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系统设计方案作业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七章参考答案7.3 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7.3.2 功能结构图是按系统功能的从属关系构成的图表,图中的每一个框称为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得大一点或小一点。
分解得最小的功能模块可以是一个程序中的每一个处理过程,而大点的功能模块则可能是完成某个任务的一组程序。
7.3.6 数据关系图也称输入一处理一输出图(IP图),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由哪里输人,经过什么处理,得到哪些输出数据。
7.3.10 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从作业请求开始,经过系统处理,到获得应答结果的时间间隔。
7.3.14 系统的吞吐量指的是计算机系统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
7.3.15 模块化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将信息系统设计成由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的、易于建立和修改的模块(或部分)的方法。
7.3.16 在处理流程图中人们将信息系统流程图中的部分处理逻辑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不仅列出了处理功能的名称,而且使用各种符号规定了处理过程的各个步骤。
7.3.17 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7.3.18 文件设计就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的数据量、数据的活动性和设备条件等合理地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决定文件的组织方式和存取方式。
7.3.19 系统的可靠性指的是系统可以连续工作的时间。
7.4 问答题参考答案7.4.5答: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包括: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功能、数据关系图。
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和程序。
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包括: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和程序、程序处理说明。
7.4.10 答:系统设计报告中应包括总体设计方案、代码设计、文件设计和输入输出设计方案,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
7.4.12 答:为了保证系统的灵活性,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目的是提高各部分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依赖性。
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
7.1.如果使用动态分区方案,下图所示为在某个给定的时间点的内存配置:阴影部分为已经被分配的块;空白部分为空闲块。
接下来的三个内存需求分别为40MB,20MB和10MB。
分别使用如下几种放置算法,指出给这三个需求分配的块的起始地址。
a.首次适配b.最佳适配c.临近适配(假设最近添加的块位于内存的开始)d.最坏适配答:a.40M的块放入第2个洞中,起始地址是80M. 20M的块放入第一个洞中.起始地址是20M. 10M的块的起始地址是120M。
b.40M,20N,10M的起始地址分别为230M,20M和160M.c.40M,20M,10M的起始地址是80M,120160M.d.40M,20M,10M,的起始地址是80M,230M,360M.7.2.使用伙伴系统分配一个1MB的存储块。
a.利用类似于图7.6的图来说明按下列顺序请求和返回的结果:请求70;请求35;请求80;返回A;请求60;返回B;返回D;返回C。
b.给出返回B之后的二叉树表示。
答:a.b.7.3.考虑一个伙伴系统,在当前分配下的一个特定块地址为011011110000.a.如果块大小为4,它的伙伴的二进制地址为多少?b.如果块大小为16,它的伙伴的二进制地址为多少?答:a.011011110100b.0110111000007.4.令buddy k(x)为大小为2k、地址为x的块的伙伴的地址,写出buddy k(x)的通用表达式。
答:7.5.Fabonacci序列定义如下:F0=0,F1=1,F n+2=F n+1+F n,n≧0a.这个序列可以用于建立伙伴系统吗?b.该伙伴系统与本章介绍的二叉伙伴系统相比,有什么优点?答:a.是。
字区大小可以确定Fn = Fn-1 + Fn-2.。
b.这种策略能够比二叉伙伴系统提供更多不同大小的块,因而具有减少内部碎片的可能性。
但由于创建了许多没用的小块,会造成更多的外部碎片。
7.6.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取指令后处理器把指令寄存器的内容(程序计数器)增加一个字,但如果遇到会导致在程序中其他地址继续执行的转跳或调用指令,处理器将修改这个寄存器的内容。
(答案供参考)一、单选题:1.在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用概念模型来详细描述系统的问题域,用(B)来表示概念模型。
