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研究室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答案.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参考答案全集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见表2-1)★表2-1 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见图2-1)。
表2-2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意义局限性图2-1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见表2-3)表2-3 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媒介类型具体内容(2)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
其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②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2)信息社会(见表2-4)表2-4 信息社会要点具体内容2.2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视频讲解]14.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14.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传播学的形成(1)传播学形成的原因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①传播媒介的发展。
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历史社会环境。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③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②在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2.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欧洲源流①塔尔德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a.模仿理论。
塔尔德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因此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多创新与扩散的研究中,也能看到塔尔德的学术身影。
b.对舆论的分析。
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概念作出了严格界定,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乂是-•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乂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木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口我创造,口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Z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概念题1.信息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信息论是一种将信息的传递作为统计现象来考虑,并给出估算通信信道容量方法的理论。
1948年,学者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10月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
香农认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现形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在我们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因此,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2.媒介霸权主义(浙大2018年研)答:媒介霸权主义指借助媒介推行的霸权主义。
霸权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
霸权是指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使得被统治阶级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价值,自愿服从、参与、同化到统治阶级世界观中。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推行着统治阶级政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媒介对其他国家推行文化。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3.拉扎斯菲尔德(华东师大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6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
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1专硕简答)(一)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
(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3)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5)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2、国内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5)李苓: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二)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着)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第一章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关于人类社会行动的信息。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社会信息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表现形式与其他信息相同(质、能、波动等),都需要用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递信息,作用于信息接收者并获得反馈,即信息的物质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①社会信息不仅仅停留在生物或物理层面,更表现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精神、认知、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层面。
②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由精神劳动所创造的,也即社会信息是意义与符号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一定结构顺序的信息流动过程。
其中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流动是传播的方式。
信息和流动是传播必然包含的两个因素,它既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传播的本质是信息流动,是一切交往的本质。
对传播的认识要越来越走向开放、连续、动态和联系。
传播的特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共享说。
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
(2)互动说。
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3)符号说。
传播双方应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4)关系说。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5)行为过程系统说。
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
(1)社会传播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场所(系统)中进行,这个场所或系统就是社会信息系统。
施拉姆认为:“传播和社区(community)词根相同,意味着传播和社区互为前提。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学与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本章的重点包括: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内容分析法。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见表15-1)★★表15-1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考点二:抽样调查法★★★1.抽样方法(见表15-2)表15-2 抽样方法2.问卷设计(见表15-3)表15-3 问卷设计考点三:内容分析法(见表15-4)★★★表15-4 内容分析法考点四:控制实验法(见表15-5)★★表15-5 控制实验法15.2 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传播学研究中的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室和主要学派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传播学的主要流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镜中我”“刻板成见”、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传播学的形成(见表14-1)
表14-1 传播学的形成
2.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欧洲源流(见表14-2)
表14-2 欧洲源流
人物具体内容
(2)美国源流(见表14-3)
表14-3 美国源流
3.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见表14-4)
表14-4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4.传播学的学科创立者(见表14-5)
表14-5 传播学的学科创立者
5.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见表14-6)
表14-6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要点具体内容
考点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见表14-7)
表14-7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2)经验性方法(见表14-8)
表14-8 经验性方法
要点具体内容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1)批判学派(见表14-9)
表14-9批判学派
(2)法兰克福学派(见表14-10)
表14-10 法兰克福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