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临床表现及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9
流感【概述】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一般冬、春季节为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世界已发生过5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
【病原学】(一)结构流感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当时被称作Hl Nl。
属正赫液病毒科,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一120nm,有包膜,是一种RNA病毒。
病毒由核衣壳与外膜组成。
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多聚酶和核糖核酸(RNA ) o NP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较稳定。
多聚酶负责流感病毒RNA转录,由三个亚单位组成:PB1 ,PB2和PA,通常将这三种蛋白称为3P蛋白。
单股负链核糖核酸(ss-RNA)为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甲型、乙型流感病毒RNA共分8个节段。
1-7节段分别编码以下蛋白:PB2,PBI,PA,HA,NP,NA,M,目前认为第8节段是编码起连接RNA功能的非结构蛋白(NSl 和NS2 ),各片段间可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重组,最终导致新抗原、新亚型的出现。
外膜由脂质双分子层与基质蛋白(M)组成,后者又分为M1,M2两型,M1蛋白为外膜内层,M2蛋白为外膜上的氢离子通道。
基质蛋白抗原性较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脂质双层除了磷脂分子外,还包含两型以辐射状突出于病毒体外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 , HA )(棒状三聚体)和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 NA)蘑菇形四聚体)} o HA能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得名,其水解产物通过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作用,协助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并进一步进人细胞内,是流感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NA具有水解唾液酸的作用,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一乙酞神经氨酸,协助与宿主细胞结合的新病毒颗粒释放,感染未受染细胞的,从而促进流感病毒进一步扩散、繁殖,也是流感抗病毒药物的一个作用靶点。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甲流是不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于感染了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这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感冒,那么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一、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流行性感冒具体的临床表现在个体差异上表现都是不同的,这种疾病是属于传染性的疾病,主要典型表现会出现四肢的酸痛、乏力,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发烧等症状,而相比较普通的感冒来说,普通感冒的主要特点是鼻咽喉的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一般不会导致四肢酸痛,或者是肌肉疼痛这些症状的。
无论是流行性感冒还是普通的感冒,治疗原则都是对症治疗,同时抗病毒处理,每天测量两次体温,多喝热水,注意休息,避免精神紧张。
二、甲流是不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临床种类繁多,而甲型流感只是其中的一种,临床还有乙型的流感等其他类型的,都是属于流行性感冒的一种,确切的说甲型流感是属于流行性感冒,而流行性感冒并不完全是甲型流感。
应该放松心情,正确认识,流行性感冒一般有明显的流行趋势,也有一定的自限性,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症治疗就可以,不要有太大的思想和心理的恐惧,调整好心态,多喝姜糖水,及时对症治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杀灭这些致病菌。
三、流行性感冒属于几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是属于丙类传染病,这种疾病是属于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呼吸道炎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具有流行的趋势,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者是老年患者、婴幼儿更容易感染。
一旦感染流行性感冒,应该及时注意休息,每天测量两次体温,对症治疗。
如果体温超过三十八度,可以选择服用解热镇痛的药物,同时可以配合服用抗病毒口服液进行抗病毒对症治疗。
四、流行性感冒挂什么科室流行性感冒可以去医院普通内科或者是消化内科进行检查,如果流行趋势比较严重,也可以去当地的医院传染科进行诊治。
应该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不要有恐惧的心理。
如果一旦患病,应该每天测量两次体温,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度,如果有发烧的症状,根据发烧的程度,采取相应的退烧和干预措施,预防出现并发症。
小儿流行性感冒症状小儿流行性感冒有哪些症状?临床表现1、潜伏期约数小时至1~2日。
2、临床症状小儿患流感时其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各具特点,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多表现为普通感冒型,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可出现粗啰音。
偶诉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表现。
在婴幼儿则临床表现每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不易区分,炎症涉及上呼吸道、喉部、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部,病情较严重。
日本学者报道在流感流行期间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病儿中有的1/4证实为流感病毒引起,高于同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数倍。
病儿常突发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及流清鼻涕,常伴呕吐、腹泻等,偶见皮疹及鼻衄,体温波动于38~41℃,可有高热惊厥。
