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1统收统支
- 格式:ppt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中国自建国初期,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财政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统收统支,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模式,自80年代始权力开始下放,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更加明确,而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以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为起点,政府的财政思想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以下笔者就中国经济转制后的财政对于经济稳定的影响作简单描述。
从中国诸次财政政策的转向来看,财政似乎起到的都是反周期调节的作用,国内经济过热,财政政策就从紧,国内经济过冷,财政政策就扩张,以此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出台虽然能让经济稳定,但是政策出台的代价太大。
93至97年,我国应对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胀,实施从紧财政政策为经济降温,但到了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政策突然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从98年到2004年长达六年的扩张,换来的是什么?低效率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于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政府投资对于民间投资的挤占等等。
03到04年的经济也出现了过热的苗头,通货膨胀逐渐显露,使得政府在2005年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随后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到了2008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了实现“保八”的目标,又开始新一轮的扩张型财政政策,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保证了2009年9.1%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政府又得头疼,故在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了2011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一直以来的财政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大部分都是在起着稳定当前的经济形势,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远见。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层含义,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似乎都可以解决,譬如增大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财政政策可以加大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力度(如今年9月份各地纷纷启用价格调节基金,稳定物价);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关税水平和政府外购等调节国际收支。
我国财政分配方式的发展历程——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视角黄彦琳【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筹集和供应社会资金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财政方式,一种是信贷方式.基于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文章从马克思财政思想的角度,对我国建国以后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分析,将建国以来的分配方式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方式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信贷分配方式占主导地位;21世纪以后,财政分配的信贷化和信贷分配的财政化.我国建国后的分配方式变迁总体来说是信贷分配和财政分配交叉进行,根据不同的发展背景,不同分配方式占主导地位,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式则更多地偏重于信贷分配和财政分配互为补充的综合性市场化方式.文章最后得出了现实意义的分配方式变迁研究结论.【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财政分配;信贷分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者】黄彦琳【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2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重点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间关系,这四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而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密闭的循环网。
这一理论对我国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其中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分配模式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的方式决定分配的方式,生产条件的分配在任何时候都决定着产品的分配。
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指出:生产要素即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的分配,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关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分配关系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如图1所示。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品分配,在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节新中国建立后的财政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后,36年来,在财政管理体制上,中央对地方有时强调高度集中多一些,有时强调分散多一些,总的趋势是由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发展。
一、统收统支1950年3月,政务院为了平衡全国财政收支,稳定市场和物价,安定人民生活,保证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颁发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把财政管理的权限集中于中央。
“一切财政收支项目(包括缴拨程序),税收制度,供给标准,都由中央统一制定。
全国各地所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以外,全部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调度使用。
”“为保证军队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开支及恢复人民经济所必需投资,对军队及地方经费的现金支付,按实有人数和供给标准根据全国概算所列的现金部分,按月按季批准各部队、各部门的预算,按期供给支出。
其支出原则是:先前方、后后方,先部队、后地方,对地方经费的支付,在供给标准应发的经费中扣除其他地方税收及企业收入的部分。
对国营企业的投资,文教社会事业费的支付,依照全国概算及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的各项支给。
”黑龙江省的财政收入,除少数零星收入抵做地方开支外,一律上缴中央金库。
财政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的支出,由财政部统筹安排,逐级拨付。
市、县的财政支出。
按人员、马匹、车辆编制和供给标准,核实开支单据,按实由省核销。
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时间比较短,但对统一全国财经制度,稳定市场、稳定物价、保证战争供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分级管理1951年3月,随着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政务院做出了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决定,把国家财政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
黑龙江省根据政务院的规定,属于省的财政收入有3部分:1.固定收入,有屠宰税、契税、房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以及地方国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2.比例留成收入,有货物税、工商税(包括营业税、所得税、临时商业税、摊贩税)、印花税、交易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烟酒专卖利润收入等。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六十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经历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的艰辛历程,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变。
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核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谱写了经济体制改革中最为华彩的一章,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克难,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回顾财政体制改革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总结财政体制改革六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财政体制改革六十年的基本历程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演变是理解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与动力的重要背景和条件。
归纳起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历程。
(一)新中国前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统收统支”为基本特征的财政体制(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财政体制主要采用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为了调动地方积极性,也进行了适度分权、分级管理方面的探索,但总体上仍呈现变动频繁、集分交替的特征,集中财力办大事、平衡财政收支仍是当时财政体制的最主要出发点与立足点。
年,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困难,财政收入分散情况也比较严重,中央财政背负着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
据统计,1949年财政收入只相当于303亿斤小米,而赤字却达264亿斤小米;1949年底,全国十三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比1948年底上涨50余倍。
因此,中央政府迫切需要统一财政管理,1950年3月中央作出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将财政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一切财政收支项目、收支程序、税收制度、供给标准以及人员编制等都由中央制定,全国总预算与决算要由中央政府批转执行;在财政体制上,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国家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收入,一切支出皆由中央拨付。
中国转型过程中财政分权的特征事实:历程与评价王守坤(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330013)内容提要:无论是财政承包制阶段还是分税制阶段,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的主轴都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改革。
通过将中国分权体制的变革历程与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相对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承包制在边际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模拟出了类似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机制。
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划分等财政问题上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两个比重”的下降。
而分税制则确立了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税收分成方案,改变了承包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局面,从而充当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重塑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与利益分享格局的关键制度安排。
关键词:经济转型财政分权财政承包制分税制财政能力一、引言从1949年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中国的财政收支管理制度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在中央政府对政府间关系形式具有主导权威的前提下,这期间财政管理体制虽多有变动,但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以支定收、一年一变”的统收统支办法,即地方预算支出指标每年统一由中央政府安排,并在相应的“条条”部门管理下进行核定,收入指标每年根据支出需要由中央划定,然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
①在这种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下,不管通过地方组织的收支占国家财政收支比重有多大,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充当了中央政府拨付款的代理机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虽然可以有效地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集中和配置所需的资金,但是计划体制本身无法克服的信息和激励问题使得生产效率日益低下。
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建设投入都由财政负担的情况下,这将使得中央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巨大的财政压力最终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但是,由于在意识形态上,计划经济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中央政府不可能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来减轻财政压力。
而且由于知识局限性等因素,改革还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00分)参考答案: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政府经济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
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
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
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
我当时任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94年初又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是这场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感到其中值得回顾之处很多,现选取相关的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和体会。
机不可失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应地,财政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集权过多,管的过死,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因而,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强经济活力必然成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当然也就成为财税改革的逻辑起点。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总是首当其冲;不管进行何种改革,都离不开财税的参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以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为导向,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财政包干制,二是企业承包制。
无独有偶,二者最后都落脚到“大包干”。
大包干体制对激发地方和企业的活力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所谓企业承包经营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即使包上来的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物价一涨财政就又缺了一快,这些都造成了税收来源困难。
同时,地方承包以后,就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于是出现了“藏富于企业”、“藏富于地方”的现象,给企业减免税,造成“不增长”,然后通过非财政途径的摊派,收取费用。
最后生产迅速发展,而税收上不来。
这一财政体制的弊病,从北京和上海可窥见一斑。
北京当时内部规定在包干期内,财政收入每年只增长4%,绝不多收,因为如果多收,超过部分就要与中央分成,分税制之后才发现北京隐瞒了八九十亿元的收入。
又如上海,中央对其包干体制规定,以1988年核定的作为基数,超过部分中央与地方打五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