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
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
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
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
匿名性,使互联网用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场所,也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其中。
同时,也给因网络而造成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更多的关注。
网络暴力是其中的一种,恰恰是许多网民所担心的问题。
网络暴力,指的是敌意使用传播技术,以伤害、羞辱或恐吓他人,不但伤及言论自由,而且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严重时可能伤害他人安全。
从传播学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可以从释义、定义、表现形式和造成原因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释义。
网络暴力指的是使用传播技术,故意以暴力的方式伤害、羞辱或恐吓他人,这种行为排斥道德价值,破坏社会秩序,就其本质上来说,网络暴力有着与现实暴力相似的性质。
二是定义。
网络暴力可以分为三种:攻击性通信、骚扰性通信和钓鱼性通信。
攻击性通信是指以攻击性语言恐吓他人,进而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骚扰性通信是指以各种方式无端烦扰他人,以达到威胁、排挤、羞辱或殴打的行为;钓鱼性通信是指网络上以欺骗、假冒等形式对他人活动进行欺诈,以达到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三是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它可以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暴力事件、欺凌行为、吓唬、故意发表不实诋毁新闻等形式出现,网络暴力表现丰富多样,其中蕴含着对受害者的恐惧感和深刻伤害。
四是网络暴力的造成原因。
传播学研究发现,网络暴力的产生与技术进步、缺乏宽松的管理机制、隐私保护等因素有关。
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类信息,但也使得违法行为更加容易实施;而宽松的管理机制以及对隐私保护的缺乏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综上所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首先要明确其释义、定义、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这是解决防治网络暴力的基础。
社会上应加大对防治网络暴力的教育力度,将网络的利益结合社会的伦理价值,使得网络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倡导积极使用网络,发挥网络正面作用;此外,解决网络暴力也需要从法律上制定相关法规,加强信息系统监控,建立网络行为规范,以此来严格打击欺凌行为,抑制网络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网络环境。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闻传播学旨在研究信息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在网络暴力的研究中,通过新闻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网络暴力现象1.言行尺度失控。
在网络平台上,个别用户对他人进行谩骂、辱骂、侮辱等言语攻击,且使用恶意言论表达自己对个体或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
2.扩散效果凸显。
网络暴力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快速蔓延。
3.信息混淆和虚假报道。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为根基,通过其迅速扩散的特点,误导公众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仇视和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传播机制1.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等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匿名机制为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提供了方便。
2.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暴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传媒相关机构的报道导向。
事实上,新闻媒体通常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冲突和争议,这种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暴力的恶意扩散。
三、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对策1.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暴力事件暴露了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混乱和缺失,需要建立起针对网络平台用户的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用户行为,重视个人的网络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传播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大众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辨识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和反击。
3.倡导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应当加强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警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的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然后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根源和特点。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个体受到的伤害。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在我们对网络舆论暴力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监管和引导,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社会影响、案例分析、反思、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言论或行为,通过攻击、谩骂、造谣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批评和攻击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愈发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这种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舆论暴力在网络空间快速蔓延,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网络舆论暴力不仅仅是个人攻击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道德和文化的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从传播学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提升公众舆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传播学视角分析、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探析,深入了解其定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探讨其中潜在的传播规律和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网络舆论暴力在实际情况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总结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加强网络舆论暴力监管和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这一话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网络暴力的讨论已经成为当代大众话题。
作为一种涉及众多社会负面现象的面向,网络暴力涉及到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道德问题,并且不仅对个体深切,对社会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在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强烈的以伤害和操纵为目的的行为,具有双重的影响。
第一,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比如虐待和剥削、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等等。
