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七年级上(下)册

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指导】

1、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取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年,双方在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3、三国鼎立形成:魏:年,在称帝;蜀汉:221年,在称帝;吴:年,孙权在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年孙权派将军率万人到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结合材料,军阀割据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探究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武皇帝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三国志》

探究三

【随堂检测】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

A.统一北方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周瑜的水军 B.孙刘的联盟 C.诸葛亮的计策 D.长江的天险

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6.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丕 D.曹操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

探究一: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探究二:1、政治原因:借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注重招揽人才(政治)

2、经济原因:奖励农耕,实行屯田

探究三:

1-5 ACCBC

6-9 DDBA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6课 猫

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6课猫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 .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①震sǒng_______②累zhuì_______③锋芒bì______露④妇rú______皆知 ⑤修qì_______⑥jiǒng_______乎不同⑦鲜______为人知④默契_______ 2 . 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高万仞(_____)冀州(_____)穷匮(_____)孀妻(_____)箕畚(_____)始龀(_____)亡以应(_____)荷担者三夫(_____)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一厝朔东(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

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doczj.com/doc/5817931611.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 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 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 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1)魏:修建许多____________,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地区的开发。(3)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加强了大陆和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小结】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三国经济有发展, 230年卫温到台湾。 【达标测试】 1.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涿鹿之战 2.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卫温到达夷洲 3、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中的“老臣”指谁? (2)材料二中融入了哪一典故? (3)材料二的诗歌是谁所著?他的“志”是什么? (4)有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物同时有的战役是那场? 4、如何评价曹操? 【课后思考】 你认为与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的状况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 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精品学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 1. 年,曹操和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2.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称帝,国号魏。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合作探究 1.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

导学案 四、随堂演练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 8.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肥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9.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A.孙权与刘备 B.诸葛亮与刘备 C.曹操与诸葛亮 D.刘备与曹操 五、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第四单元第16课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只是伫.( )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huǎn huǎn( )( )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蕉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 谜、手足情的。我沉jìn( )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晖中,别的一切暂.( )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伫.( )立暂.( )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ǎn huǎn( )( )流过沉jìn( )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 ....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B.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潘长江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 ....地笑起来。 C.秋天到了,公园里蜂围蝶阵 ....,原来是桂花开了。 D.经历了在沙漠里整整四天的苦苦挣扎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 说是仙露琼浆 ....啊。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 )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4.仿写句子。 例句:(紫藤萝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仿句:(一望无际将要成熟的麦浪)只是,仿佛在,在,

在。 5.人们常常赋予一些植物以特殊的象征意义,请写出“仙人掌”或“牵牛花”的自身特点,以及你赋予它的象征意义。 我选,自身特点: 象征意义: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8~11段,回答6~9题。 6.课文为什么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事? 答: 7.课文中有一句集中体现了“我”观看紫藤萝花的感悟,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 8.作者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 答: 9.怎样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凉山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之芯 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 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形成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四制)

《猫》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只猫的细节描写,生动讲述猫的故事。 2、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抓住猫的悲剧命运,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3、通过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抓住猫的悲剧命运,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抓住猫的悲剧命运,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文本主旨。 2、通过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尊重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工具 2、学生充分预习,自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点,并知晓文章内容。 3、教师查找文本创作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讲述式、问答式导入,直接进入新课。 活动内容:文章标题就只有“猫”一个字,你能否在“猫”字前后加上几个词,高度概括一下文章内容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勾连旧课,检测预习效果。 预测用时:3分钟 教学环节二:说《猫》,我是故事家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默读文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提示学生按要求讲述故事。 2、展示自己根据文中描写改写的诗,引导学生感受猫的悲剧命运。 活动内容:文中哪只小猫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把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学生活动:默读文本,圈点勾画,组织语言讲故事,配乐朗读改写的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默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只猫的细节描写,生动讲述猫的故事,在感受细节描写作用的同时通过配乐朗读改写的诗感受猫的悲剧命运。 预测用时:10分钟 教学环节三:品《猫》,我是观察员 教师活动: 1、展示背景链接,引导学生从猫的故事本身深入文本内核:人性的黑点和亮点;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 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2.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3.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4.阅读图片:《官渡之战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6.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第16课 三国鼎立原稿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15题,共30分) 1.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称王,国号吴 2. 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孙权 B. 刘备 C. 曹操 D. 曹丕 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4. 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 5.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

政权分别是 A.蜀、吴、魏 B. 魏、吴、蜀 C. 魏、蜀、吴 D. 吴、魏、蜀 6.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7.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 建立西汉 B. 巩固蜀汉政权 C. 建立西晋 D. 建立东汉 8. 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9. 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 吴国 B. 蜀国 C. 秦国 D. 魏国 10.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11. 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 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 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 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 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 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12. 历史地图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单项选择题 2.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 1. 官 渡之战的性质是( ) 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 5.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 A.201 年 B.221 年 C.220 ②④ D. ①③ 年 D.222 年 、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⑵分别写出D 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 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 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E战场: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台湾。夷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文解析

《猫》课文解析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品味】 第一只猫的来历。 由画线句子可知:猫生病了。 第一只猫病死了,三妹难过,“我”也感到酸辛,表明了家人对猫的感情。【段析】第一部分: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略写)。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