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餐饮业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9.13 MB
- 文档页数:34
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根据《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卫生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措施如下:一、餐饮业加工经营场所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设有防苍蝇、防老鼠、防蟑螂和其它有害昆虫的设施,并消除孳生条件。
二、不买不用不卖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官性异常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三、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蔬菜、肉类及水产品应分池清洗,所用的刀、墩、板、盆等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四、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
加工后的熟制品与食品原料、半成品应分开存放,不能混放,凡隔夜或者隔餐的熟制品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五、烹饪后至食用前普通不应超过 2 小时,如存放超过 2 小时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者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六、制作凉菜应做到设有专用凉菜间,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5℃;有专人加工制作;加工凉菜的工具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洗净并保持清洁;要有专有的冷藏或者冷冻设施,将剩余尚需使用的原料冷藏或者冷冻存放。
凉菜间要有专用空气消毒设施,做到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无专用凉菜偶尔不符合上述要求者,严禁制作凉菜。
七、洗刷餐具必须有专用水池,餐具和盛放熟制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
消毒后的餐具必须存在餐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
八、当发现或者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异常或者可疑变质时,餐厅服务人员应当即将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
备餐人员应当即将检查被撤换的食品和同类食品,做出确保供餐的安全卫生处理。
九、销售直接入口食品,应当使用专用工具分拣传递食品。
专用工具应当定位放置、防止污染。
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方准上岗,从业人员应当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或者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都应用流动清水洗手。
一、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熟食。
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低温冷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并做到避光、断氧,控制细菌的繁殖;加热时如肉块过大,肉内部温度低,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预防食物中毒的原则
预防食物中毒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防止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
应避免熟制后的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如避免熟制后的食品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
从业人员需要经常性清洗手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在清洗手部后还应在消毒后进行操作。
同时保持餐饮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加工制作台面、容器、工具等清洁,并消灭鼠类、虫害等有害生物,避免其接触食品。
2.控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如使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制食品时,将食品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热藏或在8℃以下冷藏或冷冻。
3.尽量缩短食品的存放时间。
当餐加工制作食品后当餐食用完,尽快使用完食品原料、半成品。
4.清洗和消毒。
对所有接触食品的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包括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等物品以及生吃的蔬菜、水果等。
5.控制加工制作量。
食品加工制作量应与加工制作条件相吻合。
当食品加工制作量超过加工制作场所、设施、设备和从业人员的承受能力时,加工制作行为较难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易使食品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6.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鸡
蛋、鱼类等动物性食品,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餐饮业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1•食物中毒的概述•食物中毒的来源与原因•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食物中毒的预防管理•相关法规与标准食物中毒的概述01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定义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四类。
类型定义与类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急性肠胃炎型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症状,伴有高热、畏寒等全身感染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伴有头晕、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化学性食物中毒胃肠炎症状,伴有呼吸困难、皮疹等过敏反应。
动植物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症状对个体健康的危害食物中毒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对社会的影响食物中毒事件可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食物中毒的危害食物中毒的来源与原因02细菌种类繁多,污染途径广泛,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细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食品加工处理不当,如未能及时冷藏、加热或消毒,导致细菌滋生繁殖,从而污染食品。
此外,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良或从业人员带菌操作也是导致细菌性污染的重要原因。
化学性污染主要是指由于化学物质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添加剂等。
化学性污染的来源包括:农业、工业污染,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化学物质或添加剂,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源或土壤被污染等。
这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各种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物理性污染主要是指由于食品受到物理性因素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常见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放射性物质、杂质、玻璃等异物。
物理性污染的来源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良,如从业人员带菌操作或食品受到外界物理性因素污染,如放射性物质、杂质等。
预防食物中毒制度模版一、引言食物中毒是指通过食用被污染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制定一套有效的食物中毒预防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预防食物中毒的制度模板,帮助组织和个人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二、食物中毒预防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确保食品无毒、无害、无污染,保障人们健康饮食。
2. 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施策: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和终端管理相结合,综合施策,全方位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2) 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依法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管理食物中毒预防工作。
3) 从业者自律,责任明确:食品相关从业者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并自觉维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有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
4) 包容宣传,共同参与:加强食物中毒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整体防控合力。
三、食物中毒预防制度的内容1. 食品生产加工环境卫生管理1)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规定必要的环境卫生要求和操作规范。
2)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场所的日常卫生检查和清洁工作,确保食品生产加工环境的卫生安全。
3) 定期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场所的卫生检测,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进行整改或关闭。
2. 食品原料采购管理1) 建立健全食品原料供应商管理制度,筛选并与有资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 严格把控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确保食品原料的无毒、无害、无污染。
3) 对食品原料进行检验、抽检,并保存相关检验报告和记录。
3. 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管理1) 制定食品加工操作规范,规定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食品加工。
2) 加强食品加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其操作技能和食品安全意识。
3) 定期进行食品加工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工作,不产生食物污染。
4. 食品储存和配送管理1) 建立食品储存和配送管理制度,规定食品的储存和配送条件。
餐饮业食物中毒预防基础知识引言食物中毒是由于摄入被污染或不卫生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在餐饮业中,食物中毒是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餐饮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为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餐饮业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食物中毒的定义和常见症状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污染或不卫生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腹部疼痛、呕吐、腹泻、发热、头晕等。
严重的食物中毒还可能导致中毒者生命危险。
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食材污染食材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材可能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加工,这些污染物就会进入食物中,引发中毒。
2. 不卫生的加工环境食物加工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
如果加工环境不干净,存在细菌、霉菌等病原体,就会污染食物,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3. 不良储存条件食物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控制温度、避免交叉污染等,就容易滋生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从而导致食物中毒。
餐饮业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餐饮业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食材选择和采购在选择和采购食材时,要选择新鲜、品质好的食材,并确保供应商有合法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同时,要定期进行食材供应商的质量检查,确保供应商的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2. 强调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卫生餐饮企业需要保持清洁的加工环境,加强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包括加工食品前要洗手,使用干净的餐具和器具,保持加工环境的清洁,定期清洗和消毒设备等。
3. 控制食品储存的温度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温度。
易腐食品如肉类、奶制品等应存放在低温环境下,而熟食和煮熟的食物应尽快冷却至适当的温度并储存。
4. 加强员工的卫生意识和培训餐饮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卫生意识,要求员工在操作食品前后要洗手,并培训员工关于食品安全和卫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是指通过食物摄入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疾病或不适症状。
食物中毒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有毒物质等。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是至关重要的。
一、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1. 保持食品卫生:餐饮业者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包括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2. 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公众应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了解食品中毒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在食用食物前应洗手,避免将细菌和病毒带入食物中。
同时,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 食品储存和加工的注意事项:食品储存时要注意分开存放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加工食品时要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二、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1. 及时发现和报告:一旦发现食物中毒的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相关卫生部门,以便采取控制措施和调查病因。
2. 隔离和治疗:对于确诊的食物中毒患者,应立即隔离并提供适当的治疗,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的风险。
3. 溯源调查:卫生部门应追踪和调查食物中毒事件的源头,找出导致中毒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4.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食品中毒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5. 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提高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水平。
食物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避免食物中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