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及其诊断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0
药物性肝炎诊断标准药物性肝炎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由于药物种类繁多,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也相对复杂。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因此,制定合理的药物性肝炎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炎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用药史。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疑似药物性肝炎的患者,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是药物性肝炎的主要特征之一。
尤其是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的升高,对于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和凝血功能异常也是药物性肝炎的常见表现。
三、用药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同样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等,以及用药的剂量、频率、用药时间等。
有些药物会导致肝脏损伤,因此患者的用药史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药物性肝炎。
四、其他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和用药史外,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也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对于确诊有困难的患者,肝脏穿刺活检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五、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用药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药物性肝炎。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考虑药物性肝炎的诊断,1. 有明显的肝脏损伤表现,如ALT、AST水平升高;2. 用药史与肝脏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3. 排除其他肝脏疾病的可能性。
六、治疗。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炎,患者应立即停止疑似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性肝炎,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药物性肝炎6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和防治。
方法:对6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常见的是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多,许多临床常见的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及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药物临床特点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71资料与方法2000~2008年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5~79岁,平均42±11.6岁。
诊断标准:病前1~8周或1年内有明确用药史;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瘀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停药后临床表现在数天内消失而转氨酶下降>75%;偶然再次用药又发生肝损害。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患者住院病历,记录原发病、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病原学标志物、治疗及转归等。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胆红素,alt、ggt、akp等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范围;②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③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结果在6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肝细胞型43例(67.2%),胆汁瘀积型14例(21.9%),混合型7例。
临床表现有发热6例,体温37.5~38.50℃。
感到乏力59例(92.2%),黄疸36例(56.3%),厌油、纳差41例(64.1%),恶心、呕吐20例(31.3%),皮疹15例(23.4%),皮肤瘙痒8例,无明显症状者5例。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及构成,见表1。
64例用药后引起肝损害的时间1~2周发病29例,2~4周发病26例,>4周发病19例。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肝脏炎症,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胆汁淤积、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判断,下面将介绍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首先,药物性肝炎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等。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饮酒史等,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药物性肝炎的可能性。
其次,对于患者的临床表现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
现多样,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症状。
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全面
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
另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药物性肝炎的重要手段。
包括血清肝酶、胆红素、
凝血功能、免疫学指标等的检查。
其中,血清肝酶的水平常常升高,尤其是ALT
和AST的水平。
此外,胆红素的水平也会增高,凝血功能异常等指标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对于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需要进行评估。
一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癌药等,都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评估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以帮助诊断药物性肝炎。
总之,诊断药物性肝炎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药物评估等多方面的
信息。
