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138
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史中国的博物馆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和里程碑事件:1.初期阶段(1900年-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
190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标志着中国博物馆学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开始兴起,许多地方性博物馆相继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开始加强对博物馆的扶持和管理,鼓励成立全国性和专题性博物馆。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家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3.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1年,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推动了博物馆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发展。
此后,中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扩大。
198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4.现代化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许多城市成立了新的大型博物馆,并引进先进的展览技术和理念。
此外,数字化和虚拟博物馆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新趋势。
5.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博物馆学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组织和合作项目。
中国的博物馆学界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博物馆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国家政策的支持、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升以及对文化遗产和历史的保护意识的提高,都对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将继续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语音讲解标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语音讲解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馆之一,汇集了丰富的文物和历史遗产。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语音讲解,带您深入了解博物馆蕴藏的深厚历史与文化。
第一部分:导言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华文化的镜像和见证。
古代中国语音讲解是博物馆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旨在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生动的文化体验。
通过语音导览,游客将更好地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珍贵的文物收藏。
第二部分:博物馆概况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宏伟,馆藏丰富,展览陈列精彩纷呈。
语音讲解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互动而深入的参观体验。
导览将引领游客游览博物馆各个展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三部分:古代中国历史语音讲解首先聚焦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包括夏、商、周等历史时期。
游客将通过生动的语音描述,了解古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这一部分的导览将使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古代中国的雄奇与辉煌。
第四部分:文物精品解读博物馆的馆藏包括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等。
语音讲解将精选文物,为游客提供详细而生动的解读。
通过语音导览,游客将深入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使之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部分:艺术与科技结合博物馆的语音讲解不仅关注历史,还致力于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为游客呈现更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通过先进的语音技术,导览将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古代文物,激发游客对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兴趣。
第六部分:参与互动体验为了增加参与感,博物馆的语音讲解还将引导游客参与一系列互动体验。
这些体验不仅包括问题回答,还可能包括虚拟展示、互动展品等,使游客在参观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享受到参与感和乐趣。
第七部分:服务与建议在语音讲解的最后,将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和建议,包括馆内设施的介绍、导览路线的建议以及参观注意事项。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导读3博物馆学专业的书目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比较少,阅读量不是很大。
我将陆续写一系列的专业书目导读,一是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个参考,二也是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首先是介绍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这是国家文物局主持的文博系列培训教材之一。
但是不少高校博物馆专业也都采用这本书做博物馆学教学参考书。
先说说作者。
王宏钧,男,1926年出生,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早年参加革命,后转业到历史博物馆,象他这样从军队转业到博物馆的在20世纪50年代有不少,例如苏东海也是从部队转业到博物馆来的。
王宏钧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党委书记,在任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了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本书初版是1986年,到了2001年做了大幅度的修订。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本书(修订版)全面提供了从事博物馆工作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分四编22章。
其中第一编共计六章,所涉及的都是有关博物馆学的理论,如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还包括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的功能、博物馆的分类、博物馆的历史等。
第二编是关于博物馆的实际工作,基本是围绕博物馆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展开的,如藏品登记、编目、管理,陈列设计基本原则、内容设计、艺术设计、博物馆观众等,第三编包括博物馆管理和博物馆建筑两个部分。
第四编是关于博物馆信息化的内容。
以我的观点,这本书修订前的结构比较合理,而现在的样子给人并凑的感觉很强。
窃以为,博物馆学基础,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理论基础上,因此操作的东西不宜讲的太多。
否则干脆叫博物馆工作基础好了。
有些东西安排也不妥当,比方说博物馆的科学研究现在改在第二编后面就不太合适,博物馆建筑放在博物馆管理也有些说不通。
有些概念问题也欠考量。
比方说博物馆公众的概念和社会公众的概念是不是一回事,没有说明白,博物馆观众也没有明确直接的定义。
以我的观点来看,编修博物馆学著述,如果当教材来编写的话,要编出上下两部,一是博物馆学基础理论;一是博物馆学应用理论,前者是关于博物馆的基本概念的阐释,后者是关于博物馆如何运转的介绍。
第一讲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一、博物馆的时空演变1、Museum——希腊语Mouseisn,是指古希腊时供奉缪斯女神的神圣场所;后来亚里士多德将自己的收藏品放在缪斯神庙,将其与标本联系起来;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托勒密•索比建立托勒密王朝后,传播希腊文化,建立亚历山大学园,是西方公认最早的博物馆。
