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氧活性污泥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检测记录统计1、掌握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重要性1.1污泥膨胀问题:当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较多,N、P含量不平衡,pH值偏低,氧化沟中污泥负荷过高,溶解氧浓度不足,排泥不畅等易引发丝状菌性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较高时。
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取了大量营养物质,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积贮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SVI值很高,形成污泥膨胀。
针对污泥膨胀的起因,可采取不同对策:由缺氧、水温高造成的,可加大曝气量或降低进水量以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控制污泥回流量),使需氧量减少;如污泥负荷过高,可提高MLSS,以调整负荷,必要时可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可通过投加氮、磷肥,调整营养平衡BOD5:N:P=100:5:1;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调节;漂白粉和液氯(按干污泥的0.3%~0.6%投加),能抑制丝状菌繁殖,控制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1.2泡沫问题:由于进水中带有大量油脂,处理系统不能完全有效地将其除去,部分油脂富集于污泥中,经转刷充氧搅拌,产生大量泡沫;泥龄偏长,污泥老化,也易产生泡沫。
用表面喷淋水或除沫剂去除泡沫,常用除沫剂有机油、煤油、硅油,投量为0.5~1.5mg/L。
通过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或适当减小曝气量,也能有效控制泡沫产生。
当废水中含表面活性物质较多时,易预先用泡沫分离法或其他方法去除。
另外也可考虑增设一套除油装置。
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水源管理,减少含油过高废水及其它有毒废水的进入。
(3)污泥上浮问题:当曝气时间过长,在池中发生高度硝化作用,使硝酸盐浓度高,在缺氧区易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使污泥上浮;另外,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污泥可能挟油上浮。
发生污泥上浮后应暂停进水,打碎或清除污泥,判明原因,调整操作。
污泥沉降性差,可投加混凝剂或惰性物质,改善沉淀性;如进水负荷大应减小进水量或加大回流量;如污泥颗粒细小可降低曝气机转速;如发现污泥腐化,应加大曝气量,清除积泥,并设法改善池内水力条件。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环境工程教研室实验一活性污泥形态及生物相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活性污泥菌胶团和原生动物,掌握用形态学的方法来判别菌胶团的形态、结构,并据此判别污泥的形态;2、掌握识别原生动物的种属以及用原生动物来间接评定活性污泥质量和污水处理效果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各种微生物组成混合体——菌胶团,细菌是菌胶团的主体,活性污泥的净化能力和菌胶团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微生物中除细菌外,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当运行条件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原生动物种类和形态亦随之变化。
若游泳型或固着型的纤毛类大量出现时,说明处理系统运行正常。
因此,原生动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来指示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
通过菌胶团的形状、颜色、密度以及有无丝状菌存在还可以判断有无污泥膨胀的倾向等。
因此用显微镜观察菌胶团是监测处理系统运行的一项重要手段。
三、实验步骤1、调试显微镜。
2、取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一小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如混合液中污泥较少,可待其沉淀后.取沉淀的活性污泥一小滴放在载玻片上;如混合液中污泥较多.则应稀释后进行观察)。
3、盖上盖玻片,即制成活性污泥压片标本。
在加盖玻片时,要先使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否则会形成气泡、影响观察。
4、把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将标本放在圆孔正中央,转动调节器,对准焦距,进行观察。
5、观察生物相全貌,注意污泥絮粒的大小、结构的松紧程度、菌胶团和丝状菌必立即生长情况,并加以记录和必要的描述,观察微型动物的种类、活动状况。
进一步观察微型动物的结构特征。
如纤毛虫的运动情况、菌胶团细菌的胶原薄厚及色泽、丝状菌菌丝的生长情况等,画出所见原生动物和菌胶团等微生物形态草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记录观察所取污泥的形状、结构、有无丝状菌、原生动物的情况。
2、分析环境因素对污泥形态及生物相的影响。
4种最常见的活性污泥控制方法活性污泥的控制方法有污泥负荷法、SV法、MLSS法和泥龄法等四种,这些方法之间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对立的,往往同时使用,互相校核,以期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1. MLSS法MLSS法是经常测定曝气池内MLSS的变化情况,通过调整排放剩余污泥量来保证曝气池内总是维持最佳MLSS值的控制方法,适用于水质水量比较稳定的生物处理系统。
应根据运行经验找出不同季节、不同水质水量条件下的最佳MLSS值,再通过调整排泥量和回流比等运行参数,使曝气池内MLSS维持最佳。
一般空气曝气活性污泥的最佳MLSS为2-3g/l(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好氧系统运行时溶氧越高越好吗?》)。
2 污泥负荷法污泥负荷法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控制方法,尤其适用于系统运行的初期和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生物处理系统。
此法操作复杂,水质水量波动较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其他控制方法,只是定期用污泥负荷法进行核算。
污泥负荷控制得过高时,微生物生长繁殖速率加快,尽管代谢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很强,但由于细菌布朗运动强烈、趋于游离生长状态,会导致污泥絮体松散,二沉池出水不清亮,处理效果变差。
