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经网络控制及应用(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5
控制工程中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处理信息的计算模型,可以模拟人脑的学习和决策过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控制工程领域。
本文将介绍控制工程中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一、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基于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数学模型,它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自主的决策和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其中隐藏层的数量和神经元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在神经网络模型中,每个神经元都拥有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其中每个输入都与某个权值相乘,并加上一个偏置值。
最后,所有的输出通过激活函数进行输出。
二、神经网络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1. 控制器设计神经网络可以被用来设计控制器,通过学习大量的样本数据,神经网络可以对未知情况进行预测和反馈,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控制。
例如,在电机控制系统中,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电机的转速、误差等参数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设计出更加精确的控制器。
2. 过程建模神经网络也可以被用来对复杂的系统过程进行建模和预测,例如模式识别、噪声预测、目标检测等。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建立出一个准确的生产模型,以实现自主的生产和监控。
3. 优化问题神经网络可以被用来解决各种优化问题,例如最大化或最小化某个目标函数。
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系统中,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实现自主驾驶和路径规划。
三、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势1. 鲁棒性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可以容忍一定的误差和干扰,从而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 精确性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和预测能力,因此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和决策,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3. 自主性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主地进行决策和预测,避免了传统的控制系统中需要手动设计控制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智能程度。
神经网络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描述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学生能掌握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优化方法,了解超参数调整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编程工具(如Python、TensorFlow等)搭建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
2. 学生能通过调整网络结构、参数等手段优化模型性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神经网络进行调试、评估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神经网络技术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与协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认识到神经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关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数学知识,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神经网络模型的搭建和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神经网络基本概念:介绍神经元模型、网络结构,理解全连接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神经网络基础2. 神经网络应用场景:分析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神经网络应用案例,探讨神经网络的优势和局限性。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神经网络应用3. 神经网络搭建与训练:学习使用Python、TensorFlow等工具搭建神经网络,掌握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算法,了解损失函数和优化器的选择。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神经网络搭建与训练4. 神经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超参数调整、正则化、批量归一化等方法,探讨如何提高神经网络性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神经网络优化5. 实践项目: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图像分类、文本情感分析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Neural Networks & Application1第3章感知器神经网络z 单层感知器z 多层感知器z 基本BP 算法z 标准BP 算法的改进z 基于BP 算法的多层感知器设计基础z 基于BP 算法的多层感知器应用与设计实例z课件下载::8080/aiwebdrive/wdshare/getsh are.do?action=exhibition&theParam=liangjing@zzu.e Neural Networks & Application23.1 单层感知器z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Frank Rosenblatt 提出一种具有单层计算单元的神经网络,称为Perceptron, 及感知器。
z感知器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自组织、自学习的思想,而且对于所能解决的问题存在着收敛算法,并能从数学上严格证明,因而对神经网络的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z单层感知器的结构与功能都非常简单,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少被采用,但在神经网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其他网络的基础,而且较易学习和理解,适合于作为学习神经网络的起点。
Neural Networks & Application33.1 单层感知器z3.1.1 感知器模型单层感知器:只有一层处理单元的感知器12(,,...,)Tm o o o =O 单层感知器输入层(感知层)输出层(处理层)12(,,...,)Tn x x x =X 12(,,...,),1,2,...,T j j nj w w w j m==j W Neural Networks & Application43.1 单层感知器对于处理层中任一节点,其净输入net ’j 为来自输入层各节点的输入加权和离散型单层感知器的变换函数一般采用符号函数1'nj ij ii net w x ==∑0sgn(')sgn()sgn()nT j j j ij i j i o net T w x ==−==∑W XNeural Networks & Application53.1 单层感知器z 3.1.2 感知器的功能z单计算节点感知器就是一个M-P 神经元模型,采取符号变换函数,又称为符号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