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2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9.93 KB
- 文档页数:2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9月第10卷第27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个案分析吴飞雪(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cardiac apex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指病因不明,且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下的肥厚型心肌病[1-2]。
AHCM在肥厚型心肌病总发生率中约占20%,多发于男性患者,好发人群年龄在30-50岁[3]。
AHCM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头晕、疲乏、心前区疼痛,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偶尔造成猝死[3]。
在散发AHCM患者中,约30%会发生基因的突变,从而出现一定的遗传概率[4]。
本文特分析了1例AHCM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详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发现心电图异常1天”于2020-04-2219:40:00非急诊车送入院。
病例特点:(1)老年男性。
(2)现病史:自诉1天前社区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肥厚,ST-T异常。
平素无胸闷、气促不适,无端坐呼吸,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无胸痛,矇无畏寒、发热,无头晕、黑、晕厥,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与治疗来我院急诊就诊,急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肥厚,ST-T改变。
急诊“冠心病?”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未监测。
(3)既往史:既往史无特殊,无药物过敏史。
(4)查体:体温36.5℃,呼吸20次/分,脉搏79次/分,血压174/ 77mmHg。
神志清楚。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苍白发绀。
啰颈静脉无充盈。
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音。
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9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杂音。
腹平坦,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肝区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进行分析结论:心电图适合ahcm病例的临床初诊和高危病人的筛选,进一步结合心脏超声检查,甚至左室造影、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关键词:心尖肥厚;心肌病;临床分析;诊断【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88-0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病变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临床症状轻微,较少见。
自从1979年yamaguchi首次报道以来,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但该病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
本文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盐城市建湖县近湖镇卫生院自1990年6月至2012年6月的28例ahcm病人资料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引起临床医生对本病的关注。
1 资料和方法1. 1 对象:28例ahcm病人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9到69岁(平均48.5±6.2岁)。
其中20到60岁18例,>60岁10例,ahcm的诊断标准: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范围内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发现心室壁绝对厚度≥15mm或与左室后壁厚度比≥1.5,而不伴有左室扩张,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瓣膜病等引起的心肌肥厚。
1. 2 方法: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断层显像(ect)以及心血管造影等。
2 结果2. 1 临床症状、体征改变:28例病人病程1~21年,其中27例有症状,1例无任何症状。
症状以胸闷、胸痛最多见,有9例(其中1例胸痛酷似心绞痛,但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气促7例,心悸6例,头晕4例,晕厥1例。
体征:所有病例均表现心音有力,25例无明显阳性体征, 2例心尖部1~2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1例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临床诊断表现特征。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36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室间隔肥厚21例,心尖肥厚型8例,游离壁肥厚3例,弥漫性肥厚4例。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最常见的表现为左心室肥大,ST段改变,常有以V3、V4为中心的巨大倒置T波。
在Ⅱ、Ⅲ、aVF、aVL或V4、V5可出现病理性Q波。
可有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
结论: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和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有特点。
主要表现为ST- T改变,原因是继发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室内传导阻滞。
心电图可作为筛选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27-02肥厚型心肌病以左心室肥厚为主,偶尔右心室也可以受累。
病理改变为心肌纤维异常粗大排列紊乱。
大多数为不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及心室壁肥厚,但不扩大,临床上以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主占90%。
其中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和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有特点[1]。
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原因是继发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室内传导阻滞。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心电图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4岁。
病程5~26年,临床症状主要有心悸、胸闷、胸痛及昏厥等,症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确诊。
1.2 心电图表现1.2.1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①ST-T改变: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T波深倒置。
以I、aVL、V2、V6导联T波倒置多见。
1/2~2/3患者可有左室肥厚。
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30例AHCM 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的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30例AHCM均伴有心电图异常。
心脏超声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24例,占约80%,左心室造影22例,20例见特征性改变,阳性率约90.9%。
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均对AHCM有重要诊断价值。
标签: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属于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变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主要累及左心室,右心室受累少见。
无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与压力阶差[1],属于非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有家族发病倾向[2—3]。
目前,AHCM诊断尚无金标准,常合并心电图异常,易误诊、漏诊。
本文选择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过总结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的表现,从而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目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2—2012年在本院住院的AHCM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77岁,平均(48±8)岁。
