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基于中美两国数据的对比_姜瑞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0
摘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要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不仅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利率水平和相对完整的利率结构,其中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至关主要。
遗憾的是,维持银行业适当的净利差水平这一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使得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起伏不定。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给银行通过有效的风险定价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净利差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引入了计算净利差的一般方法,并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测量和讨论,进而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水平的变迁历史,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净利率水平经济周期收益率曲线目前国内对银行业净利差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多,而事实上净利差水平是决定一国金融生态的关键因素。
我们对国际银行业的净利差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北美、欧盟和东亚区域内,稳定的净利差水平十分重要,在转轨国家尤其如此。
对本土经营为主的银行而言,净利差的重要性并未随着国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同时净利差也和经济周期、融资体制安排呈相对较弱的关联关系。
相比较而言,我们惊讶地发现,在2000年之前中国银行业基本没有明显的净利差,这也许是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变动有明显的周期性,这通常和景气下滑时,净利差水平也相应收缩,银行业承担经济衰退成本密切相关。
我们的建议是,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先于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全国性的竞争格局,银行业正处于转轨进程,又面临中长期的利率风险,因此维持恰当的净利差水平,是央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应予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银行业净利差的计算方法及国际比较(一)银行业净利差的计算方法利差收入是银行业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利差的概念又可分为毛利差和净利差两种:其中毛利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
净利差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为直接法:净利差=银行利息净收入(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银行总资产。
另一种为间接法:其测算方式是这样的:用rL表示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rD表示加权平均存款年利率,假设该国银行利息类资产(总资产)和利息类负债(总存款)均为A,同时假设该国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为B。
内外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对比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内外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发现其中差异悬殊。
内资银行的盈利性收入主要是存贷款差额,外资银行则主要依靠中间业务的收入;内资银行相较外资银行来说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内外资银行都对资本有显著性体现。
说明盈利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由此指出内资银行应该在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其盈利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内资银行;外资银行;盈利能力;资本收益率一、引言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经理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剥离了大量不良资产,其经营日益规范化,盈利能力也逐步增强。
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各国一流的商业银行之间差距显著。
但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尤其是近些年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
为此,本文利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即内资银行)和在我国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银行(即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盈利模式,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二、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考察在国外已近30年了,其主要观点集中在对银行资产回报率和净利息差率等指标的考察上,而引入计量模型大约开始于1985年。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Smirlock[1]以美国27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基础,研究利润率和市场结构的关系;Berger[2] 404-431在1995年通过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和银行盈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Naceur[3] 191-200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权益资本保持高水平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Gelos[4] 05-10在2006利用拉美国家的银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高额的盈利性源自于GDP的迅速增长、息差以及资本金比例,这一发现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现状非常吻合。
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系统研究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文章首先界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接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支持。
在实证分析部分,文章构建了VAR模型,选取了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指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文章揭示了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深入探讨了这种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变化特征。
文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思路,为推动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基础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金融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风险、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等方式,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本部分将从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围绕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发展路径展开。
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融资、分散风险、传递信息和监督企业等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则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
金融天地关于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王晓晔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研究其原因有助于五大行不断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良贷款率对其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其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贷款质量、不断发展中间业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9-0249-02一、前言多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中五大行更是因其良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一直拥有较高的经营效益。
但是近年来,各种金融机构的纷纷涌现和不断壮大对我国商业银行垄断地位造成一定影响。
而且,五大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渠道拓宽等方面动力较低,经营模式较为守旧,也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研究五大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其不断进取,取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本文将通过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研究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和持续的探索。
彭明雪和丁振辉(2016)认为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大幅度下降,甚至很多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已经降至个位数之下,情况不容乐观。
其中,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域的盈利水平也有差别。
金晓彤和刘宏(2009)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四大行。
但是四大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国家注资及股改上市等系列改革之后,盈利能力也获得大幅提高。
在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主要分为内、外因素两个大类进行研究。
