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04
根据实验结果对毒物进行毒性评价,称为一般毒性评价(evaluationfor general toxity)。
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研究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评定的基础;防治毒物所致急、慢性中毒;制订卫生标准及管理毒理学决策均有重要意义。
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所进行的用以观察毒效应、评价化学毒物综合毒性的哺乳动物试验分为: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毒性评价目的:1.确定受试物毒作用表现和性质;2.确定受试物毒作用剂量-反应/效应关系;3.确定毒作用靶器官;4.确定损害是否可逆。
一般毒性品评价试验动物选择:物种选择:1.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类最接近;2.易于饲养和操作;3.经济、易获得;4.自然寿命不太长。
品系:品系纯化,有稳定性和可比性;选用两种以上动物级别:清洁级或以上动物;SPF(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及GF(无菌动物)性别:一般为雌雄各半;敏感性有性别差异时应选择敏感的性别年龄、体重:1.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用成年动物2.亚慢性、慢性评价试验用年幼或初断乳动物体重不超过平均体重20%,或按规定。
检疫:检疫期内出现异常者应放弃。
染毒方式:1.经口(胃肠道)染毒:喂饲、灌胃、吞咽胶囊;2.经呼吸道染毒:吸入接触(静式吸入动式吸入)、受试物注入动物气管3.经皮肤染毒:定性试验、定量试验4.经注射途径染毒: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短期(14d内)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一次接触指瞬间给实验动物染毒,如经口、经注射途径染毒。
但经呼吸道或经皮,则指在特定期间使动物持续接触化学物的过程。
“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很低需给予较大剂量时,可在24h内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次”。
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主要内容*毒理学实验基础知识*急性毒性作用*蓄积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毒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经口局部毒性试验○经皮○蓄积毒性试验○吸入致突变试验(一大类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慢性试验○体内致癌试验○体外一、毒理学试验的原则和局限性三个基本原则:○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实验动物外推到人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这二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实验动物外推到人○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
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
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
○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
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
○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同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高剂量暴露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表征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
检测和评价人拟用剂量100倍↓↓化学物A ┕──────────────┘30倍毒性作用↓↓化学物B ┕────┘∴毒性无毒性毒性作用 B > A 作用成年健康动物和人暴露途径*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s)是基础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⑤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常用参数最常用的是半数致死量(LD50)和急性毒作用带(Zac)。
Zac值的大小可反映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即表示引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剂量范围的宽窄。
zac值越大、表明化学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反之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实验方法的要点(一)实验动物[原则]:①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实验动物。
②动物易于获得③品系纯化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1.实验动物的种属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实际工作中啮齿类多选用小鼠和大鼠,有些试验也可选用豚鼠或家兔,非啮齿类一般选用狗或猴。
一般来说,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人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2.实验动物的年龄急性试验动物不宜过老或过幼,通常要求选择刚成年动物进行实验,而且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由于小动物年龄与体重相关.一般用体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