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市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约定支付了50万元预付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乙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无法按期履行合同。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例分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1. 合同主体本案中,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合法的民事主体,具备签订合同的资格。
2. 意思表示甲公司与乙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均真实、明确地表达了各自的意愿,即甲公司购买货物,乙公司出售货物。
3. 合同内容甲乙双方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内容具体、明确,包括货物种类、数量、价格、履行期限等。
4. 合同形式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为书面形式,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形式要求。
5. 合同效力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属于有效合同。
(二)违约责任的承担1. 违约行为本案中,乙公司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交付货物的义务,构成违约行为。
2. 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甲公司可以要求乙公司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三)诉讼请求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包括:1. 继续履行合同,交付货物;2. 赔偿因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3. 支付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结论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有效合同。
乙公司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交付货物的义务,构成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甲公司可以要求乙公司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原理(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法定分类(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2)多方民事法律行为①典型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包括赠与合同和遗赠抚养协议。
②典型的共同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发起人协议、公司章程和合伙协议。
(3)决议行为。
例如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
2.学理分类(1)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典型的财产民事法律行为包括订立遗嘱和遗赠行为。
典型的身份民事法律行为包括结婚行为、协议离婚行为、收养行为和协议终止收养行为等。
(2)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属于事实判断问题。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属于价值判断问题。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同时满足:(1)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2)不违背公序良俗。
(3)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4)意思表示真实。
(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共五种情形:(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行为无效。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5)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3.法律效果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发生当事人意欲发生的法律效果,但并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要发生法律意欲发生的法律效果。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当然、确定、永远、绝对无效,任何人、任何时候均可以主张无效。
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审查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存在无效的因素,其宣告不受时效限制(即既不受诉讼时效亦不受除斥期间限制)。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恢复原状);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2种情形:(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与其意思能力不相适应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条件,产生法律约束力的过程。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后果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所产生的法律效果。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生效范围、生效时间以及生效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1. 合法性: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 意思表示真实: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基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得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3. 主体资格: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4. 对象合法性:民事法律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应当合法,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5. 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定形式,如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公证等形式。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范围1. 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当事人之间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合同权利义务、财产权益等。
2. 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履行合同、支付赔偿金等。
3. 诉讼时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期限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时间1. 意思表示完成时:对于意思表示行为,如口头承诺、书面签字等,自意思表示完成时生效。
2. 法律规定的时间:对于法律规定的时间,如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自该期限届满时生效。
3. 实际履行时:对于实际履行行为,如交付货物、支付货款等,自实际履行时生效。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后果1. 权利义务关系确立: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当事人之间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合同权利义务、财产权益等。
2. 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当事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履行合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3. 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后,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为《民法通则》所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实行为;同时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严格称谓是“法律行为”,中国民法称民事法律行为。
2、行为特征(1)应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2)应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3)应是合法行为。
3、行为分类(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2)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3)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4)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民事法律行为;(5)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6)主民事法律行为和从民事法律行为;(7)有因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因民事法律。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是怎样的1、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2)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3)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4)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为《民法通则》所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实行为;同时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况有四种: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
2、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
3、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
4、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
5、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