可见,博物馆在西方是收藏品、神圣研究之地,具有研究、教育等功能。
2、在中国,古代只有“博物”一词,“馆”是指管理文物、讲授学问的场所。
近代日本人将博物馆定义为“保存管理文物或研究学问之地”,称之为“积骨馆”“积宝馆”,传入中国。
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将其定为教育机构。
80年代,定义为教育、收藏、科研机构。
二、博物馆的定义1946年:博联定义,博物馆是指像公众开放的工艺、美术、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是没有常设陈列室的图书馆除外。
1951年: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具有文化价值资料的标本以供群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众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
1962年: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而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
1974年: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常设机构。
把收藏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不同国家的定义:①美国: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组织临时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遗址等。
②中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
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东西方早期博物馆的异同:一致性:保存和利用文物及遗址、遗迹、遗物,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差异性: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自然科学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慎终追远,追念前贤、尊崇人文精神。
近代博物馆产生的历史条件:文艺复兴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藏品的增长;收藏范围扩大。
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17世纪)1682年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开创了将私人收藏公之于世、建立近代博物馆的先河。
19世纪博物馆发展的特点1.规模大、2.数量多、3.专业化、4.水平高、5.职能强、6.组织全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创建,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博物馆。
当时有四个陈列室:自然、美术、教育和历史。
另外还设有一个植物园,一个动物园。
特别值得提出的:1,把整个西方博物馆和中国的园林结合起来了。
2,张謇对博物馆的精到论述,成为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石。
思考题为什么说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张謇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学实践者和理论家,请收集并学习他的博物馆理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阶段①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小高峰,从1905年张謇创立第一个博物馆到1936年,有76-77座。
②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进入低谷。
③第二个高峰是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大概只剩下21座博物馆.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北京有十大建筑,至少有一半是博物馆。
④第三个高峰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文博系统约350座,2002年约1500座加上其他行业博物馆约220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全国博物馆数超过2900座。
⑤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最近几年,虽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我们可以见到和能够参与的博物馆建设就已经可见一斑。
博物馆基础知识博物馆的定义(哥本哈根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永久性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海牙16届博协会议: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博物馆特征:1 实物性(物的收集和保存;物的研究;物的利用)2 直观性3 广博性博物馆的功能基本功能——收藏、教育、研究欧美“3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我国博物馆的基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3、思想品德教育;4、科学研究;5、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和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式、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国际博协(ICOM):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城缪斯神庙,孔子庙堂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山东曲阜孔子庙堂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万神庙欧洲近代博物馆发展历程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英国阿莫什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和科学研究中心——史密森学院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科举状元出身,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把实业和教育使为“富强之大本”,把经营企业的利润用来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
博物馆的由来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
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
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
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
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
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
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还有一种说法:“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
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博物馆的概念博物馆又叫博物院,是汇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
1955年、1962年、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博物馆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博物馆学发展史一、外国博物馆学发展史1. 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博物馆学(1)起源阶段- 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私人收藏,这些收藏多为珍奇物品、艺术品和自然标本。
- 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的贵族、教会和学术机构开始建立私人收藏室,展示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珍稀物品。
(2)初步发展阶段- 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博物馆逐渐被视为传播知识、教育公众的场所。
- 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标志着博物馆从私人收藏向公共展示的转变。
