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察传》是一篇极具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文言文,出自《吕氏春秋》。
这篇文章论述了对于传闻应加以审察的道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1、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察,考察、审察。
2、数传而白为黑:数,多次。
3、凡闻言必熟论:熟,仔细。
4、是非之经:经,界限、原则。
5、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顺着、遵循。
6、人多闻其贤:闻,听说。
7、而不知其不为仁也:知,了解。
8、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过,过错。
二、通假字1、而必曰“犹且从师而问焉”:“犹”通“由”,经由。
2、辞多类非而是:“类”通“累”,重复、相似。
三、词类活用1、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平,使动用法,使……太平。
2、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分,名词作动词,分辨。
四、古今异义1、传而白为黑古义:传闻。
今义:传记。
2、是非之经古义:正确和错误。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五、特殊句式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2、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省略句,“以”后省略“之”)六、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夔能和之:代词,指音律。
而不知其不为仁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非之经:助词,的。
2、“以”的用法以平天下:用来。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如果。
七、文章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作者开篇提出“夫传言不可以不察”的观点,强调了对传闻进行审察的重要性。
2、论证方法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等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不察传闻可能导致的错误。
3、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可轻信传闻,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要学会分辨真假,以免被错误的信息误导。
总之,《察传》这篇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文言知识丰富,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察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品介绍《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吕氏春秋》虽然驳杂,但在编选原则上有着一定的原则。
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八览,现存63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
并指出: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吕氏春秋》特别强调了中央集权的问题,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
“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
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针对墨家的“非攻”观点,《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它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从这个角度来说,《吕氏春秋》的出现是为了给秦国统一六国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保障,是一部适应秦国发展需求的著作。
《吕氏春秋》对后世影响颇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
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仅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
(二)作品分析《察传》是《吕氏春秋·慎行论》的最后一篇,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并以“愚者之过”晓以利害。
高二下语文选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察传》一、文常1、《察传》选自《吕氏春秋》,共160篇,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主编的杂家代表作。
二、实词解释加点词(斜体)的意思,如有活用,请写出。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数:多次,屡次。
为:成为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过:名词作动词,犯过错。
闻而审.,则为.福矣审:审察。
为:成为凡.闻言必熟.论凡:大凡。
熟:深透。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使……正/和/通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安定得失之节.节:关键出溉汲...出:出门。
溉汲:打水得一人之使.使:动词,使用子夏之.晋,过.卫之:动词,到,往。
过:经过是非之经.经:界线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缘:循着,顺着。
为:动词,审察。
之:代词,这里指真实情况。
三、虚词解释加点词(斜体)的意思,人之与狗则远矣。
连词,表转折,可就、却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介词,从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介词,用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动作对象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翻译)以:介词,用。
于:介词,在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乃:连词,于是。
于:介词,从。
而:连词,表顺承。
舜以为乐正以为:以……为。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难)连词,表顺承,以致若夔者一而足矣若:介词,像。
者:……的人。
而:连词,表顺承,就。
及其家穿井其:代词,他的,指丁氏。
有闻而传之者曰连词:表顺承。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介词,在。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至于:到了。
而:连词,表顺承。
则:连词,表示顺承。
四、句式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介词结构后臵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介词结构后臵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介词结构后臵然则何以慎宾语前臵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结构后臵《侍坐》一、解释加点(红色斜体)字的意思侍坐:陪长者闲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连词,因为。
乎:相当于“于”,介词,比。
尔:代词,你。
以:动词,认为。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红色/斜体字难译)居:闲居。
•高考重击2019语文:八篇重点文言文急训二(察传)〔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差不多观点;章法结构;论证方法;文化知识积存,如杂家等;背诵〕【一】词类活用:1、此愚者之因此大过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2、夔因此正六律,和五声。
使动用法,使…正,使…和。
3、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动用法,使…安定。
【二】一词多义:人之与狗那么远矣。
助词,取独。
之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天地之精。
助词,的。
子夏之晋。
动词,到。
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
而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假如”。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并列。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2、晋师三豕涉河。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四】特别句式:1、判断句:①此愚者之因此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倒装句:〔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4、省略句:常〔派〕一人居〔于〕外。
故国霸〔于〕诸侯。
以〔之〕为所闻,那么得之矣。
考试题型【一】语言基础1.字音字形〔目标1、2题〕2.词语填空〔课外,复习课件中的技巧〕3.成语〔目标中先看选3,再看选2〕4.病句〔课外,复习课件、50题,有答案〕5.文学常识〔目标和复习卷子,重点是大作家,尤其是国外的。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实词〔课下注解〕7.虚词〔笔记和目标〕8.省略句和翻译〔目标和课堂笔记〕9.人物性格判断、句子理解〔听课内容〕10.文意理解〔听课内容〕文言文课内考题备考范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五蠹》《察传》《非攻》《陈情表》《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11.默写《陈情表》《阿房宫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12.断句〔课外,复习断句课件“七找”〕13.古诗词鉴赏〔注重答题技巧,关注知识点〕14.小说阅读〔看试卷,做题,不然即便读懂了也不能得分。
吕氏春秋察传一、书名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吕氏春秋》篇目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察传》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文章,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对其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传:指传闻。
2、数:多次。
3、走:跑。
4、溉:灌溉。
5、得:得到,这里指找到。
