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案(护本)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医护理学教案一、课程背景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护理理论、方法、技术的独立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了关于中医护理的记载,而在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常见疾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在中医护理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
2、中医护理学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护理操作方法。
3、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针对不同疾病,介绍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法,如感冒、咳嗽、失眠、胃痛等。
4、中医养生与保健: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方法,如气功、太极拳、食疗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
通过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在护理领域应用的重要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运用中医方法进行疾病预防、保健、康复以及护理。
本教学大纲将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与理论。
2、中医诊断学:学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3、中医护理技术:学习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中药学基础:学习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掌握常用中药的辨症施治。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3. 了解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1. 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3.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难点:1.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教学PPT。
2. 准备相关的中医护理教材和参考资料。
3. 准备教学用具,如模型、图谱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中医护理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中医护理的原则。
1. 中医护理的概念。
2.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中医护理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护理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
二、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技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基本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对中医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中医护理的方法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护理的方法。
1. 中医护理的方法包括:中药护理、食疗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的方法。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医护理方法的理解和经验。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医护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护理、康复护理、慢性病护理。
中医护理学教案第一章:中医护理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3. 理解中医护理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3. 中医护理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护理学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医护理基本原则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 理解中医护理原则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整体护理原则。
2. 辨证施护原则。
3. 预防和调护原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案例中中医护理原则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护理基本原则的理解。
2. 临床模拟:评估学生运用中医护理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
2. 学会运用中医护理技能进行临床护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应用。
2. 中医护理技术(如拔罐、按摩、刮痧等)的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四诊的应用。
2.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练习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四诊的理解。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中医常见病的护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常见病的病因和病机。
2. 掌握中医常见病的护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1. 感冒的护理。
2. 咳嗽的护理。
3. 泄泻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常见病的病因和病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案例中中医常见病的护理措施。
中医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三、授课时间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四、授课教师张某某,教授,中医学博士,具备丰富的中医教学和实践经验。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2)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3)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职业责任感;(2)树立正确的中医观念,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中医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患者、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2)中医诊断方法的运用;(3)中医治疗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1)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2)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实践技巧;(3)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中医临床案例,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新知讲授(20分钟)- 教师利用PPT、实物展示等教学辅助工具,详细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内涵、经络系统的分布和作用等。
- 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中医诊断方法,如切脉、望舌等技巧,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 结合实际操作,介绍中医治疗手段,如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针灸穴位的选取和操作要领等。
3、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教师提出的临床问题,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设计。
- 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34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
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中医护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原则。
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脉诊、望诊、闻诊、问诊等。