(A)序列图(B)类图(C)协作图(D)用例图2.关于系统分析错误说法是(D):(A)把整体分解为部分(B)明确系统要做什么(C)主要由用户和系统分析员参与(D)进行程序设计3.开发人员获得企业领导意见的最好形式是(C):(A)查阅文件(B)发调查表(C)面谈(D)开座谈会4.不属于三层结构中层次的是(C):(A)可视层(B)数据层(C)物理层(D)业务逻辑层5.UML提供了4种结构图用于对系统的静态方面进行可视化、详述、构造和文档化。
其中(B)是面向对象系统规模中最常用的图,用于说明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
(A)构件图(B)类图(C)对象图(D)部署图6.实体关系图中,商品实体与顾客实体之间存在如下关系(C):(A)1对1 (B)1对多(C)多对多(D)多对17.系统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是(C):(A)可行性解决方案(B)分析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C)网络解决方案(D)软件编写和调试8.市场上出售的通用财务管理软件,按其处理业务的范围和内容,应该属于(B)。
(A)电子数据处理(B)事务处理系统(C)管理信息系统(D)决策支持系统9.在系统分析阶段抽象地反映信息的流动、处理、存储和使用的工具是:A(A)数据流程图(B)组织机构图(C)业务流程图(D)实体关系图10.在用例建模的过程中,若几个用例执行了同样的功能步骤,这时可以把这些公共步骤提取成独立的用例,这种用例称为(B)。
(A)扩展用例(B)抽象用例(C)公共用例(D)参与用例11.用户若使用Internet作为构建企业信息系统的平台,系统模式是(D)。
(A)主从结构(B)文件服务器/工作站(C)客户机/服务器(D)浏览器/Web服务器12.决策支持系统是MIS的一个重要分支,它(C)。
(A)为业务层服务(B)解决程序性决策问题(C)强调支持而不是代替决策(D)既能支持又可代替人的决策13.下面哪一项不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B(A)系统总体设计(B)系统硬件设计(C)系统详细设计(D)编写系统实施计划14.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则是:A(A)自顶向下原则(B)自底向上原则(C)分步实施原则(D)重点突破原则15.关于系统开发,不正确的叙述是:A(A)要尽早进入物理设计阶段(B)系统分析解决“做什么”(C)系统设计解决“怎样做”(D)应遵循“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16.数据建模主要采用的方法是:C(A)业务流程图(B)数据流程图(C)实体关系图(D)以上三者17.实体关系图中,医生实体与患者实体之间存在如下关系:C(A)1对1 (B)1对多(C)多对多(D)多对118.绘制功能结构图的依据是:A(A)数据流程图(B)PAD图(C)N---S图(D)系统总体设计19.一般来说,占维护工作比例最高的是:C(A)纠错性维护(B)适应性维护(C)完善性维护(D)预防性维护20.关于企业中物流与信息流的正确的提法是:B(A)物流是双向的(B)信息流是双向的(C)物流是可逆的(D)物流包括控制流21.在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用概念模型来详细描述系统的问题域,用(C)来描述对象行为。
7.1假设有如图7.1所示的交通死锁。
a.证明这个例子中实际上包括了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b.给出一个简单的规则用来在这个系统中避免死锁。
a.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1)互斥;(2)占有并等待;(3)非抢占;(4)循环等待。
互斥的条件是只有一辆车占据道路上的一个空间位置。
占有并等待表示一辆车占据道路上的位置并且等待前进。
一辆车不能从道路上当前的位置移动开(就是非抢占)。
最后就是循环等待,因为每个车正等待着随后的汽车向前发展。
循环等待的条件也很容易从图形中观察到。
b.一个简单的避免这种的交通死锁的规则是,汽车不得进入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明确地规定,这样就不会产生相交。
7.2考虑如下的死锁可能发生在哲学家进餐中,哲学家在同个时间获得筷子。
讨论此种情况下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的设置。
讨论如何在消除其中任一条件来避免死锁的发生。
死锁是可能的,因为哲学家进餐问题是以以下的方式满足四个必要条件:1)相斥所需的筷子, 2 )哲学家守住的筷子在手,而他们等待其他筷子, 3 )没有非抢占的筷子,一个筷子分配给一个哲学家不能被强行拿走,4 )有可能循环等待。
死锁可避免克服的条件方式如下: 1 )允许同时分享筷子, 2 )有哲学家放弃第一双筷子如果他们无法获得其他筷子,3 )允许筷子被强行拿走如果筷子已经被一位哲学家了占有了很长一段时间4 )实施编号筷子,总是获得较低编号的筷子,之后才能获得较高的编号的筷子。
7.3一种可能以防止死锁的解决办法是要有一个单一的,优先于任何其他资源的资源。
例如,如果多个线程试图访问同步对象A•…E,那么就可能发生死锁。
(这种同步对象可能包括互斥体,信号量,条件变量等),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第六个对象来防止死锁。
每当一个线程希望获得同步锁定给对象A•••E,它必须首先获得对象F的锁.该解决方案被称为遏制:对象A•••E的锁内载对象F的锁。
对比此方案的循环等待和Section7.4.4的循环等待。
这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它产生过大的范围。
第7章习题参考答案习题七一、用适当内容填空1. ① 数据处理,② 文件,③ 表之间的联系,④ 安全控制规则,⑤ 二维,⑥描述实体,⑦ 实体联系。
2. ① 人工管理,② 文件系统,③ 数据库系统,④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⑤人工管理,⑥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⑦ 人工管理,⑧ 数据库系统。
3. ① DBS,② 人员,③ 数据库,④ 计算机软件,⑤ 数据库,⑥数据库,⑦数据库管理系统。
