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帖知识+三伏贴配方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0
三伏贴配方三伏贴的配方已进入三伏骨气,恰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时刻,那么,三伏贴的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几种罕有的三伏贴的配方.一.慢性壅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根本处方,可联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色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经常运用的药物有麝喷鼻.麻黄.肉桂.小茴喷鼻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取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个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接收感化.因为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烧.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恰当调剂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包管临床疗效,又可以包管用药的安然性.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夏日,阴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假如中伏为20天,距离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时代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7~10天.疗程:中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停止后,患者可以中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进步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根本穴位,重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运用中可以联合中医辨证论治选居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喷鼻.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喷鼻.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取道地药材,药物均采取生药.药物用量按必定比例肯定.实行时光:头伏开端,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实行办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中断贴敷3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经常运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依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性格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四.咳喘灵膏药三伏贴配方 .药物构成:苏合喷鼻.松脂粉.麝喷鼻.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功效: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加强免疫力.实用规模: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芥蒂.易伤风.特色: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加强抗过敏,抗病毒功效.运用便利,无毒副感化.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 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效.也有“冬病夏治”预防感化. 贴敷力强,四时顺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贴敷办法:将膏药放在能加热的锅或壶)盖上面加热至软,挤压平均,揭开贴在所须要的穴位上好可(忌火烤).(洗澡可揭下,洗完后再照原位贴上).前胸竖贴笼罩(膻中.华盖)穴位,后背横贴笼罩肺俞(双穴).定喘(双穴)穴位.前后同时贴敷.药效可中断三至六日,连用三次为一疗程,一般一至三疗程可康复.五.哮喘饼天灸法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喷鼻1.5克,生姜汁适量.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麝喷鼻另研末侯用.运用时将药末参加鲜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于夏日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麝喷鼻末0.3克放于每个药饼的中央,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备注:没有麝喷鼻时可用公丁喷鼻替代.六.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治法:前三味混杂研为细末,与姜汁折衷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离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消失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接收.七.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山君草.独蒜头任选一种.八.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宝母30克,米醋适量.九.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喷鼻1.5克,姜汁适量.留意事项: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2.敷贴时代,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惊慌,用湿毛巾擦拭即可;4.贴敷时光: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5.谨遵医嘱.贴敷的顺应症重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芥蒂,慢性咳嗽,重复伤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不合适贴敷的情形有:肺炎及多种沾染性疾病急性发烧期;对贴敷药物极端迟钝,特别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怀胎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贴敷后的反响重要有: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惊慌.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响,不影响疗效.2.贴敷后皮肤局部消失刺痒难忍.炽热.痛苦悲伤感到时,应立刻取下药膏,制止抓挠,不宜私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若皮肤消失红肿.水泡等轻微反响,需实时皮肤科就医.三伏贴是中医治疾病瑰宝,经由过程三伏贴可以预防和治疗冬天产生的疾病,请在大夫指点下准确运用三伏贴.。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杏林经典一、什么是三伏贴?三伏时节,阳气最为旺盛,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疏通经络,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这种在伏天敷贴的方法,其实也叫三伏贴。
中医的这种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
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
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
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二、你适合三伏贴吗?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
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
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
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三、三伏贴究竟什么时候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
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方法,而三伏贴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三伏贴是指在三伏天(夏至后的第11天、21天和31天)使用的一种中药贴敷方法,对于许多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孩子常见的冬病夏治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虚寒感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痛、肩颈痛和腰痛等。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三伏贴配方。
