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预防性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52.04 KB
- 文档页数:4
2015 V ol.36 No.11726·综 述·收稿日期:2015-08-20;修回日期:2015-09-23作者简介:张丽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血液净化通路建立与维护。
通信作者:王玉柱,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血液净化通路建立与维护。
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预防及治疗进展张丽红,王玉柱*(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80)摘要:导管功能不良是血液透析间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肝素是传统用于预防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但存在渗漏致出血和过敏等弊端,枸橼酸盐及含枸橼酸盐混合制剂兼具抗凝及抗炎作用而成为肝素的替代药物;溶栓药物既可预防也可治疗导管功能不良;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通过影响系统凝血达到改善导管通畅性的目的。
本文综述临床预防和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应用进展。
关键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CVC );功能不良;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459.5;R9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5)11-0726-05DOI :10.13683/j.wph.2015.11.002Minimizing hemodialysis catheter dysfunction: prevention and drug interventionZHANG Li-hong, WANG Yu-zhu*(Department of Renal, Beijing Haidian Hospital,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Dysfun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hemodialysi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which results in inadequate hemodialysis, reduces life quality and increases mortality. Heparin catheter lock has been used as the standard prophylactic regimen for the prevention from CVC dysfunction. Recently, some alternative catheter locking ag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including citrate, citrate-based solution and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ddition, several oral anticoagulants/antiplatelet agents have also been studied for the prevention from CVC dysfunction with variable results. Especially, the thrombolytic agents are investigated for restoring/improving blood flow as well.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VC dysfunction including instillation of locking solutions and administration of systemic anticoagulation and antiplatelet agents.Key words : hemodialysi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dysfunction; drug application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然而随着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透析患者生存期延长等,建立动静脉内瘘越来越困难。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摘要: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救护危重患者的常见方法之一,同时也增加着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因此,及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血流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加以护理干预便成了临床热议的话题。
本文现将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常见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序言:通过实施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来救治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重患者已成为现代急救医学中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且目前在临床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但通过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在给危重患者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路的同时,也增加了此类患者伴发全身或是局部感染的风险。
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就是其最常见并发症,并且已成为助长重症患者原发性菌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居高,虽然不会大幅度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但是会导致重症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显著降低等临床问题[1]。
现将CLABSI的临床断定标准、发病机制、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和护理在现阶段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定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同时经外周静脉采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标本化验室培养的结果呈现出阳性率至少一次,并且伴随常见疾病感染的其他临床表现,且除导管以外,无其他显明的血流感染源时即可。
在确定中心静脉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时,应特别着重区别该感染是直接源于中心静脉导管还是源于其他途径的感染而导致的间接血液感染。
2024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通道。
然而,导管堵塞这一问题却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困扰,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对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1、血栓形成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形成血栓是导致导管堵塞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可能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输注的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2、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纤维蛋白鞘,这层鞘会阻碍液体的流动,导致导管堵塞。
3、药物沉淀某些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沉淀,如脂肪乳、甘露醇等,从而堵塞导管。
4、导管异位或扭曲导管在体内的位置不当、异位或扭曲,会影响血液和药液的正常流动,增加堵塞的风险。
5、护理不当包括冲管和封管操作不规范、未及时更换敷料等,都可能导致导管堵塞。
二、风险评估指标1、患者因素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卧床等,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也会对导管堵塞的风险产生一定影响。
2、导管因素导管的材质、管径、长度以及留置时间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管径较小、留置时间较长的导管更容易发生堵塞。
3、治疗因素输注的药物种类、药物浓度、输液速度等也与导管堵塞的风险相关。
例如,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堵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4、护理因素观察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如冲管和封管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
三、风险评估方法1、临床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输液速度减慢、回抽无血、穿刺部位红肿等,这些都可能提示导管堵塞的风险增加。