4. ① 数据定义,② 数据操纵,③ 数据查询。
5. ① 操作,② 不一致性,③ 共享型锁,④ 排他型锁。
6. ① 信息,② 概念模型,③ 实体,④实体属性,⑤ 数据模型,⑥一行数据或记录,⑦ 数据项、列或字段。
7. ① 并发控制,② 数据安全性控制,③数据备份与恢复。
8. ① 实体间的联系② 一对一,③ 一对多,④ 多对多,⑤ 属性名,⑥ 属性值。
9. ① 层次数据模型,② 网状数据模型,③ 关系数据模型,④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⑤ 两个,⑥ 数据模型,⑦ 网状,⑧ 层次,⑨ 实体型或实体之间的联系,⑩ 一个实11 属性值,○12 具有相同含义的属性。
体或实体之间的联系,○10. ① 矩形,② 椭圆,③ 菱形。
11. ① 包含对象数据的变量,② 描述对象行为特性的方法,③ 对象所响应的消息,④ 调用说明,⑤ 程序代码,⑥ 属性,⑦ 方法,⑧ 类。
12. ① 二维表,② 一个元组,③ 实体,④ 属性值域,⑤ n元关系或n目关系。
13. ① 结构,② 数据类型,③ 取值范围。
14. ① 数据结构,② 数据操作,③ 完整性约束。
15. ① 查询数据,②插入数据,③ 删除数据,④ 数据项投影,⑤ 数据记录选择,⑥ 两个表连接,⑦ 数据插入,⑧ 数据删除。
16. ① 域完整性约束,② 实体完整性约束,③ 参照完整性约束,④ 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
17. ① 投影操作,② 选择操作,③ 连接操作,④ Where 性别=’1’,⑤ *,⑥ 1。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冃标:在保证实现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对能提高系统的各项指标,即系统的工作效率、nJ' 靠性、工作质罐、可变性、经济性等。
系统工作效率(处理能力、处理速度、响应时间)处理能力是指系统在单位吋间内处理事务的能力。
处理速度是指系统完成业务处理所需的平均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在联机状态F,从发岀处理请求到得到应答信息的时间。
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和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包括:系统检错与纠错能力、系统恢复能力、软硬件的可靠性、数据处理与存储的精度、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等。
系统的工作质量主要指系统捉供川户所需信息的准确程度、及时性,以及便于用户操作的人■机界面的友好程度。
系统的可变性(可修改性、易维护性)采用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可变性。
系统的经济性(直接、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系统收益与支出Z比。
系统设计目标的五个指标(工作效率、可靠性、工作质量、可变性、经济性)既互相联系有互相制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优先保证最重要的指标。
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性(代码统一,设计规范标准,数据一次输入多次利用)灵活性(开放性和结构可变性,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可靠性(安全保密性、查错及纠错能力等)经济性(硬件投资应以满足需耍为前提,系统设计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2、系统设计阶段包括哪些工作内容?划分子系统(按功能划分,采用I/O图划分)系统划分:就是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了系统,再把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每一个了系统或模块,无论是设计或是调试、修改或扩充,基木上可以互不干扰地进行。
此项工作实际上在系统规划阶段就进行了,在系统设计阶段,重点是进一步细化和确定。
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按功能划分(U/C矩阵)和采用系统输入输出图的方式划分。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是在了系统划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分析所得到的系统逻辑模型,借助一套标准化的图、表工具,导出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
第七章系统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将代码分为几段,每段表示一种含义,每段都由若干数字组成的代码类型是()7-241A.顺序码B.重复码C.表意码D.成组码答案:D解析:成组码是最常用的一种编码、它将代码分为几段(组),每段表示一种含义,每段都由连续数字组成。
可见本题选D。
2.下列选项中,凝聚程度最高的是()7-229A.偶然凝聚B.功能凝聚C.数据凝聚D.逻辑凝聚答案:B解析:模块凝聚是衡量内部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模块凝聚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级,分别是:偶然凝聚、逻辑凝聚、时间凝聚、数据凝聚、功能凝聚。
3.在IPO图中,不属于描述处理过程工具的是()7-234A.决策树B.结构化语言C.程序流程图D.数据流程图答案:D解析:IPO图的主体是处理过程描述,描述处理过程的工具,可以使用图形、表格(决策树、决策表)和伪码(结构化语言)。
