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马化腾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39
,然后是手机微信,后续可能是VR。
例如,在百度上输入路由器等一些词的时候,会关联出各式各样的词,查看这些词,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原有解决方案的问题。
很多产品在讨论需求的时候,会流于表面,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把解决方案当成了需求,对需求的理解挖掘一定要到心理状态这个程度。
因为需求是一种心理状态,其表现在外会受到认知结构,经验等的影响,提出的一个个满足需求的方法。
同时,需求的满足过程会伴随各式各样的情绪体验,需求的不满足的怒,需求满足的乐,需求被人破坏的怨,不断追求需求的痴等等。
情绪对需求动力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人们常说的贪嗔痴,也只是需求的情绪体现而已。
需求分类1、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到需求分类的时候总会把这个拿出来谈上一谈,其可分为两大类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基础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自尊的需求;成长需求包括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学心理学的时候这个是被作为经典理论来学的,也就是这个理论已经出现很久,久到作者的徒子徒孙都把这个衍生和扩展了不少。
这也反面说明了心理学和实际应用的脱节吧。
但说回来,作为心理学的学生,不是研究这方向的也就是了解到这个地步,再往下的拓展,也想不起来多少。
而且在现实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也没把这个应用起来,最多放放马后炮,这个功能是因为满足了某某需求。
大家也可以思考下,市面上的各个产品都是满足了下面的哪种需求。
生理需求对应的外卖类,购物类,团购app;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对应社交类app;认知的需求对应于阅读,资讯类app;审美的需求对应于音乐类app,旅游类app;自我实现对应于健康类app。
可以看到越是底层的需求,对应的用户人群就越大。
2、需求起源:生理需求,社会需求生理需求,人对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的反映。
社会性需求,人对维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产生的需求的反映。
3、需求对象: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指人为了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腾讯:鲜为人知的“水”凶猛2009-10-12 10:36:13 作者:林涛来源:中国企业家[字体:大中小]关键字:腾讯鲜为人知发展策略--------------------------------------------------------------------------------自1999年2月QQ上线到现在,十年间,马化腾把一个最轻、最不主流的IM做成了中国互联网王国里无处不在的“水公司”,腾讯的王道是什么?是“抄袭”吗?仅是跟随战略吗?看上去,马化腾和腾讯王国达到了一个巅峰:2300亿港元的互联网“市值王”,2009年上半年54亿元的销售额,活跃帐户数达到4.480亿,最高同时在线帐户数达到6130万。
这些破天荒、彪悍数字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并不彪悍的人。
这个被称作“小马哥”的潜行者,在中国互联网大佬里,不是最先行的(早期ICQ有五六十款模仿者),不是最帅的(以前是张朝阳,现在是李彦宏),也不是最有野心的(你当然会想到马云),“不比一般人聪明”,不够凶猛、缺乏传奇,总之,不够酷。
业界对腾讯有敬畏也有愤怒。
腾讯有点像互联网界的微软,凭借着强大的用户基础和“后发制人”战略,先后在休闲游戏、网络游戏、门户、电子商务等领域攻城略地,最近,被谈论得最多的则是QQ邮箱、QQ输入法、QQ旋风、QQ影音等的来势汹汹。
在这过程中,腾讯的一些做法被某些同行指责为“抄袭”。
一贯谨慎的马化腾喜欢使用“渗透”这个词汇来代替进攻。
这份谨慎使得腾讯在过去十多年里几乎没有犯过大错,同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大佬,大都曾经因为冒进而吃过苦头,包括盛大陈天桥的“盒子”、马云收购雅虎中国。
对外部人而言,马化腾的凶猛王道只是一个垄断者不断扩张的传统故事,但对腾讯内部员工而言,让腾讯一骑绝尘的并不仅仅是所谓的腾讯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马化腾管理公司的方式。
其核心在于,永远认为公司处于危险之中的马化腾,在“用户体验,快速迭代”这一战略下,建立了一整套从运营、产品、技术创新、管理,到数据挖掘、企业文化等的学习型系统。
马化腾最新回应: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和大多数成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
但腾讯的不同之处是能够在模仿中进行有效的创新。
其实,创新和引入并不矛盾,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都是从引入做起然后才开始去创新。
马化腾这样理解模仿:你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况且模仿中也有创新。
马化腾所提倡的也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腾讯的核心产品QQ即是这种模仿创新的典型案例。
实际上马化腾从不讳言QQ当初是作为ICQ的一个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但QQ的成功决不是因为模仿。
虽然QQ 本身是一个仿制品,但是像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都是腾讯的创新。
正是有了创新的产品才有了QQ庞大的用户群,这成为撬动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
这些创新是QQ能够最终超越ICQ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腾讯目前众多的产品中都能找到这种模仿式创新的影子:网络游戏、拍拍网、无线增值、门户网站、QQ空间、QQ邮箱等。