2、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X 射线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直观地了解导管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异位、扭曲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评估血液的凝固状态。
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相关因素及预防处理的研究进展作者:朱寒贫姜海燕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12期摘要: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将一柔软导管置入中心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可快速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输入血管活性药物、进行静脉高营养治疗、肿瘤患者的化疗[1]。
目前在危重患者抢救监护、长期营养支持、血液透析、肿瘤化疗等应用广泛。
但由于使用期间维护不当或者其他原因,置管后并发症很多。
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21.3%,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
导管堵塞不仅延误治疗,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治疗费用,还会使患者面临重新留置导管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或由于不能重新置管而失去治疗机会。
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对其堵管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综述文献1堵管的相关因素1.1 置管前1.1.1患者的评估; 做好患者的风险评估,筛选高危人群。
仝笛[3]指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都会影响血栓形成的概率。
ICU内病情危重需长期卧床者、老年患者等血液粘稠度高,大幅度动作或情绪激动后,静脉压升高,血液回流入管凝固从而堵管。
而女性患者血管较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血栓性堵管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
一些病种例如由于血液组成成分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发生血栓性堵管,例如: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炎症、尿毒症等。
1.1.2导管的选择; 导管选择质地柔软、刺激性小的材料,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声明,以聚氯乙烯聚乙烯为材料的导管比以聚氨酯硅树脂为材料的导管发生血栓性堵管的概率高。
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最细、最短的导管 [4]。
多腔导管实现不同液体同时输入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机会,美国静脉输液学会就建议尽量选择管腔最少的导管。
1.1.3置管部位的选择; 临床常用的置管途径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导管堵塞率(57.89%)明显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11.48%),颈内静脉置管发生血栓的危险是锁骨下静脉置管的 4倍[5]。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普遍开展,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而建立功能良好的血液透析通路则是保证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生活质量乃至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
虽然动静脉内瘘血流稳定、使用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目前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通路,但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而言,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则是很好的选择。
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越来越广泛[1-5],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引起导管功能不良和功能丧失的原因[6],给临床上需要长期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带来很多困难。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预防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该研究在常规肝素封管的同时,观察配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以期对采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预防导管功能不良方面有一定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研究常锋段利娜李丹丹济源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河南济源454651[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
方法将78例采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阿司匹林组(B 组)、氯吡格雷组(C 组)。
在用常规肝素封管基础上,B 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C 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d。
观察6个月后的导管动脉端静脉端功能情况、应用尿激酶干预情况、凝血指标的变化、药物副作用。
结果78例患者中,有6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退出研究,72例患者完成研究,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静脉端高。
分别为3.79%、1.45%、1.42%(B 组和C 组间P >0.05,B、C 组和A 组比较P <0.05):各组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后用尿激酶封管,尿激酶首次干预时间A、B、C 组分别为(30±21.1)d、(68±45.7)d、(65±39.6)d(B 组和C 组间P >0.05,B、C 组和A 组比较P <0.05):治疗组的尿激酶干预次数减少(P <0.05);治疗组比对照组的PT 和APTT 延长(P <0.05);治疗组无严重副作用发生。
PICC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PICC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其能够通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完成液体输注,尤其对化疗等患者应用优势明显。
本文主要分析PICC置管并发症及出现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探索与之相关的护理措施,致力于帮助患者减少病患带来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PICC置管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前言在当前医院的临床应用中,PICC置管导致的并发症影响较大,例如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等,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而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因素有很多,如何降低患者的痛苦、预防PICC置管的并发症便成为当前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难点[1]。
现将PICC置管所导致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一、PICC置管的概念很多患者对PICC并不理解,换成通用的语言来说,PICC也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而言,PICC置管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选择。
二、PICC置管的并发症及出现原因(1)穿刺点出血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患者穿刺后的3天内,其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医护人员的专业穿刺技术尚不成熟,不能一针见血;二是医护人员给患者所使用的穿刺针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患者在穿刺过后伤口没有及时愈合,导致患者的穿刺点出现出血情况;三是患者血小板较少,影响正常的止血;四是穿刺时针头直接进入血管之中,而未在患者皮下潜行;五是相关医护人员在实施PICC置管穿刺之后,其肘部的活动范围较大,影响置管穿刺部位,最终导致穿刺点出现出血的情况[2,3]。
