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 格式:xlsx
- 大小:16.75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的GDP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中起到主导作用。
2.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它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基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农业是青海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总量有着较大的贡献。
3.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是青海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铋、铜、锑等,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提高。
4.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交通、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教育、卫生等行业。
青海省注重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商贸、旅游、金融等领域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不断增加。
5.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交通、能源等,为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指标1.经济增速:经济增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不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青海省在资源、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需求。
2.农业增速:农业增速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注重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并积极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这些举措使得农业增速保持稳定增长。
3.工业增速:工业增速是衡量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工业增速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青海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4.服务业增速:服务业增速是衡量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金融、健康等领域,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儋州市统计局2006年3⽉2⽇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作⽬标和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以⼯业化、城镇化为突破⼝,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克服⾃然灾害,奋⼒抓落实,全市经济较好地实现平稳增长。
科技、教育、⽂化、卫⽣、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活继续得到改善、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标,为“⼗⼀五”起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国民经济整体运⾏良好,三⼤产业同时增长。
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产总值达641855(现⾏价,不含农垦)万元,按可⽐价计算,⽐上年增长9.2%,“⼗五”期间年均递增8.8%,其中,第⼀产业增加值374143万元,⽐上年增长9.2%,“⼗五”期间年均递增8.9%;第⼆产业增加值97118万元,⽐上年增长11.9%,“⼗五”期间年均递增9.3%,其中,⼯业增加值62358万元,⽐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594万元,⽐上年增长7.7%,“⼗五”期间年均递增8.5%。
从拉动经济增长因素看,农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量。
第⼀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6%,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0%,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4%,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运⾏处于微景⽓区间。
⼆、农业农业⽣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优化。
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达582893万元,⽐上年增长6.2%。
“⼗五”期间年均递增8.3%,其中:种植业⽣产有所减少。
由于我市受⼲旱、蝗⾍和⼗⼋号台风“达维”等⾃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增长有所减少。
备注∙“中国GDP”数据类型:所有GDP数据均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
“年度数据”分为“预计数”、“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最终核实数”与“修正数”五个类型,其中“预计数”属于估算数;“初步核算数”则于次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发布;“初步核实数”则于次年出版的《统计年鉴》中发布;“最终核实数”则于隔年出版的《统计年鉴》中发布;“修正数”则按照经济普查的结果修正,其中综合性的全国经济普查之后修订后,其后不会变化。
∙地区生产总值(GDP或GRP)数据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由于采取分级核算,各地区GDP数据相加不等于“全国GDP总计”。
∙1978-1992年历年GDP:1992年进行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之后,已经对1978年至1992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过修订。
∙1993-2004年历年GDP: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已对历年数据作出了修订,参见2006年及其之后各年份地方《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08年历年GDP:2004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已对历年数据作出了修订,参见2010年及其之后各年份地方《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及其以后年份GDP: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将对数据作出修订,每年的修订结果见诸隔年的《统计年鉴》,如2009年GDP第一次核实数据在2011年《统计年鉴》上公布核实后的修订修订数据。
GDP最终修订数据参见之后的全国经济普查。
∙“本币”即人民币,人民币折算美元,按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年均价换算(参见人民币汇率)。
∙“省级行政区GDP”(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于采取分级核算,地区GDP数据相加不等于全国总计。
实际情况为地区GDP累加略大于全国GDP总计,如若直接取各“省级行政区GDP”与“全国GDP总计”之百分比,其所得百分比之和大于一百,不符合逻辑。
故所列“省级行政区GDP”占“全国GDP总计”比重计算方式,取“省级行政区GDP”与“省级行政区GDP累加”之百分比更符合实际情况,其所得结果(所占比重)略小于其直接计算的百分比。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部分内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5.22•【字号】文府规〔2022〕93号•【施行日期】2021.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部分内容的通知文府规〔2022〕93号各镇人民政府,各农场,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企事业各单位,各人民团体,中央和省驻文昌各单位:经十四届市委常委会第21次(扩大)会议和十六届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同意,对2021年3月17日印发的《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府规〔2021〕52号)的第十一条修改为:“项目业主(法人)审批权限。
(一)项目计划总投资在400万元(不含)以上、3000万元(含)以下,由分管行业的市领导批准。
(二)项目计划总投资在3000万元(不含)以上、5000万元(不含)以下,由分管行业的和审批的市领导审核,并报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
(三)项目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由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
”。
现将修改后的《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一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文昌市人民政府2022年5月22日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项目决策管理第三章投资计划管理第四章项目建设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强政府投资事中事后监管,根据《政府投资条例》《海南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海南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文昌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财政资金及政府性债务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010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重大发展机遇,以力争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为目标,努力克服了长时间气候干旱及连续强降雨等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经济呈高开稳走的良好发展态势,整体经济处于高位增长的平台上运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综合国民经济处于高位运行。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0.79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49.37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150.42亿元,增长2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9年的15.9∶22.2∶61.9优化为2010年的13.4∶21.4∶65.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24.8%∶70.3%。
