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恶性肿瘤的MR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40
比较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作者:王艺徐红乔黎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MR)在女性盆腔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78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与MR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
结果 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2.3%(72/78), MR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6.2%(75/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R检查子宫内膜显示:子宫内膜出现一定程度不规则增厚,子宫侧壁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厚。
CT检查子宫内膜显示:子宫内膜体积明显增加,部分患者的子宫内膜出现积液和(或)盆腔周围有一定的钙化转移现象,甚至出现淋巴肿大或转移现象。
CT对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显示:大部分患者的大网膜呈现出扁平状态,甚至大网膜边缘部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并且分布也并不是很均匀。
结论 MR 诊断对肿瘤定位、定性价值较高, CT诊断恶性肿瘤钙化转移方面具有着极大的优势,所以临床诊断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CT诊断;磁共振诊断;盆腔恶性肿瘤DOI:10.14163/ki.11-5547/r.2019.04.013盆腔肿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盆腔肿瘤的主要表现为盆腔肿块,盆部是由盆腔腹膜包饶以及相关的部分构成的。
盆腔恶性肿瘤在发病时有一定的特点,即有一定的隐秘性,盆腔恶性肿瘤从发病到诊断大约相隔6个月~5年[1],所以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健康,必须在早期进行一定的检查,明确患者的病因,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发生的几率较高,并且盆腔恶性肿瘤发病逐渐趋向于年轻群体[2]。
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女性当前所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在逐渐的提高,这就导致盆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该病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改变了患者的家庭生活,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的MRI诊断前言妇科盆腔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及生命。
子宫内膜癌(宫体癌)、宫颈癌及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亚洲,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
在北美及欧洲妇女中,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低于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尽管较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少见,但由于早期病人常无临床症状,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III期、IV期),所以卵巢癌是妇科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由于I期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高达90%,所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妇科盆腔恶性肿瘤临床目前采用外科手术为主,加用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的原则,因此治疗前准确的分期,判断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分级都将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1-3]。
一、妇科肿瘤的检查方法:一临床盆腔检查直接观察外阴、阴道及宫颈外口。
借助双合诊、三合诊及直肠-腹部诊了解子宫、宫旁及双侧附件情况。
但是该检查主要靠妇科医生操作,其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其可信度及准确度均较低,文献报道临床分期总的准确度为61%~66%[4]。
淋巴及血管造影及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了解盆腔淋巴结及血管情况;可对肿瘤的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但为有创性检查,现少用。
活组织检查宫颈、宫颈管活组织检查、子宫分段诊刮及细胞学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情况。
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着重要而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不能反映肿瘤分期情况。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①腹部超声检查②阴道超声检查③宫腔内超声检查④介入性超声检查⑤三维超声⑥彩色血流技术。
超声使用以来以其无创伤、安全、简便、费用低廉、可多次重复,已成为大多数妇科疾病诊断中的首先方法。
但是超声检查常受盆腔包块位置的深浅,腹壁厚薄(患者体型),膀胱充盈程度以及操作者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肠腔气体的干扰和超声波远场强度衰减等因素的影响,使肿瘤与邻近软组织的对比度和界面差别不显著而受限,其软组织对比分辨率不佳,对辨别肿瘤来源,邻近组织关系及盆腔转移有一定的困难。
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概述•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原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80%的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女性,40岁以下者少见,发生率为2-5%•高危因素:年龄(围绝经期50-59岁最多,25岁以下少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服用三苯氧胺(>5年)、晚绝经、初潮早、不孕发病机理•雌激素:雌激素可诱导分裂刺激细胞分裂和器官生长,影响多种基因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发展中的细胞信号改变•P53基因突变:在浆液性内膜肿瘤(由萎缩的子宫内膜发展而来)中出现高达90%,对雌、孕激素无反应者,几乎均有P53基因突变子宫内膜癌分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约占子宫内膜癌80%。
发生在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妇女(<60y)•特点:伴有子宫内膜增生(AH)、分期早、进展慢•包括:内膜样腺癌、分泌性腺癌、粘液性癌等•非激素依赖型-Ⅱ型•约占10%。
发生在绝经后(>60岁)•特点:伴有萎缩性内膜,分化差,侵袭性强•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多见于子宫底部,尤其两侧宫角,其次是子宫后壁•根据病变形态及范围分为:弥漫型、局限型• 1)弥漫型:子宫内膜大部分或全部为癌组织侵犯,病变区域增厚,呈不规则菜花状突出于宫腔• 2)局限型:癌灶局限于宫腔小部分,多见于宫底,肿瘤局部形成斑块、结节呈小菜花状,局灶型易侵犯肌层•内膜样腺癌:80-90%•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腺癌中含鳞状上皮成分A:腺角化癌:腺癌伴化生的鳞状上皮B:鳞腺癌:腺癌伴鳞癌C:腺癌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浆液性腺癌:1-9%,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组织学分级:按分化程度分为3级:I级(高分化,G1),II级(中分化,G2),III级(低分化或未分化,G3)临床表现•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未绝经者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白带增多→浆液性、浆液血性→浓性、脓血性•疼痛: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全身症状:晚期出现贫血、消瘦、恶病质•实验室检查:CA125可升高,CEA有参考价值,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可鉴别子宫内膜癌和良性病变(特异度95.5%,灵敏度50%)女性生殖道正常子宫MR宫体分三层信号:中间高的信号为内膜和分泌物中间薄的低信号带(结合带)为子宫肌内层周围呈中等信号的为子宫肌外层判断子宫内膜是否增厚:绝经前>1.0cm;绝经后>0.5cm•T1WI呈稍低于子宫肌层的信号。
子宫颈癌MRI的FIGO分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朱颖一、前言(一)子宫颈正常解剖及影像表现如PPT2图示为一矢状位T2图,子宫颈所有的结构都是子宫体相应结构的延续。
中间最亮的一条高信号是黏液层,外面一圈是由上皮结构构成,即黏膜层,表现为稍高信号,也是子宫内膜的延续。
箭头所指条状低信号的地方是纤维基质层,它包绕着宫颈,呈环状结构。
最外面一层相对疏松的纤维肌肉层呈均匀一致的中等信号,并且肌束向下越来越稀薄。
正常宫颈 T2 加权像( T2 weighted imaging,T2WI )表现为三层同心圆样结构:内带为高信号黏膜层,中间带又称连接带,为子宫结合带的延续,组织学上为子宫肌内层,为致密的宫颈纤维基质层,呈明显低信号;外带为相对疏松的纤维肌肉层,呈均匀一致的中等信号。
(二)子宫颈癌临床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仍居首位。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1996 年的统计,估计其 5 年患病为 156 万人,其中 120 万在发展中国家, 30 余万在发达国家。
Parkin 等人报告 2002 年全世界每年发生宫颈癌人数为 49.3 万(占妇女新发癌症病例的 15% ),死亡 27.4 万,83%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 13.15 万,约占病例总数的 1/3。
子宫颈癌的发病与性行为明显相关,被认为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初次性交过早、多个性伴侣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由于人乳头瘤病毒( HPV )的感染增多,宫颈癌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且患者趋于年轻化。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相关因素:早婚、多产、过早性生活、性生活紊乱、高危性伴侣、经济状况不良、种族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宫颈癌组织发生宫颈癌好发鳞-柱交界区,宫颈上皮是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共同组成的,交接部位在宫颈外口,呈鳞 - 柱交界区(如 PPT4 图中箭头所指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