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

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

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

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

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

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

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

第3章 原生动物门

第3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一)名词解释 1、包囊 2、赤潮 3、吞噬作用 4、胞饮 5、共生 6、滋养体 7、裂体生殖 8、孢子生殖 9、接合生殖 10、刺丝泡 11、细胞器 12、伸缩泡 13、伪足 14、排遗 (二)判断与改错 1、眼虫体表膜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就是质膜。() 2、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从而使眼虫不能作收缩变形运动。() 3、眼虫的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物,与机体相连,不受核的控制。() 4、基体对眼虫的分裂起着类似中心粒的作用。() 5、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绿眼虫,只要几周就失去叶绿素,若这样连续培养长达15年后,眼虫将会永远失去绿色。() 6、若用高温、抗菌素、紫外光等处理眼虫,使其丧失绿色,只要再放回阳光下,眼虫有可重新变绿。() 7、夜光虫生活在海水里,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而得名。() 8、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使其呼吸困难而死。() 9、大变形虫喜欢生活于有机质丰富,重度污染的水体中。() 10、表壳虫的外壳由细胞本体分泌而成。() 11、根据有孔虫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从而对找寻沉积矿产、发现石油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放射虫由于在内、外质之间有一几丁质的中央囊,故适于底栖生活。() 13、有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即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14、间日疟原虫致使疟疾的发作周期是48小时,这个周期是以疟原虫裂殖子进入肝细胞在其中发育的时间周期。 15、疟原虫大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在虫体中部,较疏松,虐色素较细小。() 16、疟原虫小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虐色素较细小。() 17、草履虫一般生活在清洁、缓流的小溪中。()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 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 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 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

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 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 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1-1绪论、第一章和原生动物复习题

绪论 一、填空题 1.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法。 2.生物的主要分类阶元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门、_______、目、_______、属、_______。 3.三名法依次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定名人的姓氏缩写构成的。 4.自然分类系统是以动物的形态结构为基础,根据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上的许多证据进行分类,基本上能反映出动物界的自然演化过程及动物之间的_______。 二、判断题 ( )1.动物学是研究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 )2.动物分类上各个阶元均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 ( )3.品种也是一个分类阶元,相当于亚种。 三、名词解释 1.双名法 2.物种 3.分类阶元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动物学? 2.何为物种、品种、杂种?双名法是如何给动物命名的?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一、填空题 1.高等动物的组织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 )、( )和( )。 2.结缔组织主要有( )、( )、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 )和( )七类。 3.肌肉组织有( )、( )、( )和( )四类。 4.横纹肌、心肌、平滑肌的肌细胞分别是( )状、( )状和( )状,其中心肌还具有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的结构即( )。 5.神经组织由( )和( )细胞组成,二者均包括( )和( )两部分。 6.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在电镜下呈( )状,主要是由许多( )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与( )有关。 二、判断题 ()6.动物的上皮组织是由许多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所组成。 ()7.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修复、保护、分泌、感觉等功能。 ()8.横纹肌受意志支配又称为随意肌。 ()9.血液也是一种结缔组织。 ()11.组织是由结构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依靠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定生理机能的细胞群。()12.器官是由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3.系统是由器官或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的结构。 ()15.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数目不变,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16.动物细胞内的所有细胞器都是由膜构成的。 ()17.中心粒对动物无丝分裂具有重要作用。 ()19.上皮组织仅覆盖在动物体表。 ()20.上皮组织一面向着外界或腔隙,一面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故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22.结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细胞间质发达。 ()25.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故称肌纤维。 ()26.斜纹肌广泛存在于高等脊椎动物体内。 ()27.平滑肌细胞中肌原纤维一般不见横纹,其超微结构与横纹肌也不相同。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器 2.组织 3.器官 4.哈氏管 四、问答题

