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7.79 KB
- 文档页数:5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作者:蔡慧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8期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
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贫困;扶贫;农村;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8-356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8.043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poor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residents, lack of targeted anti-poverty projec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s, and lag of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In addition, with the diversity of causes of rural poverty,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also find specific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paths such as the relo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natural,econom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ly with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the anti-poverty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Key words: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1 贫困的概念界定及标准1.1 贫困的概念界定1.1.1 国外的概念界定 1901年英国管理学家Rowntree等[1]在著作中提出了贫困的确切含义:“家庭的总收入若无法维持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需求,那这个家庭即陷入贫困。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留意语言要精确、简洁。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当前,从石哈河地区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仍旧存在许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此,石哈河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深入村组入户走访、到互助院和养老院调研、组织代表小组研讨以及听取村“两委”意见基础上,以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石哈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石哈河地区养老现状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镇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24784人,常住人口764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站到60%以上。
全镇以农牧业为主,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多、留守老人多、高龄老人多、贫困老人多是基本现状。
多数老人在村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存在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少部分五保和特困老人在旗养老院养老,还有一部分老人伴同子女在周边旗县生活。
2021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秀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利用闲置校舍、旧乡镇政府等闲置资源,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设幸福养老互助院2处,其中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由原石哈河镇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占地21亩平米,建设规模100户;白音厂汗幸福养老互助院在原楚鲁图乡政府大院旧址建设,占地面积23亩,建设规模52户。
目前,幸福养老互助院已经住满,入住互助院的老人比较认可政府在集镇所在地集中自助养老的模式,很多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渴望能入住。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研究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是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农民、政府、企业、NGO等多元主体。
这些主体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难度较大。
因此,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促进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常常根据自身的想法和判断制定扶贫政策,却没有充分了解到实际的需求。
另外,农民也无法及时地了解到政府所发布的信息。
企业和NGO等第三方则很难了解到政府对于乡村发展所制定的策略和政策。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农民、企业、NGO等多元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让其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此外,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将政策和信息传达给农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增强信息共享,促进乡村发展的协同发展。
其次,要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对于农村发展的资金往往倾向于向政府部门和传统的扶贫机构投入,而忽略了农民和企业的需求。
另外,企业和NGO等第三方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拓展业务,从而限制了其在乡村发展中的资源投入。
因此,应该通过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企业和NGO等多元主体的资金支持,增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升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最后,要解决组织协同和协作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农民、企业和NGO等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形成利益不一致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协作机制,加强合作,协同攻克乡村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这其中,政府作为组织者,需要根据不同多元主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全面、可操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治理时更要加强协同,以达到实际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促进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和组织协同和协作的问题。
大数据视角下常德市农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常德市为例,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养老的现状、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农村养老政策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达2.4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6%以上,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
这种情况下,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涌现出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和政策探索。
本文以常德市为例,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养老的现状、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农村养老政策提供参考。
二、常德市农村养老现状常德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属于苏南地区,面积1.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380万人。
常德市的农村养老情况相对比较严峻。
据调查,常德市的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近年来也在不断上升。
同时,由于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常德市的老年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精神与物质供给都比较匮乏。
因此,常德市的农村养老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境。
1.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农村老龄人口占比较高,同时人口快速减少,缩小了养老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常德市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养老保险覆盖率偏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标准也比较低。
3.服务供给不足。
常德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老年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4.农村养老观念落后。
常德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忽视自身养老的必要性,此外,一些老年人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导致缺乏积极的养老意愿。
4.大数据在农村养老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已经开始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养老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农村养老提供数据支持和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扶贫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但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力求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能力不足导致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的扶贫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扶贫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贪污浪费的渠道。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扶贫实施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建立透明的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核和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和浪费。
3.科学合理地制定扶贫方案,注重扶贫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二、精准扶贫的地域性和个体性问题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导致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需求。
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统计和调查,建立准确的贫困地区数据库,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依据。
2.在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时,应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和政策。
3.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扶贫工作中缺乏参与和沟通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投入,还与贫困群体的参与和沟通密切相关。
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应尽可能地与贫困群体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制定扶贫方案时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2.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参与和认知水平。
3.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和帮助。
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很多地区在执行扶贫政策时,存在一个“一刀切”的现象,即把所有的贫困群体都归于同一类别,采取同一扶贫方案解决问题。
