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练习题-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预习提纲:1. 食物中的、和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这个过程叫做。
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的作用而进行的。
2.口腔中有酶,胃液中有酶,肠液、胰液中有消化、和的酶。
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对脂肪有消化作用。
3.口腔是系统大开始部位,里面有、和导管的开口。
和在口腔中不被消化,只有淀粉在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
4.消化系统是有和组成的,消化腺可以分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
5.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等物质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小肠的和特点,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是人体的主要器官。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运往全身。
知识闯关( ) 1.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A、唾液和胃液B、唾液和肠液C、肠液和胆汁D、肠液和胰液( )2.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摄氏度温水中, 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
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唾液、胰液( )3. 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A、豆腐B、米饭C、肥肉D、瘦肉( )4.某严重肠梗阻患者,由于组织坏死,切除了近4米的小肠,手术后其消化功能仍正常,这是因为 A、口腔和胃有消化功能 B、胰腺仍能分泌胰液C、大肠也有吸收功能D、保留了十二指肠( )5.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
根据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分析,其原理是()A、装在淀粉胶囊内,药物需慢慢渗出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6.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结构与吸收机能相适应的特点()A、小肠长约5~6米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壁和小肠绒毛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小肠壁内有肠腺7.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消化和吸收习题及答案1. 人体的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A.唾液B.胆汁(正确答案)C.胰液D.肠液2. 以下消化液中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的是( )①唾液②肠液③胃液④胰液⑤胆汁A.①②B.②③C.②④(正确答案)D.③⑤3. 牛奶营养丰富,其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初步消化的部位是( ) A.口腔B.胃(正确答案)C.小肠D.大肠4. 细细咀嚼馒头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 ) A.馒头本来是甜的B.馒头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正确答案)C.馒头中的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D.馒头中的部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5. 淀粉、蛋白质、脂肪被分解的终产物依次是( )A.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B.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正确答案)C.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D.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6. 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①”“剪刀②”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
其中“剪刀②”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 )[单选题]A.口腔B.胃C.小肠(正确答案)D.大肠7.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之一,它在人体内开始被消化和最终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 ) A.胃、小肠B.口腔、小肠(正确答案)C.小肠、小肠D.大肠、大肠8. 如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程度,其中表达错误的一条是( )A.甲B.乙C.丙(正确答案)D.丁9. 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正确答案)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10. 下图为与人体消化有关模式图,X代表物质,Y代表结构,Z代表X在Y结构中被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X——> Y ——>Z若X代表麦芽糖,Y代表小肠,则Z代表葡萄糖(正确答案)若X代表蛋白质,Y代表胃或小肠,则Z代表氨基酸若X代表淀粉,Y代表口腔或小肠,则Z代表葡萄糖若X代表脂肪,Y代表胆囊或肝脏,则Z代表甘油和脂肪酸11. 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A.胃B.肾小管C.大肠D.小肠(正确答案)12. 下列消化器官中,只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的是( )A.口腔B.食道C.大肠D.小肠(正确答案)13.小肠的结构特点中,能扩大消化、吸收面积的是( )①小肠很长②小肠绒毛③肠腺④皱襞⑤绒毛内有毛细血管⑥绒毛内有毛细淋巴管[单选题]A.①⑤⑥B.①②④(正确答案)C.③⑤⑥D.②③④14. 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
消化和吸收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如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
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②是胃液,能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C.X是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D.若⑤是肠液,则④一定是胰液【答案】D【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
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据此解答。
【详解】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A错误;②是胃液,含有胃蛋白酶,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C错误;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一定是胰液,D正确。
