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云南彝族民间“阿西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研究摘要: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活动,本文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总之于“火之说”; 和“阿细跳月”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变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向着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从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形成;变迁一、前言云南是我国彝族分布的主要聚居地,有彝族人口435万余人,分布遍及全省各地,而以哀牢山区、红河流域和滇东北小凉山区较为集中”。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原是彝族阿细民间一项体育舞蹈活动,其形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彝族地区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研究从其历史进程为出发点,对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细跳月”活动向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将对云南省弥勒县龙多村,可邑村、烂泥箐和凤凰村四个村寨的经常参与“阿细跳月”活动人群与活动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调研。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一)“阿细跳月”活动的界定。
什么是“阿细跳月”?在与“阿细跳月”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对此较有代表性的解释如下:1.《路南彝族自治县志》:阿细跳月是阿细人的传统舞蹈。
阿细人能歌善舞,大都即兴而歌、和歌而舞。
大三弦舞,又叫三步乐。
跳大三弦是撒尼人借鉴“阿细跳月”发展起来的,表达欢快乐观,热情奔放,自弹自跳的民间传统集体舞蹈。
2.《云南民族体育志》:跳乐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体育活动。
3.《昆明体育志》认为:彝族跳月是在跳大三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活动,现已成为全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
“阿细跳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地区为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体现了民族的灵魂。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亟待加强。
本文以“阿细跳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为例,分析“阿细跳月”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传承保护建议前言“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最具代表性,最为著名的传统歌舞。
它对阿细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及意义。
它已成为阿细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细男女青年恋爱的桥梁,是阿细人特殊的娱乐方式。
“阿细跳月”渗透着阿细人的智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象征着阿细人民耿直热烈的气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008年“阿细跳月”被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阿细跳月”的传承与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这个民族的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是各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阿细跳月”作为阿细人的智慧和灵魂,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千百年来艰辛创造的智慧结晶,是维系民族感情的基因。
为了守住民族的灵魂,保住民族的智慧,我们应该努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一、“阿细跳月”——一个民族的灵魂阿细是云南彝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阿细人自称为“阿细泼”。
他们世代讲阿细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在彝族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
艺术方面有传统的歌舞《打歌》《阿细跳月》《撒尼大三弦舞》《烟盒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阿细支最具代表性和最为著名的传统舞蹈。
以前“阿细跳月”最重要的功能是男女相识的媒介,通过“跳月”成就了无数对姻缘。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阿细跳月”的音乐探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云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区,许多民族文化瑰宝在这里保存至今。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便是“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又名“阿细珂鼓”,是一种起源于红河州弥勒县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其音乐旋律独特、节奏欢快,能带给人们极大的愉悦感。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阿细跳月也逐渐成为了云南地区各大文艺活动的重头戏。