- 此时期,博物馆的职能开始从单一的收藏保存扩展到教育、研究等多个领域。
(3)博物馆学理论初步形成- 19世纪,博物馆的数量迅速增加,博物馆学开始形成独立学科。
- 欧洲各国纷纷建立国家博物馆,探讨博物馆的功能、分类、展览方法和藏品管理。
- 重要的博物馆学著作开始出现,如法国学者阿尔封索·德·贝朗热的《博物馆学原理》。
2. 两次世界大战及以来的博物馆学(1)博物馆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博物馆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逐渐恢复,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20世纪50年代,博物馆学理论得到丰富,如博物馆教育的理念、生态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的出现。
- 美国学者乔治·H·埃尔斯海默的《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对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2)博物馆学研究的国际化-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成立,推动博物馆学研究的国际化。
- 19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世界遗产”概念,博物馆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国际间的博物馆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博物馆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
(3)博物馆学分支学科的兴起- 20世纪末,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如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建筑、藏品保护等逐渐兴起。
第1章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1.博物馆学概述(1)博物馆学以博物馆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及其内在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2)“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博物馆学定义(1)日本《大百科事典》“博物馆学是明确博物馆本质,科学地研究博物馆的真正目的及实现的方法,使得博物馆正确发展的学问。
”(2)荷兰博物馆学者彼得·门施“博物馆学是包括关于管理和使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内的理论和实践的完整复合”。
(3)美国艾利斯·G.博尔考教授“博物馆学是有关博物馆制度、历史、演进,现在的地位和将来发展,以及博物馆对社会的独特责任的研究”。
(4)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产生,研究它的社会职能,以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理论和工作方法问题的科学”。
(5)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6)《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7)中国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3.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1)几种看法①博物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a.博物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博物馆活动的主体是人。
c.博物馆的任务主要是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d.博物馆运用的知识范围,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
e.博物馆学的方法论,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②博物馆学应属于信息科学博物馆的物是信息的载体。
博物馆学笔记:博物馆的定义第二章(一)博物馆的定义一、国际学界所作的定义1.起源①博物馆一词源起于希腊语Mouseisn,是指古希腊时供奉缪斯女神的神圣场所(Muses是掌管学问与艺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后来亚里士多德将自己的收藏品放在缪斯神庙,将其与标本联系起来;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托勒密·索比建立托勒密王朝后,传播希腊文化,建立亚历山大博学园,是西方公认最早的博物馆。
②17世纪英国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建立,Museum才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
③19世纪中期以来,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外国博物馆,他们把Museum译成博物馆(博物院)。
自此以后,博物馆之称逐渐通行于中国。
2.定义(1)国际博协会①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
其章程中指出:“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
”这个定义主要强调博物馆常设陈列的重要性。
②195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
”这一定义首次把博物馆供观众欣赏和教育明确列入进来。
③196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提出:“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
”这个定义则把博物馆的收藏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④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这个定义明确了博物馆为“不追求营利的”机构的性质,并且加入了“人类”和“环境”词语,开始关注全人类及其环境问题。
第8章藏品计算机管理一、藏品保管工作计算机化的主要内容1.藏品检索和统计博物馆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查询到各地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信息,例如藏品的种类、级别、数量等等。
2.藏品保管环境自动化藏品保管环境自动化是用计算机来自动控制一个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局部气候。
根据不同质地、不同工艺的藏品各自的不同保管要求,编制出一整套对照明、空调、通气等装置的调节程序。
3.藏品安全和防盗利用计算机报警系统可以自动地控制全库房、甚至全馆各个房间、各个陈列柜的内外所有电子门锁,以保卫藏品的安全。
4.藏品现状测量藏品进馆后必须进行编目,将计算机化系统引入可以在编目入藏方面构筑各种无损、快速的不接触测量系统。
二、保管工作计算机系统开发原则1.四个原则(1)先进性(2)成熟性(3)经济性(4)扩展性2.开发项目我国博物馆保管工作计算机化的第一个开发项目可以选“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或者“藏品安全保卫系统”。
(1)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以藏品基本数据的信息库为基础的一个资料检索管理系统。
主要工作量在于信息库的建立和软件开发,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开发的周期较长。
(2)藏品安全保卫系统这是以计算机和检测、监测、报警设备为主体的实时控制系统。
设备量比较大,投资费用也较大。
开发的周期较短,见效较快。
三、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规范化1.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1)信息检索信息检索通常有两种情况:①“单值检索”系统应给出包括存放的库位、架位以及藏品的陈列、保护、利用简况在内的全部藏品信息。
②“一般检索”系统应按照某一个特征来无一遗漏地查找一批同类藏品,进而提供一个或若干个藏品的基本面貌。
(2)出入库管理(3)更改记录(4)藏品统计(5)口令核定(6)快速登录2.藏品保管工作规范化藏品保管工作规范化就是要对藏品保管所涉及到的全部信息数据、工作项目制定一套统一的定义和程序。
第2章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一、欧美等地的博物馆学1.历史发展概况(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①诞生及发展概况a.博物馆学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
1885年英国人杰·格拉瑟正式使用博物馆学,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b.博物馆学从描述开始的。
博物馆志一词在西方语言中的出现早于博物馆学。
c.19世纪中叶,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d.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博物馆在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视。
