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地市总人口数
- 格式:xls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延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延安信息网2011-5-13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区)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 218700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559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1068 人,增长 6.38%。
年平均增长率为 0.62%。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646054户,家庭户人口为 20306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6人减少0.52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1149068人,占52.54% ;女性人口为1037941人,占47.4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0.09上升为 110.71。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 367783人,占16.82%;15-64岁人口为 1679704人,占 7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39522人,占 6.3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12.0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1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1879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2275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9646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3830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677人上升为859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10606人上升为1475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 27397人上升为3641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 38574人下降为29186人。
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检验与评价分析●王文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已基本结束,陕西省也和全国各兄弟省市一样,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出版了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标志着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已顺利完成各项调查任务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对数据质量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我个人对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接触和了解,并通过有关检验指标的计算,我认为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是可靠的.一,关于人口的检验与评价1.抽样调查验证总人口漏登率为1.94%,实际登~3536.51人,减去据此计算的漏登人数,实际人数应为3605万是可信的,相对来说,数据质量较高.这个数字可以被认可,(1)是因为它在国际会议的误差范围之内.国际上普遍认为,普遍登记的误差率在2%以下质量较高,在2%一5%可以接受,如果超过5%,数据质量就比较低.(2)1.94%的来源是可信的.这个数据是根据省普查办6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对全省34个县,市,区抽样调查所得的真实结果和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得出的,普查重登人口0.69%,漏登人口2.63%,两者相抵为1.94%.2.与户籍管理的数据比较,计算所得的总人口数3605万与户口整理结果相差不超过0.1%,说明总人口数也是可信的.3.根据四普,五普两次人口普查间存活率,结合多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如果以2000.7.1为标准时间的话,总人口数西省10岁以上人口年龄数据质量是可靠的.玛叶指数,又称为迈耶指数.它首先假设再一个不存在任何数字偏好的人口中,以0-9中任一位数字结尾的年龄的人口数,应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差数的绝对值之和,称为玛叶指数.当玛叶指数小于5,可以认为数据质量比较好,5—10之间是可以接受的,大于10则认为不能接受.陕西省"五普"玛叶指数为3.445,说明10岁以上人口年龄数据质量是比较可靠的.表12000年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玛叶指数计算表尾数年龄人口之和给定权数混合人口与1o的尾数10—89岁绝对数百分比(人)韦伯指数权数1权数2差额绝对值(人)分布***********.09081102731067410.3265890.32658 131****9103.91729188802887.1389292.861071 23264411106.7889382716343910.2709170.270917 33140650102.740347264208609.9901370.00986j 4310l149101.4481562718277510.2782280.27822E 5299692398.03856652724284210.3009410.300941 6300490298.29957742806459810.6116590.61165S 7297823597.42722832863360010.8268080.82680~ 8292522095.6929392286395O010.8290390.829039 9249308881.55657101249308809.4267520.573248 合计305688l730568822644694561O06.88836~为3599.1万人,再加上四万净增人口(以99年为基数),总人口数只能小于3605.77万人,所以这次人口普查数3605万也是可信的.二,关于年龄,性别数据的检验与评价年龄,性别是最基本的人口数据,是刻画人口结构最重要的标志,是构成其它人口普查的基础,它的可信度直接影响各种特征分组的数据质量,因此,对年龄人口的检验就非常重要.1.玛叶指数检验(MyerSIndex)说明陕2.韦拍指数(Wnipp'Sindex)检验,说明陕西省10—89岁之问的人口年龄数据质量也是可信的.韦伯指数又译为惠普尔指数,是用来度量年龄是否有堆积现象的一个指标,其方法是将10—89岁之间,以0—9结尾的人口数之和作为分子,将该年龄段的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作为分母,再乘以100.如果韦伯指数小于100,为"质量好",大于130为"不能接受",100与130之间为"可以接受".总第川期数据质量的检验与评价分析蚤毒纂-.1旋人套表22000年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韦伯指数计算尾数年龄人口之和尾数10—89岁(人)韦伯指数***********.0908131****9103.917023264411106.?88933140650102.740343101149101.44815299692398.038566300490298.299577297823597.427228292522O95.692939249308881.55657计算结果如表,陕西省五普人口以…0'结尾的韦伯指数为114.9,以"5"结尾的韦伯指数为98.04,总平均为99.99,说明五普人口年龄以…0'结尾的人口数据存在堆积现象,但仍是可以接受的,以其他数字结尾的人口数据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堆积现象,因此,总上看来,陕西省五普人口的年龄数质量的可信的.3.