和众多尝试多元化而惨遭失败的互联网公司不同,大举扩张的腾讯却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腾讯能够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拥有即时通信软件QQ这一强大的平台,还在于腾讯对于用户体验的理解。
在多次采访中马化腾一直强调,技术出身的他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公司的CEO,而是公司的产品经理。
正是凭着马化腾对用户体验的理解,能够让腾讯做出的产品相较于被模仿者更出色。
例如 QQ 邮箱,除了拥有其他邮箱都拥有的功能外,它可以一起接收其他邮箱邮件,给用户提供了极为顺畅的产品体验。
“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产品和应用层面的创新比较容易被人忽略。
”一位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说,几乎腾讯的每款产品都能找出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点。
用户的选择是残酷的,也只有像腾讯这样顺应用户需求的公司才能成功。
不仅是在产品层面,在创新机制的建立上马化腾也已经远领先于竞争对手。
一文读懂《梁宁·产品思维30讲》最精华内容产品思维: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科技进步、产品迭代、公司演化、组织变迁……不变的是用户的情绪和人性。
那些信奉“用户驱动” 的人,从普通人变成了行业大佬,建立了自己的世界。
乔布斯、马化腾、马云、雷军、张小龙、周鸿祎、傅盛……这些改变世界样貌的产品经理,究竟具备一种怎样的能力?产品思维,需要我们根据观察和判断,建立系统能力,向用户交付确定性。
运用交互的能力,在连接和迭代中,深化与用户的关系。
这也构成了《梁宁·产品思维30 讲》的5 个课程模块:1、同理心:看懂情绪,找到天分2、机会判断: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3、系统能力: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4、用户体验:让产品拥有效率、进行演化5、创新模式:找到创新模式,发现新大陆同理心:人欲即天理做好产品,最重要的是理解用户和自己。
1、专业化的观察和判断只抓表面数据,无法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但我们对于大多数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
好的产品经理,要看到人在不同的资源推动下,会去到不同的地方,还要看到触发情绪和推进行动的开关。
要能看到持续变化的内在动力,能拥抱变化,变得成熟。
一个人为了强化自己的存在感,会不断扩张自己的能力圈;一旦存在感满足,能力圈也就不会继续扩充了。
就像很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2、读懂用户的底层情绪用户往往无法准确说出体验,只能展现情绪。
把人比作“手机”,后天学的知识就像一个个“App”,而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
理性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驱动一个人的,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情绪。
通过产品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在一段双方彼此了解的良性关系中,可以读懂对方的“满足” 和“不爽”,并给予对方“满足”。
“愉悦”就是被满足,“爽”就是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
读懂情绪,看到天分和命运。
为什么你照着PPT 练三次就很痛苦,而乔布斯为了一场发布会对着PPT 练100 次依然乐此不疲?你不厌其烦愿意一直去做的事,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是上帝给你的操作系统初始密码。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它。
体验设计通常要解决的是应用环境的综合问题,兼顾视觉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解决产品所面对的其他产品问题。
产品越复杂,确定如何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提供方便就越困难。
任何在用户体验上所做的努力,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效率。
这基本上是以两种主要方式体现出来的:“帮助人们工作得更越快”和“减小人们犯错的几率”。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内容和技术是两个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内容决定了产品能对客户提供的量身定制价值,技术决定了能专利技术提供给用户的畅享状态。
除了这两个利空因素外,下面影响用户体验的就是下面这五大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为了方便具体阐述各个层面的内涵,我们把产品分为两个非常大类: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
功能型产品是从传统的品类桌面和客户端软件的字面上出发,主要关注的是任务。
所有的操作都被纳入一个过程,去思考人们如何顺利完成这个过程。
信息列印型产品是从信息的发布和检索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的是信息。
网站应该提供服务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影虎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阐述这五个层面的具体含义。
战略层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企业能得到什么好处——产品目标;用户得到什么好处——用户需求。
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范围层我们应该为广告主提供哪些功能和信息?不能为用户提供哪些功能和信息?定义需求,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结构层这些功能和信息该如何组织到一起呢?他们之间都是什么关系?(并列、父子)功能尽量依托于某个概念模型,而且要应对好各种错误处理;信息的有效组织讯息依赖于元数据。
框架层这些层次层次关系比较清晰的功能和信息该如何在页面中所布局?界面设计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导航设计是在告诉用户他们在哪儿,他们又可以去哪儿,信息设计是放置和排列信息的优先级。