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最终可以确定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是用于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指的是与药物有关的肝损伤,可能是药物直接作用导致或者是其他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甚至是与药物无关的溶血性肝炎等。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肝损伤,其发病率和临床症状多样化,因此,如果要有效地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就必须有适当的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包括动态变化、抗体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动态变化:即指危害肝脏的药物使肝脏活动指标(如肝功能指标)显示出动态变化,通常有肝功能指标显著上升,血清谷酰转氨酶持续升高,大部分胆红素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将为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抗体:由于自身免疫原因,药物可能与肝细胞膜中的抗原结合,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肝细胞损伤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以及抗药性肝炎、特异抗体等,这些抗体可用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病理学检查:一般情况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检查会发现肝细胞的损伤,肝炎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肝细胞的增多,肝炎的活跃少,出血点的增多,内皮收缩和浸润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还包括肝脏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以发现肝脏形态,肿瘤,炎症等异常改变,可以提供药物性肝损伤的动态变化,病变程度等信息。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是综合应用肝功能指标变化,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等多种方法,临床上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应用,针对性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临床要点导读:药物性肝损伤(DILI)普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物、影像和病理形态学特征,且多数DILI起病隐袭,因此其往往并不容易识别,导致DIL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排查法,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很常见,并进而影响正确的治疗选择。
如何及时而准确地诊断DILI,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治疗,是临床上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DILI的诊断策略1. 临床常用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初次接诊肝损伤患者时,若发现有可疑伤肝药物应用史,在一定的潜伏期后出现了肝损伤,并可初步排除其他任何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临床上即应考虑存在DILI的可能,但此时往往难以立即确诊。
进一步前瞻性考察停药后肝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实验室、影像乃至组织病理学等辅助检查充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才能基本确认是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上述逻辑对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因果相关性进行判断,这是一种程序简化的“总体判断法”,又称“专家判断法”或“专家观点法”。
而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量表则在梳理相关诊断逻辑所需要素的基础上,通过量化评分对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判断,这是一种经过校验的结构化的量化评估方法,是本文阐述的诊断策略重点。
➤ RUCAM量表RUCAM量表包括7个评估项目,涵盖了对DILI从起病到结束整个过程的评估,主要适用于前瞻性评估,也可用于药物应用史和基础疾病史及临床生化指标监测完善的DILI 病例的回顾性评估,是全球应用最广泛且最受肯定和好评的DILI因果关系评估工具。
应用RUCAM量表首先应当遵循其操作规程和肝损伤判断标准:(1)通常用于前瞻性评估,一般不用于或很少用于回顾性评估,因为绝大多数回顾性资料存在信息不全或缺失而无法弥补的问题。
(2)血清ALT≥5倍正常上限值(ULN),和(或)ALP≥2×ULN,伴/不伴其他明确的肝损伤证据。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摘要】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损害。
药物性肝病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
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中,据报道有1000[2]多种药物能产生肝损伤,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发生率为3%~9%[3],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例的2%~5%,占成人“急性肝炎”住院病例的10%,药物性肝衰占所有急性肝衰病人的10%~52%[4]。
但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和病理变化复杂,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5]。
现对药物性肝病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诊断1.1危险因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其中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诊断时应予以考虑[6]。
遗传性因素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的缺陷、乙酰化作用异常、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谷胱甘肽s-转移酶缺陷、免疫系统遗传变异等,使某些药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易于出现药物性肝损。
获得性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可能易促进异烟肼、呋喃坦丁引起的肝损,儿童易于出现丙戊酸及水杨酸盐引起的肝损)、性别(女性易出现甲基多巴和呋喃坦丁引起的肝损,男性更易患硫唑嘌呤诱导的肝损)、营养状态(肥胖促进氟烷引起的肝毒性,营养不良和禁食易于引起扑热息痛肝损)、怀孕(大多数四环素诱导的肝病出现在静脉使用四环素的孕妇)等。
此外,有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及有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免疫紊乱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患性。
这些因素在诊断药物性肝病时也应考虑。
1.2诊断要素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方法及特异性实验诊断,现有的诊断标准仅供临床医师参考,详细询问病史是关键,需仔细了解:(1)患者发病前3个月使用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2)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肝病;(3)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4)有无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
中药与药物性肝炎发表时间:2015-08-24T11:27:41.2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李永杰[导读] 上海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传染科提醒大家重视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李永杰(上海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传染科 201700)【摘要】药物性肝病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
