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案例分析.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7.61 KB
- 文档页数:18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第一篇: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内容摘要: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本文重点分析柯达的成功营销之路和面对危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成功、破产、传统一、公司简介: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二、柯达成功营销之路:柯达公司创办于1880年,一百多年来,柯达品牌背后代表的是先进的的光学影像技术和拍照的快乐,几乎成了胶卷和照片的代名词。
在床头影像行业里,柯达占有60%的市场,是无可置疑的霸主。
即使富士这样强劲的对手使用各种手段屡屡发起进攻,也被柯达一一击退。
柯达公司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的缩影,1885年,柯达产出世界上第一个民用胶卷。
1888年,制造了第一部民用相机,同年,柯达打出了第一个广告,画面上一个只手举着柯达相机,旁边是创始人伊士曼写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诺:“你压下按钮,其余有无负责。
”柯达上市后,一举获得成功。
1964年,柯达经过十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种“立即自动”相继,这种相机机型更加简洁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无需测距对光,就能获得清晰照片;底片装卸便利安全。
这种“傻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售掉750万架,一举创下了相机销售量的世界纪录,在影像行业里,可以说大部分的创新都与柯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也成就了柯达庞大的影像帝国。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2)柯达的一名发言人对此表示,该公司“不会就市场传言或猜测置评”。
消息人士称,如果柯达按照破产法第11章规定来申请破产保护,那么随后该公司将尝试通过法庭监管下的破产拍卖程序来出售其1100项专利的组合。
消息人士还称,柯达将会继续偿还债务,并在破产保护期间维持正常的运营。
一名消息人士透露,柯达仍在尽最后的努力来出售其专利组合;如果这种努力能取得成功,那么该公司将不必申请破产保护。
但该消息人士同时表示,这家拥有131年历史的前蓝筹股公司已经开始为申请破产做准备。
柯达曾在去年11月份表示,该公司用于融资自身业务运营的现金即将耗尽,除非能出售其专利组合或是能借入更多资金。
近日以来,柯达董事会中已经有三名董事宣布离职。
柯达在周二透露,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已经发出警告称,该公司将被强迫退市,除非其股价能在未来6个月时间里回弹。
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柯达股价一直都报收于1美元以下。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对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而言,企业的优胜劣汰亦遵循着均衡法则,随时有新生企业横空出世,随时有老牌企业黯然出局。
很不幸,这一次悲剧落在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头上——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该公司收到纽交所警告,如未来6个月内股价无法上涨,则有可能摘牌退市。
对于2005年以来仅有一年盈利、2011年股价跌幅高达80%的柯达而言,没落已是在所难免。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
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
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
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大连大学化工系王亮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了消费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新的产品必然会去尝试,感觉不错后,就会形成普遍,进而需求量就会增加。
就像BB机,80年代进入中国后,由于其方便快捷的通讯,使得人们对它倍受青昧。
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90年代开始,BB机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巨大的需求量又会刺激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更好地留住消费者,就会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数字的BB机变成了汉字的,更加方便。
而当时已经出现了手机,但由于体积太大,加之价格不,所以难敌BB机。
1995年之后,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体积变小、功能变全。
BB机逐渐败下阵来。
直到2005年,淡出了中国的舞台。
科技推动需求,需求刺激市场,市场又促进科技,三者不断循环,使得人类的脚步不断向前。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公司的前身是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建的伊士曼干版公司,由于之后生产出第一个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所以才改名为柯达公司,正是因为胶卷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就了柯达公司。
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正如彭安东所说“柯达发明了第一台胶卷相机,这却成为了柯达的掘墓者”。
其实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但由于传统胶卷技术的成熟及高利润,还有对于未来技术的不明确,导致其对于数字技术放置一边,而全身投入胶片市场的垄断。
最后随着数字时代的崛起,它却濒临破产。
就好像打火机的出现使得火柴成为了历史。
所以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机会东山再起。
