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644.50 KB
- 文档页数:44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第一节国民收入统计基本理论一、国民收入统计指标国民收入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是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概念。
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金融、对外经济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特征概念,在统计上非常重视。
现代的描述统计讲究系统性,特点是统计内容与前、后的一致联系。
国民收入统计包括前项与生产总量GDP的联系、本身的收入分配过程、与后项消费与积累使用的连接。
GDP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国民收入的起点。
国民收入过程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具体统计指标是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上述计算公式反映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特征变量。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第一阶是国民收入形成,它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没有变化。
国民收入形成的内容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是从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转变为生产要素获得的要素报酬,即从各机构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按照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要素、企业资本、社会资本进行形成要素报酬。
住户获得劳动报酬总额,政府以生产税净额获得社会资本报酬,企业包括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得企业资本报酬。
在实际统计中,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创造增加值容易理解,政府创造增加值是指政府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作为第三产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住户创造增加值是指个体户和农村家庭的生产性活动获得的生产成果。
第二阶是财产收入在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是财产在机构部门之间转让使用权引起的分配关系,如居民储蓄、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银行债券等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股票分红等。
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是指机构部门之间获得的财产收入减去财产收入性支出后的净额。
国内财产收入净额在各个机构部门之间是存在的,但是在国内汇总的总量上等于零,因为国内总量上财产收入总额与财产收入性支出是相等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以上。
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
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
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
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统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收入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这两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读v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
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综合指标的综合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产值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产值法是通过统计每个产业和部门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收入法是通过统计企业和个人以及政府机构的所得和支出,获得经济活动的总收入;支出法是通过统计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及净出口等,获得经济活动的总支出。
国民收入统计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全部收入。
它通过统计居民的工资、利润、经营净收入、土地收入、财产收入等各项收入,以及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等来计算。
国民收入统计是对居民收入和分配情况的一个综合性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
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统计的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
首先,通过GDP的数值,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GDP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通过比较各个时期的GDP增长率,可以读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其次,通过GDP的构成,还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情况。
例如,如果某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科技、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那么可以判断出该国经济结构正在向高端转型,经济质量在提升。
再次,通过国民收入统计,可以读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情况。
如果国民收入增速较高,但是收入差距也在扩大,那么说明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问题亦可能加剧。
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第二讲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一节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一、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封闭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等式:Y=C+I+G说明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的构成:Y=C+I+G+X-M。
及其意义。
二、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分明GDP和GNP的概念。
GDP+NFP=GNP三、均衡国民收入的确定我们首先抽象掉货币因素,讨论商品市场平衡时确定的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
这一分析有如下假定:(1)在某一固定价格水平上,厂商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全部产品,所以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
(2) 不考虑货币因素。
(3) 不考虑资金流动及服务的进出口、经常转移,因此国际收支完全反映为商品的进出口。
(4) 一国只生产一种可贸易商品,这一商品部分供本国消费,部分供出口。
1.贸易余额与国民收入用实际变量表示的贸易余额:T=X-M=PM*-eP*M=TN/P=M*-(eP*/P)M=M*-qM (q=eP*/P)表示扣除了价格水平因素后用本国商品直接表示的所进口的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q是我们分析的核心变量。
本国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决定的。
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外国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即:M*=M*(q,Y*)M=M(q,Y)可得本国贸易余额函数为:T=M*(q,Y*)-qM(q,Y)=T(q, Y*, Y)=T-mY 0<m<1表示本国的贸易余额是由实际汇率、外国国民收入与本国国民收入这三个变量决定的。
在第三行中,则简单地将贸易余额分为两部分:与本国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贸易余额以及随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而改变的部分贸易余额mY,这里m 指一国边际进口倾向。
本国贸易余额就可以表示为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如下图所示:2. 国内吸收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国内吸收表示为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α=,其中G和I都是自主性变量+YcA=G+I+C=A+αY,A=G+I+c上式中,国内吸收被分为两部分:与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吸收A,以及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的部分国内吸收αY。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1. 引言国民收入分配统计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通过对国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了解社会经济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以及财富的集中程度。
本文将使用统计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
首先,我们将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
然后,我们将分析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并探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讨论如何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2. 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所创造的所有可分配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各种形式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 劳动者工资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通常由雇主向劳动者支付薪水、工资和福利等。
工资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时间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2.2. 利润收入利润是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回报,它是企业从市场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超额收入。
利润收入的分配主要根据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盈利能力来决定。
2.3. 租金收入租金是土地、住房和其他资产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土地和资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情况。
2.4. 利息收入利息是借款人为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贷款人的回报。
利息收入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借贷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借贷条件。
3. 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包括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收入分配比例。
3.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完全均等分配,1表示完全不均等分配。
基尼系数越接近1,收入差距就越大,不平等程度就越高。
3.2. 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情况的曲线。
横轴表示收入群体的累计比例,纵轴表示收入的累计比例。
洛伦茨曲线与完全均等分配情况的对比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