表现层关注视觉设计,决定这个安排在视觉上如何呈现。
My Perspective on Ma HuatengMa Huateng, also known as Pony Ma, is a renowned figure in the Chinese tech industry, serving as the Chairman and CEO of Tencent, a company that has revolutionized thedigital landscape in China and beyond. His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the global technology ecosystem are unparalleled, making him a figure worthy of deep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My first impression of Ma Huateng is his vision and innovation. Tencent, under his leadership, has transformed from a small startup into a global tech giant, diversifying its portfolio to include areas such as social media, gaming, fintech, and cloud computing. This remarkable growth is a testament to Ma's ability to identify trends, capitalize on opportunities, and create innovative products that resonate with users worldwide.What sets Ma apart is his focus on user experience and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his products. Tencent'sflagship product, WeChat, has become a ubiquitous part of daily life in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offering a seamless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payments, and various other services. This success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Ma'scommitment to understanding user needs and delivering solutions that enhance their lives.Moreover, Ma Huateng's leadership style is also noteworthy. He has fostered a culture of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within Tencent,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take risks, think creatively, and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common goals. This approach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ous groundbreak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have disrupted various industries.However, as with any influential figure, Ma Huateng is not without his critics. Some argue that Tencent's rapid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 have led to concerns about data privacy and security. Others criticize the company's aggressive expansion strategies, which have sometimes ledto antitrust scrutiny and accusations of monopoly practices. Despite these criticisms, it is undeniable that Ma Huateng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echnologyindustry and society at large. His success is a testamentto his vision,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 abilities. As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continues to evolve and new challenges arise,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Ma Huateng andTencent navigate these changes and continue to shape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In conclusion, Ma Huateng is a remarkable figure in the Chinese tech industry, whose influence and impact are felt globally. His vision,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 have transformed Tencent into a global tech giant, while his focus on user experience has created products that enhance people's lives. While he faces criticisms, his achievements speak for themselves, and he remains a figure to bereckoned with in the world of technology.**对马化腾的看法**马化腾,也被称为Pony马,是中国科技产业中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担任腾讯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极大地改变了数字领域的面貌。