幼小婴儿可有严重的喉、气管、支气管炎伴粘稠痰液,甚至发生呼吸道梗阻现象。
新生儿患者往往出现嗜睡、拒食及呼吸暂停,甚至需用人工呼吸器治疗。
乙型流感临床表现与甲型相似,但较多见鼻、眼部症状体征,以及由急性良性肌炎引起的肌痛,主要见于下肢,尤以小腿腓肠肌疼痛为甚,而全身中毒表现如头昏、疲乏等则较轻。
丙型流感大多表现为轻症上呼吸道感染。
无并发症的流感发热一般持续3~4天,热退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但干咳及体力衰弱可持续1~2周。
3、血象周围白细胞总数大都减少,平均约为4X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此种特殊血象在发病最初数日即很显著往,往往持续10~15日。
并发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可能大幅度下降,低达1~2X109/L。
血沉率一般正常,冷凝集试验大多阴性。
诊断由于流感的表现与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十分相似,无十分明显的特征,因此最初发生的病例不易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原学检验综合进行诊断。
1、流行病史当地有流感流行情报,对诊断最有帮助,在流感流行季节,周围人群中有同样病症就应提高警惕疑及本病。
1.流感病毒是如何进入人体致病的?当人体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或尘埃后,病毒直接侵犯呼吸道的纤毛状上皮细胞,并在纤毛状上皮细胞内复制(生长)繁殖,致使纤毛状上皮细胞造成变性坏死、脱落外,病毒还可向下侵犯气管、支气管、直至肺泡,造成粘膜下层出现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
当病毒侵犯纤毛状上皮细胞后形成变性、坏死、脱落后,此时机体就可表现出流感的呼吸道症状,如出现粘膜下层出血、水肿,肺泡有纤维蛋白渗出等病理改变,患者会在出现流感呼吸道症状的基础上,再出现肺炎的临床表现。
2。
流感症状表现与流感病毒变异有什么关系?流感症状表现轻、重与流感病毒变异有关系,流感病毒主要分甲、乙、丙三型,其中乙、丙型病毒相对较稳定,甲型流感病毒较活跃,易通过病毒本身的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改变而出现变异并产生一种新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一种新的甲型流感病毒重组后,常会表现出传播能力强,致病性较强等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人群来讲,体内原有的抗流感免疫力已经不起作用,作为容易感染流感新甲型病毒亚型的人群,如一旦受到传染和感染后,病人所表现出的症状与未发生病毒变异期间感染后临床表现不一样,前者可表现出症状典型,婴幼儿体弱多病,老年人可表现症状重,并发肺炎等相对高,而后者则以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或不典型流感病人多见。
3。
婴幼儿与老年人患流感的症状表现有什么特点?后果如何?婴幼儿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尤其青壮年相比,表现在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室外环境适应能力不及青壮年;这类人群多数以居室内活动为主,一旦感染流感病毒病毒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较重,后果也相对较青壮年重,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与后果:1、症状相对典型,可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明显、病情可持续发展,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紫绀等。
2、易发生肺炎型流感。
发病后易发生肺炎性流感,患者可在病后1-2天病情加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血性痰,继后出现呼吸急促、肺部炎症表现,X光检查可显示肺部炎症阴影.如治疗不及时,病情继续发展或严重者可导致因心血管功能不全或肺水肿而死亡.4.流感发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点?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随病毒株,人群年龄,生理状态,既往史不同而异,可表现出不显性感染,显性感染,甚至死亡。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专业文档)1。
典型流感急起高热,畏寒或寒战,头痛、身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少数患者可有鼻塞、流涕及畏光、流泪等眼部症状。
咳嗽、胸骨后不适或烧灼、咽干、咽痛也较常见。
体温可达40℃,面部潮红,咽部及结膜外眦部轻度充血。
肺部可有干啰音。
发热多于1~2天内达高峰,3~4天内热退,退热后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并持续3~4天后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
此型最常见。
轻型患者发热不超过39℃,症状较轻,病程2~3天。
2。
流感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感染可以由单纯型转为肺炎型,或直接表现为肺炎型,肺炎型系因流感病毒感染自上呼吸道继续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容易发生于有潜在肺部及心脏疾病患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膜狭窄患者)、孕妇或处于免疫缺陷状态的人群,但也有多达一半的病例报道尚未确认有潜在疾病。
典型的肺炎型流感发病后,高热持续不退,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剧咳、泡沫黏液痰或痰中带血症状;查体发现双肺呼吸音低,满布哮鸣音,但无实变体征。
胸透肺部双侧呈散在絮状阴影,由肺门向四周扩散;其表现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致,患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外周循环衰竭而死亡。
病程可长达3~4周。
血气分析显示明显的低血氧。
痰液中易分离到流感病毒,痰涂片革兰染色可见到许多嗜中性多核粒细胞;但痰与血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亦无效,病死率可超过50%。
婴幼儿及老年人患流感常波及下呼吸道,尤以导致肺炎时病情严重,在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小儿病例中约1/4为流感病毒引起。
老年人流感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有增加,60~69岁组发生率为36%,70岁以上组高达73%。
老年人流感肺炎往往缺乏初期症状,易被忽略,发现肺炎时常已伴明显脱水、酸中毒或意识障碍等危重情况。
3。
中毒型和胃肠型中毒型极为少见。