4.在系统设计中,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7-231A.数据流程图B.业务流程图C.信息关联图D.格栅图答案:A解析:绘制控制流程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
5.在控制结构图中,表示数据存储的符号是()7-228A.B.C.D.答案:B解析:在控制结构图中,表示数据存储的符号是。
6.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且完成该功能必须的成分都包含在该模块中,称为()7-230A.数据凝聚B.时间凝聚C.功能凝聚D.逻辑凝聚答案:C解析:功能凝聚是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即上级模块调用它时,它只完成一项确定的任务。
7.模块内部结构紧实,每个模块只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这种模块划分方法是要求()7-229A.高凝聚性B.低凝聚性C.高耦合性D.低耦合性答案:A解析:高凝聚性是指模块内部结构要紧实,每个模块之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
低耦合性是指模块之间的联系要松散,模块自身对其他模块的依赖。
可见本题选A。
8.在数据库设计中,完成E-R图设计任务的阶段是()7-243A.需求分析B.概念结构设计C.逻辑结构设计D.物理结构设计答案:B解析:在数据库设计中,完成E-R图设计任务的阶段是概念结构设计。
《系统的设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对系统设计的实践应用。
二、设计内容1. 系统设计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系统设计的概念、分类、原则、方法和工具,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包括系统设计的定义、系统设计的目标和意义、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2. 系统设计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的系统设计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该案例的背景、需求、目标、约束条件和解决方案,对系统设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和测试等阶段。
3. 系统设计模拟实践学生需要在课堂或实验室环境中,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包括制定系统设计计划、进行系统设计需求分析、进行系统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进行系统设计实施和测试等阶段,最终完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系统设计方案。
4. 系统设计报告撰写学生需要撰写一个系统设计报告,包括系统设计的背景、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和测试、总结和反思等内容,以及相关的图表、表格和附件等,并按要求进行提交和评审。
三、评分标准1. 系统设计基础知识掌握情况(30%)2. 系统设计案例分析能力(30%)3. 系统设计模拟实践表现(30%)4. 系统设计报告撰写质量(10%)四、时间安排1. 第一周:系统设计基础知识讲解和案例介绍2. 第二周:系统设计案例分析和分组确定3. 第三周至第六周:系统设计模拟实践和报告撰写4. 第七周:系统设计报告提交和评审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模拟实践与案例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指导教师进行评审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通过本次《系统的设计》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系统设计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提高系统设计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系统设计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 物理模型是系统开发的()阶段的任务。
A. 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B. 系统设计C. 系统分析D. 系统规划2. 磁盘文件是一种()。
A. 输入文件B. 输出文件C. 输入输出文件D. 周转文件3. 用质数法确定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时,较验位的取值是质数法中的()。
A. 权B. 模C.除得的商D. 除得的余数4. 区间码是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用区间码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在码中()。
A. 数字的值代表一定意义,但数字的位置是无意义的B. 数字的位置代表一定意义,但数字的值是没有意义的C. 数字的值和位置代表一定意义D. 用字符而不用数字表示意义5. 文件设计时,首先应设计()。
A. 共享文件B. 非共享文件C.中间文件D. 处理文件6. 代码设计工作应在()阶段就开始。
A. 系统设计B. 系统分析C. 系统实施D. 系统规划7. 周转文件用来存放具有A.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B. 固定半固定属性的数据C. 随即变动属性的数据D. 固定属性的数据8. 邮政编码是一种()。
A. 缩写码B.助忆码C. 顺序码D. 区间码9. 对直接存取文件组织方式组织的文件采用顺序文件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是()。