【点睛】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定要读懂图示。
2.以下不属于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是()A.小肠内壁有肠腺B.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C.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小肠长5-6米,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答案】A【解析】【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的结构特点适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详解】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小肠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可见A符合题意。
生理消化与吸收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器官不属于消化系统?A. 口腔B. 肺C. 胃D. 大肠2. 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A. 小肠B. 大肠C. 胃D. 食管3. 下列哪种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A. 胃蛋白酶B. 脂肪酶C. 纤维素酶D. 淀粉酶4. 下列哪个过程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A. 口腔B. 胃C. 小肠D. 大肠5. 胰岛素是由哪个器官分泌的?A. 胰腺B. 肝脏C. 肾脏D. 肺二、填空题1. 消化系统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 食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3. 小肠内壁有许多________,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 胆汁是由________分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5. 消化过程中,________是启动消化酶活性的关键步骤。
三、判断题1.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2. 胃液中的盐酸具有杀菌作用,保护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3. 胰岛素是一种消化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4. 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需要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
()5. 大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四、简答题1. 简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 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是什么?3. 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4. 举例说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何被人体吸收。
5. 简述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五、名词解释1. 消化酶2. 消化道3. 吸收4. 胆固醇5. 肠道菌群六、论述题1. 论述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2. 描述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并说明不同营养物质吸收的特点。
3. 讨论肝脏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胆汁的分泌和代谢功能。
4. 分析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5. 论述膳食纤维在消化吸收中的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七、案例分析题1. 患者张先生近期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恶心等症状,经检查诊断为胃溃疡。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答案)一、填空1、主动运输维生素D 可溶性沉淀2、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3、有机成分Fe4、十二指肠空肠回肠5、低于低于6、糖蛋白7、消化道消化腺8、小肠9、十二指肠回肠10、水苏糖二、选择BDCBB CDACB三、名词解释1、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
2、吸收:食品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食物通过的管道,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
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
全场8-10m。
2、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存在于消化道的管壁内,分泌液直接进入消化道),唾液腺、胰腺、肝(存在于消化道外,经专门的腺导管将消化液送入消化道)。
(二)消化道活动特点。
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能适应需要做很大的伸展,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倍。
3、有一定的紧张性。
4、进行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的刺激比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主要场所是小肠。
(1)主要参与的酶:①唾液α-淀粉酶:仅对α-1,4糖苷键具有专一性;②胰液α-淀粉酶,③α-糊精酶:将α-糊精分子中的1,6-糖苷键及1,4-糖苷键水解,生成葡萄糖。
α-糊精酶、蔗糖酶具有催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的作用,其中α-糊精酶的活力最强,约占50%,(2)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①大都及豆制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棉子糖为三碳糖,半乳糖与蔗糖的葡萄糖基以α-1,6相连;水苏糖为四碳糖,在棉子糖的半乳糖基一侧再连一个半乳糖。
人体没有α-D-半乳糖苷酶,它们不能被消化吸收,滞留于肠道并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气,“胀气因素”由此而来。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知识网络】【知识掌握】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作用下消化。
