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773.00 KB
- 文档页数:39
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预警指标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一种逐渐发展的疾病,常常在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时被发现,进而导致肾功能逐渐损害。
早期发现和干预CKD对于预防其进一步恶化至肾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预警指标对于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早期预警指标是判断慢性肾脏病是否存在的关键标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CKD的早期诊断必须基于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或肾小球滤过指数估算结果,此外还可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如尿蛋白(albuminuria)。
早期预警指标一: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准确反映肾脏的清除功能。
正常成年人的GFR范围通常在90-120 ml/min/1.73m²之间。
当GFR降低到一定程度,便预示着肾脏功能出现异常。
GFR 可以通过多种公式估算,如克克拉克公式(Cockcroft-Gault equation)、简化的MDRD方程式(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equation)等。
这些公式通常基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血清肌酐浓度等因素进行计算。
早期预警指标二:尿蛋白(albuminuria)尿蛋白是CKD早期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情况。
尿蛋白的含量可以通过定量尿蛋白/肌酐比值(urine protein-to-creatinine ratio, UPCR)来衡量。
正常情况下,尿蛋白的浓度非常低,通常小于30 mg/g。
当尿蛋白的浓度超过此范围时,就表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脏的功能已经出现异常。
除了尿蛋白和GFR,还有其他一些生化指标也与慢性肾脏病的早期预警有关。
例如,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等指标。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筛查和预防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肾脏本身的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早期 CKD(G1~G2 期)通常无明显症状,G3 期开始,有可能出现因贫血导致的乏力以及多尿等症状。
1. 发现和诊断CKD 可因定期的常规健康体检而发现;也可因其他的急 / 慢性疾病例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异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而评估个体具有 CKD 的高危因素;或进一步探查和肾脏以及尿路有关的症状 / 体征(比如血尿)时发现;亦有通过人群筛查发现异常的实验室结果并最终诊断为 CKD。
KDIGO 把 GFR 和白蛋白尿作为 CKD 定义和分类的重要基石,并强调病因诊断的重要性(即所谓病因 /GFR/ 白蛋白尿(CGA)分类系统)。
这样有助于优先诊治基础疾病,来延缓 CKD 进展。
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来确定 CKD 的诊断并明确其病因,但是需要这些具有诊断价值的异常结果持续存在超过 3 个月。
仅仅单次GFR 或白蛋白尿的结果用于诊断 CKD 是不够充分的,有可能会导致较高的假阳性。
KDIGO 把 eGFR 的降低定义为疾病的进展。
2. 估计及测量 GFR评估肾脏情况最首要的就是看 GFR 的水平。
一般在机体处于稳态时测量血清肌酐的浓度,通过特定的公式(已有数个公式可用,例如 CKD-EPI 的血肌酐公式)来估算 GFR(eGFR)的数值。
这些以血肌酐为基础的公式受肌肉含量(萎缩 / 肥厚)、熟红肉的摄入、药物导致肾小管分泌肌酐异常(如甲氧苄胺 / 磺胺甲恶唑)等影响。
有建议使用胱抑素 C(CysC)的浓度来估计 GFR 值,虽然以CysC 为基础的 GFR 估算公式和肌肉含量、饮食等无关,但会被炎症、肥胖、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服用激素等影响。
有一些 GFR 估算公式没有在老年人中得到很好的验证,还有一些公式不适用于亚洲以及非洲人群。
即使用性别和年龄来校正不同人群的肌酐生成差异,eGFR 在预后判断方面仍有不足。
慢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2024版)1. 引言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指持续的肾脏功能损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2024年全球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慢性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此,提高对慢性肾病的认识,加强早期诊断、治疗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慢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指南,以助于临床医生、药师及相关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2. 慢性肾病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病史对于诊断慢性肾病至关重要,应包括:- 肾脏病史:如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 全身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 autoimmune disease 等;- 药物及毒物暴露史: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家族史:如家族性肾病综合征等。
2.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应注意:- 血压:高血压是慢性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腹部:有无肿块、触痛等;- 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
2.3 实验室检查慢性肾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 尿液检查:蛋白尿、血尿、白细胞、红细胞等;- 血液检查:血肌酐、血尿素氮、电解质、贫血指标等;- 肾脏生物标志物:如肾小球滤过率(eGFR)、肾小球损伤标志物等。
2.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尿路情况,主要包括:- 超声检查:常规首选,可评估肾脏大小、结构及血流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肾结石、肾肿瘤等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肾脏结构及功能具有较高分辨率。
3. 慢性肾病的治疗3.1 药物治疗慢性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降压药物: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降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等;- 贫血治疗药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 骨代谢调节药物: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 肾脏保护药物:ACEI、ARB、碳酸氢钠等。
小心慢性肾病李 勇慢性肾病是绝大多数肾脏疾病的临床统称。
肾脏疾病属于缓慢发展的疾病,如果不进行及时检查与治疗,就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会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引发尿毒症的发生。
早期慢性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得知,人们对慢性肾病的了解并不多,知晓率仅有10%,有30%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就已经是慢性肾衰竭,10%的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肾衰竭。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者中,成人发病率在10.8%。
一、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早期症状慢性肾病发病具有三高与三低的特点,其中三高是指发病率高以及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与病死率高,三低是指对慢性肾病的了解率低、防治率较低以及对伴发心血管病的了解程度较低。
