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45.01 KB
- 文档页数:8
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音聋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而导致的职业病,其对人体听
觉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为了准确鉴定噪音聋,制定了一系列的鉴定标准,以便对患者进行科学评估和诊断。
下面将介绍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噪音聋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噪音暴露史,二是听力损失情况。
噪音暴露史是指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接触高强度噪音的情况,通常通过工作史和生活环境来进行调查和记录。
而听力损失情况则是通过听力测试和听觉功能检查来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包括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等。
其次,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噪音聋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患者有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且听力损失符合特定的标准。
在进行
职业病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噪音暴露史和听力损失情况,以确定是否符合噪音聋的诊断标准。
此外,噪音聋的鉴定标准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职业暴露情况的复杂性。
不
同人群对噪音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职业环境也会对噪音聋的发生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噪音聋的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和职业暴露情况,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是根据患者的噪音暴露史和听力损失情况来
进行评估和诊断的。
在进行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职业暴露情况,以确保对患者的科学评估和诊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噪音聋职业病鉴定标准的了解,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
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一般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鉴定标准参考范例:
1. 噪声暴露史:患者必须有长期或慢性噪声暴露史,通常要求连续或累计暴露超过一定的时间,如五年以上。
2. 听力损失:受噪声聋影响的听力损失必须符合一定程度的要求。
常用的评价指标是纯音听力平均值(PTA)在中频
(500Hz、1000Hz、2000Hz)上超过一定的阈值,如PTA超过40dB。
3. 职业联系:患者必须能够证明其听力损失与职业噪声暴露有一定的联系。
这可以通过工作岗位和暴露程度的详细记录以及工作场所噪声水平的测量来证明。
4. 相关检查:除了纯音听力检查,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耳鸣检查、听神经电图、听觉诱发电位等,以进一步确认噪声聋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噪声聋职业病鉴定标准,具体的标准应参考当地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来确定。
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代替GBZ 49—2007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10月13日(国卫通〔2014〕14号)发布,自2015年03月01日起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5章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与GBZ 49—2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取消了观察对象;——将4000 Hz听阈值纳入诊断分级指标中,进行加权计算;——将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列为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卫生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巡淼、章敏华、王建新、阮艳君、张巧耘、杨爱初、江志荣、马谷丰、陈嘉斌、袁伟民、谢兰兰、顾明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6152—1996:——GBZ 49—2002:——GBZ 49—2007。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长期职业接触噪声所致听力下降的诊断及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T 4854.1 声学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第1部分:压耳式耳机纯音基准等效阈声压级GB/T 7341.1 电声学测听设备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GB/T 7582 声学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GB/T 7583 声学纯音气导听阈测定听力保护用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403 声学测听方法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3 诊断原则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近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职业病耳聋鉴定标准
职业病耳聋鉴定标准
第一、鉴定原则
职业病耳聋的诊断标准是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进性听
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检查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
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第二、诊断及诊断分级
连续噪声作业工龄3年以上者,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呈高
频下降型,根据较好耳语频(5000 Hz,1000 Hz,2000 Hz)平均听阈作出诊断分级。
1、轻度噪声聋:25dB-40dB(HL)。
2、中度噪声聋:40dB-55dB(HL)。
3、重度噪声聋:≥56Db(HL)
4、噪声聋:71-90dB
第三、职业病耳聋鉴定需要的材料
劳动者申请职业病鉴定应提交申请书、本人健康损害证明、用人单位提供
的职业史证明等。
职业史证明的内容应从开始接触噪声作业的时间算起,尽可
能包括工种、工龄、接触噪声方式或操作特点、每日或每月的接触时间、是否
连续接触噪声、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降噪设施及其效果、历年作业场所噪声
检测数据、个体防护等。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
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
职业病噪声分级标准
职业性噪声聋的分级标准通常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轻度、中度和重度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三个等级。
1. 轻度:听力损失在26\~40分贝(dB),患者感到听阈提高,听低声谈
话有困难,但经对方提高嗓音或靠近耳边可听到。
2. 中度:听力损失在41\~55分贝(dB),患者自己说话稍感困难,需稍
加注意才能听清,与对方交谈感到有些困难。
3. 重度:听力损失在56\~70分贝(dB),患者感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很大,外界较大的声音很难听到。
4. 极重度:听力损失≥71分贝(dB),患者感到外界声音很小,仅能听到
很近人的说话声,耳语声或较大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确定是否存在听力损失,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为了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控制噪声源、噪声的工程防护、减少暴露时间、个人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等。