第一章原生动物习题精选一

第一章原生动物习题精选一 第一章原生动物习题精选一 第一章原生动物习题精选一 1、原生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体表有纤毛 B、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C、有口沟 D、生活在水中 解析:原生动物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表膜就是细胞膜,体内有细胞质和细胞膜,身体结构虽然简单,却有动物的共有特征,如摄食、自由运动等。除了水中的原生动物,还有一些原生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或寄生在植物、动物、人体内。 答案:B。 2、制作临时装片观察草履虫过程中,需要在载玻片上的培养液中放几条棉花纤维,其目的是() A.为了观察草履虫沿着棉花纤维运动状态 B.为了使棉花纤维缠绕草履虫,便于观察 C.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D.为了同时观察棉花纤维的结构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观察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着的草履虫,如果没有限制措施,它们会很快逃出视野,它们的游动又是漫无目的的,不容易追上,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其结构,故采用在载玻片上的培养液中放棉花纤维的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 答案:C。 3、草履虫消化食物的场所是()。 A.细胞壁; B.细胞质; C.食物泡; D.伸缩泡。 解析:食物从草履虫的口沟进入体内,在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然后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和吸收,营养进入细胞质。因此食物泡是草履虫消化食物的场所。 答案:C。

4、如图所示,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左侧滴一滴清水,右侧滴一滴浓盐水,将这三滴液体连通,在放大镜下观察草履虫变化。草履虫可能的运动方向及原因是() A.游向盐水;趋有利刺激 B.停留在原来的培养液中;运动能力不强 C.游向清水;逃避有害刺激 D.游向清水;趋向有利刺激 解析: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即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因为盐水是有害刺激,草履虫游向清水来逃避盐水的有害刺激。 答案:C。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第2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 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①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②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③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 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答:原生动物门有4个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大量的工作证明,细胞器类型及其微管带的类型为分类依据。 3.掌握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主要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通过它们理解和 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了解这些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上的价值。 答:①眼虫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生活时是透明的。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眼虫必须借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来维持各种生命活动,因此需要不断供给游离氧及不断排出二氧化碳。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一般身体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光合营养)和异养型(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一般能形成包囊。近年来,用眼虫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由于眼虫有耐放射性的能力,因此其对进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有作用。②变形虫体形不断地改变,结构简单。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 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外质之类为内质,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分为处于外层相对固态的凝胶质和处于内部呈液态的溶胶质。变形虫具有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根据伪足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叶状伪足、丝状伪足、根状伪足、轴伪足。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 细胞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与内质,内质包括凝胶质和溶胶质。虫体有的为裸露的,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繁殖,二分裂,有的种类具有性繁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变形虫易培养,用于科学实验的研究材料。③草履虫形似草鞋,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虫体的表面为表膜,其内的细胞质分化为内质与外质。表膜由3层膜

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接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 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人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结构。教师可以惜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免费下载】第一章 原生动物部分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原生动物部分课后练习题 选择题: 1.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A.排除代谢废物 B.排除多余水分 C.气体交换 D.吸收营养 2.衣滴虫的有性生殖为() A.配子生殖 B.接合生殖 C.复裂生殖 D.出芽生殖 3.大草履虫生活的环境为() A.洁净、缓流的淡水中 B.有机质丰富、缓流的淡水中 C.有机质丰富、水流急的淡水中 D.洁净、水流急的淡水中 4.痢疾内变形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 A.小滋养体 B.大滋养体 C.四核包囊 D.鞭毛体 5.间日疟原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 A.动合子 B.裂殖子 C. 子孢子 D.大滋养体 6.多核大球型有孔虫的生殖为() A.孢子生殖 B.二裂生殖 C.配子生殖 D.复裂生殖 7.原生动物完成呼吸作用的细胞器为() A.纤毛与鞭毛 B.表膜 C.伸缩泡 D.溶酶体 8.下列原生动物中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的是() A.大草履虫 B.足管虫 C.疟原虫 D.绿眼虫 9 .下列哪一项是原生动物的共有特征( ) A.身体微小,全部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动物 B.身体微小,全部水生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C.身体微小,分布广泛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D.身体微小,全部自由生活的单细胞动物,营养方式多样化 填空题 10.原生动物的身体是由_______构成的。它们靠_____进行呼吸和排泄,以_____和 ______来完成消化功能,由于这些细胞器具有多细胞动物_____的类似作用,故称这些细胞器为 ____。 11.绿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运动细胞器分别为____、____和____。 12.草履虫的大核又称___核,它控制细胞的_____。小核又称___核,它控制细胞的_______。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多样,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营养。大变形虫属于_______营养。 14 .间日疟原虫有两个宿主,在人体内进行_____和____生殖前期,在按蚊体内进行____和____生殖,一般认为,____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15.人感染了利什曼原虫会患___病,它是通过___媒介传染的。原虫由___体形态侵入人体并进入内脏器官,随后侵入_____变成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教学过程: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