人均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
按户籍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6624元,增长17.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约合7040美元。
地方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46.91亿元,比2009年增长8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76亿元,增长101.3%。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2.22亿元,增长58.0%;基金收入74.5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8.1%。
税收收入总额38.30亿元,比2009年增长62.6%,其中,耕地占用税增长222.0%,土地增值税增长142.8%,印花税增长79.7%,契税增长79.5%,营业税增长64.1%,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64.0%,个人所得税增长44.1%,房产税增长23.1%。
2009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0.01.25【实施日期】2010.01.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9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 2010年1月25日)2009年,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部署,着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消除了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经济持续加快回升。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成绩,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经济持续加快回升。
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全省经济运行较快地扭转了上年第四季度下滑的态势,在上升通道上加快回升。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64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
从动态变化看,一季度GDP增长8.7%,上半年GDP增长9.3%,前三季度GDP增长9.8%,全年GDP增长11.7%,呈现前低后高、加快上升的运行态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1.9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443.4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741.24亿元,增长14.1%。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166元,增长10.5%;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05美元,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稳健迈进。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在经济加快增长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也持续加快回升。
全年全省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3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高于GDP增长7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21亿元,增长23.0%,比全国财政收入预计增长11.7%高11.3个百分点。
打造精品以文辅政——202年政府办综合组工作总结(12。
30)打造精品以文辅政——202*年政府办综合组工作总结(12。
30)打造精品以文辅政202*年政府办综合组工作总结以文辅政是各级政府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
202*年,政府办综合组在认真搞好各项事务性服务工作的同时,把以文辅政放在为政府领导搞好参谋服务的重要位置,突出加强以领导文稿为主的文秘综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公文处理制度进一步完善202*年,我们继续修订完善公文处理、保密等工作制度,对公文的受理范围、报送要求、办理审批程序、发布形式、发文原则、拟稿、审核、审批、签发、运转、催办、印发、存档、答复、查询和保密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对各个环节职责予以明确,使责任真正落实到人。
提高了公文的运转效率和质量。
二、公文质量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各种文稿特别是领导文稿,不仅是一级政府意志的反映和实施领导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且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当地的有效贯彻落实。
为把每一篇领导文稿都打造成精品,我们在起草过程中,尽量做到换位思考,创新思维,集思广益,平时尽可能多地收集领导会议发言、基层调研意见、领导关注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以及谈话、批示等,熟悉领导思路,贴近领导思维,不在其位,学谋其政,从领导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1对日常公文,实行首问责任制,从签收到印制、存档等环节,都明确到具体责任人,一抓到底,直至落实到位;对来文坚持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接收、处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公文坚决发回重新办理,不讲私情;对制发和上报的公文实行法制政策审查和文字把关,严格控制数量,力求精雕细刻,实行分层审核把关。
今年共撰修、制发政府和政府办公室文件700余件,处理省市各类文件100余件,起草并印发领导讲话120余件,均能做到字迹清晰、版面整洁,无一件出现纰漏,保证了公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和严肃性。
三、文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做好文秘工作,提高以文辅水平,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秘队伍。
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经济发展情况2010年,全省各市县借助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工业生产明显提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消费品市场持续旺销,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0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加快4.1个百分点。
东、西、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7.8%、17.2%、15.7%。
在18个市县中,有12个市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依次是:澄迈县增长25.6%、三亚市增长20.2%、五指山市增长18.9%、陵水县增长18.4%、定安县增长18.3%、万宁市和昌江县均增长18.0%、东方市增长17.8%、海口市增长17.5%、临高县增长17.4%、琼海市增长16.8%、屯昌县增长16.0%。
(详见表一)2010年文昌、澄迈、琼海3个市县新跨入百亿GDP 行列,全省共有6个市县生产总值超百亿元,有14个市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了15%及以上的快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54.80亿元,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5%,西、中部地区增速分别为18.4%和5.6%。
在18个市县中,有9个市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8个市县的增长速度超过了20%,依次是:临高县增长1.8倍、屯昌县增长48.6%、东方市增长37.5%、乐东县增长29.5%、文昌市增长29.0%、昌江县增长25.1%、三亚市增长22.6%、海口市增长22.5%、澄迈县增长18.6%。
(详见表二)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增速(不含农户投资)达65.1%,西部和东部次之,分别为45.3%和35.4%。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9.06•【字号】文府〔2017〕148号•【施行日期】2017.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固定资产投资正文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的通知文府〔2017〕148号各镇人民政府,各农场,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已经十三届市委常委会第25次会议和十五届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文昌市人民政府2017年9月6日文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组织实施程序,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琼府〔2004〕55号)、《关于清理规范127项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及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目录的通知》(琼府〔2017〕9号)、《关于建立促进投资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意见》(琼府〔2017〕21号)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市政府投资项目是指利用市本级预算资金(含土地开发基金)、金融机构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以及其他财政性资金,或用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性资金建设的项目,包括政府全部投资或部分投资项目。
第三条政府投资主要投向以下领域及项目:(一)市政基础设施、农、林、牧、渔、水务、交通、能源等城乡基础设施项目;(二)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公益性建设项目;(三)国家机关、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基础设施项目;(四)科技进步、高新技术、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我市重点扶持的重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五)政府确定需要的其他领域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