但是,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阿细跳月的音乐探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本文将以“阿细跳月”的音乐探究为课题,旨在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和音乐特点,全面展示阿细跳月的独特魅力。
二、选题目的:1.深入挖掘和分析弥勒县“阿细跳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探究其渊源和源流。
2.研究“阿细跳月”音乐的形式、结构、旋律等音乐特点,在探讨“阿细跳月”历史文化的同时,探究其音乐的独特之处。
3.总结“阿细跳月”的演奏特点,揭示其音乐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4.通过对“阿细跳月”音乐的探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云南地区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文章等资料,深入了解“阿细跳月”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等。
2.田野调查法:在弥勒县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民间乐器制作、演奏技巧以及保护传承情况等。
3.实践探究法:通过现场观摩和传统乐器演奏体验,深刻感受“阿细跳月”音乐的魅力,探究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四、研究内容:1.阿细跳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阿细跳月音乐的形式、结构、旋律及特点3.阿细跳月的演奏特点和表达方式4.阿细跳月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五、研究意义:1.深入挖掘和分析弥勒县“阿细跳月”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受“阿细跳月”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云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
2.研究“阿细跳月”音乐的形式、结构、旋律等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云南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
关于弥勒县阿细跳月民族风情的调查机械系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XX-20班 XXX在弥勒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上,多姿多彩的民歌像山里的泉水一样甜,绚丽浪漫的舞蹈像山里流岚一样美。
居住在西山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集体舞蹈“阿细跳月”,是出落这歌舞海洋中一枝独秀的山茶花。
它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半个多世纪以来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
对于这个舞蹈的好奇和想深入了解,我开展了这次调研,深入了解揭开了阿细跳月的神秘面纱。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1.调研的目的、意义、取样方式及具体样本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特闷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
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
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在现在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舞蹈很多,但是原汁原味来自民间的阿细跳月却是最有味道的,他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勇前进,不怕困难,让人们心中产生勇往直前,不惧怕挫折,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
阿细跳月是在弥勒火把节这天最隆重的,街头很多人们组成一只队伍,围着火把,乘着月色,欢快的跳起来。
就在这,我走向街头,走向人群,看着他们欢快的跳跃,不时问问旁边的老人,听听阿细跳月的远古传说和舞蹈的具体跳法。
2.调研过程此次调研为期两周,8月1日到2日为准备工作,内容包括上网搜集资料、购买借阅报刊、确定访问对象、准备访谈内容、了解阿细跳月的由来和特点等。
8月3日到9日,对访谈对象分情况采用电话、亲自拜访的方式。
8月10日到14日,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分析现象并完成论文。
3.调研所获资料(1)访谈记录资料这次访谈我总共访问三个年龄段的人,儿童,青年,老人将其整理如下;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
浅析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彝族阿细跳月是彝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也是彝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宣泄情感、解压减压的方式,对彝族人民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彝族阿细跳月是一种群体活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在阿细跳月的过程中,彝族人民能够共同参与共同舞蹈,忘却个人的烦忧和压力,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彝族民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减少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阿细跳月有助于释放压力,舒缓紧张情绪。
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困扰,而彝族阿细跳月就成为了他们排解压力、舒缓情绪的方式之一。
在跳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减少压力的积累,改善心理状态。
跳舞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的代谢和排毒功能,进一步改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彝族阿细跳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自我认同的方式。