例如,哮喘患者需要使用穴位肺俞、百劳、膏肓和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和适量的生姜汁。
虚寒
性便秘患者需要使用穴位神阕、足三里、气海和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和少许生姜汁。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使用穴位曲池、足三里、外关和阳陵泉,以及毛莨、白芥子、老虎草和独蒜头中的一种药物。
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穴位神阕涌泉和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和适量的
米醋。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要使用穴位肺俞、百劳、膏肓和药物
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和适量的姜汁。
三伏贴的施术时间应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因为此时阳气生发,施术效果最佳。
每年施术应该连续三年,每年贴药一次。
2012年的三伏贴施术时间安排如下:。
三伏贴得正确配方三伏天将至,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最关心得就就是把握时机,在三伏天用三伏贴治疗自身得疾病,尤其就是对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得患者有很好得疗效.用过一次三伏贴得市民都有这样得疑惑,觉得三伏贴确实就是管用得,但却不知道三伏贴得确切配方就是什么,为什么能起到这样好得效果?下面就请中医肺病专家姚儒省给市民解答疑惑。
姚主任表示,三伏天就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得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ﻫ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ﻫ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ﻫ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ﻫ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得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
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得临床经验与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得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与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她药物得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得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得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得初、中、末伏得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ﻫ贴敷部位:肺俞就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得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贴三九贴配方公布中医药方的制作与使用什么是三伏贴三九贴?三伏贴和三九贴是中医药常用的贴剂,分别在夏天和冬天使用,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缓解痛苦等功效。
三伏贴一般指“初伏、中伏、末伏”期间使用的贴剂,也就是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底;三九贴则指的是每年的农历12月底至次年的2月底使用的贴剂。
它们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相像,只是材料和制作方法略有不同。
三伏贴制作方法传统使用的三伏贴以黄芪、连翘、板蓝根、三七等中药为主要成分,还有其他一些资料。
以黄芪为例,“黄芪清热解毒,益气固表,可有效地缓解夏季中暑、热病的不适症状”。
详细制作方法如下:1. 将黄芪炒香备用,连翘、板蓝根等研细,三七切成薄片;2. 将以上材料混合后加入80%的水,放入隔水加热的锅中,煮40分钟,过滤液体备用;3. 在纱布上倒上2勺药液,折叠成四层,敷在脐部,并用胶布固定,每次使用1个小时左右。
三九贴制作方法三九贴以补益为主,利用杏仁、桂枝、附子、当归等药物制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暖宫止痛的功效”。
详细制作方法如下:1. 将杏仁、桂枝、附子等中药研成细末备用,当归切成薄片;2. 将以上材料混合后加入80%的水,放入隔水加热的锅中,煮40分钟,过滤液体备用;3. 在一张纱布上铺好当归片,再将3勺药液倒在其上,搅拌匀称后敷在腰部或者严峻痛苦部位,每次使用3个小时左右。
三伏贴三九贴的使用在使用三伏贴和三九贴之前,需要预备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并关注使用时的是禁忌症状。
详细来说,三伏贴一般适用于夏季中暑、热病等,但对于体质较弱、过敏、孕妇等人群禁用。
而三九贴一般适用于身体反抗力较弱、感冒发烧、关节炎等病患,但对于高血压、湿疹、皮肤破损等人群也需要慎重使用。
留意事项在使用三伏贴和三九贴时,不仅需要留意人群禁忌症状,还需要留意一些使用留意事项。
详细来说,需要留意以下几点:1. 使用时需要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2. 粘贴部位不宜使用过度致敏的清洁剂或化妆品;3. 适当调整药量,不宜过量;4. 若消失皮肤过敏、红肿、痛苦等不适应症状需要停用。
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到了三伏节气对于很多疾病而言,都是非常不错的时机。
三伏贴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慢性阻塞性肺、支气管哮喘、小儿哮喘都是典型的疾病。
因此,三伏贴的配方就成为了比较关注的问题。
那么,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吧。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
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三伏贴配方大全三伏贴配方大全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的基本药物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临床经验进行加减。
常用的加减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和小茴香等。
药材应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
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在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以保证临床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的时间是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
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XXX、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包括虚贴方和温阳驱寒方。
虚贴方的药物有黄芪、苍术、沉香、肉桂和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的药物有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和小茴香。
这些药物应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是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虚贴方适用于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择肺俞、脾俞、肾俞、心俞、定喘等穴位。
肺虚者加太渊穴,脾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太溪。
温阳驱寒方适用于脾肾阳虚患者,选择肺俞、脾俞、肾俞、膈俞、气海等穴位。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的基本药物包括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肉桂,比例为4∶4∶2∶2∶1.贴敷的时间是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XXX等。
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XXX;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四、过敏性哮喘三伏贴配方这个配方包括苏合香、松脂粉、麝香、冰片、川贝和冬虫夏草等生药。
它的功能是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易感冒等疾病。
【御夫子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使用方法】
1、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厚朴膻中穴,白芥子双肺俞,麦冬神阙
2、慢性鼻炎、鼻窦炎
辛夷花贴大椎双肩井,麦冬神阙
3、免疫力低下、久病体虚
芜夷中脘,麦冬神阙,足三里
4、扁桃体经常发炎
或伴有腺样体肥大者,蒲公英天突,辛荑大椎,麦冬神阙或足三里
5、反复感冒
麻黄大椎,麦冬神阙,足三里
6、慢性胃病
苦参神阙,佛手中脘穴,麦冬神阙。
8.各种骨痛、风湿关节炎
阿是穴骨碎补;麦冬神阙(有高血压,心脏病,内热体质者慎用!)
