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董仲舒与汉代儒家学派的兴起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也更加广泛。
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其中董仲舒作为一个儒者和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179–104BC)是汉代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他的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并且对于后来的儒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他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儒家学派在汉代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认为人类和天地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的行为和道德应该与自然和谐一致。
他主张人们要遵循天命,尊重自然,遵循正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和原则,而人类应该遵循这些规律来生活和行为。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他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相契合,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他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流行话题,也成为了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天人合一”思想外,董仲舒还强调了人的性情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和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表现,也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主张人们要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儒家学派的兴起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说激发了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了当时儒家学派的普及和传播。
他的影响力还超出了他个人的思想和学说,对于后来的儒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在汉代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学派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提倡了个人的自我塑造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水日报/2009年/8月/25日/第A03版理论专版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魏文华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者按: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向汉武帝建议“兴太学”;提出了限制土地兼并,解放奴蜱,“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在当时条件下值得肯定的政治主张;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仁、义、礼、智、信等公德。
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武帝后的统治思想,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在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思想家中间,董仲舒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研究他,了解他,吸收他思想学说的精华,这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今天我们刊出此稿,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董子家乡人能够更多地了解他,研究他,吸收他思想中的精华,勇于去发现儒家的文化对我市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好这张名片打造好衡水的软实力,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对儒家礼的发展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思想上对儒家礼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以礼治国,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董仲舒认为,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纠正人性和教化人性的作用。
他提倡“众行亲仁”,认为礼仪可以让人们学会做到亲仁爱人、尊敬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也强调了礼仪的规范性和适应性,认为礼仪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僵化固守。
董仲舒对礼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改革方案。
他主张礼不应只是外在形式的规范,而应该与内心精神相结合,注重态度和内涵的培养。
此外,他还主张加强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教育来塑造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董仲舒是中国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儒家礼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 ,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边境安全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当政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而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推崇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主张,主要宣扬“大一统” ,“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 ,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汉朝的哲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董仲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汉朝哲学的贡献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但在孔子逝世后,儒家学说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变革。
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论语》等著作被整理成书,儒家思想开始形成体系。
而到了汉朝,董仲舒的出现使儒家思想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初期,他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要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董仲舒还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二、董仲舒思想的核心观点1. 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和人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天地的影响,人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治理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要先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才能够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而家庭的和谐则是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
3. 教育的重要性董仲舒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广泛开展教育,提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董仲舒的影响与地位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汉朝哲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论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成为了当时汉朝的国家思想。
董仲舒的庙号被追尊为汉成帝时代的国学,他的学说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成为了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观点和理论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者和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朝的思想启蒙董仲舒与新儒家学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时期,它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迈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
在汉朝时期,董仲舒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董仲舒的思想启蒙以及他对新儒家学派的贡献。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子我”,汉朝中期著名的儒家学者。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思想启蒙导师”。
董仲舒生活在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汉朝初期依然受到秦朝思想的影响,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社会秩序混乱。
董仲舒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首先,董仲舒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的自觉修养,才能达到治理家族和国家的目的。
他着重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提倡个人品德的培养。
其次,董仲舒主张塑造良好的君主形象。
他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明君,要通过涵养来树立一个标杆,以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秩序与和谐。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天上的秩序和地下的秩序相互关联,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人应该在这个整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后来新儒家学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新儒家学派是以董仲舒的学说为核心,对儒家传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的学派。
它与先秦时期和汉朝早期的儒家学派有很大的不同。