目录•1拼音•2前言•3 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5 3 诊断原则•6 4 诊断分级•7 5 处理原则•8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9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1拼音GBZ 49—2014 zhí yè xìng zào shēng lóng de zhěn duànICS 13.100C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Diagnosis of o 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代替GBZ 49—2007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5章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与GBZ 49—2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取消了观察对象;——将4000 Hz听阈值纳入诊断分级指标中,进行加权计算;——将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列为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卫生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巡淼、章敏华、王建新、阮艳君、张巧耘、杨爱初、江志荣、马谷丰、陈嘉斌、袁伟民、谢兰兰、顾明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6152—1996:——GBZ 49—2002:——GBZ 49—2007。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长期职业接触噪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及检查费⽤ 1.诊断检查: 1.1.诊断要点: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应以中华⼈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标准《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13226-2007)为依据。
其要点是: 1.1.1.有明确噪声作业史,即在超过GB22-2002所规定的⼯作场所噪声声级卫⽣限值的⼯作⼈员;1.1.2.噪声作业⼯龄不低于3年; 1.1.3.纯⾳听阈测试为感⾳神经性聋,听⼒损失呈双⽿对称性⾼频下降,诊断期间的多次纯⾳听阈测试结果各频率听阈变化≤10dBHL; 1.1.4.结合历年职业健康检查体检资料、现场卫⽣学调查,并可排除中⽿、内⽿等病因所致听⼒损失; 1.1.5.双⽿⾼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HL为观察对象; 1.2.诊断分级以较好⽿语频(500Hz、1000Hz、2000HZ)平均听阈作为分级标准,即: 1.2.1.观察对象:双⽿⾼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HL;但本期病情尚未被纳⼊法定职业病范畴。
1.2.2.轻度聋:平均听阈26~40dBHL。
1.2.3.中度聋:平均昕阈41~55dBHL。
1.2.4.重度聋:平均听阈≥56dBHL。
1.3.临床听⼒学检查:噪声性聋虽有其典型的听⼒学表现,但在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纯⾳听阈测试不配合或配合⽋佳的患者,或病⼈同时患有其他⽿部疾患,使诊断者对测听结果的真实性有怀‘疑。
此时则需要进⾏各种客观的听⼒学检查,以确定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并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听⼒损失。
⽬前临床最为常⽤的主、客观听⼒学检查主要有如下⼏种: 1.3.1.纯⾳听阈测试纯⾳听阈测试是⽤以了解听敏度,并对听⼒损失进⾏定性和定量的主观⾏为测试。
它可靠、重复性好,具有良好的频率特异性,但由于是主观⾏为测听,需要受试者对声刺激信号作出真实的⾏为反应,因此检查会受到受试者反应动机和反应能⼒等⾮听觉性因素的影响。
职业病噪声聋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诊断标准:
1. 职业暴露史: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职业暴露史,即长期或频繁接触噪声环境。
2. 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程度和范围是诊断噪声聋的重要依据。
听力损失通常在噪声暴露后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发展,早期可能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语言频率的听力。
3. 听力测试:听力测试是诊断噪声聋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听力测试包括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等。
4. 排除其他原因:在诊断噪声聋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原因,如耳部疾病、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
5. 职业病鉴定:如果患者满足上述所有条件,且其听力损失与职业暴露有关,那么可以诊断为职业病噪声聋。
需要注意的是,噪声聋的诊断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患者不能自行判断和诊断。
同时,预防噪声聋也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噪声暴露,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2024年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与治疗到哪里诊断职业性噪声聋国家规定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
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需要的材料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应提交申请书、本人健康损害证明、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史证明等。
职业史证明的内容应从开始接触噪声作业的时间算起,尽可能包括工种、工龄、接触噪声方式或操作特点、每日或每月的接触时间、是否连续接触噪声、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降噪设施及其效果、历年作业场所噪声检测数据、个体防护等。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
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用人单位不提供相关资料怎么办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用人单位不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的,诊断、鉴定机构应当结合劳动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并参考劳动者的自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日常监督检查信息等,作出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
劳动者不能提供职业史证明的,可提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作为佐证。
劳动关系证明应当以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仲裁裁决书或法院判决书以及用人单位自认的材料为依据。
对于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期满,已经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如果用人单位否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劳动者提供以下任何一种凭证并经过劳动部门认定,职业病诊断机构都可以作为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依据:能够证明劳动用工关系的资料,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资支付花名册)、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记录等;能够表明劳动者身份的资料,如“身份证”、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等证件;能够证明用工招用关系的资料,如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以及3人以上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代替GBZ 49—2007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10月13日(国卫通〔2014〕14号)发布,自2015年03月01日起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5章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与GBZ 49—2 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取消了观察对象;——将4000 Hz听阈值纳入诊断分级指标中,进行加权计算;——将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列为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卫生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巡淼、章敏华、王建新、阮艳君、张巧耘、杨爱初、江志荣、马谷丰、陈嘉斌、袁伟民、谢兰兰、顾明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6152—1996:——GBZ 49—2002:——GBZ 49—2007。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长期职业接触噪声所致听力下降的诊断及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T 4854.1 声学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第1部分:压耳式耳机纯音基准等效阈声压级GB/T 7341.1 电声学测听设备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GB/T 7582 声学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GB/T 7583 声学纯音气导听阈测定听力保护用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403 声学测听方法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3 诊断原则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近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由于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而引起的聋病,是一种职业病。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职业性噪声聋,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职业病。