6、察:审察,考察。
7、过:错误。
8、乐正夔:人名。
9、是:这。
二、通假字1、而:通“尔”,你。
例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三、一词多义1、之(1)代词,代指传闻。
例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助词,的。
例句: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2、以(1)凭借。
例句: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用来。
例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3、于(1)对于。
例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在。
例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四、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例句:其实味不同。
2、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闻之于宋君闻:使……听到2、形容词作名词愚者愚:愚蠢的人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夔一足,非一足也。
2、省略句(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者”后省略宾语“之”)(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闻”后省略宾语“之”)3、状语后置句(1)闻之于宋君正常语序:于宋君闻之(2)问之于丁氏正常语序:于丁氏问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察传》这篇文言文啊,可是藏着不少有趣又重要的文言知识呢!咱们一起来瞅瞅。
先来说说实词。
像“夫传言不可以不察”中的“察”,意思是“考察,调查”。
咱就说,生活中也得这样,不能听风就是雨,得考察清楚了再信。
就好比我有次在菜市场买菜,听到有人说旁边摊位的菜特别便宜,我没去考察就信了,结果过去一看,便宜是便宜,可那菜都不新鲜啦!所以说,“察”这个字很重要,要多留个心眼。
还有“数传而白为黑”里的“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有时候一道题得算好多遍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数”次的作用。
虚词方面呢,“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挺高。
比如“闻而审,则为福矣”中的“而”,表示“如果,假如”。
这就像我们出门前,如果看好天气预报,带上合适的装备,那就能避免很多麻烦,是一个道理。
特殊句式也得留意。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这是个“……也”的判断句。
就像我们判断一个东西好不好,得有依据,这个句式就是给出依据做出判断的。
词类活用也有哦。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中的“平”,是使动用法,“使……太平”。
这就好像我们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变得优秀一样,是主动去让某个情况发生变化。
通假字也不能忽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中的“使”,通“事”,指“劳动,工作”。
想象一下,本来以为得到一个劳动力,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有点小失落?古今异义也很有趣。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中的“是非”,古义是“这不是”,今义是“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这就好比以前我们觉得好玩的东西,现在可能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意思发生了变化。
关于《察传》的文言知识,咱们就总结到这儿啦。
希望大家以后读文言文的时候,都能像个小侦探一样,把这些知识点一个个都“揪”出来,搞清楚弄明白,这样文言文就不再是难题啦!。
文言句式:
判断句状语后置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察传》判断句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察传》状语后置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察传》状语后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p]《察传》状语后置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察传》状语后置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察传》状语后置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察传》状语后置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察传》状语后置
乃令重黎举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察传》状语后置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察传》判断句
故曰“一足”,非“一足”也《察传》判断句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状语后置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察传》状语后置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中也《察传》判断句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察传》判断句
非也,是己亥也《察传》判断句
此圣人之所慎也《察传》判断句
然则何以慎《察传》宾语前置
古今异义:
信乎,古义:真实;金义:相信
国人道之,问之于宋君国人,古义:城邑及附近的人今义:同一个国度的人词类活用: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察传》过,名作动,犯错误
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察传》霸,名作动,称霸
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察传》和,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和谐(安定)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察传》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通假字:。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察传》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文章,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对《察传》这篇文章文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重点字词1、传:指传闻。
2、数传:多次辗转相传。
3、乐正夔:人名,古代乐官。
4、鲁哀公:鲁国国君。
5、丁氏:姓丁的人家。
6、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汲,从井里打水。
7、常一人居外: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负责打水)。
8、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打了水井。
及,等到。
9、国人道之: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道,讲述。
10、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听到这件事。
闻,使听到。
11、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12、求闻之若此:寻求像这样的传闻。
13、不若无闻也:不如没有听到。
14、夫传言不可以不察:传闻不可以不审察。
夫,发语词,无义。
15、是非之经:对与错的界限。
经,界限,原则。
16、缘物之情及人之情: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
缘,遵循。
17、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二、通假字1、丁氏穿井得一人。
“穿”通“川”,挖掘、开凿。
三、古今异义1、国人道之古义:国都的人。
今义:国家的人。
2、闻之于宋君古义:使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国人道之道:讲述(2)得一人之使使:使唤,劳力2、动词使动用法闻之于宋君闻:使……听到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2、省略句(1)丁氏对曰:“(吾)穿井得一人。
” (省略主语)(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井中”前省略“得”的宾语“之”)六、一词多义1、之(1)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2)得一人之使(助词,的)(3)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闻(1)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到)(2)闻之于宋君(动词,使……听到)(3)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七、重点句子翻译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丁氏回答说:“(我家)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挖到一个人。
一、词类活用: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2、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使动用法,使…正,使…和。
使…调和
3、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动用法,使…安定。
4、国人道之:名做动议论
5、凡闻言必熟论:名做动审察
二、一词多义:
之:人之与狗则远矣。
助词,取独。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天地之精。
助词,的。
子夏之晋。
动词,到。
审之也听到的情况
得失之节也的结构助词
宋之丁氏家无井无义助词
而: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
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如果”。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顺接。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
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2、晋师三豕涉河。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省略句:常(派)一人居(于)外。
故国霸(于)诸侯。
以(之)为所闻,则得之矣。
舜以(之)为乐正
(3)被动句:国之于宋君
(4)宾语前置:然则何以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