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1](4) 小学语文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4.古诗三首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一类字:寒 径ìn ɡ 斜xi é 霜shu ān ɡ 增z ēn ɡ 刘li ú 盖ɡài 菊j ú 残c án 君j ūn 橙ch én ɡ 送s òn ɡ 挑ti ǎo二类字:径j ìn ɡ 斜xi é 赠z èn ɡ 刘li ú 残c án 犹y óu 傲ào 君j ūn 橙ch én ɡ 橘j ú 挑ti ǎo易错音:石径.(j ìn j ìng ) 增.添(z ēng zh ēng ) 犹.如(yo ū y óu ) 残.菊(c án ch án ) 赠.送(z èng zh èng ) 斜.阳(y ú xi é) 挑.促织(ti ǎo ti āo ) 橘.绿(j ú j ǘ) 橙.黄(c éng ch éng ) 答案:j ìng z ēng y óu c án z èng xi é ti ǎo j ú ch éng多音字:挑ti āo (挑水 挑选) ti ǎo (挑灯 挑战)行x íng (行走 不行) h áng (行列 银行)挑:第七笔是竖弯钩,不是斜钩。
菊残(“残”右边是“戋”,不要少写一横。
)形近字:径(石径) 经(经常) 挑(挑战)桃(桃树)残(残败)钱(金钱) 赠(赠送)增(增加)荒野 跳舞 狂欢 功课 放假 互相 狂风 急急忙忙 自然 能够 双臂★山行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教材版本:统(编)版六下第3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3课《古诗三首》年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学习日期:课文原文文字版《寒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著有《韩君平诗集》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译文: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注解: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鉴赏:《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主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课文图片详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三年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诗词赏析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必修内容,《4古诗三首》以其优美的诗歌语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其中的三首古诗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第一首古诗是《江雪》。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咏雪佳作。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通过对江雪的描绘,表现出了雪的宁静和绵绵不绝的美丽景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如“林舍”、“江村”的描绘,使人仿佛置身于雪景之中,感受到了雪的美妙和神奇。
诗末两句“只有今年的今夜,才是世界的尽头”更是通过对时间的概念设置,给人一种生命瞬间的感悟,使人对雪更加向往。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他高超的诗歌才华。
第二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之一。
这首诗以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静夜思的时刻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描写诗人的情感为主线,通过对诗人所处环境的描绘,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诗的末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通过对诗人思乡之情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引发了读者对家乡和亲情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静夜思》深入人心,成为了不少人最喜爱的古诗之一。
第三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豪放洒脱的登高诗。
整首诗以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楼台的描绘,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昔人已乘黄鹤去”等,展现出了壮志凌云、追求卓越的情感。
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困顿,追求自由”的主题,以及对昔人的崇敬,使读者在感受到自然景色的壮丽之余,也思考了人生的追求和意义。
通过这首诗,《登鹳雀楼》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表达出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脱离尘世的愿望。
三年级语文书古诗三首上册
一、三年级语文书(第4课)古诗三首上册
1、三年级语文书(第4课)古诗三首之《山行》
《山行》
作者: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三年级语文书(第4课)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作者: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三年级语文书(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作者: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三年级语文书(第17课)古诗三首上册
1、三年级语文书(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作者: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三年级语文书(第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三年级语文书(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
《望洞庭》
作者: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导语】“诗歌不是⽆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产⽣共鸣,从⽽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暮江吟 [唐]⽩居易 ⼀道残阳铺⽔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 露似真珠⽉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介绍诗⼈。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诗《草》,记得吗? (师⽣齐背《草》) 这⾸诗的诗⼈是谁?(⽩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居易的另⼀⾸脍炙⼈⼝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2) 在学习在这⾸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诗⼈。
(课件出⽰3)(出⽰课件——⽩居易照⽚、⽣平简介) ⼆、初读诗⽂,整体感知 1.⾃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古诗诗意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问题归纳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
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1.《静夜思》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起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深夜月光照进屋内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接着,“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比喻月光与霜的相似性,既描绘了月光的清冷,又暗示了季节的寒冷。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2.《悯农》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生活情景和对粮食的珍视态度。
首句“锄禾日当午”,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的艰辛付出。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它们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勤汗水。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教育意义。
3.《春晓》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接着,“处处闻啼鸟”一句,以鸟鸣声为线索,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对夜晚风雨的描绘和对花瓣飘落的猜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深敬畏。
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哲理。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
(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
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 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并描述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案、PPT- 彩色图片或插图- 录音机、音箱-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录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比赛。
4. 意象解析: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1. 《山行》- 2. 《枫桥夜泊》- 3. 《夜书所见》- - 作者- - 背景- - 意象- - 情感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PPT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并描述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讲解意象和情感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