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课前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

原生动物复习题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指示生物; 2. 赤潮; 3. 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 5. 细胞内消化; 6. 共栖;共生;8. 滋养体;9. 保虫宿主;10. 中间宿主;11. 终末宿主;12. 裂体生殖;13. 孢子生殖;14. 接合生殖;15. 动纤系统;16. 刺丝泡;1 7. 应激性。 二、填空题 1. 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较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 和等4大类群。 2. 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和。 3. 眼虫通过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4. 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所释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无光的条件下则通过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6. 形成是眼虫对水池干涸等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7. 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鞭毛钢分为和两个亚钢。 8. 植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9. 常见的植鞭毛虫有、、、和。 10. 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鞭毛虫有、和。 11. 动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12. 有一种只用生活的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特称为;这类动物对探讨与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3. 变形虫在运动是,由体表任何不为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 14. 变形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称为。 15. 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好材料,经常用来探讨、 和等问题。 16. 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将肉足纲分为和。 17. 寄生于人体的重要变形虫有。 18. 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和3种类型。 19.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致病阶段。 20.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感染阶段。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逐渐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普通动物学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 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因此它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它没有像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如有些种类分化出鞭毛或纤毛完成运动的机能,有些种类分化出胞口、胞咽,摄取食物后,在体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完成营养的机能等。完成这些机能的部分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因此称为细胞的器官,简称为细胞器(organelle)。 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原生动物的身体微小,一般必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这类动物分布很广,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的。一般认为约有30 000种。也有人认为有 44 000多种(其中化石种类20 000种,营自由生活的17 000多种;寄生的约6 800种)。 原生动物的分类较为复杂,近些年来在一些教科书和专著中意见颇不一致。自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不断地出现一些专家集体参与修订原生动物分类系统。1964年以B.M.Honigberg为首的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分类学及分类学问题委员会11名委员对原生动物分类进行修正,这一修正系统仍视原生动物为动物界的一门,下设4个亚门(肉足鞭毛亚门、孢子亚门、丝孢子亚门和纤毛亚门),其下又分若干总纲和纲。1980年以N.D.Levine为首的原生动物学家协会进化分类学委员会的16名委员,基于1964年以后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发现,又对原生动物分类加以修正,这次修正,视原生动物为一亚界,按生物三界系统应属于动物界的一个亚界,按五界系统应属于原生生物界的一个亚界。分为7个门(肉足鞭毛门、盘蜷门、顶复体门、微孢子门、精细孢子门、腹虫门和纤毛门),其下又设若干亚门、总纲及纲、亚纲等。1985年,由于几年来对原生动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超微结构和分子分类方面的研究,J.J.Lee等3人主编的由5个国家23名原生动物学家合著的《原生动物图解指南》(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rotozoa)一书,分为6个门,其中有5个门与1980年的分类系统相同,只是去掉了精细孢子门,因该门下属的类群归属一直有争议而未被纳入。但对纤毛门动物,由于近年对其超微结构研究较细,电镜证实各类纤毛虫的纤毛毛基体(动体)存在3种形式(单动胞器、双动胞器、复动胞器),大量工作证明,动胞器类型及其微管带的类型为分类依据,对纤毛虫的系统发生关系有了全新的看法,这次修正在亚门水平有较大变动。 对原生动物的系统分类,尽管有上述学者们集体的见解,但在一些专著和教材中仍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不一致的分类系统,有的仍将原生动物视为动物界中的一门,其下分为4个纲:鞭毛、肉足、孢子和纤毛纲,这四大类群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的教学,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我们仍以这四类动物为重点学习内容。 第二节鞭毛纲(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生活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缓流中。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绿色。 眼虫(图2-1)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