首先,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的职业暴露史和听力损失情况。
患者需要提供自己在工作中暴露于噪声环境的时间和强度,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
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职业性噪声聋。
其次,诊断职业性噪声聋需要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测。
医生会利用听力测试仪器对患者的听力进行全面检测,以确定其听力损失的具体情况。
通过听力测试,可以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受损的频率范围,从而进行更精准的诊断。
另外,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因素。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药物毒性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听力损失原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诊断职业性噪声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史。
医生会了解患者在工作中的具体职业暴露情况,包括噪声环境的强度、持续时间等。
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史,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综上所述,诊断职业性噪声聋需要依据患者的职业暴露史和听力损失情况,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测,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因素,综合考虑患者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史。
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才能及时发现职业性噪声聋,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护职业健康。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与治疗范文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由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环境导致的聋病。
由于现代社会噪声环境的污染,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社会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针对该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一、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和康复医学检查。
在病史询问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年限和接触噪声的程度。
此外,医生还需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听力下降、耳鸣和听觉不适等。
康复医学检查包括听力检查、中耳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1. 听力检查:听力检查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包括纯音听力测试和言语听力测试。
纯音听力测试主要通过播放特定频率的纯音来判断患者的听力阈值。
言语听力测试则通过播放特定声音或语言来测试患者的听觉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2. 中耳检查:中耳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对听力的影响。
中耳检查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耳膜的形态和功能来评估中耳的状况。
3.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对听力的影响。
神经系统检查主要通过评估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来判断神经系统的状况。
通过综合以上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职业性噪声聋,并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职业性噪声聋的治疗职业性噪声聋的治疗方法包括保护性措施、药物治疗和听觉康复训练等。
1. 保护性措施:保护性措施是预防和减轻职业性噪声聋的重要手段。
在工作环境中,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如设立隔音设备、采用耳塞或耳罩等。
此外,个体也应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以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耳蜗的血流和代谢,促进听觉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抗氧化剂和促血管生成剂等。
但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明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
3. 听觉康复训练:听觉康复训练主要通过提高患者的听觉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减轻职业性噪声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职业性噪声聋(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ONIHL)是指由于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而导致的职业性听力损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及时诊断和干预职业性噪声聋,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以便对受影响的人群进行有效的监测和保护。
一般来说,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噪声暴露的评估,二是对受损听力的评估。
对于噪声暴露的评估,通常会考虑暴露时间、噪声强度、频率特性等因素,以确定个体是否存在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
而对于受损听力的评估,则需要进行听力测试、听觉门槛测定等检查,以确定听力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标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职业性噪声暴露史,包括暴露时间、工作环境、噪声强度等信息;其次,需要进行听力测试,以确定听力损伤的程度和类型;最后,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听力损伤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药物毒性等。
只有在符合以上所有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在诊断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职业、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噪声暴露情况,以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特点,如移动办公、远程办公等新型工作模式对噪声暴露和听力损伤的影响。
因此,诊断标准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除了诊断标准的制定,预防和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工作场所,应该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如隔音设备、耳塞、耳罩等,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噪声暴露。
此外,定期进行听力监测和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以提高工作人员对职业性噪声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总之,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应该是科学、合理、全面的,能够准确反映个体的噪声暴露情况和听力损伤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如何诊断职业性噪声聋及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注意事项
噪声聋鼓膜充血或散在小出血点。
鼓膜穿孔,松弛部穿孔很少见。
鼓膜破裂时,常有出血。
穿孔边缘不齐,常呈三角形、椭圆形或肾形,听力检查:听力损失程度依损伤的程度不同而异,但听力损失的范围主要在4000~6000Hz。
