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整理(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78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次北固山下作家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中进士后,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诗题中“次”是“停宿”的意思。
诗歌精讲首联:客路①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译文: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课下注释: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修辞:对偶。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作用:◎点题;◎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照应。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
内容:写船上所见之景。
炼字:潮“平”,江面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高悬的态势。
“阔”①本指“宽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②描写出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江面开阔的景象。
③营造了一种恢弘扩大的境界。
“悬”①指帆端端正正的悬挂,写出了此时的风既是顺风也是和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③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画面:早春时节,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天上。
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颈联:海日生残夜②,江春入旧年。
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课下注释:②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内容:描写景物和节令,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炼字(修辞):①拟人,“生”“入”将“日”和“春”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以来这种景物之间的自然交替,③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④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寄出去的家书到哪里了?(写好的家书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写法:①用典,借“雁足传书”的典故,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考古诗词默写(史上最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考古诗词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怜悯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整理汇总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写作背景】五、【赏析】《次北固山下》,五律。
王湾“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应当是离乡远游,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的。
一路行来,当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一轮红日已经浮出江面,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从而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此联写旅途大江沿岸的景色。
以对偶句发端,既对仗工整,又清新活泼。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作者乘舟,将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诗人人在他乡,情已回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与下文“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早春江潮景色,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是眼中的大景。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而下垂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一定“一帆悬”。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一“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帆”的情状,突出了小景之美。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读此联应语调上扬,体现诗句视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描绘自然的时序交替、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说明作者是连夜行舟的。
江中日早,残冬立春,潮平无浪,两岸空阔。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人物介绍王湾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二、词语解释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青山:指北固山。
5.绿水:长江6.前:向前航行。
7.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8.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9.风正:风顺而和。
10.悬:挂。
11.海日:海上的旭日。
12.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3.旧年:未尽的一年。
1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15.乡书:家书。
16.归雁:春天北归的大雁。
17.边:唐代口语,义同“处”,泛指某处。
18.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三、全文翻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四、考试范围1、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次北固山下》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故事背景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
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注释: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重复风顺江吹来。
译文: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原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问题解疑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不能。
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
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五、课文主题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译文及赏析
【整体感知】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名句解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
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
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
这句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诗歌主旨】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3.古诗阅读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5.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次北固山下》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的诗现存十余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王湾的诗歌风格清新秀丽,多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2. 作品背景这首诗是王湾在旅途中经过北固山时所作。
当时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看到北固山的壮丽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是长江边的一座名山,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游览和吟诵的地方。
在唐代,北固山更是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
王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敏锐的诗人视角,将旅途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诗歌之中,使得这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深沉的情感寄托。
二、字词积累1. 重点字音悬(xuán):注意发音时,舌头要微微卷起,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让气流从口腔中冲出,发出“xuán”的音。
例如“风正一帆悬”中的“悬”,描绘了船帆高高悬挂的样子,发音要准确清晰。
残(cá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中部隆起,气流从鼻腔中流出,同时声带振动,发出“cán”的音。
如“海日生残夜”中的“残”,表示夜晚即将过去但还未尽的状态。
旧(jiù):读这个字时,双唇微微张开,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后部隆起,让气流从口腔中流出,声带振动,发出“jiù”的音。
在“江春入旧年”中,“旧”与“新”相对,体现了时间的更替。
雁(yà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向上隆起,接近硬腭,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同时声带振动,发出“yàn”的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是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诗人借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 重点字义次:停留、驻扎。
诗中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宿在北固山下。
这个字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情境。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篇11、观沧海曹操(抒发博大的胸襟和**天下的宏伟抱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把江南景物写得新鲜而极致,抒发了思乡之情)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凄苦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表达对朋友关切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了旅人深沉的离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泊秦淮杜牧(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谴责了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士)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8、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篇2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文学常识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作者介绍】
王湾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全文翻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考试范围】
1、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6、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② 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9、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10、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
写景逼真,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