目的:分析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4 年60 例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结果: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表现多样性,可有明显临床症状,也可无临床症状,也可引起重型肝炎;结论:提醒大家重视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关键词】肝炎中药 Chinese medicine and drug hepatitisShanghai City,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Qingpu branch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i Yongjie zip code: 201700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or liver medicine, it is to point to, due to drugs or/and their metabolic products cause damage to the liver. Can occur inthe past there is no history of liver disease healthy subjects or the original there is a serious disease patients, in the use of certain drugs after different levels ofliver damage, said medicine liver.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rug-induced drug-induced hepatitis.;Methods: theclinical features of drug-induced hepatitis caused by 60 cases of drug induced by 2009-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drughepatitis manifestations caused b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an have obvious clinical symptoms, no clinical symptoms, cause severe hepatitis;Conclusion: itis a reminder of the drug-induced hepatitis caused by TCM.;Keywords: hepatitis Chinese Medicine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294-02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既可以发生于无肝病史的健康者,也可以发生于原有严重肝病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约有11类200余种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对肝脏有损害作用。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药物大多经肝脏代谢,因此凡是用药不慎,滥用药物都是引起肝损害,即所谓药物性肝炎。
临床症状可有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实验室检查,最早最常见的为血清转氨酶增高,亦可发生黄疸,血胆红素增高,其他尚有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如果不注意病人用药情况,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住入隔离病房者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病人在服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肝炎征候,应考虑药物性肝炎的可能。
如服用对肝有损伤作用的药物时,服药期间务必注意两点:(1)用药剂量不宜过大,必须严格遵守医嘱,不要道听途说自行买药服用。
(2)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需长期使用,还应用定期随访肝功能试验,以便及早发现肝损。
早期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有关药物,极大多数病人可恢复,只有很少的药物性肝炎,可演变为慢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给予药剂后,大多于1~4周内出现肝损害的表现(睾丸酮类激素例外)。
(2)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
(3)周围血液内嗜酸粒细胞大于6%。
(4)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
(5)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6)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阳性。
(7)偶然再次给药又发生肝损害。
具备上述第一条,再加上其中任何两条均可考虑为药物性肝炎。
怎样诊断药物性肝炎?(1)对于肝病患者,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的可能,因此要详细询问服药史,如用药剂量、开始用药和停药时间、距发病的间隔等。
文献资料表明,约有50%~70%的药物性肝炎患者是在用药后2周内发病的,约有80%~90%在8周内发病。
此外,还应了解职业上接触过何种药物或化学物质。
(2)注意有无发热、皮肤粘膜损害、皮疹、关节痛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征象。
还要注意肝脏的大小,因有些药物可致无症状性肝肿大。
(3)应注意与急性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梗阻性黄疸及肝硬变等相鉴别。
(4)肝活体组织的检查,可见门脉区炎症,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及淤胆时,有利于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5)有人认为在肝病恢复后,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对诊断有帮助。
有人推荐用小剂量有关药物作激发试验,用药前后分别测定多种血清酶的活性,用药后连续多次测定均较用药前明显增高,可考虑药物性肝炎。
但药物激发试验仅有40%~60%的阳性,有的重复给药时间长,激发试验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不可轻易采用。
急性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急性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
特别要注意投药剂量、给药途径、疗程、有无合并用药,服药和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关系及其伴发的肝外表现。
诊断标准1.发病1~4周内有特殊用药史。
2.发病初期可伴发发热、皮疹、瘙痒等症状。
3.有肝实质细胞受损或肝内胆汁淤积的病理和临床征象。
4.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6%。
5.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过敏反应型)。
6.甲~戊型等肝炎病毒标志阴性(个别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基础上发生药物性肝炎)。
7.偶然再次给药可再次发生肝损伤。
以上如有第1条,再加上2~7中任何两条,结合临床病理演变过程可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病。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编辑词条•目录••老年人药物性肝病••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是由什么…••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有哪些表…••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应该做哪…••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应该如何…•目录••••••••••••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编辑本段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hepatic disease)简称药肝。
是指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
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
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编辑本段(一)发病原因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生素:红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抗病毒药:齐多夫定,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等,抗癌药如氨甲喋啶,6-硫嘌呤,5-氟尿嘧啶;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抗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理(1)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此类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短,造成肝细胞坏死。
