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文化长廊
- 格式:ppt
- 大小:11.27 MB
- 文档页数:49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日期:2012-03-06 13:44 作者:夏学禹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实践原则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
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
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涵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如何把农耕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创意中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休闲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发展形式,强调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等融合发展,注重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多样化经营。
将农耕文化融入休闲农业创意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体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与精神1.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或展览馆,展示和介绍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通过展示农具、农艺、农耕技术等展品,让游客了解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统知识。
2.设立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或观光农场,让游客亲身参与农耕体验。
组织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如播种、耕作、收割等,让游客感受到农耕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二、融入传统农耕技术和农艺1.启动传统农耕技术和农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邀请老农民或专家现场演示和分享传统农耕技艺,让游客了解并学习传统技术。
比如制作农耕工具、耕作方法、土壤保育、农作物种植等。
2.在休闲农业创意中广泛运用传统农耕技术和农艺。
比如在农田里设计古代农具为主题的景观、利用传统农具进行人工种植或耕作、让游客参与传统农耕仪式等。
通过这些创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农耕文化的神韵和历史。
三、弘扬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1.强调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
将自然环境纳入休闲农业创意中,让游客感受到农耕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比如设计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农业等。
2.强调勤劳、奉献和家庭观念。
通过农耕体验、农作物采摘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到农耕文化中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四、推广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1.引入现代技术与农耕文化相结合。
例如利用智能技术管理农田或农作物,同时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元素,让游客体验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耕文化产品。
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如农民画、农耕手工艺品、农村美食等。
105《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的重要职责。
学校要将非遗文化和学校教育、课程教育融合起来,构筑完整的课程体系。
“太平泥叫叫”是江苏省非遗文化,它源于公元420年~589年的南朝,主要用于儿童玩具和民间祭祀两种用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将“太平泥叫叫”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能更好地达到传承文化、“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走近儒里古镇,搜集素材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化。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儒里古镇,看看农民的生活状态,收集和家乡有关的非遗文化、传说习俗、历史遗迹、地方美食等各方面的信息。
学生还要整理归纳,将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泥叫叫”,为后续的研究发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参观儒里古镇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活动,收集全方位的资料。
在非遗文化方面,学生可以重点收集和“太平泥叫叫”有关的信息,了解它的起源、发展现状,观看匠人制作,了解其制作工艺。
在传说习俗方面,学生可以收集家乡的民间故事,并讲述给同学听。
他们还可以结合农耕文化,了解东乡的历史发展情况,体会农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在历史遗迹方面,可以让学生参观神女冢和朱氏祠堂,说说这些遗址中蕴藏的感人故事。
如神女冢和凄美感人的“华山畿”爱情故事有关,学生可以在收集资料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该故事。
《礼记·中庸》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良好的准备,对于更好地完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民间,通过实地观察、参观博物馆、采访乡民等方法收集和“太平泥叫叫”有关的资料,自主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
二、开设文化长廊,渲染气氛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开设文化长廊的活动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其中。
通过建立“东乡文化长廊”的活动,学生以东乡文化为主题,整合素材,设计成图片展板,将走廊转化成流动的文化馆。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场地布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是一种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场所,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一种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研学活动,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场地布置是其成功举办的关键要素之一。
场地布置不仅包括基地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还涉及景观布置、建筑规划、设施设备的设置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场地布置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参观和研学环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学效果。
在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场地布置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地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基地的面积和地形,以及分区划分和布局。
其次是景观布置,通过绿化、景观雕塑和水景等元素,打造出舒适、美观的环境。
再次是建筑规划,根据研学活动的需要,设置展馆、多功能教室、实验室等建筑空间。
最后是设施设备的设置,根据实际需求,配备讲解设备、展示设备、交通设施等,方便参观和学习。
通过精心的场地布置,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能够创造出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和体验环境。
学生们可以在基地中亲身参与农耕活动,了解传统农耕工具的使用,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同时,基地还可以设立展览和展示区域,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成就,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场地布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研学体验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完善的景观和建筑,以及便利的设施和设备,才能打造出优质的研学环境,切实发挥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和展开的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内容。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所讨论的主题——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场地布置,并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2. 正文部分:通过对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论述,分析了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场地布置的重要性。
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场地布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是一个全方位展示农耕文化的场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基地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了解种植、耕作、收获等农耕文化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
对于一个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来说,场地布置是至关重要的。
一份合理规划和布置的场地可以提升游客体验,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一个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应该有清晰明了的入口设计。
入口是游客第一眼看到的地方,应该具有吸引力和标志性。
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悬挂标语或写有基地名称的大型招牌,引导游客进入基地。
可以在入口处设置信息牌,简介基地的历史和特色,让游客在进入基地之前就对农耕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
基地内应有合理规划的展示区域。