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与脂肪酸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小肠很长,内壁有许多皱襞,小肠内壁有绒毛,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胃:酒精和少量的水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5、消化分为两类: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胃――搅拌小肠――蠕动胆汁――乳化作用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例题精析】例1.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哪项是它的旅行路线()A.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B.口腔→咽→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C.口腔→咽→大肠→胃→食道→小肠→肛门D.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例2.下面是人体消化吸收图,其中⑤是肠液,a、b、c分别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则()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B.①是唾液,能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C.②和③都只含一种酶,但种类不同D.X 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例3.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三位在血源性肝炎研究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血源性肝炎是一种全球人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其会导致很多人患上肝硬化乃至肝癌。
以下对肝脏的描述正确的是()A.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B.肝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C.肝炎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低脂肪、少油脂D.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例4.小肠是消化道中的主要消化器官,能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这是因为小肠中有()A.多种消化酶B.盐酸C.小肠绒毛D.胆汁例5.某营养物质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如图所示,则①②③分别是()A.淀粉、淀粉酶、麦芽糖B.蛋白质、蛋白酶、氨基酸C.淀粉、葡萄糖酶、葡萄糖D.脂肪、胆汁、甘油和脂肪酸例6.如图表示的是pH值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题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第二章能量与营养素1.食物中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也称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2.营养素的作用: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作为“建筑材料”,构成和修补身体的各种细胞组织;作为调节物质来维持与调整人体代谢。
3.能量的表示和计算:能量采用国际通用单位-焦(J),营养学上用千卡(kcal)、千焦(KJ)、兆焦(MJ)表示。
1千卡=4.184千焦三种产能营养素的净能量系数:糖类-4千卡/克脂肪-9千卡/克蛋白质-4千卡/克4.人体的能量消耗途径:1)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2)各种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影响总能量消耗变动的主要因素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能量消耗(占基础代谢的10%)4)对婴幼儿、青少年来说,生长发育也需要能量消耗。
5.影响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了解如何影响的)体表面积和体型;年龄;性别;内分泌;气温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7.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2)构成酶、激素和抗体等体内重要物质3)提供热能8.蛋白质的组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构成的。
9.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慢,合成量远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必须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氨基酸。
有8种必需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
婴幼儿尚有组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体内合成的,不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有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
限制氨基酸:是指食物蛋白在必需氨基酸组成中,个别氨基酸数量与人体需要相差很大,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这些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使这一食物蛋白质中缺少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氨基酸,能从其他富含该种或该几种氨基酸的食物蛋白质中得到补充。
10.氮平衡:是指24小时氮摄入量与排出量之差。
第二部分食物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一、学习指导掌握内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的概念;消化的方式及概念;唾液腺、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吸收的概念和方式;主动转运的概念;被动转运的类型及概念。
熟悉内容:消化器官;胃酸的功能;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食物吸收的部位。
了解内容:胃、小肠、大肠的运动。
二、知识要点(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体消化系统主要由口腔、咽与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口腔口腔内参与消化的器官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通过牙齿的咀嚼,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舌:在进食过程中,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并将食物向咽喉部推进,用以帮助食物吞咽,同时舌是味觉的主要器官;唾液腺:人的口腔内有3 对大的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唾液的作用:①唾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①唾液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后,唾液可起冲洗、稀释及中和作用;①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对淀粉进行简单的分解,但这一作用很弱,且唾液淀粉酶仅在口腔中起作用,当进入胃与胃液混合后,PH 值下降,此酶迅速失活。
咽与食管咽是食物与空气的共同通道,当吞咽食物时,咽后壁前移,封闭气管开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发生呛咳。