产品梳理理教程2017年年10⽉月27⽇日如何清晰地梳理⼀款产品?创业不是单纯的激情和蛮⼒可以成就的,“这⾥是互联⽹的成熟时代,是成熟的猎⼈的厮杀。
”,要想在这⽚⼟地上有⾃⼰的⼀席之地,就需要⾸先成为⼀个“成熟的猎⼈”,⼀个专业者。
⽽从⼀个初级的创业者过渡到⼀个专业者,要么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来完成,要么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来完成。
很显然,第⼀种⽅式是需要付出巨⼤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很可能还没有完成专业的转变就已经死掉了。
所以,在⾼度⾃觉的前提下进⾏系统化的训练是最有效的进化⽅式。
这些天⽥姐 ⽼蒋 ⽼吴的产品梳理的情况是我整理这篇⽂章的原因,希望之后梳理产品的过程可以有⼀个清晰的路径,能让各位更加深⼊地理解⼀些东西。
物理学家张守晟教授有过⼀段表述:科学有两⼤⽅向,⼀个是把各种形态的物质,分解到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另外⼀个是⽤这些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构造出物质的不同的态。
雕塑艺术家托尼克拉格也有过类似的表述“材料就是⼀切。
我们由材料构成,我们触摸到的⼀切,感受到的⼀切,思想、情感都是由材料构成的。
”“现在最有⼒的艺术就是创造全新的形态”。
科学与艺术拥有着共同的本质,这⾥蕴涵着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当我们看待⼀个事物的时候,⾸先最基本的就是寻找构成该事物的最⼩的信息单元,这是⼀个分解的过程。
它既是构建系统认知的过程,也是化繁为简的过程。
⽽分解的⽬的是为了创造。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两个基本的训练是我们⽇常⼯作中重复的程度最⾼的,也是最重要的。
⼀个是对于产品的分解,⼀个是产品的构建。
这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信息粒度”和“产品形态”是构成⼀个产品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先从对于⼀款产品的拆解开始,以下内容是我们去分析⼀款产品的基本路径,也是系统训练对于产品理解⼒的基础。
下⾯的内容整合了之前⼤家都阅读过的⽂章⾥的内容,但不是散落的⽚段,⽽是串成了整体。
⼀款产品包含的最重要的环节有三个:第⼀层是产品背后的服务,即业务逻辑⾸先,我们拿到⼀款产品的时候要问的问题是:它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项服务是否可以成⽴?也就是分析它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满⾜了什么样的需求,这个需求到底是不是⼀个伪需求?这个服务有哪些特性?它的整体服务流程是怎样的?它的整体服务成本是多少?以⼀台ATM机为例第⼀个问题:ATM机提供什么服务?ATM机的核⼼服务:取现⾦。
《爆品战略》的读后感打造爆品必须要具备上面这些要素,找到痛点、寻求价值锚点、深度挖掘数据流量、把产品做到极致、通过合适时机引爆产品。
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关于《爆品战略》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一】《爆品战略》读后感期待《爆品战略》已久,终于读完,说说我读到了些什么吧。
这里面集中了《爆品战略》集中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精髓,金错刀写的非常到位。
书中重点围绕小米、腾讯、华为等多家知名公司的爆款思维进行了论述,并且有很多独到的总结。
首先,金错刀通过传统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比较,提出了爆品战略的概念。
他指出,过去是品牌为王、渠道为王、规模为王,现在是爆品为王、用户为王、口碑为王。
传统工业时代爆品通过信任状传播,信任状是从公司出发,替客户思考。
而互联网是回到脑残状态,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依靠一种极端的意志力,打造用户可感知的价值锚。
互联网时代的超级产品,所有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成功要素不再是工厂、渠道等,而是杀手级硬件体验、杀手级软件体验,甚至让用户成为粉丝。
爆品必须有的三个要素。
一是极致的单品,例如Snapchat把阅后即焚做到了极致,估值达到了190亿美元。
二是杀手级应用。
三是爆炸级的口碑效应。
例如腾讯的微信红包作为七星级产品,有着极为高频的属性。
之后,金错刀围绕流量问题进行了论述。
由于互联网时代流量遵循“黑暗森林”法则,爆品的核心在于用户价值,有用户价值,才可能有海量用户,才有可能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建立商业模式。
一切生意的本质都是流量。
不管是传统生意,还是互联网生意,流量决定所有生意的一切,决定商业的本质,决定生意的生死冷暖。
在流量黑暗森林中,流量是冷酷无情的,甚至是一个黑洞般的存在,低流量的公司会被高流量的公司干掉。
技术的爆炸更为这片黑暗森林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今天的灿烂黄花,很快会变成明日黄花。
而对手是不固定的,甚至是跨界的,而跨界的对手最可怕。
第三,金错刀论述了互联网公司如何铸造价值和正确的营销。
中国公司使用设计思维的例子中国公司使用设计思维的例子近年来,设计思维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传统制造业到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意识到设计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个中国公司使用设计思维的成功案例,以及设计思维在企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小米科技小米科技是中国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其以“为发烧而生”的口号而著名。
小米一直注重用户体验,把用户放在产品设计的中心地位。
