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54.16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需要。
本文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应立足以人为本,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特殊国度的问题。
所谓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时代特征,通过吸收时代内容,进一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了使人民大众便于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将其通俗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互结合,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群众所掌握,以及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
我仅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大众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关系首先谈谈对大众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大众化与大众性是有区别的。
大众性是理论本身的一种属性,是标识理论所涉及、维护或关注的群众的X围的概念。
大众化是使理论为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工作。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大众性,只不过“大众”的成分和X围有所不同而已。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也都反映了本阶级的诉求,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阶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诉求,也有自己的群众,也有一定的大众性。
完全没有大众性的理论是不存在的。
同时,任何理论也都需要大众化。
这是因为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
如果不经过一番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为大众所理解。
任何阶级的理论家创造理论都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按照他们所维护的阶级的利益改变世界。
他们决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理论变成藏之名山的秘密文献,而总是要努力在大众中传播宣扬,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征服人心,赢得大众。
这种工作就是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大众性,也不在于需要不需要大众化,而在于大众性和大众化的内容和X围与别的理论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的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的根本任务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以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
因此,它的大众性具有史无前例的深刻内容和广阔空间,与其他理论的大众性有原则的不同。
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情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学术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指导实践的过程。
民族精神教育指的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人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人民施加影响,从而使中华民族成员认识、掌握并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精神状态和风貌的教育活动。
两者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教育对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具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思想、培养高尚品德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既是个体促进人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诉求,也是国家和民族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战略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具体分析。
一、目标维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建设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每一个民族成员个体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这一特定群体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能够在目标维度上共同完善主体的知识结构、提升主体的精神状态,构筑起更具完整性、更加系统化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符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双重内涵。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复合民族,不仅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积累和沉淀的必然结果,更是全体民族成员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者的革命斗争中做出的自觉选择,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政治意蕴。
因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传承,也要求对政治内涵做出观照,应当在挖掘整理、科学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
民族精神教育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帮助人们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思维传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心理情感等各种文化要素,并使之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归宿。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丰富教育形式、营造学习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学习团队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学习。
丰富教育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活动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建立学习团队,可以提供团体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交流互动。
通过这些方法,高校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未来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教育,教育形式,学习氛围,实践活动,学习团队,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普遍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茫和动摇。
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这种思想上的迷茫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日趋多样化,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一些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困惑,需要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推广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思想教育的需求。
1.2 问题意义学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一些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逐渐降低。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调查报告姓名:学号:学院:专业:一(调查目的: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领会状况,以及对马克思注意的看法和态度,为马克思的发展与传播提供参考二(调查形式:问卷式。
本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三(调查1.。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危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淡漠的倾向。
据调查报告,只有3.2%的人看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倾向。
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还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而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学生接受马列处于很被动的阶段。
2.100%的人都是通过教师的授课了解到马克思主义。
但也有通过过半的人通过各项途径其他途径了解到的,或是受朋友同学的影响,或是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适应。
在问到“对于中学所上的政治课的总体印象”这个问题时,觉得一般的占快一半了,比例为45.2%。
这足以说明中学所上的政治课所学的内容都是片面的,都是为了应付教育,应付考试。
还有32.3%的人认为学校的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偏差大,大道理太多,一般不能接受。
只有19.4%的人认为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大。
所以学校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4.在回答“你自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主要途径”这个问题时,竟然没有人选择“ 发组织”这个选项,这可以说明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不高,还没有真正了解到马克思对于中国化的重要性,大家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5.64(5%的人愿意将马克思思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虽然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够,但是还是能够意识到它的好处。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从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五性”即民族性、实践性、时代性、互动性和价值取向性的基本特征。
在处理好五个关系中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作者:麻磊张士海来源:《理论探索》2021年第04期〔摘要〕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逻辑前提;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举旗定向、廓清迷雾,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处理好“党”与“群”的关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引领教育人民;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将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使文化领导权建设做到刚柔并济、稳步发展;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文化多样化〔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4-0033-07一个政党的领导权,不仅包括经济领导权、政治领导权、军事领导权,还包括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这是政党领导权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本文从处理好五个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一、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逻辑前提文化领导权建设作为政党领导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政党至关重要的使命。
文化领导权的实现,需要执政党的高度重视。
对此,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9,强调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这一武器的使用。
列宁将文化领导权建设当作“整个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 〔2〕303,认为社会主义事业可否取得最终成功,在一定意义上,“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 〔3〕67。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
互动
陈婷;吴雄祥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
【年(卷),期】2021()39
【摘要】本文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关系,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是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陈婷;吴雄祥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提高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3.推进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
4.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研究
5.以大学生科学信仰培育为依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五个方面关系作者:沈文虎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07期经中宣部、教育部研究并报中央领导同意,决定从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首先对2006级高校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课程。
这门课程是以解决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引导大学生如何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正确处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
从教学规律来看,与大学新生一年级的思想特点与心理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符合大学生一年级思想实际。
在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98方案”与“05方案”的关系高度重视对青年包括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1998年6月,为了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共七门必修课(以下简称为“98方案”)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五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本科“思想品德课”两门即“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同时规定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以上所列课程为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公共必修课。
“98方案”的实施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进与普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渠道,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方式和方法,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10月,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历史战略命题。
报告中强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陈岸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
梁涌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民群众易于了解掌握,并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的过程。
一、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