《[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业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摘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如何利用农业保险规避农业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对于本地区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对策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对其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河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仍滞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险业发展的步伐,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河南省自1951年开始利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xx年开始尝试商业化经营,xx年全省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业务开始全面发展。
种植业除棉花、烟叶两个险种外,还开办了林木火灾、水稻、花生、果木、塑料大棚以及小麦收获保险等险种;养殖业开办了生猪、养鸡、奶牛、养鱼、养兔、养鹿、养貂等牲畜保险业务。
xx年后,河南省农业保险和全国其他地区农业保险一样,急剧萎缩。
202x—202x年期间,中国人保在南阳、商丘、周口和新乡等地区开展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保险,但因赔付率高达87%,严重影响了其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
202x年年底,全省人均保费0.83元,农业保险收入呈负增长趋势,除小麦火灾保险、农房保险以及列入农业保险的变压器保险外,其他险种基本停办。
202x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保障范围覆盖种养两业,拉开了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序幕。
同年,河南省农业保险的金额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了28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177倍,赔款支出同比增长了30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202x年8月,河南省推出了《202x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对政策性农险承保品种、金额、责任、费率、范围、保险经营方式、财政补贴、风险控制、业务操作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精准扶贫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优势和潜在问题。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意味着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确地、有针对性地把握贫困乡村和贫困人群的数量、分布、状况等信息,制定出更加精细、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从而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可以说精准扶贫政策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变革,它把扶贫工作从过去的随机分配式转变为有针对性、定向式的工作方式。
二、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任务就是鼓励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利用国家的扶贫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和引导力度,培育农村产业新的增长点。
在这一过程中,精准扶贫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很多贫困地区开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更加精准的扶持方式,鼓励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脱贫。
2.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应优先考虑帮助农民整体提高收入水平。
扶贫政策的帮助对象是家庭、个人,因此要考虑到扶贫政策的实施和结果对家庭、个人收入的影响。
对农村贫困户实施帮扶措施,最终体现在提高贫困户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
此外,对于农民来说,良好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事关其人生发展。
精准施策,加大扶贫力度,使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升,进一步带动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2.3改善农村环境农村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而且影响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扶贫扶志的同时,精准扶贫政策也要明确地把生态建设纳入到扶贫规划之中。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投入和管理,加强农村自然资源保护。
·121·121综述1.引言20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我们必须在这一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将农业风险进行分散,还能为农村生活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持和服务。
要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必须对我国农业保险引起重视,要解决农业保险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推动我国农村事业的更好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积极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厅也从政策上给予农业保证很多支持,帮助扩大农业保险涉及面以及提供更加丰富的农业保险产品,使农村农业保险的体系更加完善,并在此过程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保险中来,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要进一步改善农业保险现状,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新途径。
2.中国农业保险实施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2.1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惠农扶贫后劲不足农业保险的范围比较小。
农作物生长有特定的时间和季节,同时农作物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这些因素使得农作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同时还具有受害面积较大的特点。
由此,农作物生产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为,且具有较大的投资性,显然,购买了农业保险的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及其他问题时,m 农业保险将进行高额的赔付,成本较高,很多保险公司觉得这是一项成本太高且不具备收益率的行为,基本很少涉足到农业保险。
目前在我国涉及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仅有不到三十家,农产品保险业务较为匮乏,而且保险范围有限,很多农产品都不在保险范围之内。
提供保险的针对性偏弱。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是提供给散户农业劳动者,且大部分都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实行销售,成本相对来说会降低,但却不是所有的保险都是农户想要购买的,农业保险市场没有针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规划,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需求。
对需要被保险的农副产品种类和价格,保险公司也是根据政府的政策进行补贴,农民是没有选择权的。
《赤峰市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赤峰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作为城乡发展的交汇点,其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老保险”)的普及与完善对保障农村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当前赤峰市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赤峰市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一)基本情况赤峰市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覆盖面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养老保险的普及和可持续性,还可能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二)存在问题1. 保险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不广、保险待遇不够优厚的问题。
2. 缴费问题:农民的缴费意愿和缴费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农民因经济困难无法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
3. 制度宣传不足:许多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对该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
三、赤峰市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成因分析(一)政策执行层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经济因素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部分农民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他们无法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
(三)文化和社会因素部分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了解和认同,导致他们对该制度的参与度不高。
此外,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也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一)完善政策制度1. 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民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的待遇。
2. 提高保险待遇: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保险待遇水平,增强农民的参保意愿。
3. 优化缴费政策: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制定灵活多样的缴费政策,减轻农民的缴费负担。
(二)加强宣传教育1.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的重点区域,而精准扶贫则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精细、效果更加突出的扶贫方式。
本文将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从国家层面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策,大力推进着精准扶贫这一工作。
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了扶贫政策的力度,完善了扶贫体系,建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压实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
在扶贫对象上,逐步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对困难群众、特困群众等更加困难的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在扶贫方式上,也加大了对精准扶贫和因地制宜扶贫的力度。
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目标不断拓宽,扶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性等原因,扶贫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一致性,有些地方将资源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地方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的管理也需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对策。
以下是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一)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做到扶贫政策全覆盖、覆盖面广泛,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掌握其扶贫需求,针对其特点细化扶贫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
(二)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和措施的切实落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
(三)建立扶贫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进行账务核对和余额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投入监督,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精准扶贫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1. 介绍精准扶贫政策及其目标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实现脱贫目标而制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目标是通过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贫困现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 降低贫困率,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准确识别贫困户、确保帮扶对象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重点扶持。