最新-第一章原生动物 精品

第一章原生动物习题精选二 1.与植物细胞相比,草履虫的细胞没有[ ]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壁 D.大液泡 2.颧履虫排泄代谢废物的结构是[ ] A.表膜 B.食物泡 C.口沟 D.胞肛 3.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要放几条棉花纤维的作用是[ ] A.棉花纤维对草履虫是个伤害性刺激 B.棉花纤维对草履虫有营养作用 C.限制草履虫运动速度 D.引导草履虫快速运动 4.担轮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它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①简单结构 ②生活在液体环境 ③身体由多个细胞构成 ④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⑤结构复杂 ⑥细胞内含有叶绿素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5.草履虫进行分裂生殖的顺序是[ ] ①草履虫身体中部向内凹陷; ②大、小细胞核各分裂成2个; ③大、小核逐渐延长;④横裂为2个新个体。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6.在整个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类群是[ ] 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线形动物 7.草履虫的呼吸是通过()进行的。[ ] A.表膜 B.胞口 C.伸缩泡 D.纤毛 8.草履虫体内过多的水分及部分含氮废物的排泄,是通过()进行的。[ ] A.口沟

B.胞肛 C.伸缩泡 D.胞口 9.草履虫的细胞质里有()个食物泡。 [ ] A.1个 B.2个 C.3个 D.多个 10.观察草履虫时,要用吸管在草履虫培养液的()吸取培养液。[ ] A.表层 B.中层 C.底层 D.都可以 参考答案:1.与植物细胞相比,草履虫的细胞没有[ C ]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壁 D.大液泡 2.颧履虫排泄代谢废物的结构是[ A ] A.表膜 B.食物泡 C.口沟 D.胞肛 3.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要放几条棉花纤维的作用是[ C ] A.棉花纤维对草履虫是个伤害性刺激 B.棉花纤维对草履虫有营养作用 C.限制草履虫运动速度 D.引导草履虫快速运动 4.担轮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它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B ] ①简单结构 ②生活在液体环境 ③身体由多个细胞构成 ④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⑤结构复杂 ⑥细胞内含有叶绿素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5.草履虫进行分裂生殖的顺序是[ C ] ①草履虫身体中部向内凹陷; ②大、小细胞核各分裂成2个; ③大、小核逐渐延长;④横裂为2个新个体。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套教案

《致同学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看,然后分析找出具有生命的物体,进而知道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2、通过分析身边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养成关注生物学的良好习惯。 4、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了解有关生物学的信息。 教学难点: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训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 2、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生物技术。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法和启发法以及多媒体配合完成。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 致同学们 1、有生命的:小树、小动物等 无生命的:太阳、雨露等 2、生物学生命现象 生命活动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亮点:1、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为了调动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所以我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放点音乐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2、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并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另外,引入媒体中有关生物科技发民展方向及我国领先的生物技术方面的信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3、本节课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六组,暂定一个人为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再作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课前布置内

容让学生调查,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记录,汇总,组长汇报。这样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课上盲目回答。 本节不足:授课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教师对有些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对学生思维的拓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将答案直接给出,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这些还有待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需要特别注意。 调查表 1、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的生物产品有哪些?(提示:可从衣食住行、农林牧渔、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等方面考虑) 我们小组调查的结果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

七年级生物复习教案(上册) 一、自主复习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 2、生物能进行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和 6、除外生物都由 构成。 ▲注意(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2)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3)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4)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 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二、认识生物的方法 ▲1、观察: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 ___。 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适宜的和一定的。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关系、_______关系、__________关系、__________关系等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 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______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 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这个实例表明生物既能________又能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 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分配:2课时 Ⅱ教学过程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 ,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

胆创新 ,勇于探索 ,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 ,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 培养。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知识提炼 知识结构 知识提炼 (1)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完成受精。 (2)受精卵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植入到子宫内膜中,这个过程 叫着床,它是怀孕的开始。 (3)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4)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中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5)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可以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6)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可以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二、教学目标: 1.能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能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录象提 高观察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育 难点:胚胎的发育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回家问妈妈几个问题。(写在生物档案夹上) ①我是从哪儿来的? ②妈妈怀孕时的感受。 ③妈妈怀孕多少个月才生下我?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是由森 林古猿进化来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