存活率指数检验说明分年龄别数据与1990年普查数据有很强的一致性.存活率是指2000年人口普查的10岁以上各年龄别人口存活数与1990年人口普查10岁以上分年龄别人口数之比,在人口流动性不大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应该有很强的一致性,即10年间各年龄的存活率应严格小于1并全平稳无剧烈波动,否则,便可解释为两次普查中某一次年龄有误登.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除1990年0—9岁N2ooo年10—19岁的人口存活率比较高,有6个大于1的年龄,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种可能,存活率大于1的年龄,这种情况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1990年这个年龄人口有漏报现象,另一种是这6个年龄在十年时间迁入量比较大.第二阶段是1990年10-19岁到2000年20-29岁的人口,个别年龄的留存率偏低,23岁的女性和23,25,26,27这四个年龄的男性存活率均低于90%,主要原因是2000年年龄状况不包括现役军人,加之这部分人文化素质高,年轻有为,和充沛,流动性强,外出人口多,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其存活率稍地其他年龄.第三阶段是1990年20-累计和.用生命表推出的"标准"性别比与实际数据分布曲线相比较,可以发现某年龄组性别比值出现的异常情况.相继组性别比例之差=x岁组性别比例一(x一1)岁组性比例x岁龇例灿.x岁年龄比:——————r_—————一×100÷(X一1)岁人口数+1(X+I)岁人口数联合国综合指数=3相继组性别之差之均值+男性年龄比例差之均值+女性年龄比例差之均值联合国综合指数的评价标准为:小于20时为准确,在20到40之间为不准确,大于40位极不标准,当指数大于60时,必须对数据进行调整后才能使用.对陕西省2000年五普数据进行计算:联合国综合指数=3x4.16+8.16+9.04=29.68在20到40之间,数据虽不够准确,但是可以接受的,全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联合国综合指数为36.3,说明第五次比第三次的数据准确度提高了.表32000年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联合国综合指数计算表普查人数(人)性别比分析年龄分析(男)年龄分析(女)年龄男性女性性比例相继组年龄比与1oo年龄比与1oo人口人口之差之差之差.一4岁12933661O25127126.174—9岁16371081397275117.16—9.o196.13—3.8794.27—5.731o一14岁211273319393321O8.948.22131.0531.05136.2336.23 15—19岁158715014499571O9.46o.5294.45—5.5593.27—6.732o一24岁12481531169772106.7—2.7677.91—22.0978.09—21.91 25—29岁16169561545948104.59—2.11107.757.75109.849.84 30—34岁17532681645072106.581.99】o9.519.51109.129.12 35—39岁15849271469145107.881.31o2.162.161o1.971.97 40—44岁13495731236384109.151.2795.75—4.2593.58—6.42 45—49岁123409111731451O5.2—3.95109.319.13112.2412.245O一54岁9084488541271o6.361.1693.o9—6.9191.74—8.26 55—59岁71770768887o104.19—2.1793.67—6.3394.47—5.53 60—64岁6239196042891O3.25一o.94104.824.821o5.665.66'65—69岁472741455020103.89一o.641o1.771.771o1.851.857O一74岁3051o1289214105.491.691.44—8.5687.6412.36 75—79岁19461320498294.94—1o.5599.29一o.71103.963.968o一84岁8688910512482.65—12.2977.85—22.1585.17—14.83 85+岁285974187968.28—14.37绝对值总和74.85146.79162.64平均值4.168.169.0445岁到2000年30—55岁,个别年龄存活率过高超过了1,主要是因为1990年20—45岁的现役军人转业回乡;第四阶段是个55以上人口,其存活率随着年龄的递增平稳下降.从总的看这部分人的存活率是比较正常的.4.联合国综合指数说明数据质量是可以接受的,准确度有所提高.联合国综合指数是联合国秘书处建立的一种检验人口年龄和性别数据准确性程度的方法,该指数适用于5岁分组的方法,性别比的综合指标为各年龄组性别比与100之差的绝对值18总第111期三,结论通过对总人口,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检验和评价,表明我省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人口的自然构成和特征构成是准确的,能够真实反映人口发展的特点.自然科学是最讲究精确的,但是,任何测量都不可能达到绝对没有误差,或者说,过度精确反而虚假.从总人口完整性上看,普查误差的重登,漏登相抵,人口漏报率为1.94%是可信的.总之,2000年的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普查,这次普查取得的丰富资料,可以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之一,位于华北地区西北边缘,素有“关中之地”之称。
陕西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了解陕西省人口数据和变化趋势,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规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陕西省人口的总体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性别比例、流动情况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旨在为陕西省人口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陕西省人口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陕西省人口的发展趋势,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也能够为陕西省的人口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指导未来的人口规划和发展方向。
【2000字】1.2 研究目的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旨在深入了解陕西省的人口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陕西省人口的总体情况、年龄结构分布、性别比例、流动情况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旨在揭示陕西省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理解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包括总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基本情况;2. 分析陕西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探讨老龄化问题及其影响;3. 研究陕西省人口的性别比例情况,探讨性别比例失调问题;4. 探讨陕西省人口流动情况,包括城乡人口流动、跨省流动等情况;5. 分析陕西省的人口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探讨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陕西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预测。
2. 正文2.1 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人口数量庞大。