污泥负荷控制得过低时,有可能导致污泥过氧化而引起的解絮现象,二沉池出水水清但含有较多悬浮污泥絮体。
一般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负荷Ns控制范围为0.2-0.3kgBOD5/(kgMLSS.d),对于难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Ns值应控制得更低一些。
3. SV法对于水质水量稳定的生物处理系统,SV值能代表活性污泥的絮凝和代谢活性,反映系统的处理效果。
运行管理过程中可以分析总结不同条件下的最佳SV值,每日每班次测定SV值,再通过调整回流污泥量、排泥量、曝气量等参数,使曝气池混合液SV值维持最佳。
SV法操作简单迅速,但SV不能正确反应MLSS具体值,准确性较差,需要配合其他控制方法一起应用。
SV值可以通过增减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来加以调节,SV值的波动性较大,而且与进水量有关。
排水系统的水质检测和处理方法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排水系统在城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排水系统中的水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为了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水质检测和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排水系统水质的检测方法和处理技术。
一、排水系统水质的检测方法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悬浮物和异味来判断水质。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提供表面级别的信息,不能得到详细的水质数据。
2. 采样分析法采样分析法是一种准确评估水质的方法。
通过在排水系统中取样,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种水质参数的数据,如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总悬浮物等。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详细准确的水质信息,但需要专业实验室设备和人员支持。
3. 传感器监测法传感器监测法是一种实时监测水质的方法。
通过在排水系统中安装传感器,可以连续监测水质参数的变化。
传感器可以测量的参数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导电性等。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发现水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然而,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二、排水系统水质的处理方法1. 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和植物净化法。
生物处理法对于有机物、氨氮和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然而,生物处理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对温度、pH 值等条件有一定要求。
2. 物理-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操作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絮凝、沉淀、吸附和氧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悬浮物、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和颜色等。
物理-化学处理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处理时间短的优点,但对处理剂的选择和投加量有一定要求。
3. 光催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是一种利用光催化剂催化水中污染物的氧化降解的方法。
常用的光催化剂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污水处理的监测与控制1.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的需求日益增长。
污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水资源的安全。
监测与控制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各项指标的监测和控制,可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稳定和达标。
2. 污水处理监测的重要性污水处理监测是指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各项水质指标进行实时检测,以了解污水处理的运行状态和效果。
监测数据是判断污水处理效果、调整处理工艺和运行参数的重要依据。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污水处理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常规水质参数监测:包括pH值、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等。
2.重金属元素监测:包括铅(Pb)、镉(Cd)、铬(Cr)、汞(Hg)、砷(As)等。
3.有机污染物监测:包括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等。
4.微生物指标监测:如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等。
3. 污水处理控制策略污水处理控制是指根据监测数据和污水处理目标,通过调整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稳定和达标。
污水处理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处理控制:主要包括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等环节,通过调整格栅间隙、沉砂池运行参数等,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
2.生物处理控制: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生物处理工艺,通过调整曝气量、污泥回流量、温度等参数,控制生物处理过程中的溶解氧浓度和微生物活性,保证生物处理效果。
3.深度处理控制:主要包括过滤、沉淀、吸附等深度处理工艺,通过调整药剂投加量、过滤速度等参数,去除污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4.污泥处理控制:主要包括污泥浓缩、污泥调理、污泥焚烧等环节,通过调整污泥回流量、药剂投加量等参数,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1.平常,在课本中讲到活性污泥法MLSS时说应该控制在2000~3000mg/L。