这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还减少了贫困率,推动了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
3. 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精准扶贫政策注重解决贫困地区长期面临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供水设施、改善农村电网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发展精准扶贫政策注重发展农村产业,通过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增加值型农业、多元化经营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举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发展。
5. 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来源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经济、推动合作社等方式,扶持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和就业。
这不仅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还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发展。
6. 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精准扶贫政策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
通过投入建设学校、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培训医疗人员等措施,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7. 保障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精准扶贫政策注重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控制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等方式,保护了农村的水源、土地和森林资源。
这样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8. 增加贫困地区政府收入精准扶贫政策注重贫困地区的政府收入增长,通过发展产业、提高税收水平等措施,增加了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
这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加速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9. 增强农民脱贫的能力和意识精准扶贫政策注重培养农民的脱贫能力和意识,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宣传教育等活动,激发了农民脱贫的主动性。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养老保险探讨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井亚琼摘要: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社会发展中也越发凸显,老年人是否能得到足额的社会保险、是否能得到儿女的赡养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中,作者把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探讨出有效的政策策略,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保障体系。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均衡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运行现状政府相关部门自1980年开始,尚未建立起符合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养老保险管理分散而无序。
近十年,我国逐步构建起适合农民参保的养老保险体制,不断扩大参保范围,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发挥政府的财政扶贫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养老保险机制深入运行,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农民参保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得资源能够向贫困与落后地区流动。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难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遇到了以下四个难题:一是农村养老保险统筹起点低,缴纳数量少,低档缴费,保障力度不够。
二是区域之间保险制度差距较大,城乡缴纳比例不统一,碎片化现象严重。
三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不愿参保或选择低档缴费,个人与集体的统筹能力严重不足,与社会保险的共济原则相矛盾。
四是筹集的途径较单一,尚不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
三、精准扶贫地区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策略(一)加大贫困人口扶持力度,完善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现今的社会保障机制遵循的是共济原则,然而在农村,农民出自个人意愿选择行参保,双轨运行,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性。
“70后”“80后”的农民群体多数不愿及时缴纳社保,自愿缴纳的年轻农民也选择低档缴费比例,当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呈现出了“消极缴纳”“非正向选择”的现象,共济资金的统筹面临着巨大缺口。
建议社保管理的相关政府机构借鉴强制性的缴纳措施,及时保障保险资金到位,激发农民提高缴纳比例、投资商业保险的积极性。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组织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多功能化水平不高,发展潜力有限。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产品质量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创新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加强农民组织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去推动,因此要加强农民组织的建设。
可以通过培养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电商等新型农民组织,提升农民组织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多功能化水平,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需求有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拓宽农村产业链条,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向高端产品和服务方向发展。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支持。
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贷款和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四,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土地、税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引导和激励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要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需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的落实,才能够有效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
保脸论尢“保险+期货”试点效果评估——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王晨雷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陵712100)摘要:在农产品价格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民除了面临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产量降低的风险,还要面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保险+期货”这一新兴模式,本文先介绍了多年来我国在助农方面的工作,然后进行了相关的文献梳理,接着列举了三个试点地区苹果期货在这一模式下的应用,说明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了现阶段这一模式在产品设计、普及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财政支出、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这一模式加速且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产品农业经济精准扶贫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1X-202K2)-0031-07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基金(2018KRW08);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0S0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研项目(A213021401)—、引言与以前低效率的“输血式”的扶贫方式不同,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更高效的“造血式”扶贫,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致力于助农脱贫的最佳途径,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在这些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对农产品价格提供一定保障的是“保险+期货”这种新兴模式,它是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一种新途径。
对于主要依靠农产品生活的农户来说,每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尤其是农产品丰收的年份,由于供大于求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会严重影响农户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进而打击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权益,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助农措施:①2004年对小麦和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②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也暴跌,对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实施临时收储。
这两种措施在当时都有了很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收益,但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时,由于收购季节性强且集中,农发行资金供给压力大;临时收储需要大量的仓库,加上储存过程中的保管费用,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新时期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减少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和努力目标。
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精准扶贫在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依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入手,探讨新时期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现状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限制,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成为制约扶贫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资金投入少、政策支持不足,造成扶贫工作难度加大,效果不佳。
而一些相对更优越的地区由于政策倾斜、资源倾斜,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并不属于贫困地区的人口也获得了一定的扶贫政策和资源支持。
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2.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不畅,政府的扶贫政策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可能存在扶贫政策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家庭没有获得应有的扶贫政策和帮助,从而造成扶贫工作不够精准和有效。
3.缺乏可持续性在一些地方,由于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政府的补贴和资金扶持,很难形成自我可持续的贫困群众生活方式和产业模式。
一旦政府的援助中断,贫困群众可能再次陷入贫困的困境。
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引导贫困群众掌握更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的产业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扶贫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在实际精准扶贫工作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对扶贫政策和项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可能存在一些扶贫工作的质量问题。
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可能存在管理混乱、运作不善、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导致扶贫工作的成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