第二,它可能会对社会发生更大的影响,对于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政治制度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社会学理论上来看,网络暴力源于一种尖端的技术发展,它的发展受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以及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它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学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暴力也有一定的心理学原因,比如精神障碍、缺乏同理心、安全感和社交技能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网络暴力事件。
从道德角度看,网络暴力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涉及一种“合理”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网络上是不能容忍的,任何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角度,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何防治网络暴力。
从政府立法的角度来看,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尤为关注,首先要强化立法力度,明确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针对网络暴力行为设置适当的惩罚性措施,以此增加其他人对此类行为的顾虑,从而有助于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次,平台方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针对性的自我治理。
将关于网络社会的规范做出特定的法律约束,要求网络企业和平台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必要控制,有效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媒体也应该负有责任,在报道网络暴力方面,要以健康文化来替代一切负面文化,注重传播正能量,以坚定的态度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近年来,网络暴力的持续发生和传播给全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虐待性语言、言语辱骂、煽动他人,甚至胁迫、威胁他人,发布损害他人个人权利或者财产权利的行为。
其根源主要来自于网络使用者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因此,传播学在网络暴力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学认为,网络暴力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涉及到发动者、受害者、观众的复杂的过程。
从发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社会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发动者认为,由于他们拥有认知优势和社会独特的地位,他们可以采取强势行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力,以此来获取认可和尊重。
而受害者一方,因为他们剥夺了抗争能力(甚至没有能力抵抗),缺乏权利保护机制,从而遭受网络暴力的影响。
观众是暴力行为的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通过观看、分享和讨论暴力行为的内容,加深了社会对暴力的认同,强化了暴力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使之在某些方面成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从而持续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主要受到社会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人们的行为取向,产生了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影响认知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接受什么、排斥什么。
另外,信仰体系也对社会行为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发挥者的行为表现,还影响观众的认知表现。
比如,如果发动者认为他所做的行为是正确和合乎他信仰体系的,他就会越来越大胆地做出网络暴力行为,扩大暴力行为的范围;如果观众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他们就会对此视而不见,掩耳盗铃。
针对网络暴力,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首先可以从改变社会价值观、信仰体系的角度出发,努力做出贡献,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心态和行为。
其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于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安全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行为文明,把握好网络安全使用规则。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l O年第5期(总第107期)Jo啪al of t}l e P嘶Sch砌of C Pc孙e呼hou M血ci pal c伽_I Ili tte e N o.5,20l O(s u m,10r7)社会学研究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肖盼章(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技术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53)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5—0080—02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
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
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
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社会出现了,“网络暴力”也产生了。
为了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暴力”这个词语,需要先从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的本质: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煽动性的文章等行为。
网络暴力的典型表现有谩骂、污蔑、人肉搜索、暴力贴吧等等。
网络暴力具体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在网上肆意攻击其他人,甚至对一些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进行人身攻击;第二,肆无忌惮地转载一些虚假的信息,尤其是虚假的谣言,破坏整个社会诚信的环境;第三,制造一些负面新闻,只是简单的针对某一人或者事件进行恶意炒作。
比如针对2012年10月份某明星离婚事件,有人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冯小刚与徐帆离婚”的百度贴吧,发布各种类型的攻击言论,由此形成网络暴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网络暴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有网友反映,有人上传了一个视频,是一个残疾人在公园遛狗时遭到一条大型犬的攻击,引起众多网友的不满,因而在网络上开始谩骂攻击视频中的残疾人。
这位网友称这条狗没栓绳子,属于攻击行为。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哪一方才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呢?其实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首先视频中的残疾人被网民痛骂,甚至自己的生活都受到了干扰,更有甚者还有人跑去他家砸玻璃。
此外,也给视频中的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备受煎熬。
而另一边,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在人格上被贴上了“冷血”、“无情”等标签,名誉上被扣上“恶毒”、“自私”等帽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最终的受害者是两败俱伤,他们损失了自己的名誉,却赢得了别人的唾骂,到头来也只是换来自己的苦果。
第三个网络暴力,则是一个名叫“中国轮椅网”的网站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个网站里,有一个个的帖子,内容多是在攻击残疾人,挖苦他们的不幸,批判他们的不堪。
尽管这样的帖子,没有侮辱残疾人的智商,但是对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嘲讽,却不亚于侮辱。
而且当一个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更是这种攻击的高峰期,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现象,通过传播学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传播主体的特点等。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心理、传播平台的影响等。
在应对策略方面,可以从加强舆论监管、引导网络舆论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望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未来趋势,提出对应对策,指出传播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为未来的舆论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定义、分析、影响因素、应对策略、未来趋势、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一种针对特定个体或团体的恶意攻击、谩骂、造谣传谣等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会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日益猖獗,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是一种道德和法律问题,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现象。