截至最近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人口总数约为4000万人,为全国第22位。
在人口密度方面,陕西省为全国第26位,人口密度较高。
陕西省人口总体情况中,农村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60%,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
本文引自/zwgk/content/content_zwzy1570421_1.htm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西安是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各地市的门户和交通枢纽。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未来五年内,西安一日交通圈覆盖范围将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辐射人口由现在的6亿扩大到12亿以上。
陕西投资环境介绍陕西简称"秦",地处中国内陆的中心位置,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90万。
设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市、区)。
从北至南,依次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省会西安,古称长安,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
陕西能源资源富集,全省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超过42万亿元,据全国之首。
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已成为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能源接续地。
陕西科教实力雄厚,科研院所众多,高校林立,现有科研院所1076个,普通高校98所,在校生约120万人。
陕西产业基础良好,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旅游文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陕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铁路运营里程496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83公里,居西部第一。
随着西北地区最大国际枢纽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完工和西安地铁二号线的开通运营,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2年度陕西省GDP14451亿元,跃居全国第16位,人均GDP6110美元,跃居全国第14位,陕西省从欠发达省份阔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目前国家正在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省际合作迅速增长,世界500强已有80家在陕设立130家企业或分支机构,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来陕投资兴业。
古老的陕西充满魅力,开放的陕西充满商机。
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关注这方热土,投资这片沃土。
西北地区省市区/县常住人口宁夏银川市永宁县20宁夏银川市贺兰县18宁夏银川市灵武市24宁夏银川市西夏区33宁夏银川市金凤区12宁夏银川市兴庆区42宁夏石嘴山大武区29宁夏石嘴山惠农区23宁夏石嘴山平罗区35宁夏吴忠市同心县38宁夏吴忠市利通区30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12宁夏吴忠市盐池县25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26宁夏固原市彭阳县26宁夏固原市泾源县12宁夏固原市隆德县25宁夏固原市原州区41宁夏固原市西吉县35宁夏中卫市中宁县41宁夏中卫市海原县38宁夏中卫市沙头坡县35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9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33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4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17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39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73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66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15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子山区5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5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1新疆吐鲁番吐鲁番市28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11新疆吐鲁番鄯善县23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40新疆哈密地区里坤哈萨克自治11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22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54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23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46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6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17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20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20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4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5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47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37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29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62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37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21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14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3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39新疆喀什地区库尔干塔吉克自3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43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17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21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24