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单元学习总结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 格式:docx
- 大小:19.11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
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错误的是( )A.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主要包括范围上和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B.要尽可能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性C.要尽可能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的完整性D.必要时可以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做大的改动,以体现其完整性8.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是( )A.真实性和艺术性 B.真实性和完整性C.真实性和独特性 D.独特性和艺术性9.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10.下图是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葡萄牙贝伦塔,在大航海时代,它是航海家们的起点。
专题十三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1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一、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戈雷岛,原意是“良好的锚地”,近代史又被称为“奴隶岛”,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
1.选择戈雷岛作为奴隶贸易的集散地的原因:非洲最西端,自然条件优越,距北美最近。
2.历史:1444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发现了戈雷岛;后在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之间十几次易主,一直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
3.标志性建筑——奴隶堡:关押、屠杀、贩卖奴隶,木石结构,上下两层。
上层宽敞、明亮;下层狭小阴暗、潮湿。
4.作用:历史上一直充当贩卖黑人奴隶中转站的角色。
1960年后塞内加尔独立后,不仅是西非的旅游胜地,而且还肩负着进行历史教育的使命。
反映古代西非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近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的惨痛历史。
二、殖民主义的罪恶1.时间:15世纪中期至19世纪奴隶贸易延续近四百年,是西方殖民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
2.动因:随着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新大陆的开发,许多种植园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3.过程:奴隶贩子的船队从欧洲到非洲,在那里装上黑人,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再用贩卖所得从美洲购买蔗糖、烟草等物品,运回欧洲出售。
称为“三角贸易”4.影响:给殖民者带来暴利,给非洲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名师点拨]——————————————————————————贩卖奴隶的经济根源是美洲大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同时奴隶贸易也是早期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
——————————————————————————————————三、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1.戈雷岛与世界上其他旅游胜地相比,没有绮丽的风光美景、灿烂的艺术名胜,它的出名,是来自这里保存的奴隶堡、炮台和一尊尊大炮所记载的非洲人民被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奴役、压榨的苦难历史。
2.戈雷岛遗址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反映了18世纪末的灿烂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
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
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一、课标容(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第3讲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一、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1)平遥古城的历史①周宣王时期,周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土城。
②从北魏开始,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一直延续至今。
③明朝初年,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
④明清时期,城墙外边还有护城河,整座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2)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①结构: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②布局特点:按照传统礼制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③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1)背景:明清是平遥商业最繁盛的时期。
当时的平遥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商业繁盛;平遥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及海外。
(2)文化内涵①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②是平遥票号甚至晋商的代表。
③是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易错提醒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都市建设不矛盾。
平遥古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体现城市的核心文化和建筑特色等方面,更是现代化都市建设所要学习的,这也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所在。
二、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1.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1)西递村①历史: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北宋时,胡氏五世祖胡士良始建,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②特点:仿船形而建,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2)宏村①历史:始祖汪彦济,南宋时定居于此,明代汪氏族人积累大量财富后,回乡大兴土木,立祠堂、建宅院等;清代建成许多形制不同的古建筑。
②特点:整个村落仿牛形而建,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环境幽美“枕山、环水、面屏”;街巷系统形似方格网;民居大门均建有八字形门楼。
单元学习总结
一、中国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
1.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兵马俑的布局和军阵,再现了秦军严密的组织、雄姿和气势;兵马俑的工艺制作、艺术表现,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2.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1)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2)长城的御边功能为中原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3)以长城防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长城防御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刚毅和勤奋智慧。
(5)建筑长城体现出来的开拓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并最终熔铸成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开放交流、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3.明清皇家建筑的特色
(1)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它据儒家传统礼制思想而建,其布局和建筑,处处体现皇权至上的等级思想。
(2)颐和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颐和园虽然表现的是皇权至高无上,但是无处不体现悠久的历史沉淀,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
4.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有深远的影响,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2)昆曲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之大成,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剧本、唱词、音乐、角色、服装等独具特色。
(3)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因而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种结构承重与围护分工明确,有利于防震、抗震,“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
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方面的作用。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设计师们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必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上存在法律依据不足和执法不严的问题。
中国至今只有一部《文物保护法》。
该法不能完全覆盖文化遗产。
法律法规的缺陷是破坏遗产者得以逍遥法外的主因。
2.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政令不一。
如一处遗产地往往分属多个单位管辖。
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靠山。
互相掣肘,遗产遭殃。
3.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
这是影响遗产保护的重要因素。
视遗产为摇钱树,而置遗产的保护于不顾。
4.在保护对象上,存在着重物轻人的问题。
技艺性文化遗产的活载体迅速消失,传统工艺的传承正在成为当代绝学,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岌岌可危。
1.(2016·4月浙江选考)平遥古城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
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②数量众多,保存完好③精巧秀丽,安全舒适④“三雕”精美,典雅俊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③精巧秀丽是南方民居的特点,排除③,故选B项。
2.(2018·4月浙江选考,33,节选)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
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
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材料二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迷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
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
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
(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答案(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精神:工匠精神。
选择阐述②,制度依据:军功爵制。
行政系统:郡县制。
3.(2017·11月浙江选考)学习历史,贵在知识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这个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
”——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材料二“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北京中轴线无疑是“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就“中轴线”而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中轴线”表现了“择中”的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颐和园的轴线分析,人们发现在与紫禁城尺度大体相同的皇家御苑中也有类似的轴线处理。
——据唐晓峰《城市历史地理探索》等整理(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的含义。
综合材料一、二,以故宫为例,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对“择中”观念下的儒家思想核心内涵予以阐释。
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就“皇家御苑”颐和园的中轴线布局予以说明。
(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答案(1)含义:传统礼制;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意义: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突显皇权至尊;皇宫中轴线与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的设计规划世所罕见;“线性文化遗产”的典范;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
(2)侧重分析①,中庸思想。
恰到好处;和而不同;完美事物的构成,有赖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
侧重分析②,颐和园中轴线布局体现在万寿山前山景区;两条垂直轴线统领;东西轴线由千步廊构成;南北轴线是前山的一条中轴线;周围建筑对称分布,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