3.这个案例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对于市场,企业应该有更远的目标和更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功的企业,更要不断地研发技术产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柯达败就败在这里,面对数字市场的竞争,还将重金投在胶片市场。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柯达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柯达公司如今已宣布破产,店铺把整理好的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商院案例:柯达即将破产落幕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摄影胶卷业巨头若果真破产,将追随宝丽来公司等昔日著名美国企业,遭到时代淘汰。
出售专利权最后一搏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这家131年历史的企业仍在做最后自救努力,期望以出售部分专利权方式筹措资金。
不过,柯达已着手筹备申请破产保护,包括与银行商量筹资大约10亿美元,确保企业在破产保护期间继续运转。
柯达发言人说:“我们对市场传言和投机不予置评。
”报道说,柯达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期间,企业将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
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如果柯达果真申请破产保护,将加入因未能适应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变化而遭到淘汰的著名美国企业行列。
柯达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却未能把这项新技术变成利润增长点。
为填补日益萎缩的胶卷业务,柯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和药检设备,后来在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领导下投身打印机行业。
地位曾相当于现在的苹果这家昔日近乎独霸胶卷行业的著名企业卡在生死关头,令前员工感到不可思议。
曾几何时,每到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创立的“工资奖金日”,柯达就会根据企业业绩向全体员工发放奖金。
员工拿到奖金后可以买车,或者去高档餐厅庆祝一番。
现年64岁的罗伯特·沙恩布鲁克1967年进入柯达。
与他同时代的柯达前员工说,柯达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沙恩布鲁克回忆,那时柯达人才济济。
午饭时间,一些年轻人挤进礼堂看电影,其他员工则在公司的篮球场上打球,“我们给自己灌输这样的意识,我们能做任何事,不可战胜”。
随着海外竞争对手开始攫取胶卷业市场份额,柯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柯达不得不面对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崛起。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2.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 ········································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 ·1.1993 年前后对比··2.利用 SWTO 模型分析·3.利用 IFE矩阵分析·4.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 ·四.总结 ·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 世界经济2008 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
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1.2 需求环境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围。
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
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
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了数码拍照。
这也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
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
柯达公司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
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2.部环境分析2.1 产业环境传统的摄影行业是建立在胶片的基础上的,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出现,在经历了几年的培育发展之后,市场规模逐年递增,许多企业转向后台输出设备的便捷性生产。
而相对的胶卷业却开始被市场淘汰。
来自于富士,欧洲影像业巨头爱克发等传统竞争对手,以及苹果等新型竞争对手。
一直以来,柯达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富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结局。
2007 年,富士公司销售收入达到了 2 兆 8500 亿日元 (相当于人民币 2200 亿元 ),营业利润也达到了2000 亿日元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富士顺利转型为一家多元化公司。
2009 年富士胶片 2.3 兆日元的全球销售总额中,有 16%来自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领域,41%来自以医疗、印刷和液晶显示屏材料为主的信息事业领域,以文件处理器、复印机、打印机为主的文化处理事业领域占43%。
目前富士市值将近 120 亿美元,全年营收接近500 亿美元。
2010 年富士公司销售达200 亿日元 (约合 16 亿元人民币 )。
按照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胶卷业务在富士总业务量只占了不够1%的份额,而成功转型的富士虽然不再打上富士胶卷的烙印,但是却还能够继续保持其在影像光学领域的成功。
2.2 企业部分析柯达公司的的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专业,在现任的49 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 名出身化学,而只有 3 位出自电子专业。
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使公司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缺乏前瞻眼光,固守传统胶片市场,严重忽略了市场的需求,未能充分重视数码时代对传统胶卷的冲击。
最终,柯达不仅被一个个对手轻松超越,也被投资者无情抛弃。
像数码相机这类创新性产品,营销战略则直接体现为要搭建好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也就是要抓好创新型产品的市场化,让创新产品尽快成为现金流的来源。
