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勾股定理》专题复习课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512.00 KB
- 文档页数:31
勾股定理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及逆定理2、体会并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理解应用分类讨论、方程、展开思想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中分类讨论、方程、展开思想的理解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a, b ,斜边为 c ,则有222c b a =+勾股定理可由拼图、列式变形等方法来验证。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 5,12,13; 8,15,17……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二)勾股定理的应用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问题、航海问题、判断垂直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建构数学模型。
类型一:分类思想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3 , 4 , x , 则 2x 。
练习1: (复习资料P3-T3)已知a =3,b =4,若a ,b ,c 能组成直角三角形,则c = ( )A.5B.7C.5或7D.5或6小结1: (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不知道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应分类讨论。
(2)当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图形时,应认真读句画图,避免遗漏另一种情况。
类型二:方程思想折叠矩形ABCD 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已知AB =8cm ,BC =10cm ,求 (1)CF =? (2)EC =?练习2-1、(复习资料P3-T8)如图,在△ABC 中,CE 是AB 边上的中线,CD ⊥AB 与点D ,若AB =5,BC =4,AC =6,则DE 的长为 。
练习2-2、(复习资料P4-T4)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16,BC =8,将矩形沿AC 折叠,点D 落在点E 处,且CE 与AB 交于点F ,那么AF = 。
《第17章勾股定理的复习(1)》教学设计福清龙江中学林华泉2016年3月16日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以及变式的简单应用,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和求解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发展同学们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良好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请一位同学说说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RtΔABC中,∠C=90°时AC2+BC2=AB2,有哪些不同的表示形式?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
3、学生进行练习: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3,b=4,求c;②已知a=12,c=5,求b(请大家画出图来,注意不要简单机械的套a2+b2=c2,要根据本质来看问题)4、勾股定理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例1】在△ABC中,AC=3,BC=4,则AB的长为().A. 5B. 10C. 4D. 大于1且小于7只能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判断出AB的范围.正确答案:D.5、运用勾股定理时要分清斜边和直角边【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长.正解:(1)当两直角边为3和4时,第三边长为(2)当斜边为4,一直角边为3时,第三边长为.6、给定三角形要分形状运用勾股定理【例3】在△ABC中,AB=15,AC=20,AD是BC边上的高,AD=12,试求出BC边的长.【分析与解】此题没有给出图示,又由于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也可能在三角形外部,所以其高的位置应分两种情况来求.如下图所示,△ABC有两种情况.综上可得BC边的长为25或7.配套练习: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腰长为4,求这个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解:⑴等腰三角形ABC顶角为30°时;⑵等腰三角形ABC底角为30°时;(高在形内) (高在形外);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小红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这个环节主要是从由简单的实际问题(平面上)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通过探求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中隐藏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体会勾股定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