阿细跳月作为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彝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通过参与阿细跳月的活动,彝族人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人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彝族阿细跳月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对美的审美体验。
阿细跳月舞蹈艺术形式独特,舞姿优美,色彩绚丽多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观赏和欣赏阿细跳月的舞蹈,可以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抽身出来,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美学的体验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心境,改善情感状态,增强心理健康。
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促进文化传承和自我认同,提供审美体验等。
我们应该重视彝族阿细跳月这一传统舞蹈形式,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
传播学视域下阿细跳月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阿细支系传统的民间舞蹈,2008年6月,阿细跳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弥勒县西山地区作为彝族阿细人的聚居地和阿细跳月的发祥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2009 年8 月,弥勒县人民政府将每年阳历的8月7——9日确定为“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
2012年8月11日至8月13日,弥勒县举办了中国·第四届彝族阿细跳月节。
今年的阿细跳月节盛况空前,社会各界反应热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五个历届新高:一是接待人数创新高;二是旅游收入创新高;三是节目数量创新高;四是社会参与度创新高;五是游客美誉度创新高。
通过这次较为成功的阿细跳月节,进一步宣传了阿西跳月和弥勒旅游,塑造了弥勒旅游形象。
此次阿细跳月节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主要归功于媒体的传播力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是无处不在了。
在阿细跳月文化传承中媒体也必将起到其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没有正确运用,有时候媒体将会是一个可怕的“杀手”。
近年来,虽然成立了阿细跳月艺术团、弥勒阿细跳月文化传播公司,投入到阿细跳月宣传的媒体不断增多,阿细跳月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目前阿细跳月的文化传承与媒体的传播之间仍存在着一些不够默契的问题:首先是对媒体传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划,媒体的引导不够;其次是没有明确的定位,需建立一个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然后是没有充分发挥媒体的强大权威宣传作用;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利用好媒体的多样性,资源选择单一化。
在当今这个新媒体时代,阿细跳月要长久地发扬光大,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如果在阿细跳月文化传承中我们能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体,相信阿细跳月的明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一、规划传播路径,加强媒体引导(一)合理规划传播路径我国应该根据阿细跳月的特点,结合现有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劣势,从整体上、专业上对阿细跳月的传承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仅是传统的地方电视台,还有省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等渠道,用最合适的传播手段来传递阿细跳月丰富的内涵,才能达到传承的最终目标。
试论阿细跳月的传承文章介绍了彝族阿细人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的渊源,分析了数千年的“阿细跳月”传承方式和现代传承方式提出了新时代“阿细跳月”保护、传承、创新的路径。
标签:阿细跳月;传承;变迁;路径传统文化是一种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然意义重大。
然而,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其中包括彝族阿细人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
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
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
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
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
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
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
节奏鲜明,情绪欢快。
又称跳乐。
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本研究团队在项目研究期间,多次全程观摩“阿细跳月节”、“阿细祭火”,并深入到阿细的故乡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凤凰村和可邑村、西一镇红万村进行调研,通过村落实地考察、村委会干部座谈、入户访谈、和毕摩访谈等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的分析,对“阿细跳月”的传承及变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传承与创新作为新时代“阿细跳月”的传承路径。