生效是指发生法律效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第1篇一、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定义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依法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依据。
二、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种类1. 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行为是民事案件法律行为中最常见的类型。
2. 无因管理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管理他人事务时,不依赖于他人的委托,为了他人的利益,自愿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
无因管理行为在法律上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3.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侵权行为在法律上产生赔偿责任。
4. 代理行为代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委托他人代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
代理行为在法律上产生代理关系。
5. 诉讼行为诉讼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
诉讼行为在法律上产生诉讼法律关系。
三、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特征1. 法律性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依法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
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才能在法律上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实施的,体现了民事主体的意志。
3. 平等性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接受不平等的条件。
4. 实践性民事案件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实践性。
四、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效力1. 效力范围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效力范围包括:主体资格、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性、内容合法性等。
2. 效力状态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
(1)有效:民事案件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具有法律效力。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为实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特征、种类、有效要件以及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为实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征:1. 民事性: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民事活动中发生的,涉及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2. 法律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所规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3. 目的性:民事法律行为以实现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
4. 自愿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自愿实施的,不违反法律规定。
(二)特征1. 法律事实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为实现民事法律后果而实施的行为,具有法律事实性。
2. 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就对民事主体产生法律约束力。
3. 合法性: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
4. 有效性: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1. 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民事主体为实现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等。
3. 无因管理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他人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等。
4. 捐赠行为:捐赠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无偿转让财产权益的行为。
5. 承担义务行为:承担义务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他人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如承担债务、提供担保等。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1. 民事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真实。
3. 民事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4. 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形式。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1. 成功后果: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对民事主体产生法律约束力,民事主体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实现预期的法律后果。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知识之民法-民事法律行为法律知识之民法-民事法律行为作为公基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要求学习识记。
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法定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即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合法性。
包括:①标的合法;②在法律对某些行为有特别要求的,必须满足该要求时,民事法律行为方能有效。
3、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是在意思表示当中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所谓的条件是指将来发生的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不确定的事实。
4、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意思表示中含有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并且用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存续的时间。
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指欠缺法律行为根本生效要件,自始、确定和当然不发生行为人意思之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有以下几种类型:(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来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从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6、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简称可撤销行为,是因行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须以诉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扫描二维码关注(yixue99)微信公众号回复题库即可参加模拟及真题测试。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民事主体发生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发生意思表示内容要求的民事法律效果的合法民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l.民事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属于民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民事主体意思表示追求的民事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是意思表示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了法律规定而产生的。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二、有偿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三、诺成性与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四、要式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五、主和从民事法律行为六、独立和辅助民事法律行为七、有因和无因民事法律行为八、财产和身份民事法律行为九、财产处分和财产负担民事法律行为。
十、生前和死因民事法律行为★案例:◆甲与乙是朋友,甲生意兴隆,后帮助乙致富。
甲因资金周转找乙借5万元暂用。
乙于喝酒时给甲,并称此款为赠与,甲认为帮助乙是朋友本分,坚持是借。
争执未果,甲先用。
时二人之子均在场。
后甲在上述四人喝酒时归还2万元,乙不收,称当时为送。
后乙称用钱暂借,以后还甲。
数日后,甲乙同车身亡。
乙之子找甲之子索要3万元而起纠纷。
◆归还拾得物。
(物权法草案“20%”)◆赈灾义演晚会企业举牌捐献200万,事后不付款。
◆债务合同与担保合同◆债务行为;结婚、领养、继承行为。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构成一、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由哪些要素组成。
(1)意思表示要素。
(2)其他事实要素。
(3)合法要素。
二、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欲产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通过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从而使对方当事人或社会知晓的活动。
(二)意思表示的构成由意思和表示行为两部分构成。
(三)意思表示的形式意思表示的形式包括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l.明示形式。
明示形式,是指直接以明确的语言文字进行意思表示。
2.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以约定或法定的一定作为或不作为间接表示意思的形式。
1)推定形式。
指表意人实施一定的积极作为行为,相对人依据法律规定、习惯或合同约定间接推知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2)沉默。
