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一章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93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一、名词解释:(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要素构成的,包括过去和现在种种人类活动结果及其影响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中人们可以利用的那部分。
(3)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可以生长植物的松散堆积物。
(4)土壤实体:是指地表的松散堆积物,而不包括附着在其上部的植物或人工建筑。
(5)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6)土地类型分类: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7)土地类型: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8)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9)土地分级系统:是指在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
(10)土地分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11)区域土地类型: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12)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13)土地类型图:表示土地这一地表自然综合体的各种土地类型的特点、地理分布和空间组合及其特征的一种专题地图。
(14)土地综合制图——横向系列是对某地所进行的同种比例尺而内容不同的成套土地地图的编制。
(15)土地制图综合——纵向系列是对相同内容、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地图从大比例尺到中、小比例尺的系列成图。
(1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土地资源:人类可以利用并产生价值的土地。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关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体: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
通常包括行政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学会和个人。
客体:客体是土地资源,它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不同的目的其客体不同。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①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②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③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传统经典的评价方法: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有土地适应性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前苏联土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有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农业生态带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质量鉴定;土地资源制图和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的量算。
其中核心部分是土地资源质量的鉴定。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1.野外调查法(路线调查法,典型调查法)2,常规仪器测图方法(经纬仪测图法,平板仪测图,数字测图)3,航空遥感调查(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经验法)2;定量评价方法(多因子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评价,参数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回归分析法,类聚分析评价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评价指标和分析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一、土地资源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高空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覆被等数据,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
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主要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现状等内容。
地面调查可以直接获取土地资源的详细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指标1、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土壤肥力、土地水分状况、土地适宜性等内容。
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持续利用能力。
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是评价土地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林地面积等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潜在问题。
3、土地类型土地类型是评价土地资源的基本指标之一,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收集土地资源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等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制定评价指标体系3、进行分析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土地资源的分析评价,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4、提出建议和措施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案,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是指属于国家的、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对外开放的土地资源总和,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旨在揭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类型调查土地资源类型调查主要是对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地理属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对土壤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布局提供依据。
对地貌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特征,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数据。
对地理属性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位置,为土地利用的选择提供参考。
2.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土地资源数量调查是对土地的面积、比重等进行精确测量和估算。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量的调查,可以掌握土地的总量和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是对土地的肥力、水质、气候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
通过对土地质量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了解气候状况,为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将土地资源的价值进行量化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土地资源经济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在农业、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估其经济效益。
通过经济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和价值,为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2.土地资源生态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评估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通过生态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指导。
3.土地资源社会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社会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其社会效益。
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特定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
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土地面积是指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肥力、水分条件和地貌特征等,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变化情况。
土地资源调查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和统计调查等。
实地调查是指对调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调查,通过观察、测量和采集土壤样本等方式获取土地资源信息。
遥感调查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通过解译和分析卫星图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
统计调查是指利用统计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目的是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和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是对土地适宜于不同用途的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等。
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敏感度等。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全面了解和评估土地资源的情况,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土地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调查(diào chá)与评价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xùlùn)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píngjià)概念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yǎnbiàn)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kèchéng)具有四方面特点(1)对象宏观性。
土壤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
(2)实践应用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
(3)技术技能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4)专业综合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2)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
(3)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土壤确定的利用方向,确定种植何种作物,确定施用何种肥料,确定采用何种灌溉方法,确定采取何种耕作制度,确定使用何种农业机械等等(děnɡ děnɡ),提供决策依据。
4、中国开展(kāizhǎn)第一、二次土壤普查时间(1)1958 - 1960年,中国(zhōnɡɡuó)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2)1979 -1985年,进行全国(quán ɡuó)第二次土壤普查5、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zhǔyào)的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和土壤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以便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概念、重要性、调查方法和评价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和土壤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
土地资源还包括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用地资源,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土地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支撑。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土地资源的调查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便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和统计分析等。
实地调查是指到实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观察,了解土地的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等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各地区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
三、土地资源的评价分析定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质量、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通过定性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调查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调查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调查的定义、意义、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定义和意义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通过对土地的质量、潜力、适宜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质量、功能和适宜性,从而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 为土地的保护提供指导。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揭示土地的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为土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指导,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 为土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土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二、土地调查的定义和方法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它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土地的实际情况和潜力,为土地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土地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调查。
通过对土地的实地考察,了解土地的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情况,获取土地资源的基本信息。
2. 数据收集。
通过获取土地的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收集土地资源相关的数据,为土地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 专家评估。
通过请专家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借助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三、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调查的应用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调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规划。
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调查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一、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土壤、水、生物、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二、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三、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五、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图件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六、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七、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资料准备○4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1路线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测○6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1转绘○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饰○4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区别:1.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2.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
九、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别:土地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应出土地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社会属性,即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因此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应该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名词:1。
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2.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7。
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8.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
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
),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的过程。
14。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的过程.15。
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