而柯达公司并未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转型做好准备,开发新业务。
柯达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全世界围的大量裁员和降薪,而政府关系导向、为员工创造价值又一向是柯达安身立命的法宝,以上因素限制了柯达变革的速度。
柯达一向是以情动人的典,消费者想到柯达,就会想到其“串起每一刻、别让它溜走”的温馨景象。
但这种品牌形象过于复古,与数码相机科技、时尚、速变的产品形象格格不入。
主营产品的转型要求企业在赢利模式、部运营、外部物流、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随之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是柯达在变革面前失落了。
二.市场营销1.前期数据调查两个主要消费群 :15—24 岁,大中学生 ,思想活跃 ,新潮 , 自我25—34 岁,大专以上学历 ,白领阶层 ,收入高 ,追求时尚 ,自我2.市场营销手段2.1 产品组合产品组合是一个特定销售者售予购买者的一组产品。
柯达公司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影像企业,它的民用摄影产品部负责柯达最家喻户晓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能够使柯达即使在彩色胶卷、相机上不赚钱,也能通过相纸和冲印服务巨额利润来使整个产品组合来得到合理的利润回报。
2.2 产品价格中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由于长期以来的激烈拼杀,胶卷行业早已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中国市场上目前有竞争力的品牌是柯达、富士、乐凯三个。
由于在中国市场,柯达一直与富士达成默契,以“短期贴钱、长期占市场”为目的,一直以低价销售彩卷。
据介绍,在美国本土,柯达胶卷零售价每个5美元,富士也在此价位;国际批发价则是柯达3美元,富士3美元。
而在中国,1994年以来柯达的到岸价仅为1.3美元(海关统计)。
由于柯达收入的50%来自海外,其在海外的低价扩使柯达背负14亿美元债务,再加上美元坚挺,柯达利润一度减少25%,股价从1998年的80美元/股曾降至60美元/股。
柯达在定价中采用独特的"牺牲打 "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谓"栖牲打 ",即以一种产品作为扩充市场的先锋,以高质低价格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后,通过扩大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弥补先锋产品跌价所造成的损失。
中国是个胶卷消费的新兴市场,扩速度为每年10%-15%(世界平均增速为5%)为了争夺这一市场,柯达采取了不同于富士的策略:与中国最大厂家合资,降低成本,垄断市场。
在与乐凯合资谈不拢后,柯达一口气吞下了、、三家中国胶卷厂的合资控股权,特别是他同时买断了其余中国三家胶卷厂的合资合作权,以防止其它外商与之合资。
这样柯达实际控制了中国除乐凯外的全部胶卷厂,而富士暂时在中国没有一家合资工厂。
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以来,中国市场上90%以上的国外品牌胶卷来自走私,相纸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大量廉价的走私货,帮助国外品牌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1998 年全国严打走私,打击走私改变了中国胶卷行业的格局,柯达由于在中国有三家合资厂,宣布1999年4月起中国市场上70%的柯达胶卷在中国本土生产,具体由合资企业福达厂操作,并将于2001 年三季度达到中国柯达100%本土生产。
走私对富士则打击巨大,柯达——富士的平衡格局被打破。
据1993-1998年全国市场产品竞争力调查结果统计,1998年柯达从1996年的老二(35.939%)变成老大(39.931%),而富士则变成老二。
2.3 产品品牌柯达的成功离不开它强有力的品牌"柯达 "。
柯达的标志 "K"被认为是一个幸运的字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字母在世界任何发音都相同。
今天,"柯达 "连同它那黄底红字的标志在全世界已家喻户晓,这与柯达公司建立品牌忠诚的持续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
一百多年来,柯达一直在全球影像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目前柯达的品牌价值140 多亿美圆,高居全球所有品牌的前五名。
“开拓影像新世界”,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是柯达永恒不变的理想。
“柯达快速彩色”是以柯达品牌命名的零售连销项目,自1994 年成功引入中国以来,“柯达快速彩色”店,为中国提供高质量影像产品及服务的最主要渠道。
柯达並为这些独立经营的“柯达快速彩色” 店提供技术、品质控制、货品设、市场营销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2.4 销售渠道在销售渠道策略上 ,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 :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
柯达很多专卖店的位置选择在一个城市中的黄金地段。
例如,的世贸中心附近、大厦、天河城,的地王大厦 ,都有柯达的专卖店 ,外观华丽 ,给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
总体上,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或者说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 ,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柯达胶卷专卖店模式。
2.5 促销手段柯达在中国市场采取的促销手段主要有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与宣传。
而由于胶卷属于消费品,因此柯达公司把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广告。
三.柯达战略分析1.11993 年前后对比1993 年之前:(1)机构臃肿、组织僵化、决策迟缓,机构庞大、发展缓慢,但形象良好(2)靠打破均势、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来实现盈利。
(3)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药品、日用品、化工产品等生产领域,使柯达公司的核心业务——胶卷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Sterling 药品分部,3 年多来的重建费就高达 24 亿美元, 1992 年 Sterling 严重亏损(4)前任总裁韦特摩尔实施了至少 3 次重组陷入一个低速增长的影像行业之中,巨额的债务、执行不畅的管理文化和一支无精打采的劳工队伍使柯达步履蹒跚1993 年之后:(1)1994 年 2 月卖掉柯达分散的健康医疗及家用产品方面的资产将柯达从一个集合体转化为集中经营的影像公司,这也使柯达易于管理( 2)1994 年夏天进行福利削减, 12 月宣布裁减彻斯特的柯达制造综合企业的800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