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04.19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点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土地的获取、配置、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对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1.2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其管理原则包括公平合理、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1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等方面。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环境污染等。
2.2 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仍存在审批手续繁琐、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2)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部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土地荒芜和各类建设用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3)土地环境污染问题。
非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3.1 土地资源管理的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3.2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保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等。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引言: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查清、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土管理的重要内容[1]。
一.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比我国要晚得多。
国外出现的最早的土地评价是土壤地理学家13.13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他在俄罗斯黑钙土地11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了自然的和历史的鉴定[2]。
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
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
国际上,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后,美国进行了大范围详细的土壤调查,绘制了一系列土壤图,为完善土地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
这一时期,土地评价研究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3]。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理论开始吸收生态学中的不可逆性和匹配性等理论,强调土地生态利用。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土地评价和调查过程中,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土地生态单元、土地生态分类等概念[4][5]。
70年代对土地资源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6]。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评价方案,它使各国的土地评价在形式上得以标准化,为进行土地资源分析及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
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
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
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
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
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
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
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0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
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其包括农田耕作、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工业和交通发展等方面。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农业、环境、经济、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农田布局和农作物的选择,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
其次,城市建设是土地利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用地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外,生态保护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合理规划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业和交通发展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工业生产和交通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但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和控制工业和交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常用评价分析方法研究综述Research Review on Common 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ssessment■ 于志敏 严志强 ■Yu Zhimin Yan Zhiqiang[摘 要] 文章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常用评价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得出评价方法的特点,探讨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方法 研究综述[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method to asses- sment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 rent methods to rea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It discuss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method.[Keywords]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meth- ods, review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展。
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因此,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的一些学者就对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探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各个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自农业土地的研究, 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
”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
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一、土地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
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
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
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
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刘亮亮来源:《中国农资》2013年第07期摘要: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是现代土地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相关概念、特性、内涵及相关功能辨析等方面,夯实了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为相关实证研究做出方法论指导,对于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种种问题也具有指引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多功能;综述1 相关概念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物质来源基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劳动的主要对象;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总是在利用、改造和反作用中不断前进,人地关系已然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1];土地包含土壤,土地是一个立体空间,有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就整体而言,土地具有多功能性,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经济(生产)功能;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各种组分的不同组合呈现出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同样,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也反作用于人类、动物的活动之中。
资源就是指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能够为人类利用、为人类服务的生产和生活资料[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在一定的期限内,土地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现在还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但未来可能会为人类所利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同样,土地资源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比如,现在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由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而使得土地资源成为不毛之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土地与土地资源等同。
功能是任何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具备的,如我们通常所讲的绿地功能、水域功能、方法论功能等,其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功能,大多是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实际上还有许多功能未被人类所感知,功能的发挥受限于系统环境条件,一般来说,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或精神,即具有功能,其可以满足某方面的需求属性,可以是现实需求,也可以是潜在需求。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土地类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因素,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及其利用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常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土地分类评价法土地分类评价法是根据土壤发生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适宜性原则对各类别适宜的利用模式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易于操作,但缺点是基于分类系统本身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反映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综合评价法土地综合评价法是指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评价土地的适宜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赋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其中层次分析法最为常用,是一种比较科学且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土地质量指数法土地质量指数法是一种依据土地质量影响因素和生产指标的相关性来确定各项因素权重,然后将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按照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权重调整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单,但由于缺乏质量指数总体评估标准,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四、土地潜力评价法土地潜力评价法是指依据土地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土地质量、水、肥、物等方面的潜力进行评价,以预测土地的发展前景。
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模型模拟法等。
五、土地遥感评价法土地遥感评价法是指通过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关的地面辅助数据,对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分析,以评估土地适宜性。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由于遥感数据的复杂性和解释性,需要进行训练和验证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
同时,尽可能结合不同方法对土地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及其潜力。
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综述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摘要】对从19世纪中期土地生态思想萌芽以来的相关评价研究成果作了综述.在发展历程上,将土地生态评价发展总结为4个方面.在发展指标上,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主要有基于FAO土地质量评价演化而来的评价指标、概念性框架评价指标和基于景观视角的评价指标,更加完备和统一的指标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评价方法上,将其归纳为数学模型法、空间模型法和景观生态模型法,逐渐体现空间格局和景观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性.在东部地区资料充足的发达省份可尝试建立土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情况具有特殊性的区域需更多的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8页(P28-35)【关键词】土地生态评价;发展历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作者】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作者单位】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定时间内的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综合体[1]。
近几十年来,人们盲目地向土地索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保护,使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土地生态问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
土地生态评价能够系统衡量并综合评价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从而为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工具和重要途径[2]。
通过对土地进行生态评价,人类就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服务。
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已很多,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安全、生态风险、生态质量、适宜性、敏感性、脆弱性、生态环境、生态退化等方面[3-6]。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
它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土地利用的相关概念、现状、挑战以及解决办法,旨在为土地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它包括农田、城市建设、工业用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人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其次,当前全球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田被转为城市或工业用地,导致农业面临土地资源短缺和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生态环境破坏,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学者和决策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首先是科学规划,通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合理划定不同用途的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监管。
此外,还需要推动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部分地区存在土地荒漠化、土地水土流失和公共用地滥用的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推动土地利用的创新与改进。
同时,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强化土地政策的执行力度,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需求。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
自然资源工作综述
自然资源工作是指对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野外调查、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查等手段,对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质量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源规划与管理:根据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制定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资源开发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加强资源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资源保护与修复: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水源地等特殊区域的保护,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资源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
4. 资源开发与利用:根据资源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和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5. 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自然资源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自然资源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6. 法律法规与政策研究:研究和制定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自然资源工作的法制建设,保障资源工作的顺利进行。
7.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自然资源人才,为我国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