实证分析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摘要利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将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得到体现,各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关理论也将越来越完善。
本文将主要运用图表分析、理论分析说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通过利率的年度调节幅度、利率每年调节的次数与GDP增长率、股票指数波动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比上年增长率三个不同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说明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
2.从年度数据来看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与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难以剔除其他的影响因素。
3.我国的资本市场依然不成熟,利率不够市场化,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和理论存在一定的背离。
4.研究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难度,确定研究的时间范围(短期或长期)、剔除其他因素、利率影响经济的途径(如新增贷款)都十分重要。
关键字利率调节频率、利率调节幅度、GDP增长率、股票指数波动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实证分析、理论分析、折线图、调控手段。
利率调节对GDP的影响这里选取的是1991-2011的数据,其中利率是一年期存款利率,数据均来自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1.从简单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利率的调整幅度与GDP的增长率存在正向关系。
即随着利率的调节幅度的升高,GDP的增长率也升高,而且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2.同时这里可以发现在2000-2006这几年内利率调节的幅度相对很小,而且次数相对较少,而这一阶段的GDP呈现出平稳的增长率上升趋势。
对这些现象,可以参考西方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
IS-LM模型提供了一个能用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可用来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原理。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因而这个模型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孙建波摘要:经济全球化加快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本文选取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2005 年至2012 年数据为样本,利用多元回归法探寻影响我国中国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并从中找寻提升中国银行盈利能力的途径,以增强中国银行的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一、引言2001 年12 月11 日,我国正式成为WTO 的成员。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必须能够符合国际化标准。
与国外其他顶尖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足,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技术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银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伴随着外国银行的入驻中国市场,银行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和金融人才流入外国企业,对中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银行竞争力的本质是银行能够持续良好发展的能力,而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就是盈利能力。
这些现实的因素迫使中国商业银行对目前盈利模式进行创新。
如何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怎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是一个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有理论价值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的研究,寻求影响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从而帮助中国银行从一个更贴近市场实际的角度来度量自己的实力,找出制约其盈利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提高盈利能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也是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二、文献综述很过学者关注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因素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重于研究其市场结构方面,尤其是关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并逐步增加对其他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领域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erger, Angbazo 以及Demirguc-Kunt&Huizinga 等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中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研究作者:侯晓宇朱文莉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07期【摘要】我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中美两国20家商业银行为样本,以其2011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对中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高于美国商业银行的结论,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保持可持续盈利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研究一、引言我国银监会在2012年2月份发布的《2011年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中显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6 808.49亿元,银行业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最赚钱的行业。
而银行的高利润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一时间“银行暴利”、“银行垄断”成为热点话题和公众的普遍认知。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美国的银行相比究竟处于何种水平,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否存在异常?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通过中美商业银行的对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判断与分析,并提出保持可持续盈利能力的相关建议。
二、中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比分析(一)样本与指标选取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可以使分析结果更直观。
本文共选取20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其中我国的上市商业银行16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美国商业银行4家,分别是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
为了全面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了10个指标:净利润(X1)、利息净收入(X2)、营业收入(X3)、资产收益率(X4)、净资产收益率(X5)、净息差(X6)、核心资本充足率(X7)、营业收入净利率(X8)、基本每股收益(X9)、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X10)。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190009021 引言国外大多数早期的研究是基于SCP范式,也就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并着重研究银行的盈利能力。
后来,由于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争论,催生出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Smirlock发现了银行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正相关性,银行业务集中度与利润的非相关性,银行业务集中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的负相关系。
John Goddard运用欧洲6个国家1992-1998年的银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欧洲地区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结果表明如果一个银行当年出现了不正常的利润,那么次年的预期利润也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这种非正常利润。
文中还比较了不同国家的银行效率与竞争关系。
Abuzar探讨了苏丹伊斯兰银行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只有内部因素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如ROA,ROE,MARG。
成本、流动性、银行规模等对盈利能力有积极且重大的影响。
然而,外部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伊斯兰银行的影响非常小。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利用DEA方法评估商业银行的绩效问题。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是注重DEA方法的运用。
魏煜、王丽运用DEA方法,比较了我国商业银行1997年的效率情况,并将效率分解成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作者还将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对比,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改进效率的意见与措施。
第二类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
屈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使用1999年至xx年期间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将银行分成两大类,采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检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盈利性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