fe(OH)3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水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二、酸、碱、盐的溶解性1.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酸:无机化合物中,除硅酸(H2SiO3)不溶于水,大多数常见的酸均易溶于水。
2.2.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题型1 电解质判断
方法一电解质①化合物②一定条件下导电③自身电离
非电解质①化合物②不是电解质
方法二电解质包括化合物中的酸、碱、盐、水、部分金属氧化物。
非电解质包括大部分有机物以及类似SO2、SO3、CO2、NH3、NO2等不能自身电离的化合物。
例:(1)氯气、液溴、液氧、铁、石墨,属于,因为。
(2)盐酸、乙醇溶液、NaCl溶液,属于,因为。
(3)CaO、Na2O属于,因为。
(4)氯化氢、氯化钠固体、硫酸、熔融态NaOH属于,因为。
(5)BaSO4、AgCl属于,因为。
注意:熔融态的酸不电离,所以酸在熔融态不导电。
题型2 电离方程式书写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部分盐、部分金属氧化物)完全电离,用等号====;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极少盐)部分电离,用可逆号“”
2.电离时原子团不拆分,如OH-、SO42-、ClO-、ClO3-、MnO4-等不能分开。
3.强酸的酸式酸根(HSO4-)可完全电离,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部分电离。
4.一般盐和强碱熔融态可电离,而酸在熔融态不电离。
例:书写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1)氢氧化钙(2)硫酸
(3)硫酸氢钠(4)碳酸氢钠
(5)碳酸钠(6)氯酸钾
(7)碳酸(8)醋酸
(9)一水合氨(10)氢氧化镁
(11)水
题型3 溶液导电性
溶液导电的原因: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影响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大,电荷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例(1)100ml 1mol·L-1的HCl溶液的导电能力 200ml1mol·L-1的CH3COOH溶液的导电能力。
(2)判断:强电解质的溶液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
(3)向100ml 1mol·L-1的硫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固体至过量,溶液的导电性变化:。
注意:(1)电解质自身不一定导电。
(2)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难溶沉淀不一定不是电解质,与溶解度无关。
(4)电解质电离不需要通电条件。
2.2.2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一般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有离子参与的反应。
2.离子反应发生条件:①生成难溶性物质(沉淀)②生成易挥发性物质(气体)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弱电解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4.意义:离子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一类反应。
如 H++OH-==H2O 可表示所有可溶性酸和可溶性碱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题型1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
不拆:①气体②沉淀③弱电解质④单质⑤氧化物。
)
例(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3)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4)氢氧化铜和盐酸:。
题型2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判断依据:(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看拆写是否正确。
(3)看 ===,,↑,↓符号使用是否恰当。
(4)看是否遵守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5)看是否漏掉了某些反应。
(6)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7)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
如少量、过量、滴加顺序等影响。
例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2Ag+===Cu2++2Ag
C.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足量硫酸:Ba2++OH-+H++SO42-===BaSO4↓+H2O
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足量的石灰水:Ca2++HCO3-+OH-===CaCO3↓+H2O
E.碳酸钙溶于稀醋酸:CO32-+2H+===CO2↑+H2O
F.铜和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Cu+Fe3+===Cu2++Fe2+
题型3 离子共存
离子共存即不发生化学反应,离子不共存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沉淀、弱电解质或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 H+与CO32-、HCO3-、SO32-、HSO3-、CH3COO-、OH-等
OH-与NH4+、Fe3+、Fe2+、Mg2+、Al3+、Cu2+等
SO42-与Ba2+、Ca2+等
CO32-与Ca2+、Ba2+、Mg2+等
注:无色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Fe3+、Fe2+、Cu2+、MnO4-等。
例(1)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a2+、Al3+、Cl-、SO42-
B. H+、K+、HCO3-、I-
C. NH4+、Cu2+、Cl-、NO3-
D. Fe3+、Mg2+、SCN-、SO42-
(2)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无色溶液中:Na+、K+、MnO4-、SO42-
B.酸性溶液中:Mg2+、Na+、SO42-、Cl-
C.能使pH试纸变蓝色的溶液中:Cl-、HCO3-、SO42-、NH4+
D.碱性溶液中:K+、Cl-、NO3-、Cu2+
题型4 离子推断
例(1)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Ca2+、Cu2+、CO32-、Cl-、NO3-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为了确定该溶液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硝酸,产生气泡;
②向①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可能存在的离子有。
(2)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H+、Mg2+、Ba2+、CO32+、SO42-,现取两份100ml 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足量NaHCO3溶液后,收集到气体0.03mol.
②第二份加足量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得干燥沉淀4.66g.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3)请计算出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是,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题型5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1.非氧化还原反应中,一般规律:少量CO2产生CO32-,过量CO2产生HCO3- ,少量SO2产生SO32-,过量SO2
产生HSO3-.
如:少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过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2.CO32-与酸反应时,少量的H+生成HCO3-,过量的H+生成,CO2和H2O.
如:碳酸钠中滴加少量盐酸:。
碳酸钠中加入过量盐酸:。
3.少定多变:
少定:少量的物质,参与反应的离子配比是固定的,按照化学式中配比。
多变:过量的物质,参加反应的离子配比不固定,而由少量的物质反应所需而定。
即“多随少变,按需而定”。
如:NaHCO3溶液和Ca(OH)2溶液反应
①NaHCO3溶液少量时:。
②Ca(OH)2溶液少量时:。
4.当一种粒子与多种粒子均可发生反应时,注意用量以及反应先后顺序。
如:向碳酸氢铵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
碳酸氢钠与少量的氢氧化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