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中毒性症状,临床上有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成人常有谵妄,儿童可出现抽搐,并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加。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目的讨论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流行性感冒确诊需依据实验室检查,如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和核酸检测。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诊断鉴别诊断一概述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其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病程有自限性,但在老年人和基础心肺疾病患者中易有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
甲型流感病毒常在10~15年内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
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潜伏期短,多数为18~72小时,有的甚至仅几个小时;暴发并迅速蔓延,播及面广。
甲型病毒新亚型引起的流行常形成明显高峰,流行期短,但第1波后还会有第2波、第3波;常沿交通线传播,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
流感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性感冒病毒极易传播且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特别容易发生变异,导致其抗原性及致病力也极易发生变异。
病毒变异包含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当一个新亚型出现的初期,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很容易引起一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此后抗原特性相对稳定,每隔2~3年出现一个流行波,流感病毒发生部分的变化;随人群免疫力的逐渐增加,流行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发病症状逐渐减轻。
若病毒演变愈演愈烈,最后导致质变,即旧型消失而代之以新的亚型。
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前言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 %一30 % ,其流行病学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爆发,迅速蔓延,播及面广。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
流感的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
流感病毒上有两种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 ) 和神经氨酸酶(NA )。
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 型。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丙型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
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较快,所以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流感临床症状较重,起病急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可以引起死亡,死亡者大多为年迈体衰、年幼多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对上述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是控制流感的主要方法。
人群通过感染或接种会产生免疫力,但对新的变异病毒株并无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抗流感病毒治疗是流感控制的重要手段。
而早期诊断对开展有效的特异性病原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流感的高发区,20 世纪4 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有3 次起源于我国。
为提高对流感的早期诊断水平、早期开展治疗,减少流感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广大临床医师使用的流感诊断和治疗指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一).临床表现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 一3 天。
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发热通常持续3 一4 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 一3 周。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
(二).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在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
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流行性感冒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
甲型流感常呈暴发或小流行,可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呈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常为散发。
病前有与急性期患者的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日(数小时~4日)。
(1)、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头痛、咽痛、胸骨后烧灼感、鼻塞流涕等。
可有鼻蚂,腹泻水样便。
(2)、轻型流感:急性起病,发热不高。
(3)、肺炎型流感(流感病毒肺炎):主要发生于老年,幼儿,初起典型流感,出现高热、衰竭、剧咳、血性痰、呼吸迫促、发缙等。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于起病3日内用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接种鸡胚或组织培养。
(2)快速诊断可行鼻甲粘膜印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
(3)血清学检查取初期和2~4周后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鉴别诊断】
本病与其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急性细菌性扁桃腺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主要用解热止痛药对症治疗及防治继发性细菌性感染。
【预防】
1隔离:疑似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与对症治疗。
