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封建社会的档案机构尽管性质和职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类型得 以进一步丰富。从初期到末期,整个封建社会先后出现了庄园档案馆、教会 档案馆、城市档案馆、国王档案馆、社团档案馆、机关档案馆和殖民地档 案馆等多种类型的档案机构。它们与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库一样,都是只为 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是一种特殊的“武器库”,其特 点包括附属性、封闭性、世袭性或连续性、馆藏对象的混合性、门类的单 一性、分散性等。
蔡伦(“蔡侯纸”发明者)
植物纤维纸在中国诞生和使用之时,欧洲国家还在沿用纸草和羊皮纸。从 公元3世纪起,中国造纸术开始西传。这一过程持续了1 700多年,传播的路线 大致为东亚—西亚—北非—欧洲—美洲—大洋洲。
最早是向周边国家传播,首先传入的是越南和朝鲜这些曾为中国“藩属国 ”的国家。
7世纪初期(610年),朝鲜和尚昙徵将造纸技术引入日本。 8世纪中叶(751年),当时的唐朝与阿拉伯的大食国(Tazi,今伊朗)交战,唐 军战败后不少士兵被俘。因被俘士兵中有造纸工匠,纸技术得以传播到阿拉 伯国家。
02
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对于档案自身,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
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纸张的出现逐渐改变了多种档案载体形式交叉、并存的原有格局,使纸张
载体“一枝独秀”,纸张档案一统天下,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东西方国家概莫 能外。
另一方面,纸张的出现使书写方式更为容易,特别是后来雕版印刷术和活 字印刷术的相继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档案的复制手段 也由手工抄写变为印刷,从而大大促进了档案数量的增长。
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其次,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也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 最后,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还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