食团进入食管后,在食团的机械刺激下,位于食团上端的平滑肌收缩,推动食团向下移动,而位于食团下方的平滑肌舒张,这一过程的往复,便于食团的通过。
胃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胃的肌肉由纵状肌肉和环状肌肉组成,内衬粘膜层。
肌肉的舒缩形成了胃的运动,粘膜层则具有分泌胃液的作用。
胃的运动主要包括:胃的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胃的蠕动。
胃液为透明、淡黄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
胃液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组成。
胃酸的主要功能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①维持胃内的酸性环境,并使钙、铁等矿质元素处于游离状态,利于吸收;①杀死随同食物进入胃内的微生物;①造成蛋白质变性,使其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一、填空1、钙的吸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并需要维生素D的存在。
钙盐大多在可溶性状态,且在不被肠腔中任何其它物质沉淀的情况下被吸收。
2、营养素的吸收方式有三种,主动转运方式需要载体蛋白质,是一个耗能过程,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单纯扩散方式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慢;易化扩散方式是在微绒毛的载体帮助下完成,速度加快,但不消耗能量。
3、多数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有机成分上,例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Fe 存在于血红蛋白之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
5、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一般是粗粮的低于细粮,复合碳水化合物低于精制糖。
6、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8、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9、小肠的构成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0、大豆及豆类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棉籽糖和水苏糖。
二、选择1、胃酸由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B.盐酸C.醋酸D.鞣质酸2、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
A.酸性B.弱酸性C.碱性D.弱碱性3、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
A.消化食物B.吸收营养素C.吸收水分D.消化食物残渣4、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
A. 96%,92%,98%B. 98%,95%,92%C. 98%,92%,95%D. 95%,98%,92%5、消化道的特点有兴奋性、收缩。
A.低、快速B.低、缓慢C.高、快速D.高、缓慢6、淀粉的消化从开始。
A.胃B.小肠C.口腔D.食管7、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通过连接组成的多糖。
A. α-1,6-糖苷键B. β-1,6-糖苷键C. α-1,4-糖苷键D.β-1,4-糖苷键8、钾离子的净吸收可能随同的吸收被动进行。
A.水B.钠C.氯D.铁9、是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
A.大肠B.胃C.小肠D.口腔10、胰酶水解蛋白质所得的产物中仅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
A.2/3B.1/3C.1/4D.3/4三、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四、简答(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道活动特点。
五、论述(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二) 试论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三) 试论述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四) 试论述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
(五)试论述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答案)一、填空1、主动运输维生素D 可溶性沉淀2、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3、有机成分Fe4、十二指肠空肠回肠5、低于低于6、糖蛋白7、消化道消化腺8、小肠9、十二指肠回肠10、水苏糖二、选择BDCBB CDACB三、名词解释1、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
2、吸收:食品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食物通过的管道,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
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
全场8-10m。
2、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存在于消化道的管壁内,分泌液直接进入消化道),唾液腺、胰腺、肝(存在于消化道外,经专门的腺导管将消化液送入消化道)。
(二)消化道活动特点。
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能适应需要做很大的伸展,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倍。
3、有一定的紧张性。
4、进行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的刺激比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主要场所是小肠。
(1)主要参与的酶:①唾液α-淀粉酶:仅对α-1,4糖苷键具有专一性;②胰液α-淀粉酶,③α-糊精酶:将α-糊精分子中的1,6-糖苷键及1,4-糖苷键水解,生成葡萄糖。
α-糊精酶、蔗糖酶具有催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的作用,其中α-糊精酶的活力最强,约占50%,(2)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①大都及豆制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棉子糖为三碳糖,半乳糖与蔗糖的葡萄糖基以α-1,6相连;水苏糖为四碳糖,在棉子糖的半乳糖基一侧再连一个半乳糖。
人体没有α-D-半乳糖苷酶,它们不能被消化吸收,滞留于肠道并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气,“胀气因素”由此而来。
豆腐乳中的根霉可分解并除去它们。
②纤维素、半纤维素:为膳食纤维,人体消化道内没有β-1,4-糖苷键水解酶。
③魔芋粉中的魔芋甘露聚糖:主要是以β-1,4-糖苷键结合,分枝中有β-1,3-糖苷键结合。
由甘露糖和葡萄糖聚合而成,比例为2:1或3:2。
④琼脂、果胶及其它植物胶、海藻胶等同类多糖类物质。
⑤部分多糖如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几乎完全在小肠,且以单糖形式被吸收,以葡萄糖为主,少量为半乳糖和果糖。
(1)吸收速度: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70)>木糖醇(36)>山梨醇(29)(2)吸收方式:①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质,耗能,逆浓度梯度,速度很快。