小米手机的成功就体现了小米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从外观设计到系统界面,小米手机一直保持着简约、美观、易用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小米注重用户反馈和需求,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二、滴滴出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服务平台,滴滴出行在用户体验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滴滴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出行选择和便捷的预约服务。
滴滴还把安全放在了首位,通过设计人性化的安全措施和举措,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好评。
滴滴的成长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设计思维,以及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的努力。
三、华为作为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一直把技术和设计紧密结合。
华为手机在硬件设计和软件界面上都追求简洁、美观和实用,给用户带来了不错的使用体验。
华为注重全球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设计思维的方法,打造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习惯的手机产品。
这种注重细节和用户需求的设计思维,使得华为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着相当大的竞争力。
总结这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设计思维在中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关注用户需求、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这些公司成功地提升了用户体验,拓展了市场份额。
设计思维不仅仅是产品设计上的考量,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企业需要更加重视设计思维的应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从而赢得更多用户和市场的认可。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深刻理解设计思维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创业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案例创业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事业,每个创业者都面临着成功和失败的双重可能性。
然而,一些成功的创业者却能够把握机会,克服困难,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
同时,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给予了我们很多反思和启示。
本文将结合成功经验与失败案例,深入探讨创业者的创业之路。
成功经验:一、坚定的信念和热情想要创业成功,首先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热情。
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对所追求事业的极大热情。
他们不断探索、学习和提高自己,始终坚定地追求他们的梦想。
比如,美团CEO王兴创业初期虽然遇到了众多的阻碍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市场和自己的信心,并持续地致力于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运营能力。
他坚信美团创业一定会取得成功,最终也确实如此。
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创业过程中,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创业者必须不断追求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比如,最初的腾讯游戏QQ就是凭借着优秀的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而成为市场佼佼者的。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注重用户的需求并积极提高产品品质,使得QQ成为全国最受欢迎和使用的聊天工具之一。
三、灵活的创新和适应能力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创业者必须有灵活的思维和反应能力,及时调整商业战略,以满足市场需求。
比如,某些初创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会有一个固定的商业计划,然而在行动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积极因素以更优惠的方式满足市场的需求。
例如,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创业早期就意识到手机市场持续增长,市场巨大。
他决定制造出优质的手机,同时,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不断调整产品和服务,使小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失败案例:一、盲目拓展市场许多企业在寻求发展机会时,常常会错误的盲目拓展市场,以此来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这种做法经常会导致过于分散的资源、不纠正的战略,甚至会带来财务上的大量损失。
例如,美国知名企业Sears曾经是一家占领市场的零售业企业。
马化腾的创业经历给我们的启示论文二次供水安全生产心得体会马化腾是中国著名的创业者之一,他是腾讯公司的创始人和现任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的创业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经验,对于我们开展二次供水安全生产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化腾的创业经历,并总结出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
首先,马化腾始终以用户为中心。