2.消毒:在流感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
3.疫苗预防: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健康成人及儿童,灭活疫苗主要用于老人、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者。
4.药物预防:可试用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成人每日二次,每次IOOmg,连服7~14天。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他人。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差异很大。
本文将就几种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探讨。
一、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寒战、高热、头痛、咳嗽、喉咙痛、鼻塞、鼻流清水样分泌物等。
患者一般会感到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体温可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并持续数天。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
流感一般在感染后的2-3天内出现症状,并会在一周左右自行恢复。
二、痢疾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以及大便中带血等。
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痢疾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常呈稀便或水样便,同时伴有腹痛。
慢性痢疾则常表现为间歇性腹泻,大便中可以带有黏液和血液。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
三、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病,常侵犯肺部,但也可影响其他器官。
肺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慢性咳嗽、咳痰、胸痛、咯血、乏力、发热等。
患者常有体重下降和食欲不振。
其他部位结核病的表现则与受到感染的器官有关,如骨结核可引起骨疼痛和畸形,腹部结核可导致腹胀、腹痛等。
四、肝炎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痛、黄疸等。
黄疸是肝炎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常伴有皮肤、黏膜、眼球等部位的发黄。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肝区触痛等症状。
急性肝炎的症状多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慢性肝炎的症状则较为隐匿。
五、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酸痛和皮疹。
病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热期、低热期和恢复期。
发热期持续2-7天,体温可达40℃,同时出现头痛、眼球痛等症状。
低热期持续数天,发热消退但其他症状仍存在。
恢复期则是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乏力感可能持续数周。
六、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呕吐和腹泻。
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
1. 症状,流感样病例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
这些症状通常突然出现,并
且会导致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影响。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有近期接触过确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或者是否在流感流行期间有过相关的接触史。
3. 实验室检查,流感样病例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包括病毒培养、病毒抗原检测或者病毒核酸检测。
这些检查可以帮
助确认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定亚型。
4. 临床表现,流感样病例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上呼吸道症状和
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这些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
行初步诊断。
总的来说,流感样病例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流行
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时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采取有效的治
疗措施,并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inf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
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自本世纪以来已有五次世界性大流行的纪载,分别发生于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一次流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2000万之多。
我国从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
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小暴发为主,没有明显的流行发生。
【诊断】当流感流行时诊断较易,可根据:①接触史和集体发病史;②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散发病例则不易诊断,如单位在短期内出现较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应考虑流感的可能,应作进一步检查,予以确定。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治疗措施】流感患者应及早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
高热与身痛较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ye's综合征的发生。
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
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于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天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老年流感患者或养老院人员应在发病的最初1~2天内给于金刚烷胺盐或金刚乙胺,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起治疗作用。
