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复核OK)
- 格式:ppt
- 大小:16.53 MB
- 文档页数:63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从而导致地表的震动。
这种震动可以危及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倒塌,甚至引发火灾和洪水。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地区。
当降雨量过大时,山坡上的土壤会因为润湿而变得松软,易于滑动。
滑坡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摧毁建筑物和道路,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地震仪、地质雷达和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避险措施。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对于地震来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时,对于山区地区,应建立有效的防止泥石流和滑坡的措施。
例如,加强山坡的支护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松动和滑动,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的危险性。
此外,公众教育和灾后恢复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公众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迅速展开灾后恢复工作,包括清理废墟、恢复道路交通、重建住房等,以恢复生产和居住秩序。
总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密不可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加强山区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在防治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
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
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
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
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浅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很多边远山区都既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来进一步探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具体防治工作。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1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具体特征一般而言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在时间顺序上呈现一种和天文以及气象等诸多地质因素相关联的存在一种旋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存在时间不等的周期旋回性,有的地区时间旋回性长,如云南崩塌滑坡泥石流,就属于数万年为周期的超长期旋回特征;(2)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还同时存在着长周期和短周期甚至超短周期泥石流的特征形式,其原因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旋回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次级波动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有的地区存在着以8到13a为周期的中期旋回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和降雨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者的旋回变化具有一致的特性,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中期旋回和太阳黑子的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就是以1a短周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情况也非常明显,比如:每年的6到10月份所发生的泥石流占据全年泥石流数量的九成以上。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每年降水非常充沛的时节,因此说明了降水量的变化也是导致旋回变化的重要原因。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连发性质,这种特点在于多重地质灾害中,很多首发的地质灾害并不造成严重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伴生灾害却会给社会经济,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连发性灾害的系统研究,对完善次生灾害的防护和预防具有一定的突出作用。
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灾害,首先是崩塌、滑坡,然后是泥石流,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分析根据地质工程勘察院的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发生了10a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发现,后5a发生的泥石流问题要比前5a发生的强度更强,从更长周期的调查来看,中期巡回规律基本相符,不过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强度也在不断加剧,这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呈现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浅析摘要:滑坡、泥石流是洪水将含沙石的土质山体经过饱和稀释后形成的一种危害力度比较大的洪流,也是自然灾害之一。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给周围的环境或者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困扰,尤其是在暴雨连绵的季节,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周围的植物、农作物被严重摧毁掩埋,山脚下的居民被泥石流砸伤淹没,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不仅是山坡地质结构的破坏,更是给周围居住的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为了更好的避免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灾害,对它们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制定更好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预防措施1前言随着我国对自然灾害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相关研究部门对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以及预防措施的制定分析的越来越深入,毕竟每年因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给我国的居民以及周围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研究中发现土质松软、碎石较多的山坡或者低矮的山体在暴雨时节最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滑坡是稀松土质山体小面积塌陷,然后经过雨水的冲刷形成的洪流,而泥石流是由悬浮着的大颗粒的碎屑物质并且含有粘土形成的粘稠泥浆。
由于山体土质比较松软,在大量的雨水侵透和冲刷使得山坡或者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随着雨水滑落,越滚越多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2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滑坡主要是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山坡内的软土结构整体的滑动,山坡的滑动一般会到坡体的内部,并且受到外力作用会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最终形成滑坡现象。
而泥石流简单的说就是流动的液体里面混杂着许多的碎石粒,在雨水冲刷受到外力增加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碎石和泥沙混入其中一起滚落流动到山体下面,最终形成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一般会伴随着形成,它们多在发生暴雨后形成,冲向山脚下的村庄、田地、工厂,给周围的事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使周围的交通堵塞,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的安全活动[1]。
防范山洪、泥石流、边坡坍塌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河北大唐国际丰宁大滩风电场200MW工程防范山洪、泥石流、边坡坍塌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山洪、泥石流、边坡坍塌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出现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者是在连续降雨发生之后。
另外,需要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有利于把上述松散物质和水源集中的陡峻地形和地貌。
一、组织学习山洪、泥石流、边坡坍塌的发生前兆及特征等知识第一是看。
观察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伴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第二是听。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哪怕极其弱,也可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
另外,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声,也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二、组织学习在山洪、泥石流、边坡坍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1.要随时注意暴雨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积极做好防范准备。
2.如果发现了泥石流症状,应设法立即通知泥石流可能影响的施工部位及相关部门等,以便及时躲避。
3.听从指挥,迅速撤离危险区。
4.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5.尽快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三、滑坡、泥石流的防范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则是可以减轻的。
1.逃避山体滑坡重在识别前兆。
山体滑坡往往非人力可以制止,但我们可以通过弄清楚其爆发前暴露的前兆特征,及早安全撤离危险区域。
崩塌的前兆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能嗅到异常气味;不时能听到岩石撕裂、摩擦、碎裂的声音;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如果发现这样的征兆,居住在滑坡附近或行走在易滑坡地带的人们就要及早转移撤离。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范文崩塌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崩塌滑坡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制定应急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通过建立完善的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地质灾害的信息,并将其发布给公众。
这可以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第二,加强监测和评估。
建立一套全面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潜在的崩塌滑坡点进行定期的巡视和监测。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发现和预防崩塌滑坡的发生。
第三,加强技术防治。
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如地质勘探、地质灾害治理等,对潜在的崩塌滑坡点进行加固和修复。
通过加固土体、排水和防护措施,有效减少崩塌滑坡的发生和影响。
第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工具。
同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他们应对崩塌滑坡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第五,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崩塌滑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养人民自救互救的能力,为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提供帮助。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
地质灾害通常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应对崩塌滑坡灾害。
以上所述的应急防治措施是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和减少崩塌滑坡灾害的影响。
然而,我们要意识到地质灾害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
因此,除了以上措施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赔偿和救助机制,为灾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能力,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范文(二)崩塌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是保障人员安全和减轻灾害影响的关键。
一、强化监测预警1. 建立健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地质灾害监测站点的规划设置和监测设备的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