在创业初期,腾讯公司就将用户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马化腾深知用户是创业的核心,只有解决用户的问题,才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在二次供水安全生产中,我们也应该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水源,并积极改善供水设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其次,马化腾注重团队的建设。
他深知一个强大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创立腾讯的过程中,他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并注重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二次供水安全生产中,我们也需要重视团队的建设,组建专业的团队,加强协作和沟通,提高团队整体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马化腾积极开拓市场。
在腾讯公司成立初期,马化腾就把眼光放在了海外市场上,通过与国外科技公司的合作,推广腾讯的产品和服务。
他利用技术优势和创新思维,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在二次供水安全生产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开拓市场,与相关行业进行合作,推广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二次供水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最后,马化腾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他注重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创新和自主性,并倡导诚信和负责任的价值观。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而不仅仅是金钱和技术。
在二次供水安全生产中,我们也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马化腾的创业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在团队建设、市场开拓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通过借鉴他的创业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二次供水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行业的发展。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_名人创业故事推荐名人创业故事大全精选:腾迅五兄弟的创业故事这是一个罕见的兄弟创业故事,其合理性堪称典范。
12年前的秋天,马化腾和他的同学张志东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此后,该公司吸引了三名股东:曾立清、徐晨野和陈一丹。
五位创始人的QQ号码据说在10001到10005之间。
为了避免相互争夺权力,马化腾在腾讯成立之初就与四位合伙人达成了明确协议:发展实力,管理一股。
马化腾是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首席技术官,曾丽青是首席运营官,徐晨野是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首席运营官。
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21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
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据说一山不能两虎,尤其是在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要保持方正团队的稳定合作并不容易。
在这背后,工程师马化腾从一开始就为合作框架的合理设计做出了贡献。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
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来自马云,但他自愿将自己的股份减至不到一半,即47.5%。
“他们的总数应该比我多一点,不要形成垄断和独裁。
”同时,他必须自己提供主要资金,并占大多数股份。
“如果没有骨干,股票平分,那时候肯定会有问题,一切都会结束。
”。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据《中国互联网史》的作者林军说,“马化腾很聪明,但很固执。
他注重用户体验,愿意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待产品。
张志东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对技术上瘾的人。
马化腾在技术方面也很好,但他的优势是他可以简化很多事情,而张志东有一点我更完美。
"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
马化腾的创业历程励志故事马化腾的创业历程在腾讯5岁半的生命中,曾经有一半时间在找不到赚钱的盈利模式中挣扎,谁又能想到后来它竟日进斗金1998年11月,同为大学同学的马化腾和张志东决定下海做生意,于是,创建腾讯。
最初业务是为一些寻呼台做系统集成。
两人既当销售,又做工程师,而后来风靡全国的QQ软件在当年竟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
QQ因而被最早命名为网上中文寻呼机,简称OICQ。
无论从各方面看,OICQ都是当年马化腾模仿ICQ的一个随兴之作。
当年的ICQ已经席卷全球,但却没有中文版,PICQ、CICQ等中文即时通信软件已经出现,但却没有有效打开市场。
确切的原因已经不可知,也许是马化腾看到了ICQ以2.87亿美元的天价从以色列卖到美国,也许是看到了高喊免费的.com 公司在大洋彼岸掀起的股市高潮,也许是络英雄们的风起云涌,在1999年初的某一天,OICQ软件忽然被挂在了网上,由定向赠送变成了免费下载。
凭借其简洁、实用的风格以及诸项细心的设计,OICQ首先在高校一炮打响,然后凭借高校为中心,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播1/ 11开来。
PICQ、CICQ等对手几乎不堪一击。
这时的腾讯,一边继续开发着项目,一边用赚来的钱养活着OICQ。
然而,OICQ的用户数的几何级增长,让是否能养活OICQ 的问题变得严峻起来,每月以几何级增长的服务器托管费用也让腾讯不堪承受。