新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推崇“道德化政治”。
他们认为君主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领导国家健康发展。
他们主张君主要具备仁爱之心,推崇中庸之道,强调个体道德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统一。
新儒家学派还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他们认为儒家经典是对人类智慧的最高评价,并将其作为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基础。
同时,他们主张与时俱进,尊重个体的创新思维,积极探索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
董仲舒和新儒家学派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
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
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
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
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得到独尊地位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
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候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
而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候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
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击败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儒学的一个新时代。
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董仲舒所推广的儒学是经过他精心改造的,与传统的儒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天人感应说天的概念,先秦时代早已有之,如西周的以德配天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受到质疑,但是诸子百家学说当中,对天的概念还是多有提及。
儒家的“天”在孔子那里是敬而远之的,在孟子那里则是“顺天命,尽人事”侧重于人的作用,而到了荀子那里,则进一步变成“制天命而用之”了。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并没有顺着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思路发展,而是从墨家学说里面寻找源泉。
墨家学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有德性的,无处不在的最高主宰。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避凶趋福,事实上人的作用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董仲舒的“天”进一步总结发展了前人对“天”的认识。
在董仲舒之前天与人是有明确的界限的,人与天的互动在于人是否符合天的意志,而董仲舒则给天添上了人的色彩。
人与天不再是单向联系和不可知的,而是可以与之建立起沟通的渠道的。
不单只是人必须服从天意,天还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人以警示。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至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
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
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边境安全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当政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而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推崇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主张,主要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所李存山我国著名学者蔡尚思曾有诗云:“东周有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此诗以东周的孔子和南宋的朱熹为中国古文化的两个杰出代表。
实际上,在孔子与朱熹之间还有一位儒家大师、文化巨人,此即西汉的董仲舒。
《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学的思想,开创了秦以后“独尊儒术”和汉唐经学的新格局,而且对宋以后的“新儒学”(道学或理学)亦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和文化史上占有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的重要地位。
一、“独尊儒术”在先秦诸子之学中,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孔子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老子则列入“原创性的形而上学家”),这是深具哲学和文化眼光的评价。
而孔子所创造的“思想范式”能成为以后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历了秦汉间的转折。
秦始皇依靠法家学说统一中国,建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在文化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乃至二世而亡。
汉初,经陆贾等人的劝说,汉高祖转变了对儒学的看法,“以太牢祠孔子”(《汉书·高帝纪》)。
但在武帝之前,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不任儒者”;及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史记·儒林列传》)。
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
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
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学说和政治理论上,被认为是
一位杰出的儒家学者和国家治理者。
孔子曾称赞董仲舒为“仁济四海,辨天地之有无”。
他认为董仲
舒的学说强调仁爱和广泛的公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人民的自
觉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曾特别赏识董仲舒的
学说,并采纳并实施了他的一些政治理论。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同体共性”等概念,认为君主应该以天命为依据来统治国家,实行仁政。
在深化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董仲舒具有重要的贡献,因
此被赞誉为汉朝时期的重要学者。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他的《天人感应篇》中称赞董仲舒为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赞扬了董仲舒对于天命和人事的关系的洞察,
以及他提出的“理”和“情”相结合的观点。
清代学者顾炎武也高度评价董仲舒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运用儒
家经典中的“天命”概念,提出了仁政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实现
社会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董仲舒被历代名人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
要人物,他的学说和政治理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改革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学独尊的奠基人——经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前179一前144),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汉代思想家、经学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著述丰富,但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和《春秋决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存一卷)。
一、今文经学的大师两汉儒家解释先秦的经典,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
今文经是用秦朝以来的通用文字写成的;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中国前的六国文字写成的。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差别在于: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而且解释也不同。
解释不同是二者差异的本质所在。
作为经书,只有一种。
例如《诗经》、《尚书》、《易经》等。
但是,解释却有多种。
《诗经》就有齐、鲁、韩、《毛诗》四家。
齐、鲁、韩是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
解《春秋》的有《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榖梁春秋》三家。
《左氏春秋》是古文经学,《公羊春秋》和《榖梁春秋》是今文经学。
董仲舒是治《公羊春秋》的。
董仲舒学习经书,非常刻苦。
史书说他“三年不窥园”。
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的专心致志的精神却是不容否认的。
由于学习刻苦,对于所学的《春秋》能融会贯通,而且能够结合实际,阐发新义,不久就名声大振。
景帝年间,被立为《公羊春秋》的博士。
他接受学生,讲解经义。
前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
他品行端正,满腹学问,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到了武帝年间,招收贤良文学。
董仲舒亲蒙召见,并对汉武帝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董仲舒在这次会见中,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
一代经学大师的地位遂确立下来。
然而,董仲舒名成功不就。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更化”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虽被纳为国策,但他并没有被授以高官,只封了个江都相了事。
而一个在北海牧猪的公孙弘,未见有什么建树,却当上了公卿,封为平津侯。
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而无“王佐”之位,对董仲舒的不得重用,深为惋惜。
二、《春秋》决狱的始作俑者董仲舒任江都相后不久,因得罪朝廷,锒铛入狱(详后)。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董仲舒对儒学发展影响的简单介绍:
1. 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提出的“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 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董仲舒在吸收其他学派思想的同时,也积极与道家、法家等学派进行交流融合。
