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16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邪一:湿为阴邪,阴阳并损,且多虚
实夹杂
胡浩,周铭心,吕光耀
吴鞠通“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纲,各类温病为目,对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故被认为是“治温病所必读之书”、“治温病之津梁也”。
其中对湿邪治法着墨颇多,其所论湿邪治法注重药物性味配伍,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医特色。
中医:《温病条辨》
审因论治,紧扣病机
准确的诊断是确立治法的前提和基础。
吴鞠通从病因分析,湿邪虽有外感而得,但因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内伤而作者亦复不少,故病发时往往内外合邪,纠杂难解。
1、湿为阴邪,阴阳并损,且多虚实夹杂
吴鞠通认为,湿为阴邪,多阻遏气机,不仅可损伤阳气,又可耗人阴血,“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病久则多虚实夹杂,阴阳气血并损。
此外,正因为“湿性氤氲黏腻”,故治法上“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
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多缠绵难愈,也可夹杂他邪,如挟外感之邪,如挟风、挟热、挟寒、挟暑;挟内生之邪,如挟食、挟积、挟气、挟瘀等等不一而足。
病程日久,往往外伤其筋骨,内损及脏腑,失治误治预后大多不良。
认为湿邪“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故有“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之叹(《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
下期:吴鞠通《温病条辨》治湿邪一:湿分寒温, 治法有别。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条辨〉〉选讲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
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
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
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
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吴鞠通,名瑭,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之一。
其著有《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三部著作。
其中尤以《温病条辨》最为传世,它是温病学中里程碑式的不朽著作。
本文主要以《温病条辨》为基点,研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特色。
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证思想,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在这两本著作的基础上,又经吴又可《温疫论》启迪,继承叶天士、薛生白等先贤的理论,并自我总结,发展出当时独具特色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三焦辨证。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认为温病可分为9种,从季节和疾病表现上划分为8种,另加一种吴又可所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
结合季节及疾病性质,将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其一为纯热不兼湿之温热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秋燥,其二为温病夹湿之湿热病包含暑温,湿温,伏暑。
吴氏强调温热、湿热证治有别,在论治中不可滥用温热之法治湿热,本文主要研究其关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吴氏辨湿热病主要先辨三焦,其次辨湿热之轻重,最后辨湿热之虚实。
先辨三焦以确定病位,用药时直达病所,减轻症状;其次辨湿热轻重,可以确立治病的急缓以衡量用药的药性;最后辨虚实可以使医家对于病人的疾病有着直观的认知,从而规避错误用药。
《温病条辨》中湿热病治法主要分为两类,湿热病正局以及其变局的辨治。
湿热的治法中又有分消三焦法、清热解表法、清暑透络法、开宣肺气法、开达膜原法、宣通经络法、通下祛黄法、芳香化湿法、宣清导浊法。
变局的治法分为痢疾的治法、疟疾的治法、黄疸的治法及痹证的治法,其中兼变证都多与水液代谢紊乱有关。
吴鞠通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总结了三焦学说,弥补了当世医家对于温病理论的缺失,更在于其理论思想以及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地反映了吴鞠通在温病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晚清王孟英等人继承先贤理论,使温病学派更加完善与系统化。
...。
《温病条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著。
系统论述四时温病,倡导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整理总结了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
全书共6卷。
卷首引证《内经》经文19条,冠以原病篇。
前三卷据金. 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上焦篇法58条,方64首;中焦篇法102条,方88首;下焦篇法78条,方64首,图1首),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
卷四为杂说18论,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一、温病概念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这类疾病虽然致病原因各异、发病季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
区别于伤寒、温疫、温毒。
二、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疠气)它从外而侵袭人体,又具有温热性质。
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由表传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必具发热伴口渴心烦溲短赤舌红脉数,易内陷动血动风闭窍出现斑疹吐衄痉厥神昏等。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四时温病为主(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规类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湿温伏暑)两类,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鉴别伤寒、温疫、温毒。
外感温热病邪、外感寒邪;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中有肿毒表现(红肿热痛、溃烂、斑疹、烂喉痧、痄腮等)的一类特殊病种。
四、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邪。
(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化温、疠气、温毒,这些病邪均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