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感染性病例、中毒性病例和异常病例。

2.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并上报至预防科。

3.预防科管理人员负责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和网络填报。

4.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上报原因等。

5.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病例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天津市河西区妇产科医院 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我院2016年始被列为天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秀玲 副组长:夏菁 成员:袁雁平、李娟(妇门)、李文华(产门)、郭淼(检验) 信息网报员:袁雁平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产科门诊、妇科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区CDC细菌

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及时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 学校学生处辅导员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责任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二、责任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上报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5、发生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学校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1、晨检应由辅导员或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并将晨检结果记录在班务日志上。如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辅导员及科任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组长由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食品安全管理员担任,应急处置小组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开展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相关要求: 1、食源性疾病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报告内容包括发生食源性疾病事故的时间、地点、单位、发病人数、住院人数、救治医疗机构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阻碍他人报告。并做到按相关部门规定的时间报告事故处置动态情况。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组织人员将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人或疑似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人员及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与就诊医疗机构联系,并派专人到医院守护病人,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做好相关善后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和不稳定事件发生。 3、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立即封存原有的加工现场、食品留样样本、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食品加工有关原料、辅料等;立即封存加工现场的工具及用具;禁止擅自销毁和破坏现场,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

4、收集当日(餐)就餐人员信息(包括就餐人员名单、住址、去向、联系电话等)。 5、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 6、协助配合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三、总结: 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总结,分析、查找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训,认真整改。进一步做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堵塞危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漏洞,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向相关部门书面报送整改措施及总结。 四、责任追究: 对突发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推委拖延、擅离职守者,对造成或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力的责任者按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对造成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责任人按本单位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报送处理结果。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 (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初次报告”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交医务部的疫情管理人员(双休日及节假日立即报告总值班)。 (2)订正报告 负责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裂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 (3)死亡报告 对已填写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自己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 住院期间诊断为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卡,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接诊医生要立即补填、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5)慢性传染病的报告 在作出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首次接诊时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再次复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且在同一年度内可不再进行报告。 (6)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 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必须符合法定时限(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2小时内、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方式和我院的有关规定。杜绝迟报、漏报、漏登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当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流程图

传染病报告流程图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9禽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 破麻布,百钩悬; (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 飞禽集合(结核)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 灰犬热,红梅寒, (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 口米登临(淋)艾滋坛(炭)。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人畜共通传染病 人畜共通传染病指任何可以经由动物传染给人类或由人类传染给动物的传染病,透过人畜之间直接传播,或是借由病媒传播(例如蚊子),将病原体带入另外一个生物体上,而这些病原体包搪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该词汇多来自希腊文,由表示动物的“zoon”加上代表疾病的"nosos” ,两词融合为一,这一类传染病当中有许多会造成患者严重的生理变化。 多数人类史前史都经历采集渔猎(hunter-gatherers)的过程,这些部落个体数少,也少和其他聚落接触,因此建基于缺乏相对应免疫力的流行病或大流行病,就会在部落交流或战争发生时造成悲剧。就生物学的观点,为了延续后代生存,生物性的病原必须演化成慢性感染症,与宿主共存较长的时间,或是在自然界有人类以外的储存宿主(reservoir)以利其他动物经过时借机传播开来,但事实上有些疾病对人类而言只是偶然不幸,而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仅是终端宿主(dead-endhost),亦即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或可完成繁衍,或无法走过完整的生活史而存于体内,却无法再传染给其他个体,这类情况发生在如狂犬病、炭疽、兔热症、西尼罗河病毒等等疾病,因此可推论,有些疾病仅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共通,却不成为流行病。 许多疾病,甚至包括流行病,都起于人畜共通的特性,要分别哪些疾病

传染病上报及流程样本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卡片编号: 报卡类别: 1、初次报告2、订正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 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 填写患者的名字( 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 , 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 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 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别: 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 不必既填出生日期, 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 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 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 默认为岁。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工作单位: 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 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联系电话: 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 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 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 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业: 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发病日期: 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 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 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 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它传染病: 如有, 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 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 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 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 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告人: 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 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 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 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 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流程图.doc

一、预检分诊流程 导医台、挂号室 分诊 非传染病患者 门诊医生、护士预检普通门诊就医 疑似传染病患者传染病人陪护者 感染科预检、就诊 医学观察、防护措施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 门诊治疗 转感染科住院治疗 首诊医生医护 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

二、传染病人就诊转诊流程 导医台、挂号室 分诊 门诊医生、护士预检 传染病患者 感染性疾病科就医 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 门诊治疗 转感染科住院治疗或传首诊医生医护 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

三、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 首诊医生诊断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填写传染 首诊医生将传染病报告卡立即送交预防保健 科 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员收到各科室的传染病 报告卡后,认真审核报卡质量 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员核实无误后,登记报告 卡收录卡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 预防保健科专职人员按时限实行网络直报 网络直报结束后,立即进行纸质报告卡与 每天浏览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将流调修