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也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 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董仲舒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总之,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儒家学派的三座里程碑国学即国故之学,即属于过去的固有之学,著名学者李学勤指出:国学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非常的广博,非常的复杂,可是在国学里面它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
从历史上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董仲舒是儒家学派的经学大师、朱熹是儒家学派的理学大师,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形成了儒家学派的三座里程碑。
孔子:使中华文脉得延绵不断,孔子之功大矣有人曾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孟子则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即圣人中识时务者。
孔子的学说不仅符合春秋末期的时代要求,而且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根据孔安国对上古文献的解释:“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
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由于文字发明替代了远古的结绳纪事,产生了文字符号作为载体的典籍;所谓“坟”其意为大;“典”,其意为常;“索”,其意为求索;“丘”其意为聚,把九州的出产,风物都集中加以记载。
同时《诗》《书》《易》《礼》《乐》《春秋》作为“六艺”,是当时上层贵族子弟学习的典籍,春秋时代还没有常规军,官制没有文职武职之分。
各级官吏平时治理平民百姓,农闲时教民备战,战时成为领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指导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书”“数”传授的是自然科学常识,“数”不仅包括数学和算数,还包括天文、历法;“射”和“御”是军事教育,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一般赶马车叫“仆”。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是说孔子去卫国,坐在冉有赶的马车上;《诗经·车攻》“徒御不惊”,这“御”指的驾驭战车。
为什么董仲舒是
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董仲舒儒家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
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以“屈民伸君,屈君伸天”为核心,逐步发展和丰富了儒家的思想,使其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利益的要求。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董仲舒在这一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使儒学由诸子成为独尊,由一家汇聚百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思想提出背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①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董仲舒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董仲舒政治思想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地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并吸收了秦汉之际政治变化的经验。
在坚持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同时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之变成了新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神秘化、世俗化。
(2)读儒家思想学术地位的变化:董仲舒之前儒家思想只是诸子思想之一,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学术派别。
通过董仲舒的发展和丰富,之后变为官方的、国家的政治思想,具有了独尊的地位。
由一个普通学术思想变成了经学,具有一些宗教色彩,使儒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董仲舒思想符合政治家的政治斗争需要,由权势推动,形成一种思潮;它适应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种思想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因为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普遍规律。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
他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确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久远深邃的影响。
(1)董仲舒思想使封建统治神秘化、神圣化,特别是他的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天之副在乎人。
”②基于天人感应学说,“天”在创造世界的人与物之后,还派出了自己的代理人来经营和管理这个世界。
王者“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③通过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使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合理化。
(2)大一统思想: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最核心的内容。
提出的大一统主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政治上的统一,人君为国之元首,上承天意,以统一一国之民,
统一一国之政令,这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第二,是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这就是他建议的抑黜百家,唯一儒木,即一尊于儒学。
董仲舒的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主张,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尤其是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既充分认识到政治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想统一对于政治统一的作用与意义;也充分估计到思想统一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所能奏效的。
(3)三纲五常思想:三纲五常思想是董仲舒社会政治的伦理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
“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
“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
“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
“智”为判别是非之心。
“信”系忠诚守信。
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天人合一以及谴告思想: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君主行为产生一定约束和控制,这一思想也为那些关心社会、关心民众的思想家向封建君主进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手段和方法。
历史证明这钟方式和手段是有效的。
(5)仁以爱人,义以正我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为主,刑德并用。
“春秋所治者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人仁与义也。
仁者之法在爱人,而不在爱我,义者之法在正我而不在正人。
不知爱人,一夫也,不知正我,何以正人。
”④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是一种进步的制度,具有进步性。
(6)消极的影响:董仲舒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他的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集权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封建君主的地位圣神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抑制了思想的争鸣。
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他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控制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枷锁,扭曲了人性,影响极其恶劣。
三、董仲舒思想的新发展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固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不少基本观念,但并非一切都照搬照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
(一)天人关系方面:孔子的“天”具有神性意义。
他关于天的概念,上承于西周以来的正统天命观。
基本上,孔子对天的观念继承了《诗》、《书》及春秋时神义性的正统观点,他与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不否认天的神
性本质。
董仲舒的“天”与孔子不完全相同,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
也。
”⑤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所谓“祖”无疑就是最早,最古老的根源,没有比
天更早、更高的本原了。
(二)伦理关系方面: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很明显是源于孔孟儒家学说,也借鉴了法家特别是韩非子的思想。
孔子提倡忠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韩非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
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主张。
董仲舒的“三纲”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
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⑥董仲舒在这里把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看作为“王道之三纲”,这在中国历史上还
属首次。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
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学说。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需求,以儒家仁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以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性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将儒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董仲舒也因此成为儒家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注释:①《春秋繁露》(钟肇鹏主编校释本),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