可以预知。
(2)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药物特异质反应生成中间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
其过敏性肝损害又可分为“郁胆型”肝炎和“肝炎型”肝炎,对肝脏损害程度与摄入药量无关,潜伏期多数较长,事前不能预测。
此类有遗传倾向,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结果。
2.病理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差别很大,临床病理分型如下:(1)急性型:①肝细胞型:A.肝炎型:轻者呈点状或灶状坏死,重者呈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见于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和氟烷等药物引起。
B.脂肪肝型:肝细胞脂肪性变,同时还可以有坏死,炎症和郁胆,见于大量静滴四环素门冬酰胺酶。
②肝内郁胆型:A.单纯郁胆型:肝小叶中心区的肝内郁胆,一般无肝实质细胞损害,亦无炎症反应。
见睾酮的衍生物,以甲睾酮所致的黄疸为多见,口服避孕药亦可出现黄疸。
B.郁胆伴炎症:毛细血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汁郁积,在小叶中心区更为显著,伴有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及灶状坏死。
代表性药物氯丙嗪。
③混合型:不少药物所致的肝损害不易明确分类。
病理改变以肝实质损害为主,有灶性中央区,甚至带状或大片坏死等,有时可伴有轻度郁胆。
(2)慢性型:①慢性肝炎型:有些药物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其病理变化与自身免疫性活动性肝炎相似,包括肝小叶周围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和肝小叶内炎细胞浸润,小叶界板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
可并发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改变。
见于异烟肼,磺胺、氟烷、丙基硫氧咪啶。
②肝硬化型:氨甲喋啶、无机砷剂、门冬酰胺酶等,可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纤维化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③慢性郁胆型:肝脏病理显示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胆色素沉着,小胆管增生和假小胆管形成。
④其他:长期口服避孕药引起肝脏结节增生性转变,导致良性肝腺瘤。
睾酮的衍生物可导致良性和恶性肝肿瘤。
保泰松、苯妥英钠引起肝脏肉芽肿。
有些药物引起肝内静脉闭塞及肝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编辑本段有接受药物史。
急性药物性肝病最为常见,以肝细胞坏死为主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热,食欲不振,乏力,恶心,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正常的2~30倍),ALP和白蛋白受影响较小,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严重程度相关。
病情轻者,停药后短期能恢复(数周至数月),重者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常发生死亡。
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肝,常有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较短(4周以内)。
以胆汁郁积为主的药肝、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肝大伴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ALP升高明显(2~10倍),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GGT及胆固醇升高,而线粒体抗体阴性。
一般于停药后3月至3年恢复,少数出现胆管消失伴慢性进展性过程。
而胆管损伤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
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轻到无症状,而重到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
血清转氨酶,GGT的升高,进展型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药肝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液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
诊断药肝前应了解:①用药史:任何一例肝病患者均必须询问发病前3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
②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病证据。
③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
④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除用药外,发现任何有关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诊断药肝十分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肝病诊断标准:①服药后1~4周,出现肝功能障碍。
②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和黄疸等。
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细胞上升(达6%以上)。
④药物敏感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阳性。
⑤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①④或①⑤可以确诊,具①②或①③者可以拟诊。
在疾病早期进行肝活检有助于鉴别病变类型和了解肝损程度。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应该做哪些检查?编辑本段急性过敏性肝损害时,白细胞数和嗜酸粒细胞数多增加,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为本病特点。
其次尚可有血清胆红质、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等。
血浆白蛋白也可减少,尿三胆可呈阳性。
肝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的确诊很有意义。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应该如何治疗?编辑本段(一)治疗1.常规治疗(1)一般治疗:停用致药物性肝病或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是重要的治疗。
大多数患者停用有关药物后病情可逐渐减轻或恢复。
及时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
(2)药物治疗:①葡醛内酯(肝泰乐,葡萄糖醛酸内酯):在体内解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许多毒性物、药物多与本品结合后排除,并可降低肝淀粉酶的活性,阻止糖原分解,使肝糖原增加,脂肪贮量减少,故可用于药物性肝病的治疗。
用法:口服:0.1~0.2g,3次/d;肌肉或静脉注射:0.1~0.2g,1~2次/d。
②硫普罗宁(凯西莱):是新型代谢改善解毒剂,具有较强的防治四氯化碳、乙醇及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肝损伤,防止三酰甘油的堆积,保护肝线粒体结构,改善其功能。
用法:0.1~0.2g/次,静脉滴注,疗程2~4周。
③谷胱苷肽(泰特,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苷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代谢反应,抑制肝组织内过氧化物产生和三酰甘油堆积,防止乙醇诱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肝纤维化等损害的发生。
药理研究证实,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亦具有防治作用。
用法:0.6g/次,1~2次/d,肌注或静脉滴注。
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是蛋氨酸和三磷腺苷(ATP)在腺苷蛋氨酸酶作用下产生的化合物。
能有效地增强肝细胞的代谢,促进胆汁的排泄,有减轻肝脏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用法:100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静滴。
⑤维生素C:为水溶性维生素,可用于治疗急性肝炎和砷、汞、铅、苯等慢性中毒时的肝脏损害,并可增加机体抵抗力。