四、 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 首诊医生发现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 预防保健科(节假日报总值班)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 分管院长 门诊部 院感科 医务科 护理部 物业处、安全保卫科 急诊科 供应室 感染疾病科 特 药 急 住 预防保健科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登记、传真并做好如下工作 物 检 房 消 救 院 确 无 毒 诊 菌 资 、 、 箱 观 放 检 隔 察 、 物 、 射 验 分管院长 车 辆 离 转 品 设 院感科 医务科 护理部 急诊科 供应室 感染疾病科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为确保配送各个环节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食品事故的发生及危害,保障客户所属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对部队、对企业、对社会高度负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分清责任、征戒结合的原则,实现既教育惩处事故责任人、又维护本公司的良好声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适应范围 在副食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学生病亡或者可能有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营养食品安全事故时适用本方案。 三、工作原则 1.充分调查,尊重事实。在副食品配送应急事故处置结束后,立即开展调查取工作,尊重事实,充分考虑当时客观因素,并以此作为事故责任处理的基础。 2.依法依规,照章办事。在充分调查、事实清楚、分析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是本公司的责任决不推诿扯皮,一力承担,然后在向供货方提出交涉,妥善处理。 3.教育为主,惩戒结合。对公司内部员工因工作方式不当,精心大意等导致应急事故发生,则以教育为主,惩处适当,达到既教育其本人,又能引起公司上下的关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各自工作的效果。 四、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㈠织体系 成立副食品配送应急事故责任处理工作小组,由公司法定代表人任组长,该项目项目经理任副组长,有关配送人员为小组成员。工作小组下设事故调查组、事故处理组。如有人员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㈡工作职责 1.事故调查组 ⑴组成: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由公司营养餐配送应急事故责任处理工作小组指定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 ⑵职责:深入事故现场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实事求是地作出调查结论;同时要组织协调有关人员实施好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⑶调查重点:一是食品及其原料的来源、卫生状况和流向;二是食品生产加工、配送操作过程的情况;三是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四是采集可疑食品及其原辅料等有关样品;五是进食者在大批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就食场所、就食位置和进食数量等;六是其他需要调查的情况。 2.事故处理组 (1)组成:由公司营养餐配送应急事故责任处理工作小结;指定原则性、工作经验丰富、处事老练的人员组成事故处理组。 ⑵职责:依法依规实施行政监督,监督及时召回破损、霉变等有缺陷的食品等,严格控制食品的流通渠道;监督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的组织实施,督促采用

关于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xx年医院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及部分人员调整情况,经院务委员会研究决定,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附件: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年月日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由于部分人员变动,现调整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病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所有病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二)重点监测科室:消化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方案

义马市人民医院 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食源性疾病暴发: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三、监测对象。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对象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3、食源性疾病暴发。 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在病例就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2、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及病历复印件上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ⅩⅩ县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病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所有病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二)重点监测科室: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 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临床医生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预防保健科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Ⅹ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 (1)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后,医院应组织专家会诊,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登记表》。 (2)预防保健科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有关报表,及时上报Ⅹ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 资 料 泉州鲤城百信医院 疫情报告制度 一、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系统,由疫情报告员组织疫情报告工作。 二、各种疫情报告员均应法定传染报告时限及时报告疫情。 三、各科门诊大夫接诊传染病人,一旦确诊或疑似甲类传染病,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医务科。 四、临床科室医师,应及时准确填报疫情卡片,如漏报、迟报、谎报疫情,甲类传染病按医疗事故处理。乙类传染病按医疗缺陷处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 1、门诊、病区建立疫情报告登记本。接诊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书写工整,无涂改,及时准确、完整,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医院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到各科室收取疫情报告卡,及时核对,登记。 3、接诊医务人员对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疫情直报人员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4、发现实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立即通过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疾控中心盒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时,由疫情直报人员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5、对其他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由疫情直报人员于6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6、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由疫情直报员每日上午9点前收集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整理、核对后,10点前必须登陆报告系统,按照系统有关提醒,首先检查前次报告是否审核通过,然后完成上网录入报告,并在相应传染病报告卡顶端注明“已回报”字样。 7、网络报告完成后,疫情管理人员将疫情卡集中统一保管。 8、需要对已报传染病做出订正报告和死亡报告时,由医务人员填写订正卡或死亡卡。疫情管理人员改卡,网上直报,做好登记后集中收集管理工作。 疫情报告程序图 (见下页) 一、预检分诊流程 分诊 疑似传染病患者传染病人陪护者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 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天津市河西区妇产科医院 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我院2016年始被列为天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秀玲 副组长:夏菁 成员:袁雁平、李娟(妇门)、李文华(产门)、郭淼(检验) 信息网报员:袁雁平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产科门诊、妇科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区CDC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 (二)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每月5号之前将《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河西区区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河西区妇产科医院 2016年5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天愿医院文件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帆高汉武 成员:刘东王莉高茂强高成鲛冷火军 邓艳红李洁马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卡.

