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诗经二首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8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氓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如下:1、《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就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2、《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_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诗经》两首《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两首译文《氓》译文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
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
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
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
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哎年轻的姑娘们呀,不要沉溺在与男子的情爱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第4课 《诗经》两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咥.其笑矣( ) 尔卜尔筮.( ) 犹可说.也( ) 自我徂.尔( ) 不遑.启居( ) 王事靡盬.(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答案:xì shì tuō cú huán ɡ ɡǔ kuí féi2.辨形组词。
⎩⎨⎧ 驰 弛⎩⎨⎧ 讴 殴 ⎩⎨⎧ 抱 报⎩⎨⎧ 崇 祟 答案:⎩⎨⎧ 奔驰松弛 ⎩⎨⎧ 讴歌殴打 ⎩⎨⎧ 怀抱报告 ⎩⎨⎧崇高作祟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曰归曰归,岁亦莫止(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彼尔维何,维常之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岂不日戒,狁孔棘(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匪 非 不是(2)说 脱 脱身(3)泮 畔 边岸(4)莫 暮 年末(5)尔 花盛开的样子(6)棘 急 紧急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________篇诗歌作品,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古代生活。
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05 风 雅 颂 赋 比 兴5.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
既见复关,____________。
一、重点字词1.非我愆.期(拖延)2.将.子无怒(愿,请。
)3.体无咎.言(灾祸)4.以我贿.迁(财物)5.无与士耽.(沉溺)6.自我徂.尔(往)7.女也不爽.(过错)8.士也罔极.(标准)9.靡.室老矣(无,没有。
)10.言.既遂.矣(言:助词,没有实义。
遂:顺心、满足。
)11.总角之宴.(快乐)12.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13.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14.亦已.焉哉(止,了结。
)15.不遑启居....(不遑:无暇。
启:跪。
居:坐。
)16.靡使归聘.(问)17.忧心孔疚..(孔:很。
疚:痛苦。
)18.四牡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19.四牡骙骙..(形容马强壮的样子)20.小人所腓.(遮蔽)21.今我来思.(语气词,无实义。
)22.行道迟迟..(缓慢)二、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三、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古义:直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另提一事。
)2.泣涕涟涟(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古义:欢聚。
今义:酒席。
)4.不遑启居(古义: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
今义:指居住。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
今义:品德高尚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
今义:品德卑劣的人。
)四、一词多义1.言言既遂矣(句首助词,无实义)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2.以秋以为期。
(介词,把)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3.作薇亦作止(动词,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天下之难必作于易。
(动词,开始)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动词,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氓》和《采薇》是诗经中的两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氓》翻译与赏析【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的诗篇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千多年间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
在高一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重要篇章,分别是《关雎》和《木瓜》。
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抒情诗之一。
在学习该诗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 作者和背景:《关雎》的作者是佚名,属于诗经中的风雅类。
该诗记录了周王室的庄妃被废后,她对失去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辩护。
通过形象的描写,通过庄妃之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切关注。
2. 抒情表达:《关雎》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对庄妃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例如,诗中使用了“有冤者”来强调庄妃的委屈和冤情,使读者对庄妃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3. 结构和韵律:《关雎》由两首相同章节的诗组成,每首诗都由两句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共四行。
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
二、《木瓜》《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咏史篇章,通过咏史的方式来反应社会的种种问题。
学习该篇时,我们重点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1. 题材和作者:《木瓜》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的颂歌,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通过《木瓜》表达了对商代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2. 社会风貌:《木瓜》中描绘了商代时期人们繁忙的生活、争战的场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对“木瓜”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地方衣食丰美的景象。
3. 象征意义:《木瓜》以木瓜为象征,通过对木瓜果实的描写,寓意着国家的丰饶、人民的富裕和繁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屈原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通过对《关雎》和《木瓜》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周代早期的历史风貌和民众的生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精选篇目,即《蒹葭》和《七月》。
这两首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蒹葭》这首诗。
《蒹葭》描绘了一幅青春少年在乡村间嬉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用到了许多意象的描绘,比如“蒹葭”、“於飞飏”和“采葑菲”。
这些词语不仅展示了古代乡村的青葱景色,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憧憬。
而与此同时,诗中的“少之时”和“云云”,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青春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这种对青春和时光的思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也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而另一首诗《七月》,则以农耕劳作为主线,描绘了夏季农田的生机勃勃和忙碌景象。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农民勤劳努力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苦夫”、“望月”等词语,则通过对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景观的品味,传达了崇尚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这种感恩劳动、珍视环境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深深植根,并延续至今。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农业景象,也给了我们以对劳动和自然的思考。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也传达了古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在这些古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对于人性、道德、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讨论与探索。
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蒹葭》和《七月》这两首精选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农耕劳作的描写,呈现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与思考。
读《诗经》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也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高一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分别是《蒹葭》和《采薇》。
接下来,我将根据这两首诗的内容和特点,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蒹葭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它以“蒹葭苍苍”为开头,以“谁谓河广”为结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心中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表达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悠然自得的意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使用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写手法。
蒹葭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形态高挺,叶子雄伟翠绿。
这样生动的描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
而白露为霜则用来表达草木的凋零与秋的来临,暗示了青春的逝去和人生的无奈。
另外,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青青子衿是指年轻人的衣襟,而悠悠我心则是表达了少年内心的郁闷和苦闷。
这种对内心的独白表达方式,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采薇采薇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为开头,以“子之不我,振于阿丘”为结尾。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充满了深情而凄美的意境。
首先,诗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云晏如”给人以采摘薇草掩藏内心情感的印象。
薇草代表的是女子的心事,通过对薇草的采摘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抒情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藏的情感。
其次,诗中的“子之不我,振于阿丘”也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这句话表明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渴望并期盼着他的回归。
通过对男子心思的揣测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流露出了一种执着而深情的意味。
以上就是我对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诗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和品读这些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感悟,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