一、阿细跳月的传统传承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所谓“传承”,意味着民俗、知识和经验甚至包括历史记忆的跨世代的延展,它既指民俗或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亦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也可用来指民俗文化的传递方式。
“阿细跳月”研究综述对‚阿细跳月‛的研究,解放初期就已开始,在中央报刊、省地县报刊、广播电视上也宣传了很多。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阿细跳月‛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探索更加深入,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
研究比较有成果的,还著书立说,出了《阿细迁徙史》、《阿细指路经》、《阿细的先基》、《阿细人和阿细跳月》等多部书籍。
最可贵的是,有大批80后的年轻人加入了研究队伍。
下面,我就对学者们研究的六个问题作一综述,以供大家研究更深入更持久地进行。
一、‚阿细跳月‛的来历。
原红河州政协副主席彝族张伟在《火一样的激情》一书中,《红河日报社》记者石晓莉在《南滇彝族》2004年第二期刊登的《‚阿细跳月‛及其文化影响》的论文中,提供了五种说法:一是劳作说。
认为是阿细人在长期的‚刀耕火种‛劳动中产生了‚阿细跳月‛。
二是灭火说。
认为有一年突然降天火,阿者和阿峨率众乡亲扑灭山火,为欢庆胜利而形成了‚阿细跳月‛。
三是庆生说。
传说有一年天上出现10个太阳,晒死了‚直眼人‛一代,晒死了万物,只有古诺湟底泼、古诺湟底嫫因德好行善而躲过了劫难,繁衍出了阿细人,阿细人为庆祝新生而形成了‚阿细跳月‛。
四是崇火说。
古时候有位叫木邓的‚钻木取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阿细人年年祭火神木邓而形成了‚阿细跳月‛。
五是围猎说。
山拉和山达在围猎中被野猪咬死,为报仇,阿细人挖了许多陷阱把野猪围在陷阱中,大家拉弓劲射,射死了野猪,男人拉弓挥箭,女子拍掌欢跳,这一动作形成了以后的‚阿细跳月‛。
2002年,《中国民族报》和《今日民族》刊登了常汉林同志的论文《阿细跳月的传说》。
去年,云南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书记张庆芬同志也写了一篇论文《皮罗阁与‚阿细跳月‛》。
这两篇论文,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战争说‛。
公元736年,唐朝派内给事王承训,同南诏一道,用破剑川,逐平‚三浪‛。
并指使白蛮首领张寻求杀害越诏诏王波冲,又把张寻求杀掉,将越析诏辖地交给南诏管理。
浅析彝族阿细跳月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彝族阿细跳月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与阿细跳月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交性,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跳月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压力焦虑,提升幸福感。
阿细跳月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我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阿细跳月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传承并弘扬彝族文化。
彝族阿细跳月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人心理健康、社交性、身心健康、文化传统、自我认同感、压力焦虑缓解、积极影响、发展趋势、意义与价值。
1. 引言1.1 概述彝族阿细跳月彝族阿细跳月是彝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通常在农历十月进行。
这一活动是彝族人民在丰收后举行的一种庆祝仪式,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包括跳月、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整个过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
在彝族社会中,阿细跳月不仅是一种庆祝丰收和感谢神灵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通过参与阿细跳月活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深了彝族社区的凝聚力。
阿细跳月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彝族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遗产。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交性,促进身心健康,传承文化传统,提升自我认同感,还可以缓解压力焦虑,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彝族阿细跳月的起源彝族阿细跳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彝族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仪式。
据传,彝族阿细跳月起源于一位叫阿细的女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跳起了一种独特的舞蹈,这种舞蹈既有力量又充满柔美,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舞蹈中,阿细跳得如此投入,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吸引了天空的月光,让月光更加明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细的舞蹈被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舞蹈仪式,被彝族人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
阿细跳月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以法衣哨村调查为例摘要:自古以来,人依环境而存,环境因人造而变。
一定的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文化与环境持续存在的原因。
为适应和改造生态环境,彝族阿细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阿细跳月的发源彝族阿细人的生存环境、民风习俗存在紧密联系。
阿细跳月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壤中勃兴起来,并坚实地和那土生的土壤联系着。