经调查数据可知,有10%以上超过40岁的中老年群体患有慢性肾病,对男性肾病的了解率仅为5%,在我国,约有40%的患者患有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随着我国居民饮食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变,其他类型的慢性肾病正在逐渐增加,并且我国现有医疗治疗水平仍不发达,严重阻碍我国慢性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了解早期慢性肾病会出现的相关症状,可有效预防慢性肾病的发生,使患者可进行早期的诊断与治疗,从而控制慢性肾病的恶化速度。
一般情况下,当尿液中有大量泡沫或者出现血色以及夜间排尿情况增加,在尿常规检查中出现红细胞以及尿蛋白,则很有可能患有早期慢性肾病。
通常情况下,早期慢性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慢性肾炎患者在患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因此,当发现尿液存在异常时,应及时进行就医检查,当患者出现明显疲劳、贫血等症状时,慢性肾病已不是早期阶段,此时会增加慢性肾病的后期的治疗难度。
二、慢性肾病的形成因素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以及饮食的随意性,导致对人们肾脏造成的负担越来越大,长久之后,会导致一系列肾脏疾病的发生,慢性肾病是一种病症并不明显但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慢性疾病,下面针对造成慢性肾病的原因进行阐述。
(一)高血压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使得由于高血压而引起的肾脏疾病现象也逐渐增多,并且相比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肾脏疾病更加严重。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早期筛查为诊疗明确“导航”UACR在CKD筛查中地位凸显新版指南强调,无论有无危险因素都要进行C K D筛查。
成人每年体检时建议检测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 AC R)和血清肌酐。
C K D高风险人群,如肾脏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高龄(>65岁)、肥胖,以及罹患可能继发C K D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病毒性肝炎)、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肾损害的药物、有急性肾损伤病史等,更应定期检查,每半年开展1次CK D防治知识宣教,每年至少进行1次U AC R 和血清肌酐的检测。
可见U A C R对C K D的筛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 F R)下降相比,U A C R通常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物,且在U A CR>3 m g/m m o l时,就已出现一定比例的肾单位损伤,在e G F R降至60 m l/(m in·1.73m2)前则已出现大量肾单位损伤。
另外,U A C R还可早期反应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结构病变。
因此,U AC R的检测有助于推动C KD 临床诊断及规范管理的关口前移,可将其作为糖尿病肾病以及C K 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管理目标。
对于预测C K D进展风险,新版指南指出,现有模型对非糖尿病患者纳入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低e G F R水平、心血管疾病史、吸烟史、高血压、体重指数(B MI)和U AC R水平等参数预测5年CK D发生的风险,对糖尿病患者,还包括糖尿病药物、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5年CK D发生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U AC R变化可有效预测C K D进展及死亡(U A C R增加30%以上与晚期CK D即e G FR<30m l/(m in·1.73m2)且持续时间≥90天、肾衰竭风险增加及全因死亡密切相关),可见U A CR对CK D的进展评估同样功不可没。
ckd 诊断标准
CKD指的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
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肾脏损害:肾脏损害是慢性肾脏病的核心特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等。
2. 病程:病程需要超过3个月,即慢性肾脏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
3. GFR:GFR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慢性肾脏病患者的GFR可能会
降低。
按照肾小球滤过率,临床将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其中1期指肾小球滤过率大于等于90毫升每分钟每平方米,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上升;2期
指肾小球滤过率60~89毫升每分钟每平方米,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3
期指肾小球滤过率30~59毫升每分钟每平方米,肾小球滤过率中度下降;4期指肾小球滤过率15~29毫升每分钟每平方米,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5期指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毫升每分钟每平方米,肾衰竭。
4. 排除其他病因: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肾脏损害的疾病,如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以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当患者出现水肿、血尿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正规治疗。
慢性肾脏病早期损伤筛查与应用肾脏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排泄代谢废物;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内分泌功能,藉以调节血压、造血和骨骼代谢。
肾实质损害可导致肾脏生理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肾性贫血等。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或肾功能下降,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肾小球滤过率(GFR)持续<60ml/min·1.73m2,持续尿检异常或临床相关的结构异常的,都可以定义为慢性肾脏病(CKD)。
一.造成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CKD)正以每年4.1%的速度上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美国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成年公民中,30%以上存在肾功能轻度到重度不全。
2006年国内对北京石景山地区2400名40岁以上常住居民的CKD流行病研究显示,该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8.7%,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及年龄等,均与发达国家类似。
由此可见,慢性肾脏病目前已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无论在经济和人力上都给人民大众带来了很大负担。
因此早期发现和准确评估肾功能不全情况将有利于患者的诊治和预后。
虽然目前对慢性肾脏病发生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然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和代谢综合征等常见病、慢性病都是具有发展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的高度危险,慢性的感染及炎症状态是其共有的疾病基础。
许多化学毒性和药物在代谢过程对肾脏造成毒性作用也都有可能是引发慢性肾脏病发生的原因所在。
如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功能损伤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使肾小球基底膜外疏松层硫酸肝素糖蛋白含量降低,负电荷明显减少,而引起肾小球硬化损害肾功能。
但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唯一的表现是尿微量白蛋白(mAlb)增加,尿常规蛋白定性通常为阴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