展示区域是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根据基地的主题设置不同的展示区域,如农耕生活展示区、农田种植展示区、传统手工艺展示区等。
每个展示区域都应该有清晰的标识和导览,方便游客进行参观和了解。
在展示区域中,可以设置传统农具、模拟田地、民俗展示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基地内还可以设置互动体验区。
互动体验区是增加游客参与性和趣味性的重要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体验项目,如插秧、收割、打谷等。
游客可以通过参与这些体验项目,了解和体验传统的农耕技艺,增加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可以设置一些互动游戏和小型比赛,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让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充满乐趣和趣味。
基地内还可以设置休闲娱乐区。
休闲娱乐区是游客放松心情和休息的场所,可以设计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如茶座、休闲草地、文化艺术表演区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生活的闲适和惬意。
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艺术表演和活动,增加基地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
基地内还应该有完善的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是游客参观体验的重要保障,应该有完善的导览服务、餐饮服务、卫生设施等。
参观农耕博物馆的意义
参观农耕博物馆有很多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2. 增强社会公众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和认识:农耕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和认识,提高人们对农业和农村的重视程度。
3.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农耕博物馆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和认识,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通过参观农耕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4. 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农耕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农耕博物馆,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农耕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农耕文化展示馆策划书3篇篇一农耕文化展示馆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感受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二、活动宗旨本次活动旨在展示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环保意识。
三、活动主体全体社会群众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详细地址]六、活动内容1. 农耕历史展览:展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农具、农作物、农村生活等方面的变迁。
2. 传统农耕技艺展示:邀请民间艺人展示传统的农耕技艺,如剪纸、年画、木雕等,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农耕文化体验区:设置农耕体验区,让观众参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如插秧、收割、打谷等,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
4. 特色农产品展销:展销各地的特色农产品,让观众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同时也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5. 文艺表演:安排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如民间歌舞、戏曲等,丰富活动内容。
七、活动宣传1.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
2.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单页,在社区、学校、商业区等场所进行宣传。
3. 与当地媒体合作,进行活动报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八、注意事项1. 活动现场要保持整洁,垃圾要及时清理,保持环境的美观。
2. 工作人员要热情周到,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3. 注意安全防范,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观众的人身安全。
篇二农耕文化展示馆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农耕文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我们计划举办一场以“传承农耕文明,共享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展示馆活动。
二、活动目的1. 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让人们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3.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地区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活动主题“传承农耕文明,共享绿色生活”四、活动时间和地点1. 时间:[活动具体时间]2. 地点:[展示馆具体地址]五、活动内容1. 农耕文化展览: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农具、农作物、农村生活等方面的展品。
一、传承二十四节气的原因二十四节气系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但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日期上的附注,并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层次认识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呢?我们让学生在学科课程中也能认识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们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程中实践活动对二十四节气更深层地理解,就得整合学科教学。
三、二十四节气在学科课程整合中具有综合性(一)当前课程设置问题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开设多而复杂,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品德、发现与创新、环境教育、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学科。
而我们的学生一周的总课程只有三十节课,因语文、数学是学习的基础,应保证课时量,而其他学科无法进行深入学习,这也是当前课程设置的弊端。
那我们怎样有效合理的开展呢?(二)课程综合大势所趋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单一地学习某课程,应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把所有的课程综合起来,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各科课程整合,这也是现在发展的趋势。
所以,结合我校实际,把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知识和学习的快乐。
四、二十四节气在学科课程整合中具有实践性(一)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认识二十四节气实践基地我校结合本地实际,开设农耕课程,并在学校修建了农耕文化展览馆、红领巾种植园、生活体验吧,作为农耕课程的校内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课程实践活动中,走进农耕文明,传承二十四节气,丰富农耕知识,探索自然秘密,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并习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草根文化”助推农村社会管理霞美镇,始建于99年7月,位处南安、泉州两城结合部,是南安市的“东大门”,区域面积57.04平方公里,省道308线纵贯全境,道路四通八达。
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其中4个老区村,一个少数民族村),常住人口6.7万人,海外桥亲5万多人。
尽管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但凭借着优良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这几年,霞美镇抢先开发城镇新区,深度拓展各组团空间,开启现代化工贸新镇的崛起之路,镇情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有数十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落地。
“十一.五”末,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在总量、增速上均跻身全市前列,呈现出增幅大、发展快、效益好等特点。
2012年,全镇工商税收将力争达到3.103亿元,规模企业增至68家,工业产值突破70亿元。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随着镇域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关系镇计民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针对这一现象,我镇一方面注重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寻求和尝试“文化反哺民生”的新途径。
为此,从2006年开始,我镇即以金山村为试点,在全市率先推崇“草根文化”理念,充分融合地缘、文缘、史缘、人缘四大元素,从打造文化精品到促进移风易俗,从乡风文明到解决民生问题,以文化为支撑,创建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
金山村,这个总人口不足2300人、村域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短短几年间,广泛汲取闽南地区农家特色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和不同社会群体,打造了“六种文化”形式,即:一、演绎口头文化,传播文明新风尚召集一批有知识、懂文艺又热心的退休老干部,广泛采撷农村素材,通过童谣、歇后语、顺口溜、三句半、歌仔调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打嘴鼓”,并搬上舞台,走上街头,写进教材,导入课堂,广泛传唱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事。
这种易学易唱又妙趣横生的农家谣,既填补了闽南语传唱教材的空白,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就连垂髫孩童也能信口捻来,吟上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