3. 学会运用中医护理知识评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4. 理解中医护理在预防疾病、康复和养生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中医护理学与西医护理学的区别中医护理学的特点2. 中医护理原则整体护理辨证施护预护结合个性化护理3.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脉诊望诊闻诊问诊4. 中医护理评估与处理病情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评价5. 中医护理在预防疾病、康复和养生方面的应用预防疾病康复护理养生护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护理操作技能。
2. 实践操作:演示和指导脉诊、望诊、闻诊、问诊等中医护理操作。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护理知识进行评估和处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医护理在预防疾病、康复和养生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脉诊、望诊、闻诊、问诊等技能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病例进行中医护理评估和处理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护理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护理操作技能。
3. 实践操作模型:用于指导学生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实践。
4. 实际病例: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5.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资料和拓展知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原则。
2. 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脉诊、望诊、闻诊、问诊等。
3. 中医护理评估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
4. 中医护理在预防疾病、康复和养生方面的应用。
2 .掌握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辨证施护的概念3 .掌握中医护理的原则和特点4 .熟悉中医学的思维特点、整体护理的理念和中医学的预防 思想1 .中医护理原则的内容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2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正护、反护、异病同护、 同病异护的概念。
3 .整体观念的内容和辨证施护的概念。
•教学难点1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正护、反护、异病同护、 同病异护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和辨证施护的概念。
•解决办法1 .通过临床病案例解释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正护、 反护、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概念。
2 .适当举例中医护理临床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单机模拟网络教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二、调整阴阳 三、护病求本 四、标本缓急3五、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六、三因制宜插入影视录像教案内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第三版广东省精品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音像教材: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四)中华音像出版社2001.07 3.其他参考书籍:《世界传统医学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现代护理学》、《伤寒与护理》等。
教案内页教案内页教案内页教案内页陈佩仪等《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职称考试大纲,2011.12第二版 刘虹等,《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第一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第三版广东省精品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音像教材: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四)中华音像出版社2001.07 3.其他参考书籍:《世界传统医学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现代 护理学》、《伤寒与护理》等。
教案内页与参考书:第一版2.主要参考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熟悉中医护理的常见疾病护理要点;(3)了解中医护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技能目标:(1)具备中医护理评估、诊断、护理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2)能够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树立中医护理的理念,提高对中医护理的认同感;(2)培养热爱中医护理事业,关爱患者的高尚情操;(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学概述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中医护理技术4. 常见疾病中医护理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中医护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辨证施护、整体观念、预防为主;(2)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中药护理、针灸护理、推拿按摩护理、食疗护理等。
3. 讲解中医护理技术(1)中药护理:讲解中药的种类、作用、用法和禁忌;(2)针灸护理:讲解针灸的穴位、操作方法、注意事项;(3)推拿按摩护理:讲解推拿按摩的手法、操作步骤、适应症和禁忌;(4)食疗护理:讲解食疗的食材、制作方法、功效和禁忌。
4. 常见疾病中医护理(1)讲解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和护理要点;(2)以具体病例为例,分析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中医护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分享中医护理的成功案例。
6. 总结与评价(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护理学》2. 教学课件3.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视频4. 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案例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和数量;3. 期末考试: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医学教案模板范文一、课程名称。
[中医课程的具体名称,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二、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三、授课对象。
[例如:中医专业本科[X]年级学生]四、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说出[本次课程涉及的中医概念,如阴阳学说中的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相互关系等]。
2. 熟练掌握[本次课重点中医技能或分析方法,比如中医脉诊中的寸关尺的定位和脉象的基本辨别方法]。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像中医在临床看病时,如何从患者的症状里抽丝剥茧找到病因那样。
2. 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就好比把各种中药的功效按照相似性分类,这样能让知识在脑袋里更加有条理,而不是一团乱麻。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知道中医可不是什么老古董,而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又超级实用的宝贝。
2.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医可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一个小错误可能就会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就像下棋一样,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呢。
五、教学重难点。
# (一)教学重点。
1. [详细列出重点内容,如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及其临床意义]。
这可是中医理论的关键部分,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牢,房子肯定不稳。
2. [本次课程涉及的重要中医病症的诊断要点,例如感冒在中医里的不同证型的诊断依据]。
掌握了这个,就像医生手里有了一把精准的尺子,可以准确地给病症量体裁衣,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 (二)教学难点。
1. [较难理解的中医概念或理论之间的关系,例如气血津液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们就像一个团队里的成员,相互协作又相互影响,要搞清楚可不容易]。