A. 很合适的B. 合适的C. 不合适的D. 常用的10.为了检查会计工作中借方会计科目合计与贷方会计科目合计是否一致,通常在程序设计中应进行()。
A. 界限校验B. 重复校验C.平衡校验D. 记录计数校验11.系统的吞吐量指的是()。
A. 每天的数据输出量B. 每秒执行的作业数C. 每秒的数据处理量D. 每日的数据输入量12.绘制新系统的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基础是()。
A. 组织机构图B. 功能结构图C.业务流程图D. 数据流程图13.文件按信息流向分类有输入文件、输出文件和()。
A. 顺序文件B. 索引文件C.直接文件D. 输入输出文件14.文件的活动率指的是()。
A. 文件在单位时间内被查询的记录的数量B. 文件在更新过程中被处理的记录的百分数C. 文件排序中被移动位置的记录的百分数D. 文件中记录随机变动的程度15.校验输入月份最大不能超过12是属于()。
按计划的层次,可划分为管理答案1. 管理系统按层次可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管理等三个层次。
2. 数据模型有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和关系数据模型等几种。
3一般将系统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称为__生命周期__ 。
4从数据流图推导出模块结构图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事务分析和____变换分析。
5数据流图的四种基本符号是___外部实体_、__数据流_、__数据存储、_处理过程。
6系统设计可分为系统总体设计和____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7按照结构化思想,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_系统设计、系统实施_和运行维护等5个阶段。
8管理信息系统MIS是英文: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
9将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归纳为6个阶段的模型称为__诺兰(Nolan)_____模型。
10.三种常见的数据模型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11.结构化的开发方法将系统的开发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系统规划、②系统分析、③系统设计、④系统实现。
12.计算机网络由①资源子网、②通信子网两个子网构成。
13.数据流程图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元素:外部实体①数据流、②数据存储、③处理过程。
14.在管理信息系统中,MRP的中文含义是:①物料需求计划BSP的中文含义是:②企业系统规划15.系统实施中的系统切换方式主要有:①直接切换、②平行切换、及③分段切换16.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主要有:①完备性检验、②一致性检验、及无冗余性检验17.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是:①系统的观点②数学的方法、③计算机的应用。
18. 计算机的网络的功能有①数据通信、②资源共享、③负荷均衡和分布处理。
19. 管理信息一般分为三级:①战略级、②策略级、③执行级。
20.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MRP的中文含义是:①制造资源计划、ERP的中文含义是:②企业资源计划21. 决策问题分为结构化决策问题、决策问题和22.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再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称为系统的__响应__时间。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万常选)第三版第3章第7章习题答案3.1 查询1991年出⽣的读者姓名、⼯作单位和⾝份证号。
SELECT readerName,workUnit,identitycardFROM ReaderWHERE SUBSTRING(identitycard,7,4) =‘1991’3.2 查询图书名中含有“数据库”的图书的详细信息。
SELECT *FROM BookWHERE bookName LIKE ‘%数据库%’3.3 查询在2015-2016年之间⼊库的图书编号、出版时间、⼊库时间和图书名称,并按⼊库时间降序排序输出。
SELECT bookNo,bookName,publishingDate,shopDateFROM BookWHERE YEAR(shopDate) BETWEEN 2015 AND 2016ORDER BY shopDate DESC3.4 查询读者“喻⾃强”借阅的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借书⽇期和归还⽇期。
SELECT Book.bookNo,bookName,borrowDate,returnDateFROM Book,BorrowWHERE Book.bookNo=Borrow.bookNo AND readerNo IN(SELECT readerNoFROM ReaderWHERE readerName=‘喻⾃强’ )3.5 查询借阅了清华⼤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读者编号、读者姓名、图书名称、借书⽇期和归还⽇期。