高血压病史者9例,发现时间1~30年;合并糖尿病史5例;2例有饮酒史;20例入院时诊断为冠心病。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等客观资料进行分析。
心电图(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MAC 1200ST):采用12导联心电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美国GE公司的Vivid E9):观察心尖部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
左心室造影(西门子X光25377):主要为右前斜体位的左心室造影,同时加做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3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方法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1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
结果ST段改变者25例(80.6%),冠状T波改变者19例(61.3%),异常Q波10例(32.3%),室性早搏8例(25.8%),其中晕厥者3例。
结论ST段改变、冠状T波、异常Q 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对室性早搏者应重视。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是年青人猝死的重要原因。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的最常用、最主要的依据,但超声心动图在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医院尚未普及,而心电图作为方便、经济、普及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实践中,可作为肥厚型心肌病的筛选检查,本文对31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31例肥厚型心肌病都来源于苏州市立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并除外高血压及其他疾病所致的继发性心肌肥厚。
男20例,女11例,年龄18~65岁。
心悸18例(58.1%),气急,呼吸困难10例(32.3%),胸闷、胸痛23例(74.2%),阵发性晕厥4例(12.9%),胸骨左緣3、4肋间或心尖部闻及2~3/6级收缩期杂音21例(67.7%),心功能(NYHA)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4例,Ⅳ级1例。
1.2 研究方法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分析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标准[1]:①二维超声心室壁厚度>15 mm,并除外高血压及其他疾病所致的继发性心肌肥厚者;②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ISV)与左室后壁(LVPW)厚度之比<1.5∶ 1者,≥1.5∶ 1者为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者;③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局限于心尖部者;④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有左室流出道(LVOT)狭窄,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或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等流出道梗阻征象。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特征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特征。
方法:对照分析31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研究组)与31例健康志愿者(常规组)的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电图检查结果。
结果:研究组超声心动图参数LAD、AT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心电图QTC时间、T波振幅、ST段压低深度、R波振幅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均提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程度不一的异常表现,二者结合诊断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确诊率。
【关键词】心尖肥厚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
因此,为探索最佳诊断方法,本研究分析了31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特征,并与3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明确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的诊断价值,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31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包括21例男性和10例女性,年龄31-65岁,均龄(46.5±8.9)岁;以3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常规组,包括19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29-66岁,均龄(46.9±9.1)岁。
均于2019年5月-12月纳入,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P值>0.05。
1.2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参数调整为2.5-3.5MHz。
保持左侧卧位,常规切面观察患者心尖部、胸骨旁,包括左室后壁、左心室乳头肌之下的室间隔,测量LAD(左房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AT(左心室乳头肌之下心尖游离壁厚度)、IVS(室间隔厚度)、LVTW(左心室壁厚度)。
心电图检查:采用GE 1200ST型号的心电图机观察并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的胸前导联QRS波群最大振幅、ST段、T波振幅。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以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为多见。
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ST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均呈正相关,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左房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
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心电图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临床上易误诊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图虽可确诊本病,但易受患者透声条件和超声医生临床经验的影响。
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急诊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1例患者因诊断不明确去外院行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而确诊。
本组共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平均50.72±13.03岁,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
32例中无临床症状者3人;体力活动后胸闷、气促者26人,心悸者8人;心前区疼痛者9人;头晕、晕厥者3人;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者2例,猝死1例,1例患者肥厚型心肌病同时合并室壁瘤,心功能Ⅲ级。
其中5例共2家有家族史:一家为女儿和母亲;另一家为父亲和两个儿子。
体征: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部闻及Ⅲ~Ⅳ/6级收缩期杂音者lO例。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使用仪器为LOGIQ-400CL,探头频率2.5MHZ,患者左侧卧位或平卧位,均为经胸超声检查,均行常规检查和测量,以及各节段室壁厚度的测量。
心电图机为GE MAC1200型12道心电图仪及上海光电厂6511型心电图仪。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临床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7-04-07T16:08:40.1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作者:孙丽[导读] 在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确诊的过程中,应主要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和超声心电图特征改变进行确定。
黑龙江鹤岗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临床特征,以此提供临床参考价值。
方法:选取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临床数据的分析,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生化检查结果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记录。