关键词:阿细跳月、环境、变化1田野调查点概况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辖区面积40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苗、傣、壮等21个民族,现有人口53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2%,其中彝族(阿细、阿哲、阿乌、撒尼、大小黑彝、大小白彝)有16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仅彝族阿细人就有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
弥勒既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又是世界上唯一与“弥勒佛”同名的县,山水园林别样俊秀,人文景观瑰奇秀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古老神秘的《阿细祭火》、彝族(阿细)口传传世史诗《阿细先基》等,承载着深厚灿烂的弥勒民族文化。
弥勒县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即当地所说的西山一带是彝族阿细人的主要聚居地,同时也是阿细跳月的诞生地。
法衣哨村隶属弥勒县西三镇蚂蚁村委会,是一个拥有彝族传统文化的彝族阿细人山寨,除了阿细跳月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外,还存有刀叉舞以及村民自编的阿细山歌等。
法衣哨村地处红河州北大门,东与戈西村委会相连;南与马龙村委会相连;西与散坡村会委相连;北与大麦村委会相连。
辖区面积11.31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有耕地1,502.38亩,其中人均耕地1.90亩;有林地12,950.42亩。
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8户,人口798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地理环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奇峰异石林立,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树木繁密,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
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中缺水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喀斯特地貌致使雨水易渗入地下,地表水和地下水极为缺乏。
由于村里没有水田,村民种植的多半是旱地作物。
20世纪90年代前,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村民一直以来都严格地按照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周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们被紧紧地禁锢在土地上。
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面大,文化知识落后等突出问题。
法衣哨村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传统生态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展现出一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人和村兴的景象,被誉为“阿细文明的发祥地”,以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被列为州级“民族文化生态特色村”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县级“文明村”,成为红河州北大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阿细跳月起源的环境因素与其他阿细村寨一样,法衣哨村一直沿传着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支系阿细人最具神韵与民族风情的民间集体舞蹈。
阿细跳月在彝族阿细语里叫做“嘎斯比”也叫“阿博比”意思是“欢乐地跳”,其由来无文字可考。
关于阿细跳月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说源于劳动。
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
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
[1]法衣哨村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状况是艰苦的。
他们生活在山林里,居住的地方分三个层次,下面可耕,中间可居,上面可牧。
改革开放前,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村民们还从事着畜牧和狩猎活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狭小的可牧区域,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狩猎也不能解决生存。
然而,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也总结了规律,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阿细民间也流传有布谷鸟开始唱歌,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春不种,秋无收。
村民必须赶节令耕种,他们居住的地方土地贫瘠,就要放火烧荒,进行耕种。
据村里老人讲,他们那时能穿上最好的鞋子,是自己用橡胶订制的凉鞋。
橡胶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昂贵的奢求。
有的甚至没鞋,就穿自己编的草鞋。
下地劳动时,为保护鞋子,他们不穿鞋。
地里的火桩荆棘刺到脚底,就会不断地抬脚,形成舞蹈的基本步伐。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适应刀耕火种生活的产物。
村里以及阿细民间,更为广泛的流传来自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
唱道:远古的那一代,远古的那一年,阿细山上住着一对爱神:男的是勇敢顽强的猎人阿者。
女的是像月亮一般美丽善良的阿娥,过着蜜一样的幸福生活。
可是后来,大地连年干旱,一对饥饿的公羊竟然为了一匹枯草而大动干戈,四只猗角撞击而出的火星点燃了焦灼的大地。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阿者惦念家中织布的阿娥,于是,他心急火燎的呼唤:“阿娥——!阿娥——!”面对滚滚而来的大火,在家织布的阿娥心系在山上打猎的阿者,于是,她柔肠寸断:“阿者——!阿者——!”这些阿细的先民们,在阿者和阿娥的率领下,不断地交换着左右脚,躲闪着跳跃着身子扑打熊熊燃烧的大火。
