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演讲》
- 格式:pptx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5
一、导入新课通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定义和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中对闻一多的称赞导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二、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演讲词的特点2、揣摩语言,初步掌握并运用文中表情达意的技巧。
3、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三、文体知识介绍四、扫清字词障碍1、读准字音以学定教强调学生出错最多的字(卑鄙bǐ)和需要注意的多音字。
2、词语释义五、整体把握1、看视频谈感受2、分读课文,思考问题(1)闻一多先生讲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的?五、问题探究1、题为“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意义?明确:表明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最后的一次讲演,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开头一段,义愤填膺,慷慨激昂。
这种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明确:这种情绪的传达是通过感叹句的运用。
用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是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
感叹语句,短促而有力,表达效果强烈。
3、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明确:①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
②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杀,只会偷偷摸摸的暗杀。
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不避危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出席1946年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
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闻一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在发表这次讲演后,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和平民主、为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1.识记难字生词和文体常识。
2.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句式和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一、新课导入“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等都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辞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卑劣(liè) 污蔑(miè) 捶击(chuí) 屠杀(tú)蛮横(hèng) 毁灭(huǐ) 赋予(fù)(2)解释下面的词语。
污蔑: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
光明正大:心地光明,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挑起是非争端,破坏团结。
(3)指出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
光明正大(褒义) 偷偷摸摸(贬义) 悲愤痛恨(中性)挑拨离间(贬义) 制造恐怖(贬义) 卑鄙无耻(贬义)2.背景链接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学目标】1.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表达观点鲜明的特色。
3.体会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重点】1.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变化、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变化、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情境导入】“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写的歌。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给这篇讲演词划分结构层次。
学生读文,明确: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质。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 ~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讲演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伪本质,赞颂革命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3.教师小结:二、合作探究——理解内容1.闻一多讲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行径,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本知识+课后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
二、故事背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
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
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三、理解词义1.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2.赋予:给与。
3.发扬: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
4.代价:①获得某种东西所付出的钱。
②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
5.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6.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四、问题归纳1.“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品析词语表达效果法。
“写写”“说说”和“打”“杀”分别用来描写李先生和反动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
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3.第五段第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运用理解句子含义法。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