金刚烷胺成人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2次服用,儿童为每日4.4~8.8mg/kg,分2次服用,疗程为5~7天,一般无副作用,但须注意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反应,如过度兴奋、言语含糊、震颤、失眠、头昏、乏力、情绪障碍、共济失调等,金刚乙胺的副反应比金刚烷胺要少。
流感临床表现及诊断————————————————————————————————作者: ————————————————————————————————日期:ﻩ1.流感病毒是如何进入人体致病的?当人体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或尘埃后,病毒直接侵犯呼吸道的纤毛状上皮细胞,并在纤毛状上皮细胞内复制(生长)繁殖,致使纤毛状上皮细胞造成变性坏死、脱落外,病毒还可向下侵犯气管、支气管、直至肺泡,造成粘膜下层出现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
当病毒侵犯纤毛状上皮细胞后形成变性、坏死、脱落后,此时机体就可表现出流感的呼吸道症状,如出现粘膜下层出血、水肿,肺泡有纤维蛋白渗出等病理改变,患者会在出现流感呼吸道症状的基础上,再出现肺炎的临床表现。
2.流感症状表现与流感病毒变异有什么关系?流感症状表现轻、重与流感病毒变异有关系,流感病毒主要分甲、乙、丙三型,其中乙、丙型病毒相对较稳定,甲型流感病毒较活跃,易通过病毒本身的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改变而出现变异并产生一种新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一种新的甲型流感病毒重组后,常会表现出传播能力强,致病性较强等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人群来讲,体内原有的抗流感免疫力已经不起作用,作为容易感染流感新甲型病毒亚型的人群,如一旦受到传染和感染后,病人所表现出的症状与未发生病毒变异期间感染后临床表现不一样,前者可表现出症状典型,婴幼儿体弱多病,老年人可表现症状重,并发肺炎等相对高,而后者则以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或不典型流感病人多见。
3.婴幼儿与老年人患流感的症状表现有什么特点?后果如何?婴幼儿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尤其青壮年相比,表现在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室外环境适应能力不及青壮年;这类人群多数以居室内活动为主,一旦感染流感病毒病毒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较重,后果也相对较青壮年重,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与后果:1、症状相对典型,可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明显、病情可持续发展,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紫绀等。
2、易发生肺炎型流感。
发病后易发生肺炎性流感,患者可在病后1-2天病情加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血性痰,继后出现呼吸急促、肺部炎症表现,X光检查可显示肺部炎症阴影。
如治疗不及时,病情继续发展或严重者可导致因心血管功能不全或肺水肿而死亡。
4.流感发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点?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随病毒株,人群年龄,生理状态,既往史不同而异,可表现出不显性感染,显性感染,甚至死亡。
流感潜伏期一般1―3天,起病方式多为快和突然。
其临床特点为:畏寒,少有寒战;发烧,体温速升至38―40℃;头痛,全身无力;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
少数病人的临床症状以胃肠道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胃肠型流感多见于原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和小儿患者。
5.流感发病预后如何?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3―4天开始恢复,一般一周左右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
如有并发症恢复期就延长。
死亡的多为老弱、带慢性病和体弱的婴幼儿。
6.流感发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流感流行期间,单纯型流感的诊断并不难。
因为大多数病人的临床比较典型,又有流感流行病学情况及密切接触史供参考。
然而,流感流行初期或流行间歇期,单纯型流感和轻型流感的诊断并不容易。
因为流感的临床并无特异性,与许多急性发热伴有呼吸道炎症的疾病相类似,故确诊往往有赖于实验室诊断。
1、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病毒分离发病3天内鼻咽液样本分离到流感病毒3、血清学检测患者急性期(采集于发病后头3天)和恢复期(采集于发病后2-4周)血清,抗体检测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
测定抗原为当前人群中流行的甲3(H3N2),甲1(H1N1)亚型和乙型毒株。
常用的测定方法为:红细胞凝集抑制测定;细胞系统上微量中和试验和单扩溶血测定。
4、快速诊断法采用荧光技术或金标法直接从患者采集的标本中测定病毒抗原阳性。
7.什么叫做流感的确诊病例?什么叫做流感的疑似病例?流感流行一般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作出初步诊断,即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确诊病例:除上述的临床症状以外,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或者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者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可诊断为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患者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实验室诊断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者。
8.怎样及早发现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及早发现并诊断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不仅对患者本人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而且能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家庭成员或单位病人增多。
因此当学校、幼托机构同事、同学传染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院医务人员回答和提供发病前有关的提供的流行病学史,出现的症状、体征和血常规结果诊断外,还可应用流感快速诊断试剂检测流感来帮助及早发现和诊断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9.流感的并发症有哪些?尽管多数情况下流感是一种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经及时治疗很快能康复,但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尤其是年老体弱和幼儿。