SELECT Reader.readerNo,readerName,bookName,borrowDate,returnDateFROM Reader,Borrow,Book,PublisherWHERE Reader.readerNo=Borrow.readerNo AND Borrow.bookNo=Book.bookNoAND Publisher. PublisherNo= Book. PublisherNo AND publisherName=‘清华⼤学出版社’3.6 查询上海⽣物研究室没有归还所借图书的读者编号、读者姓名、图书名称、借书⽇期和应归还⽇期。
第一章信息系统导论一、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决策或行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2.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3.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数据业务、管理和决策问题并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综合系统。
4.决策支持系统: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交叉管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学科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等理论和方法,辅助支持企业,决策活动的信息系统。
二、选择题1.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是(D)A.信息输入与输出B信息处理C信息控制D信息循环2.决策的基础(C)A管理者B客户 C 信息D规章制度3.下列是分布式系统缺点是(D)A难于发挥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应变能力差C系统难于扩展D安全控制难度大4.集中式系统的缺点是(C)A不利于安全控制B应变能力差C不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D不利于人员素质的提高5.以下不是B/S结构特点的是(B)A 客户端统一B速度快C开放性强 D 易于管理和维护6.系统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调节自身的行为,达到与环境平衡和适应,这是指系统的(A)A 动态性B 目的性C 整体性D 相关性三、简答题1.简述信息与数据的区别。
答: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于接收者的决策或行为具有现实或潜在意义。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指数字,而且还包括文字、图形、声音等。
数据本身没有意义,具有客观性。
数据要经过处理和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可以说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2. 决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答:决策系统分为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
3.简述信息系统的功能。
答:1)、信息处理:这是信息系统必备的基本功能,它一般包括信息的收集和输入、传输、存储、处理及输出。
2)、业务处理:这是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操作系统第7章答案第七章作业赵盈盈 20112105931、什么是“设备独立性”?引入这一概念有什么好处?答:设备独立性是指用户在编制程序时所使用的设备与实际使用的设备是无关的,也就是在用户程序中仅使用逻辑设备名。
由系统实现从逻辑设备到物理设备(实际设备)的转换。
好处(蓝体字):设计I/O软件的一个关键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设备独立性,也就是说,除了直接与设备打交道的低层软件之外,其他部分的的软件并不依赖于硬件。
I/O软件独立于设备,就可以提高设备管理软件的设计效率,当输入输出设备更新时,没有必要重新编写全部设计设备管理的程序。
在实际应用的一些操作系统中,只要安装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就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好新的输入输出设备。
如Windows中,系统可以自动为新安装的输入输出设备寻找和安装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从而实现输入输出设备的即插即用。
引入设备独立性,可使应用程序独立于物理设备。
独立性可使用户程序独立于某一特定的物理设备。
此时,进程只需用逻辑设备命名去请行。
例如,输入设备先将第一个缓冲区装满数据,在输入设备向第二个缓冲区装数据时,处理机就可以从第一个缓冲区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第一个缓冲区数据处理完毕,若第二个缓冲区已经装满数据,则处理机又可以从第二个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而输入设备又可以向第一个缓冲区装填数据。
5、对I/O设备分配的一般策略是什么?若考虑设备使用特性,又有哪些针对设备特性的调度策略?试简述这些分配策略的思想。
答:(1)常用的I/O设备分配策略有:先请求先服务策略、优先级高者先分配策略。
(2.1)独占设备应采用独占分配方式。
在申请设备时,如果设备空闲,就将其独占。
不再允许其他进程申请使用,一直等到设备被释放才允许其他进程申请使用。
对于独占设备的分配,有两种分配方式:一种是静态分配,一种是动态分配。
静态分配是指在进程运行前,完成设备分配;在运行结束时。
收回设备。
其缺点是设备利用率低。
动态分配是之在进程运行过程中,当用户提出设备要求时,进行分配,一旦停止使用立即回收。