附件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 *发生日期: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发生地区:市县/区*发生场所具体名称: *发生场所类型:□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宾馆饭店□街头摊点□食品超市□家庭□快餐店□送餐□不明□其他 *引发事 件原因(可多选)产生环节:□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其它 因素:□加工不当□存储不当□原料变质□交叉污染□误食误用□投毒□加工人员污染□设备污染□原料污染□原因不明□其它 *发病人群: 暴露人数:人(男人,女人)发病人数:人(男人,女人) 住院人数:人(男人,女人)死亡人数:人(男人,女人) 人均医疗费用:元 发病人群年龄: 0-5岁:人 6岁-15岁:人 16岁-60岁:人 60以上:人 发病详情: 1.中毒症状: 恶心: 人金属味: 人苍白: 人色素沉着: 人虚脱: 人脱皮: 人 脱水: 人口渴: 人指甲出现白带: 人呕吐: 人贫血: 人肿胀: 人 发绀: 人肥皂味: 人唾液过多: 人面部潮红: 人足/腕下垂: 人 2.肠道感染症状: 腹痛: 人腹泻: 人寒战: 人便秘: 人发热: 人里急后重: 人 3.一般感染症状: 咳嗽: 人淋巴结肿胀: 人乏力: 人尿量减少: 人背部/肾区疼痛: 人 浮肿: 人头痛: 人黄疸: 人食欲减退: 人不适: 人肌肉痛: 人 出汗: 人颈部关节僵硬:人 4.局部感染症状: 耳: 人眼: 人痒: 人口: 人皮疹: 人皮肤破损: 人 5.神经疾病症状: 视力模糊: 人眼睑下垂: 人言语困难: 人麻木: 人瘫痪: 人针刺感: 人昏迷: 人抽搐: 人谵妄: 人吞咽困难: 人呼吸困难: 人晕眩: 人复视: 人其它症状: 具体描述: 其它: 人 时间信息: *首发时间:年月日时末发时间:年月日时 潜伏期最短:小时潜伏期最长:小时潜伏期中值:小时 潜伏期: 0h-12h:人 12h-24h:人 1天-2天:人 2天-7天:人 1周-2周:人 2周-4周:人 1月以上:人 病程最短:小时病程最长:小时病程中值:小时 *可疑食品信息: 可疑食品名称:*食品所属分类: 产品商业名:生产商: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36552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组长由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食品安全管理员担任,应急处置小组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开展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相关要求: 1、食源性疾病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报告内容包括发生食源性疾病事故的时间、地点、单位、发病人数、住院人数、救治医疗机构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阻碍他人报告。并做到按相关部门规定的时间报告事故处置动态情况。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组织人员将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人或疑似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人员及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与就诊医疗机构联系,并派专人到医院守护病人,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做好相关善后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和不稳定事件发生。 3、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立即封存原有的加工现场、食品留样样本、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食品加工有关原料、辅料等;立即封存加工现场的工具及用具;禁止擅自销毁和破坏现场,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 4、收集当日(餐)就餐人员信息(包括就餐人员名单、住址、去向、

联系电话等)。

5、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 6、协助配合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三、总结: 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总结,分析、查找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训,认真整改。进一步做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堵塞危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漏洞,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向相关部门书面报送整改措施及总结。 四、责任追究: 对突发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推委拖延、擅离职守者,对造成或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力的责任者按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对造成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责任人按本单位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报送处理结果。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x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我院2016年始被列为昆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 信息网报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x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预防保健科职责:负责全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知识培训;由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xx区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区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标本。 2、成立食源性疾病会诊专家组 组长:xx 组员: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产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 6、实验室监测 (1)生物样本采集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验室进行病原检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临床检验室必做项目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式菌、诺如病毒。检验方法依据《2016年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进行检验并填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检测结果表》(附表2)。如检验为阳性再填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 (2)菌株上送 如检验为阳性,检验室将分离的菌株及填报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样本致病菌分离株登记表》(附表3)尽快报送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xx区疾控中心复核阳性后的标本送至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 (二)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xx每月月底将医生完成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xx区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食源性疾

食源性疾病方案

食源性疾病方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义马市人民医院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食源性疾病暴发: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三、监测对象。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对象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3、食源性疾病暴发。 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五、信息报送。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天津市河西区妇产科医院 欧阳家百(2021.03.07) 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我院2016年始被列为天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秀玲 副组长:夏菁 成员:袁雁平、李娟(妇门)、李文华(产门)、郭淼(检验) 信息网报员:袁雁平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产科门诊、妇科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区CDC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 (二)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每月5号之前将《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河西区区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河西区妇产科医院 2016年5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