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戏曲知识(七年级综合性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26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一)教师准备1、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
2、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
3、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
(二)学生准备1、各组根据分配剧种具体分工查找资料,准备向其他小组介绍。
2、各组选择一出大家喜爱的戏或一个片段,分好角色,准备些道具,准备戏曲表演。
三、活动时间:课堂展示安排2课时。
四、活动步骤:第一、导入: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剧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第二、戏曲名家介绍:1、范瑞娟-----女,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翌年春,随班到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quot;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的配合,创造了〔弦下腔〕。
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一、学习重难点提示1.重点:了解中国戏曲和家乡地方戏,进一步学习搜集和分类整理资料。
2.难点:培养热爱中国戏曲的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二、学习目标导航1.了解中国戏曲和家乡地方戏,进一步学习搜集和分类整理资料。
2.培养热爱中国戏曲的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菜单(一)听听看看,查查比比1.大家一起谈戏曲,利用课余时间,听听戏曲,看看戏曲表演。
2.和长辈聊聊戏曲方面的知识。
3.上网查查有关资料,比比中国各种戏曲的不同和中西方戏剧的不同。
(二)学学唱唱,演演赛赛1.在硬纸或蛋壳上绘制戏曲脸谱,制成小工艺品;课外试着学唱一小段戏。
2.“我也来过把瘾”:与戏曲亲密接触,有戏曲演唱、剧目对白,自编戏曲小品,自制面具变脸等。
3.组织开展戏曲知识擂台赛。
主打戏曲文化,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有戏剧图片、录像变脸等。
(三)品品赏赏,议议论论1.步入艺术欣赏的殿堂。
欣赏京剧、越剧、黄梅戏三种戏曲经典选段,比较不同之处。
2.纵论戏曲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感受戏曲文化。
3.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
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
(四)抄抄写写,展展评评1.灵活运用自己搜集和与同学交流得来的戏曲资料,办一份手抄报——《戏曲大舞台》。
2.以“戏曲与流行歌曲”、“戏曲与人生”、“戏曲与传统文化”为主题写一写自己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独特感受。
(五)观看欣赏或学唱家乡戏曲唱段。
搜集有关家乡戏曲资料。
四、自主活动训练1.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占据绝对主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你们的地方剧团为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准备策划一次以普及戏曲知识为主的大型活动。
请为这次活动拟出一则主题语,并为这次活动写一则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