但是工程上好像有时要远小于课本上说的,这是源于什么呢?答: MLSS具体定多少,完全取决于F/M值;所以,MLSS值不应该是固定的,与入流污废水底物浓度及系统调整(指进水含有难降解、高SS值等情况的事前应对)有关;同时,需要考虑MLSS值中的有效成分,从而能够综合评估。
2.为了观测污水处理状况,镜检是必须的!那么,在检测时,lml液体里观测到多少个微生物(鞭毛虫、线虫、钟虫、轮虫)才能说明运行效果好?或运行效果差呢?答:个数不是关键,因为它会随MLSS值、气温、进水成分而波动;重点是种群比例是否协调,另水质处理好坏不是单个指标决定的,需要综合其他指标考虑,从而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3.在生化处理时,对于一些无机离子比如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答:具体数据不详,由于微生物具备被驯化作用,故无机盐进水浓度是否会对活性污泥造成冲击,尚要考虑活性污泥被驯化程度、MLSS浓度、接触时间等;为此通过出水效果来判断单套系统对无机盐的承受能力比较可行。
4.工业废水在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时,应该不应该控制进入的有机物浓度,大概在那个范围?答:完全取决于你对出水的要求,如果接触氧化后直接排放,应该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的,此浓度控制多少取决于你的接触氧化池去除效率,可以在运行中积累数据得出你的接触氧化池处理效率,以此判断其可能的最大抗有机负荷能力。
5.我现在进水量3.5方每小时,UASB出水不稳定,在1000~1800间,氯离子在9000mg/L左右,进好氧池后,每小时加自来水2.5方,同时加面粉75kg,好氧池两个,每个池子有效容积100方,生物可以见少量钟虫,好氧A池sv32%(厌氧出水带泥)好氧B池sv20%出水在650左右,我感觉就是培养不起来,去除率不高,怎么回事? 答:1、既然UASB出水已经很高了,就不要在好氧区投加面粉了。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和运行方法。
3. 观察活性污泥的生物相,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 评估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实验中,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活性污泥,使其在曝气池中充分混合、降解有机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生活污水、活性污泥、营养盐、微量元素等。
2. 实验设备:SBR反应器、曝气泵、温度计、pH计、浊度仪、取样瓶等。
四、实验步骤1.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1)将生活污水按照一定比例稀释,调整pH值为7.0~8.0,加入适量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2)将稀释后的污水倒入SBR反应器中,投加30%的活性污泥。
(3)开启曝气泵,使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进行曝气。
(4)每隔一定时间取样,观察污泥沉降性能,调整污泥浓度,直至达到理想的污泥沉降性能。
2. 活性污泥的运行(1)调整SBR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使污泥浓度保持在3~5g/L。
(2)将生活污水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加入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3)将稀释后的污水倒入SBR反应器中,投加活性污泥。
(4)开启曝气泵,使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降解有机物。
(5)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检测污水的浊度、COD、NH4+-N等指标,评估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能力。
3.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1)取一定量的活性污泥,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浊液。
(2)使用显微镜观察悬浊液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3)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实验过程中,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逐渐提高,污泥浓度达到3~5g/L时,沉降性能最佳。
2. 活性污泥的运行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有较好的降解能力,COD去除率可达70%以上,NH4+-N去除率可达50%以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过程。
3. 学习如何通过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并观察其效果。
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使污水得到净化。
活性污泥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体,由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组成。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SBR模型:普通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模型。
2. 活性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厂。
3. 生活废水:人工模拟配制。
4. 100mL量筒。
5. 移液管。
6. pH试纸。
7. 恒温水浴锅。
8. 烧杯。
9. 玻璃棒。
10. 消毒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活性污泥稀释至一定浓度,用pH试纸检测pH值,调整至适宜微生物生长的pH范围。
2. 投加活性污泥:将稀释后的活性污泥按比例加入SBR模型中,同时加入生活废水。
3. 静置培养:将SBR模型置于恒温水浴锅中,保持适宜温度,静置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记录污泥的沉降性能、颜色、气味等。
5. 污水处理:将培养好的活性污泥加入生活废水中,观察处理效果。
6. 污泥分离:使用100mL量筒和移液管,将活性污泥与处理后的污水分离。
7.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处理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活性污泥呈絮状,颜色逐渐变深,沉降性能良好。