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21吉木萨尔县11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7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尔塔拉蒙古自治博乐市27阿拉山口市1新疆尔塔拉蒙古自治新疆尔塔拉蒙古自治精河县15新疆尔塔拉蒙古自治温泉县8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库尔勒市60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铁门关市20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轮台县10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尉犁县11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若羌县3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且末县6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和静县18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和硕县7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博湖县6焉耆回族自治县12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新疆勒苏柯尔克孜自阿图什市25新疆勒苏柯尔克孜自阿克陶县20新疆勒苏柯尔克孜自阿合奇县4新疆勒苏柯尔克孜自乌恰县6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奎屯市32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58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42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布查尔锡伯自治18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34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20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32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16特克斯县18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20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17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22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15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46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9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7布克赛尔蒙古自治6新疆塔城地区新疆阿泰勒地区阿泰勒市17新疆阿泰勒地区布尔津县7新疆阿泰勒地区哈巴河县9新疆阿泰勒地区富蕴县10新疆阿泰勒地区清河县6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32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27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50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26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23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15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25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3青海西宁市城中区30青海西宁市城北区22青海西宁市城东区35青海西宁市城西区23青海西宁市通回族土族自治41青海西宁市湟中县51青海西宁市湟源县15青海海东市乐都县26青海海东市平安县10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21青海海东市和回族土族自治35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36青海海东市循环撒拉族自治县13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3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5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14门源回族自治县15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8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5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库泽县6河南蒙古自治县3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5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2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2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4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2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2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8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4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4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3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7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2德令哈市7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格尔木市30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乌兰县4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都兰县5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天峻县5陕西西安市高陵县33陕西西安市蓝田县63陕西西安市户 县56陕西西安市周至县56陕西西安市长安区103陕西西安市新城区64陕西西安市阎良区25陕西西安市灞桥区55陕西西安市未央区61陕西西安市雁塔区112陕西西安市莲湖区64陕西西安市碑林区83陕西铜川市宜君县10陕西铜川市耀州区31陕西铜川市王益区21陕西铜川市印台区22陕西宝鸡市岐山县46陕西宝鸡市凤翔县49陕西宝鸡市陇 县25陕西宝鸡市太白县6陕西宝鸡市麟游县10陕西宝鸡市扶风县42陕西宝鸡市千阳县13陕西宝鸡市眉 县30陕西宝鸡市凤 县11陕西咸阳市兴平市57陕西咸阳市礼泉县46陕西咸阳市泾阳县50陕西咸阳市永寿县19陕西咸阳市三原县40陕西咸阳市彬 县33陕西咸阳市旬邑县27陕西咸阳市长武县17陕西咸阳市乾 县56陕西咸阳市武功县41陕西咸阳市淳化县20陕西渭南市乾城市40陕西渭南市华阴市26陕西渭南市蒲城县75陕西渭南市潼关县16陕西渭南市白水县28陕西渭南市澄城县39陕西渭南市华 县33陕西渭南市合阳县44陕西渭南市富平县75陕西渭南市 