意思表示的沉默形式,是指依据约定或法律规定从表意人单纯的不作为推理确定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具备其构成要素的存在或者产生。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在当事人之间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效果。
(二)传统民法理论关于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二、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一)民事行为成立的基本要件l.行为人已经通过一定方式作出了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行为已客观存在。
2.行为人表示出来的意思是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即效果意思。
3.意思表示的内容足以明确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4.双方或多方民事行为必须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二)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是指意思表示这一基本要件外,成立某一具体民事行为还应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
主要有:l.要物法律行为的成立,除当事人意思表示外须有标的物的交付。
例如,借用合同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须交付借用标的物才能成立。
2.要式法律行为须具备特定的表示形式或履行特定的程序。
比如具备书面形式、经过登记程序等。
三、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一)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l.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标的确定和可能。
行为能力——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民事行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利益的民事行为。
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满足日常生活零用的小额购买也是有效的。
4)法人在其宗旨目的范围内实施的民事行为。
*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自由;表示一致。
* 对意思表示真实的判定标准:一是主观主义标准或称意思主义标准。
二是客观标准或表示主义标准。
三是折衷主义标准,即主观与客观兼顾、意思与表示兼顾的标准。
*标的确定和可能——客观不能,指无论何人处行为人地位都不可能。
(侯宝林相声“手电筒”)主观不能,是指因特定行为人的自身原因出现的不能。
自始不能,指行为成立时即已存在的不能。
嗣后不能,指在行为成立后才出现的不能。
全部不能,指涉及标的全部的不能;部分不能,指仅涉标的一部分的不能。
永远不能,指标的不能永远存续。
一时不能,指标的不能仅属一时。
(二)民事行为的特别有效要件民事行为的特别有效要件,是指某些民事行为的有效因其特殊性质,除具备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外,还须具备的条件。
l.死因行为,以行为人死亡为特别生效要件。
2.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发生法律效力。
3.附始期的民事法律行为。
4.善意取得行为,以取得人对财产的善意占有为取得财产所有权的特别生效要件。
5.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6.实践性法律行为。
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概念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将来可能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发生与否为条件决定其效力开始或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条件的特点条件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须当时尚未实现的事实,已经实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
2.须有发生可能的事实,根本无发生可能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
3.须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也可能不发生的事实,即事实是否发生当事人难以肯定,必定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
4.须条件合法。
5.须当事人以意思表示设定而非法定。
(三)条件分类1.依条件成就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功能不同分为延缓(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
1)延缓(停止)条件。
延缓(停止)条件,是指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的条件。
例如,甲乙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甲就将其收藏的字画卖给乙,以供儿子读书。
这里甲的儿子考取大学就是一延缓条件。
它起到了延缓、限制甲乙之间买卖合同效力发生的作用,或者说它使得甲乙之间的字画买卖合同成立后,其效力处于暂时停止状态,待甲的儿子考取大学即条件成就时,才生效。
所以延缓条件,也叫做停止条件、生效条件。
2)解除条件。
解除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就开始生效,但在民事法律行为中附有一定条件,当条件成立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就消灭。
例如,甲乙约定如果甲的儿子退伍复员就解除甲乙房屋租赁合同。
这里所附的中的儿子退伍复员就是一解除条件,解除条件也叫终止条件、失效条件。
2.依条件内容是以客观事实的发生还是不发生为成就的标准,分为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
1)积极条件。
积极条件,是指以将来事实的发生为成就的条件。
比如,中的儿子考取大学就是积极条件。
2)消极条件。
消极条件,是指以将来事实的不发生为成就的条件。
例如,甲乙约定,甲向乙交付电脑l台,乙试用l周不发生故障,买卖合同生效。
上述两类条件,经过组合可以形成积极延缓条件和消极延缓条件;积极解除条件和消极解除条件。
(四)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条件的成就是指符合意思表示的条件客观事实的实现。
也就是所附条件事实的现实发生或不发生。
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应以客观规律决定,当事人不得恶意促成或阻碍。
(五)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附延缓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前就具有成立效力,但尚未发生意思表示的效果效力,对于意思表示内容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当事人仅有期待权。
当所附条件成就时,即发生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果效力,受利益当事人的期待权转化为对具体民事权利的取得;所附条件不成就时,其期待权归于消灭。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前,意思表示的效果效力就已经发生,有关当事人就已经享有了行为内容所确定的民事权利。
当所附条件成就时,意思表示的效果得以终止,对因所附条件而受利益的当事人来说,产生了具有形成权性质的解除权。
当所附条件不成就时,行为内容确定的民事权利义务继续有效。
三、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概念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选定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一定期限的届至作为决定效力发生或终止的依据的民事法律行为。
未来事实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或然的,是区分附期限还是附条件的界限。
(二)期限的种类期限以其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始期和终期。
l.始期,是指以其到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开始的期限。
2.终期,是指以其到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终止的期限。
(三)期限届至l.以日历设定期限者,以该日到来的时限为期限届至时限。
2.以一定期间为期限者,以该期间的最后一日的终止时为期限届至。
3.以事件的发生为期限者,以该事件发生的时点为期限届至。
(四)效力附始期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到来前,不发生效果效力,受期限届至利益的一方当事人对效果利益仅有期待权;当期限到来时,始生效果效力。
附终期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到来前保持其效果效力,当期限届至时,效果效力终止。
第六节民事行为的效力状态一、概念民事行为的效力状态是指民事行为成立后能否引起行为人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效果的不同状况。
民事行为的效力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效力未定、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等。
(一)民事行为的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民事行为成立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的,就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就能按照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二)民事行为的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因而根本不能引起行为人意思表示内容要求的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行为无效的含义包括:l.无效民事行为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2.根本不产生行为人意思表示所要求的法律效果。
无效民事行为是确定的、绝对的、自始的无效。
(三)民事行为的可变更和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可变更或可撤销,是指民事行为成立后就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要求的民事法律效果,但未充分具备有效条件,法律允许当事人变更或撤销。
(四)民事行为的效力未定状态民事行为的效力未定,是指民事行为成立后因欠缺有效条件而不能生效,但法律允许第三人补充有效条件而使其生效或听任其不予补充而使其无效的不定状态。
(五)民事行为的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民事行为的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是指民事行为内容的一部分不具备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而无效,但并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的民事行为效力状态。
二、民事行为的确定无效民事行为的确定无效是指民事行为因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根本不能产生当事人意思表示追求的民事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