②主要著作a.17世纪出版了一批博物馆藏品目录,其中最著名的是1656年在伦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
b.1727年,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在莱比锡出版,作者是C.D.F.尼克利乌斯。
该书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
c.1837年,G.F.克莱姆发表第一部关于博物馆史的论著《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
d.1888年,G.B.古德发表《博物馆历史和历史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博物馆管理原则》,系统论述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e.1904年英国D.默里发表了三卷本的《博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系统论述欧洲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肯定博物馆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娱乐公众的功能,也强调为研究服务的作用。
f.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两卷本《博物馆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促进了各国博物馆学的研究。
g.T.R.亚当姆的《博物馆的公民价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和G.F.拉姆齐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普及教育、传播文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①前苏联和东欧国家a.简介这些国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博物馆物质、博物馆实物、博物馆领域等概念,建立以藏品学为核心的博物馆学体系。
b.成就第一,1955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总结了苏联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事业的经验,在东欧国家和中国有较大影响。
研究博物馆史,加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博物馆史是博物馆从最开始出现到后来发展过程的有关事迹与事件的集合,博物馆史的研究是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80年代,随着博物馆学整体学术研究走向复苏,博物馆史的研究得到重视。
同时,随着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不迷信权威,勇于独立思考的风气在博物馆界逐渐兴起,有关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各种观点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纷纷提出。
这一时期,博物馆史有了大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有两个词条,一个是“中国博物馆史”(词条写作者——梁吉生、胡骏);一个是“外国博物馆史”(词条写作者——苏东海、冯承伯)。
标签:博物馆史;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而博物馆史是博物馆从最开始出现到后来发展过程的有关事迹与事件的集合,博物馆史的研究是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博物馆史发展概况(一)基础理论的雏形在中国最早论及博物馆史的是傅振伦,他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中国博物馆史略》(东方杂志41卷15号)一文。
此后是陈端志,在他的《博物馆学通论》(1936年)一书中,采用31种欧美、日本博物馆书刊资料和有关8个国家博物馆的插图34幅,对中外博物馆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略描述。
此外,费畊雨、费鸿年合撰的《博物馆学概论》(1936年)里博物馆史略部分简明叙述了欧洲博物馆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博物馆。
曾照燏、李济合著的《博物馆》(1943年)也对博物馆史有所涉猎。
(二)基础理论观点由一元到多元50年代,傅振伦吸收了当时苏联博物馆学的有益成果,编著了《博物馆学概论》(1957年),对苏联的博物馆介绍较多。
50年代,在当时的政策法规框架下对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等基础理论问题开展了讨论,有了一点争鸣,但基本是一个声音,这一时期的论述不是太深刻。
①定义: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②特征: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
含义: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是指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作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
博物馆信息化应该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至少包涵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知识工程等三大门类。
博物馆信息管理就是数据库和通用网络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
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1 9 7 2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宣布成立,1 9 8 4年"新博物馆学"运动在加拿大发表了《魁北克宣言>>,公布了它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
它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把历史与未来衔接起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
新博物馆学运动的思想原则也丰富了生态等博物馆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社区化和大众化进程。
即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
最早在1956年北京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提出,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
1979年安徽全国博物馆工作会上,“二务”没变,“三性”的表述与已往有所不同,强调了博物馆保存实物的特征。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2003,9 – 2004,1)教师:周静教学目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1,沟通时空的桥梁-博物馆2,走下神殿的缪斯-世界博物馆发展史3,社会变革的工具-中国博物馆发展史4,多彩世界万花筒-博物馆类型5,历史遗珍-博物馆藏品6,人类共同的财富-博物馆藏品管理7,与时间赛跑-博物馆藏品保存8,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博物馆陈列9,猜一猜,谁来参观博物馆-博物馆观众10,启迪心智,共同发展-博物馆教育11,管理,管理,还是管理-博物馆管理12,博物馆能赚钱吗?-博物馆营销安全保卫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庙堂、文化中心、游乐场?-博物馆建筑天地大冲撞-博物馆学一次参观博物馆,一次讨论。
时间和地点待定。
期中作业。
开卷考试。
第一讲:沟通时空的桥梁–博物馆目的:了解博物馆的基本特点和社会作用要点: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的性质、目的、职能、构成要素。
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主要概念:博物馆阅读书目: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甄朔南,沈永华主编: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
一、博物馆定义1,词源:―博物馆‖一词源于古希腊文―mou s+eion(场所)‖,该词原意为―思考之所‖或―缪斯的宝座‖。
拉丁文―museum‖。
英文museum始于1605-15年间。
希腊时代,许多学者的学园、学院多名之为museum。
284 b.c.,将军托勒密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museum。
该博物馆延续600余年,研究和传播希腊文化,赋予博物馆以科学、知识、教育、收藏的意义。
罗马时代,―博物馆‖指从事哲学讨论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