在网络舆论暴力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了解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定义、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以及展望未来趋势,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深入探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定义网络舆论暴力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以攻击、谩骂、恐吓等虐待性言论和行为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展开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具有极端暴力色彩,不仅有可能给受害者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可能演变成现实中的暴力行为。
网络舆论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恶意评论、网络暴力视频、恶搞图片等。
这些言论和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挑衅性和侮辱性,不仅损害了被攻击者的名誉和利益,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
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
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
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
匿名性,使互联网用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互联网的去抑制性效应”。
这种“去抑制性效应”在网络中表现为:网民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暴力事件心有愤懑、不满,但是由于害怕自己遭到压制、报复,所以很少在公众面前表露;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觉得很安全,网民没有了顾虑,可以坦然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意见。
网民一开始可能只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这种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他们甚至通过谩骂、侮辱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以此减压。
2.议程设置的随意性与网络把关人的失职。
网络就像一个自由市场,谁都可以在里面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议程设置”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网络议程是由网站设置的,还不如说是由网民来设置的。
虽然网络舆论暴力是网络公众的集体行为,但最初的形态基本
都是单个网民的“议程设置”,而充当“网络把关人”的各大门户网站,不仅没有尽到“把关人”的职责,相反,为了宣传站点、增加点击率,在设置议程时,往往越隐私、越敏感的议题反而越被他们置于醒目的位置。
这些议题因为关注度增加而逐渐转变成公众议题,进而演变为“网络暴力”。
3.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的信任。
相对而言,传统媒体比网络更有权威性,其报道也更加客观、真实。
但由于某些原因,一些人对传统媒体缺乏基本的信任,传统媒体介入的网络事件,网民就会对该网络事件进行怀疑,这对传统媒体的正向引导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加之从众的心理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人云亦云,跟风追击,最终形成庞大的舆论暴力合力,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网络舆论暴力的危害性。
1.网络舆论暴力对当事人的危害。
网络舆论暴力的直接受害者是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事件当事人。
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被网友公开后,他们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重压,还要遭受现实中的人身以及财产的威胁。
例如“铜须事件”中,一位丈夫在网上发布了一个愤怒的帖子,声称他的妻子在一次《魔兽世界》的玩家聚会后,与一位网名叫做铜须的男子发生了一夜情。
此后网友们采用跟帖、在游戏中集会、谩骂等方式声讨24岁的在校生铜须。
网络上的讨伐甚至延续到了他的现实生活中,有网友还调查出了铜须的姓名、手机号、照片等资料,在网上发出“江湖追杀令”,跟帖者甚众,群情激昂。
不少网友还不停打电话给铜须就读学校的校长,痛斥学校教育失职,强烈要求将其开除。
2.网络舆论暴力对网络媒体的间接影响。
错误的网络舆论一旦被揭示公布,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便会遭到质疑。
公信力的丧失对建立网上主流媒体的进程极为不利。
公众对网络媒体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作为一个民主的领域,网络舆论暴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究竟是在表达民主,还是在滥用民主。
如果网络舆论暴力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严重威胁到“第四媒体”的发展。
3.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错误舆论引发的负面效应易造成恐慌,不但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危害,而且还会使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掌控、引导舆情,妨碍相关工作正常开展。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必须对其进行适度监管。
而如何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寻求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和谐,既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又需要每位公民的理性参与。
四、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措施。
1.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
网络实名是继IP、域名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访问方式。
它摆脱了IP、域名的复杂格式,无需记忆过长的网址,只需在互联网上键入实名就可以进行连接与查询,是更人性化、更便捷的网络查询方式。
网络实名制对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件、真实照片、联系方式等真实
信息进行验证。
网络实名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网民身份予以确认,使网络监管部门对网络违法行为有据可查。
网络实名制一经实施,网民就要对自己的所有网上行为进行负责,甚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建立健全网络立法。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也是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基本保障。
要使网络舆论步入正规化发展,就必须明确规定网民所享有的权利和要承担的义务。
自2000年起,我国出台了多部互联网管理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的实施为清理网络道德不良现象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公众可以依法运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活动。
3.提高政府处理网络事件的能力。
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来自民间(草根阶层)的关注。
虽然网民是分散的,但是汇聚起来的群体意识能量却不容忽视,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和舆论部门的正面引导和疏导。
有些政府部门对媒体具有排斥和怕媒体怕网络怕炒作的畏惧心理,反映出政府部门还没有做好妥善应对网络事件的准备。
应对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公关应成为今后各级政府部门的必修课程。
4.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相当重要。
很多电台、报纸、电视台在广大公众心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把握网民所关心的网络热点问题,对网络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与采访,及时对虚假事件进行揭露。
对已经引发的错误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可以将错误的舆论进行纠正转化。
同时,传统媒体记者及时发现和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积极回应,也可以有效避免网络造势。
5.强化网站的网络把关人意识。
各网络门户网站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社会的道德准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行业自治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到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