2. 污水处理效果: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处理后的污水颜色变浅,气味减轻。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活性污泥法可以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
(2)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过程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
(3)适宜的pH值、温度和营养物质等条件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长和污水净化。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了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过程,并观察了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的主体作用物质,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构筑物及何种工艺流程,都是通过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使活性污泥具有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活力,在有氧的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从而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
处理后出水水质的好坏同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活性有关。
活性污泥是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所形成的茶褐色的絮凝体。
其中的微生物主要由细菌组成,细菌主要有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数量可占污泥中微生物总量的90 %~95 %左右,细菌在有机废水的处理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如在A - B 活性污泥法中,A 段在很高的负荷下运行,停留时间、污泥龄期都相对较短,在这种情况下,较高级的真核微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某些短世代的原核细菌才能适应、生存并得以生长繁殖。
此外,活性污泥中还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型动物[ 1 ] 。
在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的原生动物和部分微型后生动物,通过辨别认定其种属,据此可以判别处理水质的优劣,因此将微型动物称为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生物[ 2 ] 。
1 微生物类群的分类1. 1 肉足虫其细胞质可伸缩变动而形成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常见的有变形虫和表壳虫。
1. 2 鞭毛虫具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鞭毛,鞭毛是其运动器官,常见的有滴虫、聚屋滴虫、眼虫、豆形虫和粗袋鞭虫等。
1. 3 纤毛虫动物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作为运动或摄食的工具,具有胞口、口围等吞噬和消化的器官,分固着型和游泳型两种,常见的游泳型有漫游虫、草履虫、管叶虫、斜管虫等;常见的固着型有钟虫、盖虫、独缩虫、聚缩虫、吸管虫、累枝虫等。
1. 4 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是不经常出现的,在出水水质较好或较稳定时出现,常见的有轮虫、红斑票贝体虫等。
根据污水厂两年的镜检记录,红斑票贝体虫平时几乎不见,多在8 ,9 月份出现,这时水温较高,一般为22 ℃左右。
问答题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请从运行费用、运行管理、处理水质、适用场合等方面比较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工艺与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艺。
3?、什么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的原因是什么?控制方法答: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也有由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的污泥膨胀。
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
控制方法:一类是临时控制措施,另一类是工艺运行调节控制措施,第三类是环境调控控制法。
(2)污泥解体(3)污泥腐化(4) 污泥上浮:缺氧状态下,污泥反消化产生的气体促使污泥上浮(5) 泡沫:化学泡沫和生物泡沫(6)异常生物相4.说明什么是活性污泥,其组成和评价指标有哪些?答: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黄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组成: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③由原污水夹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④由污水夹入的无机物质(Mii)。
评价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也称为污泥浓度;(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3)污泥沉降比(SV);(4)污泥体积指数(SVI);(5)泥龄(θc)。
8、理想沉淀池的三个假设条件是什么?答:①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做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 ,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②在流入区,颗粒沿垂直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V;③颗粒沉到底即认为被去除。
10、生物膜载体的基本原则?答:①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强烈的水流剪切力的作用;②优良的稳定性,主要包括生物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热力学稳定性;③亲疏水性及良好的表面带电特性,通常废水pH在7左右时,微生物表面带负电荷,而载体为带正电荷的材料时,有利于生物体与载体之间的结合程度;④无毒性或抑制性;⑤良好的物理性状,如载体的形态、相对密度、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等;⑥就地取材、价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