结果: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正常,心室造影中,10例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呈现为黑桃样的变化,心电图检查的临床主要特征为V2-V6T波堆成性倒置高于1mV,最深可高达1.7mV,和冠状T波十分类似,以胸导V3-V5为主要特征,呈现出TV3<TV5<TV4的特点。
结论:在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确诊的过程中,应主要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和超声心电图特征改变进行确定,因此检查呈现出重要特征。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特征分析【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ecg nowadays,in order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value.Selection methods:30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nowadays clinical data analysis,f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etc.Results:all patient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showed normal,ventricular angiography,10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appears as the change of the sample of spades,ecg examination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V2 - V6T wave of pile integrity inversion is higher than 1 mV,most can be as high as 1.7 mV,is very similar,and coronary T wave in chest guide V3 - V5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present a TV3 < network TV5 took < channel tv4’s characteristics.Conclusions: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nowadays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should be mainly based on electrocardiogram test resul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sonic electrocardiogram(ecg)changes for sure,so check presents important features. 【 key words 】 apex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Ecg examination;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当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出现局限性的心肌肥厚特征时[1],将导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症的发生,在临床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附31例报告)曾志羽;李小娥;曾知恒【期刊名称】《微创医学》【年(卷),期】2009(4)3【摘要】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与心电图(ECG)异常的关系,提高对AHCM的诊断识别,减少误、漏诊.方法对 31 例AHCM患者的E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合并有ECG异常改变(100%);胸前导联(V3~V6)T 波倒置(0.1~2.8 mV),且以V3、V4、V5导联T波倒置最为明显;上述导联ST段压低(0.05~0.4 mV);V3~V5导联R 波振幅明显增高;所有左心尖肥厚型病例均无异常Q波,1例全心尖肥厚型可见病理性Q波.合并心房纤颤2例(6.5%).结论标准12导联ECG显示胸导联V3~V5R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深倒置T波,要高度考虑AHCM 的可能,ECG异常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相关性,是AHCM的首要诊断依据.【总页数】4页(P218-221)【作者】曾志羽;李小娥;曾知恒【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研所,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研所,南宁市,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研所,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及心电图特点 [J], 陈梦宇2.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MRI表现及心电图特点分析 [J], 张学强;相世峰;杨素君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J], 张剑;韩雅玲;赵英;邹晶晶;胡慧民;李耀辉;张文华;张丹;张闯;张园4.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分析 [J], 张晓新;高迎春;刘慧波;肖波;刘学义;王永军5.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导联心电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J], 马春艳[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附36例报告)
修振顺;孙红艳;李爱辉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80年代国内始有个例报道。
近几年来,由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发现本病并非少见,早期误诊率极高。
作者就1990年2月~1998年10月所收集病例,结合文献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6例AHCM为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患者。
其中男性29例,女性7例,年龄14~66岁,平均47.8±10.5岁。
有明确心肌病家族史者7例,其中3例为同一家族父子关系,2例为兄弟关系,1例其父因患心肌病猝死。
16例曾误诊为冠心病,其中7例曾以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总页数】2页(P261-262)
【作者】修振顺;孙红艳;李爱辉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
266200;266200;26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 [J], 徐丽;刘应才;牟殷正
2.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附8例报告) [J], 黄伟强;曾志羽;冼建坤
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附31例报告) [J], 曾志羽;李小娥;曾知恒
4.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附13例临床报告) [J], 徐验;方卫华;王虹;衣为民
5.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诊断探讨(附18例临床报告) [J], 周颖玲;李瑜辉;陈纪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分析的开题报告
本文旨在分析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
为左室心尖肥厚,并可伴有心律失常、室壁运动障碍等症状。
该病的临
床表现和预后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不同,因此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本研究选取了40例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进行研究。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 性别和年龄分布: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在20岁至70岁之间,其中以40岁至60岁为主。
2. 主要症状:4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劳累时胸闷、气促和心悸,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晕厥、心前区疼痛
等症状。
3. 伴随症状:患者还可以出现心律失常、室壁运动障碍等伴随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ST段改变和T波倒置。
4. 影像学检查: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和磁
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
在40例患者中,均表现为左室心尖肥厚。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4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特点的分析,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本研究仍存在样
本数量有限、单中心研究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和开展
多中心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