葡萄糖和半乳糖。
②单纯扩散:物质由高浓度区经细胞膜扩散和渗透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相对较慢。
戊糖和多元醇。
③易化扩散:在微绒毛载体的帮助下使达到扩散平衡的速度加快,不耗能,吸收速度比单纯扩散快。
果糖。
(二)试论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是脂肪(脂、油脂)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酯等)的总称。
1、脂类的消化:主要场所是小肠。
小肠中存在着小肠液及由胰腺和胆囊分泌的胰液和胆汁。
(1)主要参与的物质: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胆酸盐(由肝脏分泌,在胆汁中存在)能使脂肪乳化。
胆酸盐主要是由结合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胆固醇是胆汁酸的前身。
(2)脂类消化的特点:脂类不溶于水,脂类的消化为酶解反应,只能在疏水的脂肪滴与溶解于水的酶蛋白之间的界面进行。
因此,脂肪的乳化和分散是决定脂肪消化的关键。
脂肪形成均匀乳浊液的能力受其熔点限制。
肠蠕动、胆盐、胆固醇、食品乳化剂能促进脂肪乳化;低熔点的脂肪容易乳化。
(3)消化速度:①含短链脂肪酸的三酰甘油酯>含长链脂肪酸的②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饱和脂肪酸的(4)磷脂酶催化磷脂水解,胆固醇酯醇酶催化胆固醇酯水解。
2、脂类的吸收: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
(1)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的吸收特点:容易分散,被完全水解,吸收后循门静脉入肝。
(2)长链脂肪酸组成的TG经水解后,其长链脂肪酸在肠壁被再次酯化为三酰甘油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3)吸收速率: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不饱和长链脂肪酸>饱和长链脂肪酸(4)消化吸收程度:大部分食用脂肪均可被完全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慢的脂肪容易使人产生饱腹感;婴儿与老年人对脂肪的吸收速度较慢;脂肪乳化剂不足可降低吸收率;若摄入过量的钙,会影响高熔点脂肪的吸收,但不影响多不饱和FA 的吸收,这可能是钙离子与饱和FA形成难溶的钙盐所致。
(5)胆固醇的吸收:A、外源性胆固醇: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胆固醇。
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成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
B、胆固醇的吸收特点:①肠吸收胆固醇的能力有限,成年人胆固醇的吸收速率约为每天10mg/kg,通常食物中的胆固醇约有1/3能被吸收。
②胆固醇酯经过胰胆固醇酯酶水解后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吸收后的自由胆固醇又可再酯化成胆固醇酯。
③自由胆固醇的吸收率比胆固醇酯高;植物固醇如β-谷固醇,不但不易吸收,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三)试论述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1、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1)胃液的作用:胃腺分泌胃液(无色酸性液体,pH0.9-1.5)和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主要水解由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组成的肽键,对亮氨酸或谷氨酸组成的肽键也有一定作用,对酪蛋白还具有凝乳作用。
水解产物主要是示和胨,胎和氨基酸则较少。
(2)胰液的作用:胰液由胰腺分泌进入十二指肠,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
胰液中的蛋白酶分为内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外肽酶(羧肽酶A、羧肽酶B)。
产物中仅1/3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
(3)肠粘膜细胞的作用:肠粘膜细胞的刷状缘(2-6个氨基酸残基的寡肽)及胞液(二肽与三肽)中均含有寡肽酶。
能从肽链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逐步水解肽键,分别称为氨基肽酶和羧基肽酶。
(4)核蛋白的消化:核蛋白→蛋白质+核酸→低聚核苷酸→单核苷酸→磷酸+核苷(→戊糖+嘌呤/嘧啶)2、蛋白质的吸收:各种氨基酸经主动转运形式吸收。
(1)中性氨基酸转运系统:速度最快。
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还有部分甘氨酸。
(2)碱性氨基酸转运系统:速度较慢,仅为中性的10%。
缬氨酸和精氨酸。
(3)酸性氨基酸转运系统: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
(4)亚氨酸和甘氨酸转运系统:速度很慢。
脯氨酸、羟脯氨酸、甘氨酸。
(四)试论述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
1、维生素的消化:人体消化道内没有分解维生素的酶。
(1)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食品中以结合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在细胞崩解过程和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这些结合物被分解,从而释放出维生素。
(2)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可随着脂肪的乳化、分散和消化而同时被释放。
2、维生素的吸收(1)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充分吸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维生素更易吸收。
但VB12需与内因子结合成一个大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内因子为相对分子质量为53000的一种糖蛋白,由胃粘膜壁细胞合成。
(2)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类物质,吸收方式与脂类相似,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五)试论述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矿物质的消化:(1)离子状态矿物质:即溶解状态,可直接被机体吸收。
(2)结合状态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有机成分上。
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铁多存在于血红蛋白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
在消化过程中,慢慢从有机成分中释放出来。
2、矿物质的吸收:(1)钠、钾、氯的吸收:几乎完全被吸收,主要取决于肠内容物与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pH差。
钠和氯几乎是同时吸收,并摄入量与排出量大致相当;钾随同水的吸收被动进行。
(2)钙的吸收:主动转运,需要VD,可溶状态下方能吸收。
吸收很不完全,有70-80%存留在粪中,因钙离子与食物及肠道中存在的植酸、草酸及脂肪酸等阴离子形成不溶性钙盐所致。
(3)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铁的吸收最快。
肠粘膜吸收铁的能力取决于粘膜细胞内的铁含量;患缺铁性贫血时铁的吸收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