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心肌炎等;老年人流感引发肺炎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10.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如何处理?经医院医务人员诊断为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这类患者应做到:首先应及时离开工作或学习的单位、学校、幼托机构、对症治疗病人,居家隔离。
患病期间做到多饮水、多休息、居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治疗,留家治疗的婴幼儿、孕妇、年老体弱患者还应注意病情观察和护理,防治并发症。
若出现流感并发症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11.流感的治疗原则有哪些?流感病人治疗原则一般采用对症治疗。
因地制宜,就地适当隔离、休息、多喝开水,房间多通风和消毒,对症治疗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细菌性继发性感染。
发病早期(48小时之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严重患者如严重肺炎,呼吸极度困难,高烧不退等,需住院治疗。
12.流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流感治疗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中药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针对患者出现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采取应用退热药物等治疗;并嘱咐患者多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清淡食品为主;患者居家隔离期间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抗病毒治疗与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类药物(金刚烷、阿昔洛韦和达菲)进行治疗,以达到阻断流感病毒进入细胞繁殖。
中药常选用风热型治则宜辛凉解表,宜肺清热;风寒型选用辛温解毒方,宜肺散寒。
并发症治疗,婴幼儿、孕产妇、年老体弱多病患者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治疗方法按照诊断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进行并发症治疗。
13.常用的流感治疗药物有哪些?根据WHO和CDC提供的文献资料,用于流感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另一类为离子通道M2阻滞剂类。
目前较为常用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是达菲(Tamiflu)和扎那米韦(Relenza),在病人出现流感症状的48小时内使用,能够减轻病情并缩短病程。
在治疗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人中,如果用药及时,也能够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
尽管临床资料还十分有限,但目前认为,H5N1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敏感的。
离子通道M2阻滞剂常用的是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以用来对抗流感大流行。
但是流感病毒可以迅速产生对这些药物的抗药性,使它们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当今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的部分毒株对M2阻滞剂具有完全的抵抗力,但M2阻滞剂对部分H5N1毒株有效健康人为了预防流感或者禽流感,大量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加快病毒抗药性的进展,因此通常情况下,不建议采用预防性服药的方法来预防流感或禽流感。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流感大流行,在公司捐助下,WHO开始储备抗病毒药物达菲,到2006年初,将能够满足300万疗程的用量。
这些药物将只用于最早出现流感大流行毒株的地区。
最近数学模型的研究认为,在非常明显地会有一次流感大流行开始时,上述药物可以预防性应用,以减少大流行病毒出现的概率,或者延缓其在国际间的传播,为流感疫苗的生产和供应赢得时间。
14.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流感的方案是什么?中医治疗强调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人情况和不同的病程阶段,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下面是根据流感/禽流感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建议的基本治疗方案。
1、辨证治疗⑴毒邪犯肺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柴胡10g黄芩12g 炙麻黄6g 炒杏仁10g银花10g连翘15g牛蒡子15g羌活10g茅芦根各15g 生甘草6g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⑵毒犯肺胃症状: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葛根20g黄芩10g 黄连6g 鱼腥草30g苍术10g 藿香10g 姜半夏10g 厚朴6g连翘15g 白芷10g 白茅根20g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⑶毒邪壅肺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炙麻黄9g生石膏30g先下炒杏仁10g 黄芩10g知母10g 浙贝母10g葶苈子15g 桑白皮15g蒲公英15g草河车10g 赤芍10g 丹皮10g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七、当归尾;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⑷内闭外脱主症:高热或低热,咳嗽,憋气喘促,手足不温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绀,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气脱,阳脱,阴竭。
治法:扶正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生晒参15g麦冬15g 五味子10g 炮附子10g先下干姜10g山萸肉30g 炙甘草6g加减:汗出甚多者加煅龙牡;痰多,喉中痰鸣,苔腻者,加金荞麦、苏合香丸、猴枣散。
注射剂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中成药应用: 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