有什么症状需要就贴对应药,我们的产品大家可以灵活应用。
具体调理看病人是那些症状!头伏:2018、07、17――07月26日
中伏:2018、07、27――08月15日。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自制三伏贴的做法三伏贴可以防治多种疾病,三伏贴可以自己制作,那么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三伏贴的药方以及制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自己动手制作配药。
其实三伏贴也是可以自己制作的,那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自制三伏贴的做法吧。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三伏贴怎么做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对相应疾病所需的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开始制作: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下面是一些根据具体病症的制作的三伏贴所需的中药配方:1、三伏贴治哮喘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三伏贴治虚寒性便秘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三伏贴治风湿性关节炎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三伏贴治高血压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三伏贴治过敏性鼻炎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三伏贴最佳贴敷时间三伏贴初伏开始贴三伏贴是最佳时间。
具体分析:1、三伏贴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的特定部位,贴上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贴敷。
2、大部分人认为,三伏的第一天是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期。
3、但是事实上在三伏期间贴都有效果,所以提前或者延迟一两天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具体时间和次数:1、成人的贴敷时间是8~10个小时,而儿童每伏贴1~3次,三伏共3~9次,每次根据儿童年龄贴3~6小时不等。
2、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质确定贴敷时长。
我们的伏贴处方如下: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肺腧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今年润伏,贴四次。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快到三伏天了。
又在准备三伏贴灸的药物。
我的基本方就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草川乌。
基本比例是2:2:1:1:1。
一个成人用量三次差不多就是30克左右。
但我今年准备加一些斑蝥在里面,同时减少其他药物剂量。
因为原方剂量大,固定是个问题,很多反映回去都掉了;二是发泡效果差。
我做了以下实验。
先是将一块中间留有小洞的胶布固定在要贴的穴位上,再将斑蝥末取绿豆大小敷上,外边再用大些胶布固定。
我贴了三个,一个两小时候去,一个三小时候去。
一个用蜂蜜调和的也是三小时候去。
结果三小时的发泡效果最好,三小时水泡就过大了。
用斑蝥贴几乎感觉不到皮肤痛。
我觉得孩子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另外我还试了斑蝥加白芥子等分姜汁调的贴敷效果。
贴敷时间为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结果贴上去后,主要是因为姜汁的作用,总感到皮肤刺痛。
但取下来后发现,皮肤潮红,都没有发泡。
另外我还试了在原方基础上加入5%的斑蝥,结果贴四小时也是皮肤潮红,没有发泡。
这样,在今年三伏贴我准备这样做:鼻炎、慢性咽炎、肩周炎,使用斑蝥加白芥子贴。
慢支、哮喘等还是采用原方子加斑蝥。
生川草乌买回来了,但这次没有敢用。
因为怕这些药物毒性太列。
好像5~7毫克川乌有致命的报道。
此方采自线装书局2005年版外治秘方所载。
治疗急慢支、慢支伴肺心病或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心病、小儿急慢性肺炎、支气管炎。
原疗效为300例,治愈142例,显效93例,有效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