三天三夜后,这场蔓延大地的野火终于被扑灭了。
他们就这么欢呼着,拥抱着,跳跃着,就连残肢断臂的伤者也跳起了笨拙的舞蹈。
在欢跳中,阿者偶尔弄响了背在背上的弓弦,悠悠的弓弦声十分动听,于是就引起了阿者的联想,于是就造出了最初的助跳乐器三弦。
从此之后,每当月明风清之夜,阿细人就点着燃篝火,追忆起这段感人的故事,就跳起了欢乐的“阿细跳月”。
从此,阿娥和阿者的故事就写进了阿细人的生活;阿娥和阿者的故事就写进了举世著名的《阿细的先基》。
[2]阿细婚恋自由,对象在节日跳乐或在公房里与异性对歌中物色。
每逢节日或摔跤会,男女青年成群的跳乐,双方借机选择意中人。
若双方确有心意,在跳大三弦时脚会自然而然勾起来或以目传情。
跳大三弦结束,男青年可以邀请女青年去谈情说爱。
阿细结婚很简单,不请客不送礼。
结婚这天早晨,男的扛锄头、斧子,女的带日常用的镰刀、背带、蓑衣到约定的地点相会,同到男家地里劳动。
到早饭时,男的带工具,女的背烧柴回男家认爹妈和家中亲人。
下午继续下地劳动。
第二天男的在一个小伙伴的陪同下,跟着女的到妇家认岳父岳母和家中亲属。
男的给女家挑三挑水,就和女方家一起下地劳动。
女方照样不请客送礼、不喝酒。
当晚男的一定赶回家,不许在女方家过夜,以后两人就可以在男方家共同生活。
阿细人的婚礼是那种虔诚于劳动的精神。
于是,每当阿细小伙子邀约小姑娘们“跳阿细跳月”时所唱的第一句歌声是高亢嘹亮的“阿娥——!”阿细姑娘应答小伙子们进行“阿细跳月”时所唱的第一句歌声是舒人心绪的“阿者——!”阿娥和阿者是阿细人永远的一对爱神,阿娥和阿者是阿细人的楷模!如今的阿细人,都是阿娥和阿者的一脉相传的传人,每一个阿细人都是能歌善舞的阿娥和阿者;每一个阿细人都是急公好义的阿娥和阿者!生活中阿娥阿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爱你”之意,“阿娥,阿者”正是男女双方表达的爱慕之意。
阿细跳月的产生与阿细人的历史也有传说。
传说“阿细人”是古代的“古莫”部落,曾与纳西族先民“磨蛮”部联合成立了“越析诏”。
公元736年,唐朝派内给事王承训到南诏,协助蒙舍诏“同破剑川”,“遂平三浪”后,把越析诏的辖地送给南诏管理。
从此,阿细先民成了南诏的“奴隶军”。
那时,在南诏的西北部,有一个进行畜产品和药材交易的重镇叫“铁桥”,常受吐蕃侵扰。
吐蕃占领该镇后沿山筑城,城岩相融,易守难攻。
南诏军多次攻打,都无功而返。
南诏王皮逻阁便派“奴隶军”去攻打。
“奴隶军”首领“莫拉”命大家赶来一群羊,每个羊角上都捆上火把,点燃后赶上铁桥城。
羊是喜爬悬崖的动物,加之头上燃着火,便拼命往上爬。
没一袋烟功夫,整个铁桥城和山上都燃起熊熊大火,吐蕃兵于是溃不成军。
“奴隶军”乘势攻占了铁桥城。
“奴隶军”熄灭火下山时,打闹着,嬉笑着,追逐着,明火烫伤了脚(以前阿细先民从不穿鞋都打赤脚),就换脚单跳,还高叫着“阿止,阿止,阿止吾止阿止”(意为阿哟,阿哟,阿哟依喂阿哟),一路冲下山去。
那以后,“奴隶军”常跳“打火舞”自娱自乐。
到明朝时,由于民族压迫深重,阿细人举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反抗斗争,最为壮烈的“十八寨起义”失败后,阿细人退居到了那时还是深山老林的弥勒西山。
首领阿采担起重任,带领阿细人度过艰难的岁月。
为使阿细人解脱悲哀,振作起来,阿采还叫阿细人跳“三弦舞”,后来又对“三弦舞”进行了改善。
[3]就这样,西山开始繁荣起来,阿细人也有了笑声和欢乐。
以上传说虽还不能完全囊括流传于西山区的所有传说,但却最具代表性。
从整个传说系统来看,终有一条没有变,那就是与“火”有关。
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共同记忆。
凝集着一个民族、族群的自我认同感。
透露出阿细跳月与火的关系。
火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上和艺术上的联系,将两者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则共同凝集着人类生命的情感体验。
对火的崇拜根源于彝族的自然崇拜。
彝族人崇尚火, 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 一生都与火结缘。
[4]他们认为, 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带来了熟食, 驱走了凶猛的野兽。
人们渐渐认识到火的种种好处,于是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
但由于不能对火加以很好地控制和利用, 不是火种被雨淋熄, 就是山火肆虐。
人们开始对火的功能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 对火又敬又怕, 自然想象出有一种神灵在主宰着火。
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而自然基础主要是地理环境。
没有地理环境,人不能生存,更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创造。
人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就需要适应它,这种适应就是文化创造文化适应。
这种适应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地理环境提供人类生活的生活资料,也提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人类只有在创造物质文化基础上才创造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阿细人创造的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山区人民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他们战胜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世代生活在这里,战天斗地、勇武奋发。
阿细文化消极的一面却成了自然环境致命的打击。
受山区自然环境限制,山区人们小农经济思想浓厚,视野不开阔,目光短浅,传统意识固执,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因为山地多,相互隔绝性好,各民族聚居一方,来往不方便,相互干扰少,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其文化的传统性和历史继承性表现得较为突出,这样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3阿细跳月的发展与人文因素阿细跳月是阿细文化的代表和艺术的最高形式。
阿细跳月最显著的特点是穿戴节日盛装和大三弦。
阿细男子,无论老幼,都喜欢穿“麻布褂子”,布料为阿细妇女自种、自砍、自晒、自泡、自撕皮、自纺、自织、自制的麻织衣裤,以利在山区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上行走和布满石头的红土地上劳动。
特别是小伙子,内穿一件雪白的衬衣,外套一件钉有十一排红扣的麻布褂子,加兰色青布裤子,穿白色球鞋,算是阿细人的帅哥美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