(2)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大多发生在患者穿刺后的3—5天,若是患者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容易损伤患者的静脉瓣,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出现;其次,若是没有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时,也容易造成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再者,患者若是在初期用PICC置管的肢体频繁活动时,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挤压血管,进而引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出现。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的最佳证据总结CVC堵塞会导致药物不能正常输注到患者体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引发血栓形成,造成血栓栓塞等危险情况。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CVC堵塞至关重要。
预防CVC堵塞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选择合适的导管,二是规范的操作。
首先,选择合适的导管是预防CVC堵塞的基础。
导管的质量和材料决定了其使用寿命和耐受性。
一些高质量的导管具有较小的内腔直径和平滑的内壁,能够降低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
此外,导管的材料也应该符合耐药物和营养物质的要求。
其次,规范的操作是预防堵塞的关键。
正确的穿刺技术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能够减少导管周围的污染和感染风险。
导管插入后,应严格遵守清洁操作和规范的固定方法,避免导管移动和错位。
此外,避免导管受到过度拉扯和摩擦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堵塞的CVC,及时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处理堵塞的方法包括机械通畅、药物溶解和修复导管等。
机械通畅是最常用的处理方法之一,通过注射壶比它倒置、云母球滚动等方法来解除阻塞。
药物溶解是通过给予局部或全身溶栓药物来溶解导管内的血栓。
修复导管则是通过更换或修补已经堵塞的导管来恢复通畅。
在实施预防和处理措施时,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最佳的证据和指南进行操作。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一些措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例如,在选择导管时应优先选择双腔导管,尽量避免使用单腔导管;在穿刺操作中注意使用角度适当的导管,降低血管损伤的可能性;在固定导管时,应尽量减少固定带的使用,避免给导管施加过度的压力。
总之,预防和处理CVC堵塞是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导管、规范的操作和及时的处理,我们可以有效降低CVC堵塞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医护人员应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和指南,将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CVC堵塞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延误治疗。
因此,预防和处理CVC堵塞是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通过穿刺的方式在外周手臂处预留导管,导管内部直通心脏大静脉,化学药物可在导管内进行稀释,是当前肿瘤科、外科等常规治疗方式之一[1]。
基于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优势,我国现阶段选用该治疗方式的患者数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其中受限于部分导管的流速和管径,输注的液体很容易出现堵塞,从而造成堵管,经调查和分析指出,我国每年因导管堵塞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数量仍在激增,因此,该情况也受到了临床医师重视。
导管堵塞后,医护人员需要重新安置导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风险,而研究指出[2],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预防导管堵塞。
本文调查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常见危险因素,予以深入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护理建议。
1 中心静脉管导堵塞表现导管堵塞可分为部分堵塞和完全堵塞两种情况,堵塞后所要输注的药物无法顺利通过导管进入人体,从而增加了给药难度,在给药中医护人员可明显感受到阻力感,回血量达不到常规标准,输注速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3]。
2 中心静脉管导管堵塞危险因素有专家在临床分析中总结了引发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4],并将其分为机械性、肺血栓性、血栓性三部分。
2.1 机械性因素机械性因素主要以导管夹闭综合征为主[5],导管在解剖中受到特定部位的压迫后会产生夹闭情况,从而影响药物输注速度。
机械性因素涉及的因素较多,除上述导管夹闭综合征外,导管反折、缝合过紧压迫导管等也是常见问题[6]。
2.2 非血栓性因素2.2.1 药源性因素 药源性因素中药物沉淀是引发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碱性药物苯妥因钠、地西泮等在输注中会与相关溶液融合从而产生沉淀[7]。
此外,矿物质沉淀同样会增加堵管风险,常见的矿物质沉淀有酸性药物头孢曲酸钠、葡萄糖酸钙、磷酸盐,同时患者在摄入大量肠外营养液后,会有部分脂渣残留,该部分物质同样会造成堵管[8]。
2.2.2 导管类型因素 血液在导管周围的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导管直径,若导管和血管的直径比较小,则血液流通速度就会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产生血栓[9]。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研究进展张敏达【摘要】中心静脉导管自问世以来,逐渐成为临床上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工具之一,它的广泛应用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诸多益处,不仅能够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不适以及恐惧,也减轻了医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当前各种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特别是长期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引起并发症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塞时,通常需要溶栓、更换或者拔除中心静脉导管.目前认为充分的冲管和有效的封管是减少和预防导管堵塞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对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预防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临床效果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Central venous catheter, which has brought a lot of benefits to patients and health work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treatment tools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can not only avoid the pain, discomfort and fear caused by multiple venipuncture, but also reduce the workload of medical caregivers.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s about 15%, moreover,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the long-term inputting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creases with time. Wh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obstruction occurs, thrombolysis, replacement or removal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s usually required. It is believed that adequate flushing and effective sealing are important means 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catheter ob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saline and heparin salt water in preventing the adult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obstruction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7(032)009【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肝素钠;生理氯化钠;并发症;导管堵塞【作者】张敏达【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京 2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上世纪20年代,第一个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s)应用于临床,现在CVCs已广泛应用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