耳蜗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可帮助了解耳聋的部位和客观评价听力损失的程度。
严重爆震伤者必要时可行高分辨率CT或磁共振,以了解鼓室、内耳道、颞骨的病变情况。
当一侧耳为混合性聋,若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该耳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若骨导听阈提高可能与传导性聋有关,应以对侧耳的纯音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当双耳为混合性聋,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时,其骨导纯音听力检查结果也应按GB/T 7582进行年龄性别修正。
分别计算左右耳语频平均听阈后,以较好耳平均听阈进行噪声聋诊断分级。
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高频听力损失,不应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纯音听力测试听力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时,应怀疑其听力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语言频率听力损失超过中度噪声聋以上,应进行客观测听检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诊断时应排除的其他致聋原因主要包括:伪聋、夸大性听力损失、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中毒性聋、外伤性聋、传染病(流脑、腮腺炎、麻疹等)性聋、家族性
聋、美尼尔氏病、突发性聋以及各种中耳疾患等。
GBZ 49—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欧阳学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49—《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代替GBZ 49—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0月13日(国卫通〔〕14号)发布,自03月01日起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5章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49—《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与GBZ 4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取消了观察对象;
——将4000 Hz听阈值纳入诊断分级指标中,进行加
权计算;
——将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列为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
业病防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卫生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巡淼、章敏华、王建新、阮艳君、张巧耘、杨爱初、江志荣、马谷丰、陈嘉斌、袁伟民、谢兰兰、顾明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6152—1996:
——GBZ 49—:
——GBZ 49—。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长期职业接触噪声所致听力下降的诊断及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T 4854.1 声学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第1部分:压耳式耳机纯音基准等效阈声压级
GB/T 7341.1 电声学测听设备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GB/T 7582 声学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
GB/T 7583 声学纯音气导听阈测定听力保护用
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403 声学测听方法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
3 诊断原则
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近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4 诊断分级
符合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者,根据较好耳语频(500Hz、1000Hz、2000Hz)和高频4000Hz听阈加权值进行诊断和诊断分级:
a)轻度噪声聋:26dB~40dB;
b)中度噪声聋:41dB~55dB;
c)重度噪声聋:≥56dB。
5 处理原则
5.1 噪声聋患者均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
5.2 对噪声敏感者(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纯音听力检查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dB,但噪声作业1年之内,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中任一耳,任一频率听阈≥65d B)应调离噪声作业场所。
5.3 对话障碍者可配戴助听器。
5.4 如需劳动能力鉴定,按GB/T 16180处理。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参见附录A。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职业暴露于噪声作业引起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为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可逐渐累及语频,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本标准中的“噪声作业”指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作业,即8h等效
A.6 当一侧耳为混合性聋,若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该耳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若骨导听阈不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应以对侧耳的纯音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A.7 若双耳为混合性聋,骨导听阈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特点,可按骨导听阈进行诊断评定。
A.8 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高频听力损失,不应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A.9 纯音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听力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对纯音听力检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怀疑,或纯音听力测试不配合,或语言频率听力损失超过中度噪声聋以上,应进行客观听力检查,如: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40Hz 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声阻抗声反射阈测试、耳声发射测试、多频稳态听觉电位等检查,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的可能。
A.10 进行职业性噪声聋诊断,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耳科常规检查;
b)至少进行3次纯音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按GB /T 7583和GB/T 16403规定进行),两次检查间隔时间至少3d,而且各频率听阈偏差应≤10dB;诊断评定分级时应以每一频率3次中最小阈值进行计算。
c)对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按GB/T 7582进行年龄性别修正(见表A.1);
d)进行鉴别诊断,应排除的其他致聋原因主要包括:伪聋、夸大性听力损失、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中毒性聋、外伤性聋、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麻疹等)性聋、家族性聋、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各种中耳疾患及听神经瘤、听神经病等;
e)符合职业性噪声聋听力损失特点者,计算双耳高频平均听阈(BHFTA),见式(A.1),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者,分别计算单耳平均听阈加权值(MTMV),以较好耳听阈加权值进行噪声聋诊断分级,见式(A. 2);
f)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及单耳听阈加权值的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修约至整数),见式(A.1)和式(A.2)。
式中:
BHFTA ——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单位为分贝(dB);
HLL——左耳3000Hz、4000Hz、6000Hz听力级之和,单位为分贝(dB);
HLR——右耳3000Hz、4000Hz、6000Hz听力级之和,单位为分贝(dB)。
式中:
MTWV ——单耳听阈加权值,单位为分贝(dB);
HL——听力级,单位为分贝(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