大荔县70陕西延安市瓦窑堡市2陕西延安市安塞县18陕西延安市洛川县23陕西延安市黄陵县13陕西延安市延川县17陕西延安市富 县15陕西延安市延长县13陕西延安市甘泉县8陕西延安市宜川县12陕西延安市志丹县16陕西延安市子长县24陕西延安市宝塔区40陕西延安市黄龙县5陕西延安市吴起县15陕西汉中市留坝县5陕西汉中市镇巴县25陕西汉中市城固县47陕西汉中市南郑县48陕西汉中市洋 县39陕西汉中市宁强县31陕西汉中市佛坪县3陕西汉中市勉 县39陕西汉中市西乡县35陕西汉中市率阳县21陕西榆林市清涧县13陕西榆林市绥德县30陕西榆林市神木县46陕西榆林市佳 县21陕西榆林市府谷县27陕西榆林市子洲县18陕西榆林市靖边县36陕西榆林市横山县29陕西榆林市米脂县16陕西榆林市吴堡县8陕西榆林市定边县32陕西安康市紫阳县29陕西安康市岚皋县16陕西安康市旬阳县43陕西安康市镇平县6陕西安康市平利县20陕西安康市石泉县18陕西安康市宁陕县8陕西安康市白河县17陕西安康市汉阴县25陕西商洛市镇安县28陕西商洛市山阳县47陕西商洛市洛南县45陕西商洛市商南县23陕西商洛市丹凤县30陕西商洛市柞水县16甘肃兰州市城关区130甘肃兰州市七里河群区56甘肃兰州市西固区37甘肃兰州市安宁区28甘肃兰州市红古区85甘肃兰州市永登县43甘肃兰州市皋兰县14甘肃兰州市榆中县45甘肃嘉峪关市嘉峪关市24甘肃金昌市金川区47甘肃金昌市永昌区23甘肃白银市白银区30甘肃白银市平川区20甘肃白银市靖远县46甘肃白银市会宁县55甘肃白银市景泰县23甘肃天水市泰州区65甘肃天水市麦积区56甘肃天水市清水县27甘肃天水市泰安县53甘肃天水市甘谷县57甘肃天水市武山县44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29甘肃天水市凉州区102甘肃天水市民勒县24甘肃天水市古浪县40甘肃天水市天柱县18甘肃张掖市甘州区52甘肃张掖市肃南县4甘肃张掖市民乐县23甘肃张掖市临泽县14甘肃张掖市高台县16甘肃张掖市山丹县51甘肃平凉市崆峒区28甘肃平凉市泾川县18甘肃平凉市灵台县10甘肃平凉市崇信县19甘肃平凉市华亭县39甘肃平凉市庄浪县43甘肃平凉市静宁县44甘肃酒泉市肃州区15甘肃酒泉市金塔县15甘肃酒泉市瓜州县2甘肃酒泉市肃北县1甘肃酒泉市阿克塞县16甘肃酒泉市玉门市19甘肃酒泉市敦煌市38甘肃庆阳市西峰区26甘肃庆阳市庆城县30甘肃庆阳市环 县12甘肃庆阳市华池县14甘肃庆阳市合水县15甘肃庆阳市正宁县18甘肃庆阳市宁 县41甘肃庆阳市镇原县42甘肃定西市安定区42甘肃定西市通渭县36甘肃定西市陇西县46甘肃定西市渭源县32甘肃定西市临洮县51甘肃定西市漳 县20甘肃定西市岷 县45甘肃陇南市武都区56甘肃陇南市成 县25甘肃陇南市文 县22甘肃陇南市宕昌县28甘肃陇南市康 县18甘肃陇南市西和县40甘肃陇南市礼 县46甘肃陇南市徽 县22甘肃陇南市两当县5甘肃临夏州临夏市27甘肃临夏州临夏县33甘肃临夏州康乐县23甘肃临夏州永靖县18甘肃临夏州广河县23甘肃临夏州和政县19甘肃临夏州东乡县28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24甘肃甘南州合作市9甘肃甘南州临潭县14甘肃甘南州卓尼县10甘肃甘南州舟曲县13甘肃甘南州迭部县5甘肃甘南州玛曲县5甘肃甘南州碌曲县4甘肃甘南州夏河县9。
陕西省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人口稠密的省份,下面对陕西省人口数据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
一、人口总量2020年,陕西省总人口为38,107,187人,其中男性为19,563,436人,女性为18,543,751人。
总人口数量在2015年之后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陕西省的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死亡率逐年上升。
二、城乡人口比例陕西省城乡人口比例为43.7:56.3,在全国排名第20位。
城市人口为16,824,905人,占总人口的44.15%,农村人口为21,282,282人,占总人口的55.85%。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占比逐渐上升,而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三、人口密度陕西省的人口密度为225人/平方千米,在全国排名第21位。
其中,城市人口密度为959人/平方千米,而农村人口密度为125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显示,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化水平。
四、年龄结构五、性别比例陕西省男女比例为105.4:100,在全国排名第17位。
这个比例表明,在陕西省的人口结构中,男性比女性稍微多一些。
六、民族结构陕西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09%,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91%。
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
七、出生率和死亡率陕西省的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陕西省的人口总量在逐渐缩小。
2020年,陕西省出生率为9.40‰,死亡率为7.98‰。
综上所述,陕西省的人口总量在逐年下降,城市人口占比逐渐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平衡,老年化趋势明显,男性比女性稍微多一些,汉族占绝大多数。
同时,陕西省的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死亡率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陕西省的人口总量在逐渐缩小。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人口总量和密度各省级行政区土地面积、人口总量和密度这里面香港和澳门的实际面积没有这么大,因为香港和澳门准国级的行政级别所以港澳有专属自己的海洋区域,这和其他沿海地区是不一样的,其他沿海地区只是陆地面积,所以港澳的实际陆地面积要比上面的数据小得多香港陆地面积是1200平方公里左右,而澳门只有32平方公里各地人口密度澳门16743 香港6381 上海2157 天津986 北京917 江苏743 台湾618河南590 广东525 山东589 安徽437 四川179 浙江496 河北365 重庆361 湖北326 湖南321 广西208 江西258 福建294 辽宁290 海南244 贵州225 山西216 陕西182 吉林144 云南112 宁夏89 黑龙江80 甘肃57 内蒙古21 新疆12 青海7 西藏2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港澳台面积人口二,中国各省面积排名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公里)面积排名前名为:(以下数据都是约等于)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万平方千米)2: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万平方千米)3: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0万平方千米)4:青海省面积72万平方千米5:四川省面积48万平方千米人口8437万(居全国第3位)6:黑龙江省面积46万平方千米7:甘肃省面积39万平方千米8:云南省面积38万平方千米注:前三名的面积加起来大约40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有半个中国陆地面积35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才有排名(相当于两个广东)行政区划1、北京市辖区16 区2县人口1128万面积1.68万平方千米2、天津市辖区13 区5县人口924万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3、河北地级市11 市辖区36 县级市22 县108 自治县6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6744万4、山西地区 1 地级市10 市辖区22 县级市12 县85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口3297万5、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7 盟5 市辖区19 县级市13 县17 旗49 自治旗3面积11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2376万6、辽宁省(辽)总计:地级市14 市辖区56 