《系统的设计》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系统的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本课程将介绍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系统设计水平。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观点2. 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术3. 系统设计的工具和环境4. 系统设计案例分析四、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系统设计观点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的系统,分析其设计原理、结构和功能,并撰写一份系统设计报告。
2. 作业二:系统设计方法与技术应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系统设计问题,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并编写系统设计方案。
3. 作业三:系统设计工具与环境实践要求学生应用系统设计工具进行实际的系统设计实践,并撰写实验报告。
4. 作业四:系统设计案例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系统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并撰写一份综合报告。
五、评分标准1. 作业质量:包括内容的完备性、准确性和深度。
2. 文字表达:包括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3. 报告格式:包括结构的合理性和排版的规范性。
4. 团队合作:包括团队协作的效率和贡献度。
六、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室讲解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和作业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系统设计。
3.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总结通过《系统的设计》作业设计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不息提升自己的系统设计水平。
P171 习题 7.1 , 7.2, 7.3, 7.4, 7.5, 7.6, 7.9
7.1系统设计时,如何参考数据流程图画出信息系统流程图?在该过程中主要应做哪些工作?P136-137
(1)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的边界、人机接口和数据处理方式。
(2)从数据流程图到信息系统流程图还应该考虑哪些处理功能可以合并,或者可以进一步分解,然后把相关处理看成是系统流程图中的一个处理功能。
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 具体思路如下
➢为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一个处理功能分别画出数据关系图。
➢将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按功能发生的逻辑次序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7.2 试述我国身份证号中代码的意义,它属于哪种码?优点?
我国身份证号分4个区间,属于上下关联区间码,信息处理稳定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易于进行。
7.3系统设计结束时要提交哪些文档资料?
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
(为系统实施阶段提供工作方案和参考)
7.4系统设计时用什么图来说明系统目标与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系统流程图、功能结构图√、处理流程图、层次模块结构图
7.5 试述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原则?
系统设计原则:
(1)阶段开发原则
系统框架和数据结构等全面设计,具体功能实现分阶段进行
(2)易用性原则
(3)、业务完整性原则、规范化原则
对于业务进行中的特殊情况能够做出及时、正确的响应,保证业务数据的完整性。
在系统设计的同时,也为将来的业务流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范,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4)稳定可靠性。
系统抗干扰、病毒能力、故障恢复能力、安全保密性等。
(5)、可扩展性原则(开放性、结构灵活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要尽可能设计得简明,各个功能模块间的耦合度小,便于系统的扩展。
如果存在旧有的数据库系统,则需要充分考虑兼容性。
物理配置设计依据
系统的吞吐量
系统的响应时间
系统的可靠性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地域范围
数据管理方式
7.6系统设计时,为什么先做输出设计后做输入设计?
输出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提供的信息。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
因此,系统设计过程与实施运行过程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可以说用户的要求(信息提供速度、方式和内容)即输出决定了输入的内容。
7.9程序设计说明书由谁编写?交给谁使用?
程序设计说明书由系统设计人员编写,交给程序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