2. [一些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像中医的整体观念如何贯穿在对一个复杂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这就像在迷宫里找路,需要学生好好动动脑筋。
六、教学方法。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一、课程名称: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 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艾条灸法、耳针法等。
3. 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教学对象:中级护理专业学生或在职护理人员四、教学内容:1. 中医护理基本理论2.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艾条灸法- 耳针法- 刮痧法- 拔罐法- 针刺法五、教学时间: 2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案例引入中医护理操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40分钟)- 讲解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详细介绍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课堂演示(15分钟)- 教师现场演示艾条灸法和耳针法的操作步骤,并讲解关键要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10分钟)- 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2. 学生实操练习(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3. 总结与反馈(10分钟)- 学生分享实操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操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和态度。
八、教学资源:1. 中医护理操作技能教学视频2. 中医护理操作技能操作手册3. 实操练习场地和设备九、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防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伤。
2. 强调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中医护理操作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护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2、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3、教会学生常见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如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
4、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进行辩证施护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在护理中的应用。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2、难点中医辩证施护的思维方法和应用。
理解中医护理理论与现代护理理念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演示法:通过现场演示中医护理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操作过程。
3、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护理理论进行分析和护理方案制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中医护理成功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患者通过艾灸和中药调理改善了慢性疼痛的症状,从而引出中医护理学的主题。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5 分钟)1、讲解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强调其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门学科。
2、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中医护理的萌芽到现代中医护理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30 分钟)1、阴阳五行学说解释阴阳的概念,如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阴阳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应用,如人体的寒热、虚实等。
讲解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如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饮食调理。
2、气血津液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分析气血津液失调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3、脏腑经络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讲解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以及经络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如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调理身体。
(四)常见中医护理技术(40 分钟)1、艾灸展示艾灸的工具和材料,如艾条、艾灸盒等。
时间:2011年3月1日第一周内容:阴阳五行学说要求:掌握阴阳五行概念熟悉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五行的生克关系了解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重点: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的关系难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授课方式:讲授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特征(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四)、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2)、补其不足(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2、归纳药物的性能(1)、归纳药性(2)、分析五味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二)、无形的特征(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2、间接推演法(推演络绎法)(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关系2、相克关系3、五行制化4、相乘相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征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二)、解释病理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2、相克关系的传变(三)、指导诊断疾病(四)、指导临床治疗课后作业: 中医理论中是怎样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时间:2011年3月8日第二周内容: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要求: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六腑系统联属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重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难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授课方式:讲授第一节脏腑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联属(一)、心1、心得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2)、心主神志2、系统联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二)、肺1、肺得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2、系统联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3)、肺在窍为鼻(4)、肺在液为涕(三)、脾1、脾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3)、脾主升清2、系统联属(1)、脾在志为思(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3)、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脾在液为涎(四)、肝1、肝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节生殖功能调达情志(2)、肝藏血2、系统联属(1)、肝在志为怒(2)、肝在体合筋(3)、肝在窍为目(4)、肝在在液为泪(5)、肝主筋,其华在爪(五)、肾1、肾主要生理功能(1)、肾主水(2)、肾藏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合生殖。