马化腾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想卖掉OICQ,卖了好多次没卖掉,只能另谋生计。
这个计策即是融资。
20XX年初,凭借OICQ仅半年就占领的市场地位,腾讯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占股40%。
尽管有了一笔钱,暂时没有生死存亡的忧虑。
但是,OICQ的注册人数继续以陡峭的曲线疯长,OICQ的盈利模式却依然找不着,实际上OICQ的先驱ICQ也一直都没有盈利模式。
腾讯探寻OICQ的盈利模式从网络广告开始,在20XX年7月25日的新一版软件中,一个BANNER广告条被塞在消息接收端中。
其实,这些都是不尊重用户、不以用户为核心的体现。
我相信用户群有客观差异,但没有所谓高低端之分。
不管什么年龄和背景,所有人都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这是人对美最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马化腾在腾讯研发部关于“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内部讲座背景分析“用户反馈——改进——再反馈——再改进”的过程每一天都在各条产品线当中反复上演。
不同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产品研发团队和用户感受的交互是非常快的,新的产品或功能甫一应用,用户如果不喜欢,马上就会“把你骂得狗血淋头”。
面对用户反馈来的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意见,产品和研发团队如何对其进行筛选,如何确定次序和节奏?张志东坦言:“目前还没有完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仍在探索之中”。
在具体操作中,每个产品团队都有自身的经验、风格和对用户的敏感度,反应机制也不尽相同。
但从用户反馈的终端来倒推,好的产品团队往往具备多年的经验,并且对用户的需求变化非常敏感,和用户的互动中非常用心。
比如微信团队,之前是做QQ邮箱的,在进入微信这一手机应用之后,团队成员之前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很多经验都有助于他们准确的把握新产品的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一件困难复杂的事情,就像1000个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除非我们能走进用户的内心,否则就不能很好的地把握用户的真实想法。
下面谈谈“QQ飞车”在提升用户价值方面的经验。
QQ飞车团队一直奉行的是开发运营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真正了解用户需求,保证用户价值实现。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有团队成员都在积极地贯彻这一策略。
随时保持与用户的沟通,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QQ飞车团队倾听和获取用户直接需求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飞车论坛。
这是目前互娱游戏产品论坛中唯一拥有“策划交流区”板块的论坛,策划团队成员会定期在该板块中收集玩家建议,作为后续版本开发和优化方向的重要参考。
二是QQ群。
QQ群是一个好的沟通工具,策划团队的每个成员以及主要的开发团队成员,每个的QQ上都拥有超过100名以上的玩家好友,以及超过10个以上的飞车游戏相关QQ群。
网络游戏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1网络游戏市场背景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网络游戏市场背景电脑游戏自1972年由威尔•克劳舍(Will•Crowther)编写的一段简单的FORTRAN程序开始,已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了。
从最开始避开陷阱的简单地图,到今天即时战略、角色扮演、经营策略、休闲养成等各种类型的游戏;从2D 到3D,游戏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画面上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突破。
它的成长速度是如此之快,出乎任何人的意料。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Role Playing Games) ,简称RPG,玩家需要扮演游戏中的一位或者多位角色,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冒险,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
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例如力量、灵敏度、智力、魔法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在游戏情节中改变。
目前,游戏业已经以每年超越200亿美元的产值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事业,继美国、日本、韩国之后,越来越多国家也开始重视游戏产业的庞大商机,而以国家力量主导发展电子游戏产业。
现在,北美的电子游戏产业(包括TV GAME 和PC GAME)的收入已经接近了整个电影产业的收入,这就足以证明游戏行业潜力的巨大。
中国游戏行业起步相对国外较晚。
1990年10月,《轩辕剑》的初代在台湾成功发行。
1995年,大宇制作了中文武侠游戏《仙剑奇侠传》。
这些游戏一经推出便受到玩家大力欢迎,以其浓郁的中国风情与独到设计风格被奉为经典之作。
据年会期间发布的《2009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为256.2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9.4%,为相关产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555亿元。
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6587万,比2008年增加了33.46%,其中付费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3715万,比2008年增加了22.1%。
预计2014年网络游戏用户将达到1.23亿,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5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