县级市17 县19 自治县8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238万7、吉林省(吉)总计:地级市8 自治州1 市辖区19 县级市2 0 县18 自治县3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728万8、黑龙江省(黑)总计:地级市12 地区1 市辖区64 县级市19 县46 自治县1面积4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689万9、上海市(沪)总计:市辖16区1 县面积6340.5平方千米人口1674万10、江苏省(苏)总计:地级市13 市辖区52 县级市27 县27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7438万11、浙江省(浙)总计:地级市11 市辖区30 县级市22 县35 自治县1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677万12、安徽省(皖)总计:地级市17 市辖区44 县级市5 县56 面积13万多平方千米人口5986万13、福建省(闽)总计:地级市9 市辖区27 县级市14 县45 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471万14、江西省(赣)总计:地级市11 市辖区19 县级市10 县70 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140万15、山东省(鲁)总计:地级市17 市辖区48 县级市31 县60 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079万16、河南省(豫)总计:地级市17 市辖区48 县级市21 县89 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万17、湖北省(鄂)总计:地级市12 自治州1 市辖区38 县级市24 县37 自治县2 林区1 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028万18、湖南省(湘)总计:地级市13 自治州1 市辖区34 县级市16 县65 自治县7 面积2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440万19、广东省(粤)总计:地级市21 市辖区49 县级市30 县42 自治县3 面积18万多平方千人口8642万20、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总计:地级市13 地区1 市辖区31 县级市7 县58 自治县12 面积23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489万21、海南省(琼)总计:地级市2 市辖区4 县级市6 县4 自治县6 面积3.4万多平方千米人口787万22、重庆市(渝)总计:市辖区15 县级市4 县17 自治县4 面积8.23万平方千米人口3090万23、四川省(川)总计:地级市18 自治州3 市辖区42 县级市14 县121 自治县3 面积约48万平方千米人口8329万24、贵州省(黔、贵)总计:地级市4 地区2 自治州3 市辖区9 县级市9 县56 自治县11 特区2 面积1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525万25、云南省(滇、云)总计:地级市5 地区3 自治州8 市辖区9 县级市10 县80 自治县29 面积38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 288万26、西藏自治区(藏)总计:地级市1 地区6 市辖区1 县级市1 县71 面积12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62万27、陕西省(陕、秦)总计:地级市10 市辖区23 县级市3 县83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605万28、甘肃省(甘、陇)总计:地级市10 地区2 自治州2 市辖区15 县级市4 县60 自治县7 面积3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562万29、青海省(青)总计:地级市1 地区1 自治州6 市辖区4 县级市2 县30 自治县7 面积72万多平方千米人口518万30、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总计:地级市4 市辖区8 县级市2 县14 面积6.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562万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总计:地级市2 地区7 自治州5 市辖区11 县级市20 县62 自治县6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1 925万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面积1100平方千米,人口673万。
陕西省所有区县数据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陕西省在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了独特的区县数据。
这些数据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陕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
本文旨在概述陕西省所有区县的数据,以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这个省份的发展动态。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陕西省的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全省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表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其中,西安市的未央区和雁塔区表现尤为突出,连续几年位列全省GDP排行榜的前列。
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的各区县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其中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全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些区县,如铜川市耀州区等较为明显。
然而,随着社会福利制度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全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逐渐减缓。
陕西省的教育资源丰富,全省共有各类高校近百所,其中以西安市内的几所"211"和"985"高校最为知名。
陕西还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全省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西安的雁塔区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地,都是陕西历史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陕西省所有区县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其发展状况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仍存在一些挑战,如经济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但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首府为西安市。
该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临山西省、河南省,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南接湖北省,西连甘肃省。
陕西省共有60个区县,其中西安市有11个区县,咸阳市有2个区县,渭南市有2个区县,延安市有2个区县,榆林市有6个区县,汉中市有4个区县,安康市有3个区县,商洛市有3个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