是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3)、肾助纳气2、系统联属(1)、肾在志为恐(2)、肾在体合骨(3)、肾开窍为耳及前后二阴(4)、肾在在液为唾(5)、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1、储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二)、胃1、主受纳2、主通降(三)、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主泌别清浊(四)、大肠1、传化糟粕(五)、膀胱1、贮藏尿液和排泄尿液(六)、三焦1、通行原气2、运行水液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一)、脑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2、主感觉运动(二)、女子胞1、主月经2、主孕育胎儿时间:2011年3月15日第三周内容: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要求:掌握精、气、血、津液概念及生理功能熟悉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分布代谢及分类了解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重点:精、气、血、津液概念及生理功能难点: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授课方式:讲授第二节精、气、血、津液一、精(一)、概念(二)、分类1、先天之精2、后天之精3、脏腑之精(三)、精的生成、分布、代谢(四)、精的功能二、气(一)、概念(二)、气的生成、分布、代谢(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故摄作用5、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2、气的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1、原气2、宗气3、营气4、卫气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三)、血的功能(四)、血的运行四、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三)、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二)、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1)、血能生气(2)、血能载气(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对津液的作用(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2、津液对气的作用(1)、津液能生气(2)、津液能载气(四)、血与津液的关系时间:2011年3月22日第四周内容:病因病机要求:掌握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熟悉病机了解其他致病因素重点: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难点:病机授课方式:讲授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风(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2)、风性善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2、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3、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3)、暑易挟湿4、湿(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2)、湿性粘滞(3)、湿性重浊(4)、湿性趋下5、燥(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火(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伤津耗气(3)、火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致肿疡(5)、火易扰心神(二)、疫疠1、疫疠的致病特点2、疫疠发生与流行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二)、饮食(三)、劳役三、其他致病因素(一)、外伤(二)、冻伤(三)、虫兽伤(四)、烧伤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二)、瘀血(三)、结石第二节、病机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气机的失常(一)、气滞(二)、气逆(三)、气陷(四)、气闭(五)、气脱时间:2011年3月29日第五周内容:辩证:八钢辩证脏腑辨证要求:掌握八钢辩证、脏腑辨证概念熟悉八钢辩证内容、脏腑病辨证证型了解八钢之间的关系、脏腑病证候重点:八钢辩证、脏腑辨证概念难点:脏腑病辨证授课方式:讲授第六章辩证第一节八纲辨证一、表里(一)、表证(二)、里证(三)、表证里证的关系二、寒热(一)、寒证(二)、热证(三)、寒证热证的鉴别(四)、寒证热证的关系三、虚实(一)、虚证(二)、实证(三)、虚证实证的关系四、阴阳(一)、阴证与阳证(二)、亡阴证与亡阳证五、八钢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脏腑辨证一、脏腑辨证概念二、脏腑病辩证(一)、心与小肠病辩证1、心气虚、心阳虚2、心血虚、心阴虚3、心火炽盛4、心脉瘀阻5、痰迷心窍6、痰火扰心7、小肠实热(二)、肺与大肠病辩证1、肺气虚2、肺阴虚3、风寒束肺4、风热犯肺5、燥邪犯肺6、痰热壅肺7、痰湿阻肺8、大肠湿热9、大肠液亏10、大肠结热(三)、脾与胃病辩证1、脾气虚2、脾阳虚3、脾气下陷4、脾不统血5、寒湿困脾6、湿热蘊脾7、胃阴虚8、胃火炽盛9、食滞胃脘10、胃阴虚11、肝气犯胃时间:2011年4月5日第六周内容:辩证:脏腑辨证要求:掌握卫气营血辩证概念熟悉脏腑肝与肾病辨证证型及卫气营血辩证的适用病了解脏腑肝与肾病证候及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证候重点:卫气营血辨证概念难点:脏腑肝与肾病证侯、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证候授课方式:讲授二、脏腑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辩证1、肝气郁结2、肝火上炎3、肝血虚4、肝阴虚5、肝阳上亢6、肝风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血虚生风7、肝胆湿热8、寒凝肝脉9、胆郁痰扰(五)、肾郁膀胱病辩证1、肾阳虚2、肾阴虚3、肾气不固4、肾虚水泛5、肾不纳气6、肾精不足7、膀胱湿热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一、卫分证(一)、概念(二)、证候二、气分证(一)、概念(二)、证候1、气分大热2、热结肠道三、营分证(一)、概念(二)、证候1、热伤营阴2、热入心包四、血分证(一)、概念(二)、证候1、血热妄行2、肝热动风3、血热伤阴时间:2011年4月12日第七周内容: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第八章中药要求:掌握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概念及四气五味概念,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功效熟悉中医防治原则,中药配伍关系了解中医治法,常用中药用法、剂量重点:掌握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概念及四气五味概念,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功效难点: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功效授课方式:讲授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二)、标本缓急三、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二)、不其偏衰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第二节治法一、汗法二、吐法三、下发四、和法五、温法六、清法七、消法八、补法第八章中药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二)、五味(三)、升降沉浮(四)、归经(五)、毒性二、中药的用法(一)、配伍(二)、禁忌(三)、中药用量(四)、中药的煎服法第二节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一、解表药(一)、辛温解表麻黄桂枝(二)、辛凉解表柴胡薄荷二、祛风湿药独活秦艽三、祛湿药茯苓茵陈四、清热药银花蒲公英黄芩黄连黄柏五、消导药山楂鸡内金六、泻下药大黄七、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半夏杏仁八、温里药附子干姜九、理气药陈皮枳实十、理血药川芎三七十一、补益药人参黄芪熟地、当归沙参麦冬鹿茸十二、固摄药五味子乌梅山茱萸十三、平肝熄风天麻钩藤十四、安神药酸枣仁远志时间:2011年4月17日第八周内容:第九章方剂第十章中医内科要求:掌握常用方剂主治、组成,掌握感冒的辨证论治熟悉方剂分类,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重点:常用方剂主治、组成及感冒的辨证论治难点:常用方剂主治、组成及感冒的辨证论治授课方式:讲授第九章方剂一、解表剂银翘散二、治风剂天麻钩藤饮三、祛湿剂五苓散四、清热剂五味消毒饮五、温里剂理中丸六、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第十章中医内科第一节感冒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一)、外感邪气(二)、卫外不固三、辨证论治(一)、外感风寒1、证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2、分析(略)3、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4、方药:荆防败毒散(二)、外感风热1、证候: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咳嗽吐黄痰,口干,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