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格式:ppt
- 大小:441.09 KB
- 文档页数:20
目录第一章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1)第二节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动向 (2)第三节国际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第四节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地位 (8)第二章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11)第一节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11)第二节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2)第三章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6)第一节中国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6)第二节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9)第三节未来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2)第四节中国服务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8)第四章中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 (31)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发展情况 (31)第二节中国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 (38)第三节中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43)第四节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政策保障 (47)第五章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 (49)第一节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9)第二节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 (53)第三节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58)第六章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调整建议 (64)第一节行业发展现状 (64)第二节主要领域的发展水平 (66)第三节存在的主要矛盾及调整方向 (68)第四节相关政策建议 (71)第七章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73)第一节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 (73)第二节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74)第三节产能过剩:汽车产业结构失衡带来的严重后果 (76)第四节自主创新和强化研发: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78)第五节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 (81)第八章中国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85)第一节我国信息产业基本现状及主要特点 (85)第二节我国信息产业结构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89)第三节我国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和重点 (90)第四节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93)第一章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业分工日益深化,世界各国在经济各个层面上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
影响的一般论点,而只是更注重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由于需求结构变动而推动的产业结构转变的传导机截相对较弱的现实,进而深入遗剖析特定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和揭示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特征和内在要求。
尽管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构成某种特征的结构关联关系,但是,从逻辑上讲,这种以收入水平私需求结构为坐标而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只能说明在现实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下应该有怎样的产业结构,而并不能解释现实产业结构为什么这样以及如何转变的阊题。
事实上,在任何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中,总是存在着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动,首先能否{l致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变动,其次已发生变动的因素能否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高,需求结构也有了明显的转变,但是,这一时期的三次产业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升级,以至于出现相当部分传统产业部门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产业结构转换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外在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并不缺乏收入水平提高对需求结构转变的拉动作用,但是,对支撑产业结构转变的外在力量的反应却不灵敏。
为此,本论文认为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制度创新、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中的程度。
换句话说,这些外在的因素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本论文确定以转型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结构变动的外在因素分析为主线。
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以产业结构理论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前人探讨产业结构影响因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所处的特定国内外环境,力求从“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以便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更具一致性,更符合现实需要。
在围绕主线分析中,为理清分析思路加以较为直观的表述,注重用表格、实例分析与语言文字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并用理论.历史一现状分析的方法,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特点及内在要求,探讨外在因素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作用和影响力.力求避免脱离实际状况的主观推论。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一、农业及其主要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种桑养蚕、栽培茶树的国家。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1、粮食、肉类、花生、油菜子、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棉花人均超世均。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但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3、农业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三、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饮料作物1、农产品出口基地: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洲2、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因地制宜:丘陵—副业、经济林;山地—林业; 平原盆地—种植业;高原—畜牧业;水域—渔业第二节 工业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1、 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2、 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新中国一方面加强了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和工业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扩建或新建了一些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三、能源工业的分布1、 最大能源的煤炭工业分布: (1)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首。
(2)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北、淮南。
2、 第二大能源的石油工业分布:(1)基地:黑龙江的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山东的胜利油田;河南和山东交界的中原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陕西和内蒙交界的神府—鄂尔多斯油田 (2)新疆是未来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
3、 潜力巨大的水能开发地区: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松花江的上游。
四、钢铁工业的分布:钢铁工业大多分布在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如辽宁的鞍山、四川的攀枝花、湖北的武汉;上海宝钢有靠近市场和便利的海运等条件。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原因,以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的概念、类型及调整方向等。
要求阅读指定教材,并记录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问。
2. 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区(如某个省市或城市),收集该地区近几年的产业结构变化数据。
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形成简要的文字报告。
3. 数据分析:学生需利用所收集的数据,制作柱状图或折线图,直观展示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要求图表清晰、数据准确,并附以简要的图表说明。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心得,探讨产业结构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每组需推选代表,在课堂展示时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课程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作业,确保作业的及时性。
2.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需结合教材与网络资源,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3. 案例研究部分要求数据来源可靠,分析过程严谨,报告内容详实。
4. 数据分析部分需掌握基本的图表制作技能,确保图表与数据的准确性。
5. 小组讨论部分要求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理论学习深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作业成绩将综合考虑以上三方面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分数。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将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3.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知识。
中国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有哪些中国现代产业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中国现代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绿色生态、智能制造、创新创业等方面对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产业之一,对中国现代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现代产业正迈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
1.1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现代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和协同的创新。
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1.2 大数据驱动下的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企业可以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引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迈进。
第二节: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绿色生态成为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绿色能源与清洁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熟,绿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领域,中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2 环保产业与生态城市建设环保产业是绿色生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也成为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第三节:智能制造与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是中国现代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北京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北京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摘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北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1.1 1949年以前的北京产业结构
1.2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调整
1.3 改革开放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
1.4 21世纪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动
第二节: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2.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2 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兴起
2.3 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产业间的融合和创新驱动
第三节: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3.1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3.3 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4 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第四节: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启示
4.1 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4.2 服务业的发展是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方向
4.3 加强创新和创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4.4 产业间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变动
第五节:结论
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动和优化。
通过对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这些趋势将对北京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优化升级、服务业、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30年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本章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本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 )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B.城镇化水平高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工业发达2.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3~5题。
3.2010年该市第三产业比重约为( )A.20% B.40%C.42% D.62%4.据图分析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产业结构趋于优化D.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5.为进一步促进该市产业结构升级,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逐渐将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
下表为美国就业人口岗位分布比例(%)资料表。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1998~2008年美国就业人口岗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领(脑力劳动者)增多,蓝领(体力劳动为主)减少B.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下降,说明美国第一产业萎缩C.服务业从业人口增加,说明美国第二产业不发达D.生产、手工艺及维修从业人口减少,说明美国第三产业不发达7.表格材料说明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 )A.工业的蓬勃兴起B.知识和技术的发展C.第三产业的持续走强D.农业和采矿业强势发展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
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 600多家企业带着各具特色的优质产品和服务闪亮登场。
据此完成8~9题。
8.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址选在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①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②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③经济发达,辐射能力强④工业协作条件好,发展快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9.此次会展的影响是( )A.直接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发展B.需要我国提前提供第二产业产品C.直接提升上海市第三产业层次D.进口冲击和压制了国内制造业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2011~2015年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